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所致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实不相瞒:糖尿病诱发血管病变,不外乎这两个原因,别忽视

糖尿病是一种葡萄糖代谢异常疾病,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病之一,而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的合并并发症导致。

据调查显示,99%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会出现一项糖尿病合并症,而其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心血管疾病。高达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吧!

糖尿病为何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祸源是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持续性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等都是引起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变是指毛细血管、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增厚程度能从正常的80-250nm增厚到500-800nm,这种微血管壁的增厚,会引起微循环的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血液浓稠度也较高,血流的的流动速度会因此减慢。这使得器官组织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缺乏,代谢废物持续积累,最终导致各脏器出现病理变化。

糖尿病血管病变后果有哪些?

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影响部位广泛,大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冠心病和脑梗死,微血管病变中较严重的会发生在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以及视网膜上。

大血管病变。调查研究显示,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发病率虽然只有8.27%,但却是70%-80%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心脑血管。若心脏的微血管发生了病理变化,容易诱发心肌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猝死,发生于脑部可能引起中风。调查显示,在导致死亡的心脏病原因以及中风患者的13%中是与糖尿病相关,糖尿病人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不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3.5倍。

视网膜。眼睛的视网膜部位的微循坏丰富,是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重要窗口,所以糖尿病引发的微循环病变,最容易在视网膜得以体现。主要表现出微血管瘤、白斑、纤维化、新生血管、出血及视网膜脱落等多种情况,早期可能会感觉视力下降、视物有雾状感,晚期可能引发失明。

肾脏。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容易引起肾组织缺血,肾小球出现损害,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

神经系统。主要是表现在肢体末端神经上,肢体末端微血管发生病变开始硬化,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肢末端神经细胞营养缺乏,感觉下降,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感染和溃疡。

糖尿病出现这6大表现,证明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会致残,致死!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

不同并发症自然“先兆不同”:

一、糖尿病导致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控制不好,导致的全身血管受损,尤其会导致心脏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当心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就会出现心绞痛的表现,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胸痛、心前区疼痛、头疼、牙疼、胸闷憋气、大汗、后背疼痛、咽部紧缩感、肩膀疼痛等等表现。糖尿病导致的冠心病常常是三支病变,也就是三个心脏大血管都会有比较严重的狭窄,往往不能支架,需要搭桥。

二、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粥样是全身性的,对于颈动脉以及脑血管都有损害,会导致颈动脉狭窄斑块,脑血管狭窄甚至引起脑梗死。当发生严重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的时候,会表现为双手力量不对称,口角歪斜,走路偏斜,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吐字不清,嗜睡状态,恶心呕吐或呃逆;面瘫及舌瘫、偏盲、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等。

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若出现有视物模糊,且不断加重情况,那需注意或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越长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检查一次眼底。查查眼底,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均是糖尿病合并的微血管病变,注意若早期发现,注意及时治疗。

四、糖尿病肾病

当出现水肿、眼睑、颜面及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大量泡沫尿等等要怀疑糖尿病肾病,化验尿常规和肾功能,以明确是否出现糖尿病肾病。

五、糖尿病足:

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经损害,四肢伤口不愈合,容易破溃,只能截肢后才能好转!

六、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

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亦可累及颅神经及脊神经。早起可表现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注意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这些并发症可能是独立出现,也可能是同时出现。对于糖尿病的人,不能等到已经出现并发症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只有长期血糖处在理想安全水平,才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当心!身体有这7个信号,说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来了!

糖尿病这病,说它厉害吧,它不像肿瘤那样咄咄逼人;说它温和吧,它悄无声息地在身体里掏空你。特别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那可真是“杀人不见血”,一旦发作,不仅伤眼、损肾、坏脚,还能慢慢拖垮整个身子骨。

可问题来了——它不是疼得你睡不着,也不是闹得你动弹不得,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全靠你自己细心观察。那么,身体里的哪些“蛛丝马迹”,能告诉我们这个隐形杀手已经悄悄潜入?

脚上的小疮久不愈,可能是血管在“掉链子”

有个老乡,六十出头,平日里种地干活都是硬汉子。前几年脚上扎了根刺,起了个小疮,硬是拖了俩月都没好。去镇上医院一查,医生摇头叹气:“你这不是普通的感染,是糖尿病足的前兆。”他一脸懵,糖尿病有十多年了,一直控制得也不算差,怎么就伤了脚?

其实啊,这就是微血管病变在“作妖”。糖尿病人血糖高,时间一长,血管壁就像年久失修的水管,变脆、变厚,血流也慢了。小血管供应不到位,脚上的伤口就像干旱地里的小苗,光有伤,却养不活。这类伤口好了又破、破了又烂,最后甚至可能发展成坏疽,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截肢。

眼前发黑、视线模糊,那可不是“老花眼”作怪

有些人年纪一大,觉得眼睛花了,是岁月的痕迹,不放在心上。但要是你发现眼前总有“飞蚊”,或者突然一阵发黑,连家里猫狗都看不清,那就得留心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正是糖尿病最常见、最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

视网膜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这些“毛毛虫”一旦被高血糖“泡”久了,就会渗漏、堵塞、甚至破裂出血。有研究显示,中国每5位糖尿病人中,就有超过1位患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眼科调研数据)。再不重视,可能从模糊到失明只差一步之遥!

夜里尿频尿急,肾脏可能在悄悄“罢工”

老百姓常说“肾好腰不酸”,但糖尿病人要知道,糖尿病肾病不是腰疼这么简单。它最先表现的,是夜尿增多,尿里泡沫多,甚至带点腥味。有人说这就是喝水多,其实不然,那是肾小球“漏水”了。

微血管病变让肾脏里的滤网像破了边的筛子,蛋白质逐渐从尿里流失。这种“无声的流失”,看不见摸不着,但对身体的打击极大。到了晚期,可能需要透析甚至换肾,那个代价,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手脚发麻、针刺感?神经在发出“求救信号”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半夜突然被麻醒,手指像被蚂蚁咬?或者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这些未必是颈椎问题,很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是靠血管滋养的,糖尿病久了,微血管逐渐萎缩,神经就像断了水的藤蔓,失去了营养。美国梅奥诊所2023年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欧洲病变是导致截肢的第二大原因,而近四成患者在初期并无明显症状,等发现时往往已是“麻木不仁”。

牙龈红肿、松动脱落,牙齿也会“被牵连”

很多人以为牙齿松是年纪大了,其实糖尿病人出现牙周病的概率远超常人。

糖尿病会降低免疫力,牙龈的抵抗力变差,细菌说来就来,还爱“死缠烂打”。

不仅如此,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牙医学院2024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引发的牙周炎不仅影响口腔,还会反过来加重血糖波动,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牙齿松了、咬个苹果都费劲,千万别只怪老了,要想想是不是血糖惹的祸。

皮肤瘙痒、起疹子,或是皮肤在“喊疼”

皮肤是人的“外衣”,可糖尿病人这件“衣服”常常出现“缝隙”。尤其是一些年纪大的糖友,总觉得身上痒痒的,挠得皮破血流也不见好。

还有的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出现红斑、紫斑,这些都可能是皮肤微血管病变的信号

血液流通不畅,皮肤表层得不到滋养,再加上糖尿病导致免疫力降低,细菌容易入侵,皮肤自然就变得“脆弱”。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皮肤硬化,像糙米纸一样干裂,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女人月经紊乱,男人性功能减退,那不是“更年期”惹的祸

糖尿病的“毒手”伸得比你想得远。女性患者常常遇到月经不调、闭经甚至多囊卵巢综合征,而男性则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生殖系统的微血管出了问题,血流减少、激素分泌紊乱。

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项临床追踪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性腺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35%以上,且多发生于患病10年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可惜的是,很多人羞于启齿,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

微血管病变,根在“糖”,但祸在“慢”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核心问题在于“长期高血糖”,它让血管壁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氧气和养分运送受阻。这些毛细血管不像大动脉那样容易堵,但它们一旦萎缩,影响的是器官的“末梢”功能——也正是这些末端,最容易出毛病。

而问题在于,这一切都发生得极慢,像温水煮青蛙。没有剧痛,没有大出血,甚至没有明显的不适。可等你发现时,往往已经深陷其中。

科学防护,靠的不是“灵丹妙药”,是“点滴坚持”

说到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不是一下子“炸”出来的,它靠的是慢慢侵蚀。所以防护也不是靠一招制敌,而是靠每一天的细节积累。

在饮食上,南方人偏米饭,北方人靠面食,西北人爱肉,东南沿海多海鲜——但不论哪一方水土,“低GI饮食”已被证实对血糖稳定极有帮助。

比如云南大理的黑苦荞、贵州山区的洋芋粉、东北的黄豆粉条,这些都是升糖指数低、富含膳食纤维的小众选择,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至于让血糖“坐过山车”。

在运动上,不一定非得跑步、游泳那样高强度。根据中国运动医学会的建议,“快走 拉伸”结合,最适合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像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这样的地方,山路多、空气好,走路就是最好的锻炼。

而心理上,更要摆正态度。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怕的是“懈怠”和“麻痹”。把控好血糖,就是给微血管上一道“保险锁”;善待身体,就是替未来省下无数病痛。

尾声:身体说话的时候,你听懂了吗?

身体不会说谎,它不会骗你“没事”,也不会装作“有事”。它只会用一种方式提醒你——那就是变化。从脚上那点小疮,到眼前的黑影,从夜里的尿频,到皮肤的干痒,每一个小信号,都是身体在敲钟。

它不喊不闹,却句句扎心。

别等到视力模糊才去看眼科,别等到尿蛋白飙升才查肾功能,别等到截肢边缘才想起当初那根小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不是一天造成的,但也不是一天无法挽回的。

只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改变,小血管也能“返老还童”,一如当年那般通畅、灵动、鲜活。

参考文献:

[1]曲丽丽,刘志华,杨亚玲,等. 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0):823-828.

[2]李志刚,王雪静.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24,40(03):200-205.

[3]王梅,张亚楠. 糖尿病患者欧洲病变的早期识别及干预策略[J]. 临床内科杂志,2025,42(02):145-15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