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院糖尿病(二医院糖尿病哪个医生好)
为什么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去医院开的药,都是二甲双胍?
常有2型糖尿病患者拿着药单问:“医生,降糖药这么多,为啥您总先开二甲双胍?”
这问题问得好,要知道,2型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糖友患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所以现在选降糖药,不光看能不能降血糖,更要看能不能护血管、减少并发症。而二甲双胍,就是这样一个“全能选手”。
为啥二甲双胍能成“一线首选”?打开任何一本糖尿病指南,比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第一句话就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都该优先用二甲双胍。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从1957年上市至今,它积累了60多年的临床数据,全球超1.5亿患者用过。
不管是刚确诊的年轻人,还是病程十几年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能从中获益。
尤其适合超重/肥胖的糖友,以及合并血脂高、血压高的代谢异常人群。
这4大核心优势,让它稳坐“首选”宝座1.降糖、降脂、控体重
它的降糖能力很实在,单独使用能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血糖的指标)降低1.0%-1.5%,这在单药里算优等生。
而且,它还能顺带帮着降血脂——让甘油三酯降低10%-15%,还能让体重轻个1-3公斤。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研究显示,超重糖友用二甲双胍6个月,腰围平均缩小2.3厘米,这意味着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更利于血糖控制。
2.帮脂肪肝“减负”
约50%的2型糖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而二甲双胍能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
《糖尿病学杂志》2021年研究发现,每天吃1500毫克二甲双胍,坚持1年,患者的肝酶(ALT)水平下降30%,肝脏脂肪含量减少25%。
对于没达到糖尿病但有脂肪肝的人,小剂量二甲双胍也能帮忙预防病情进展。
3.护血管,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这是它最“值钱”的优势,著名的UKPDS研究(针对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跟踪了30多年,发现用二甲双胍的糖友,心肌梗死风险降低39%,中风风险降低41%。
该研究也证实,二甲双胍能让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 24%。
为啥能护血管?
因为它不光降血糖,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4.可能降低部分肿瘤风险
这个得说清楚,不是说它能抗癌,而是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期用二甲双胍的糖友,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风险比用其他降糖药的人低15%-20%(《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
目前认为,可能和它调节细胞代谢、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关,但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不能当“抗癌药”用。
用对二甲双胍,记住这3点1.胃不舒服
约20%的人刚开始吃会恶心、腹泻,别担心,从小剂量(每天500毫克)开始,随餐吃,2-4周慢慢加量,大多能适应。
2.肾功能不全者别硬吃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30ml/min时不能用;30-45ml/min之间要减量;
做造影检查或手术前,需停药1-2天。
3.这几类人不适合
有严重肝病、代谢性酸中毒(如酮症酸中毒)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女性,要避开二甲双胍。
但记住,它不是“神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糖。
糖尿病管理就像盖房子,二甲双胍是坚实的“地基”,但还需要饮食、运动配合。
把药吃对、把习惯养好,才能真正远离并发症,活得健康又自在。
湘雅二医院开发糖尿病精准分型新方法,遗传风险评分助力临床诊断
#长沙头条##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肖扬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刊《Diabetologia》在线发表研究成果,开发出适用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分型诊断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hinese-specific Genetic Risk Score,简称C‑GRS),为糖尿病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
A type 1 diabetes genetic risk score discriminates between type 1 diabetes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已经发表于《Diabetologia》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患者体内产生降糖激素即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破坏,从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注射治疗。而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治疗策略更为多样,且有接近一半的短病程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通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即停药状态下血糖保持完全正常。
数据显示,有将近40%的成人起病1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被误判为2型,未能及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导致发生血糖控制不佳、酮症酸中毒风险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团队前期研究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不少存在超重、缓起等非典型特征。加之近年来肥胖的流行,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患上2型糖尿病,使传统基于年龄和BMI等临床表现的糖尿病分型方法逐渐“失灵”。此外,约四分之一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胰岛自身抗体,使诊断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探索新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志物迫在眉睫。
由于遗传易感性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因此,遗传风险评分可作为一种更能反映病因本质且更稳定的疾病识别和辅助分型工具,在欧美人群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中国人群的遗传背景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中国人群的本土化研究长期“空白”。
为解决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建立的队列中超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和3000例对照的基因组数据,构建出针对中国人群的CGRS模型。该研究不仅成功复现了部分已知的风险位点,还发现了一些在中国人群中可能更为关键的新型遗传信号,尤其是在HLA区域识别出更具代表性的SNP标记。在独立人群中验证显示,C‑GRS在中国人群中分型判别能力优于欧美模型,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
目前,该评分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队列中完成验证,后续还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数据显示,CGRS可使每100名患者中多识别出20至40位1型糖尿病个体。
未来,这项技术还有望用于识别可能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并预测其风险程度。在英国,类似的检测工具已面向公众提供,用于风险筛查。研究团队也计划将该工具与环境因素变量相结合构建效能更完美的综合预测分型模型,为我国糖尿病精准诊疗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大慢病”项目(2023ZD0507300,2023ZD0508200)支持。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胡婧宜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四成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被误诊为2型?湘雅二医院开发精准分型新方法!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6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胡婧宜 王熙峥)有数据显示,将近四成的成人起病1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被误判为2型,这一误诊将导致患者错过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最佳时机,增加并发症风险。记者今日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获悉,该院周智广教授、肖扬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开发出适用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分型诊断的1型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模型(Chinese-specific Genetic Risk Score,简称C‑GRS),为糖尿病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工具。
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升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患者体内产生降糖激素即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破坏,从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依赖外源胰岛素注射治疗;而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则是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治疗策略更为多样,且有接近一半的短病程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通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即停药状态下血糖保持完全正常。
该团队前期研究发现,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三分之二为成人发病,不少存在超重、缓起等非典型特征。加之近年来肥胖的流行,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患上2型糖尿病,使传统基于年龄和BMI等临床表现的糖尿病分型方法逐渐“失灵”。此外,约四分之一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胰岛自身抗体,使诊断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探索新的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志物迫在眉睫。
由于遗传易感性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因此,遗传风险评分可作为一种更能反映病因本质且更稳定的疾病识别和辅助分型工具,在欧美人群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中国人群的遗传背景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中国人群的本土化研究长期“空白”。
为解决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建立的队列中超2000例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2型糖尿病和3000例对照的基因组数据,构建出针对中国人群的C‑GRS模型。该研究不仅成功复现了部分已知的风险位点,还发现了一些在中国人群中可能更为关键的新型遗传信号。目前,该评分已在香港超过2万例糖尿病患者队列中完成验证,后续还将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招募3000名新诊断患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数据显示,C‑GRS可使每100名患者中多识别出20—40位1型糖尿病个体。
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大慢病”项目(2023ZD0507300,2023ZD0508200)支持,研究成果已在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刊《Diabetologia》上在线发表。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