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确诊糖尿病的检查(确诊糖尿病的检查选择题)

求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做好这两个检查,精准控糖少花钱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去医院检查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但面对繁多的检查项目,很多患者感到迷茫,甚至花了不少冤枉钱。其实,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做好两个关键检查,就能有效掌握病情,其余一些非必要检查,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性进行。

血糖检查:最基础也最重要

血糖检查是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监测的基石。其中,空腹血糖检查尤为关键。经过一夜禁食,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此时测量的血糖能直观反映基础血糖水平,体现身体在无额外糖分摄入时,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在 3.9 - 6.1mmol/L 。若空腹血糖值持续高于 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就极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检查时需注意,要保证至少 8 小时的空腹时间,且检查前一天晚上应避免高糖饮食、剧烈运动以及熬夜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除了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检查也能提供重要信息。随机血糖可反映任意时刻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发现血糖的异常波动;餐后 2 小时血糖能体现进食后身体对血糖的处理能力,很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可能存在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这同样不容忽视。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堪称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它反映的是过去 2 - 3 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某一次饮食、运动或药物的短暂影响。正常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值在 4% - 6% 之间。对于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 以下,这样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偏高,意味着患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总体控制不佳,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包括饮食结构、运动计划以及药物剂量等。与血糖检查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无需空腹,可随时进行,方便快捷。

其他检查并非无用,但要按需选择

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指标可能已经出现异常。不过,若患者近期并无泌尿系统不适症状,且肾功能此前检查一直正常,就无需频繁进行尿常规检查。

至于胰岛功能测定,如胰岛素释放试验、C 肽释放试验等,对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难以区分 1 型和 2 型糖尿病时,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胰岛 β 细胞的功能,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但对于病情稳定、治疗方案已确定的患者,就不需要定期复查。

还有一些针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检查,像眼底检查排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超声检查血管病变等,这些检查虽重要,但并非每次就诊都要做。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并发症筛查即可,若已出现相关并发症症状,如视力下降、手脚麻木刺痛、下肢水肿等,则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安排进行针对性检查。

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查,抓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两个核心检查项目,就能对自身病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他必要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同时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每年必做的7项检查清单,帮助你远离并发症!

日常基础检查:血糖监测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情况,需空腹8小时以上测量,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体现饮食和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检测进食后血糖峰值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被称为"血糖记忆",能客观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一般建议控 制在7%以下,3-6个月检测一次。

心血管风险评估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一般要求LDL-C降至2.6mmol/L以下,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降至1.8mmol/L以下。

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展,定期监测能早期发现血压异常。

颈动脉彩超:通过无创检查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情况。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的"窗口",其病变程度能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预测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对于有胸闷、心悸等症状的患者,建议进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肾脏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这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正常情况下应小于30mg/g。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临床表现,此时干预治疗效果最佳。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结合年龄、性别等因素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男性正常范围为53-106μmol/L,女性为44-97μmol/L;尿素氮正常范围为2.9-7.2mmol/L。

所有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即应开始肾脏筛查,对于已发现蛋白尿的患者,建议至少每6个月监测一次尿蛋白和eGFR,高风险患者监测频率应更高。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五项: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γ-谷氨酰转肽酶。这些指标能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情况。
白蛋白和球蛋白:评估肝脏合成功能,降低可能提示慢性肝病或营养不良。
肝功能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和油腻饮食,某些药物可能影响结果,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对于已发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缩短检查间隔至3-6个月。

眼部检查

眼底检查:能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早期病变表现。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检测,评估视功能损害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患者自觉视力下降时,病变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因此,规律眼底筛查比等待症状出现更为重要。

足部评估

神经病变检查:包括10克尼龙丝触觉测试、振动觉、温度觉等检查,评估周围神经功能。

血管评估: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动脉病变会导致足部供血不足,影响伤口愈合。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自我检查双脚,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足部评估。发现任何红肿、破溃或趾甲问题都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神经系统筛查

周围神经检查:除足部感觉测试外,还包括腱反射、肌力等评估。常见症状包括手足麻木、刺痛、烧灼感等。

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可能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胃轻瘫(早饱、恶心)、排尿障碍或性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常被忽视,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神经病变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识别和血糖控制是关键。对于已有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药物缓解症状并预防进一步恶化。

记住,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胜于治疗。通过规范的年度检查计划,配合良好的血糖控制和健康生活方式,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延缓并发症发生,享受与常人无异的健康生活。

发现糖尿病后,需完善的必要化验检查有哪些?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期发现与规范化管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当确诊糖尿病后,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进行一系列化验检查。这些检查不仅有助于确诊病情,还能精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并预测并发症风险。那么,除了基础的血糖检测外,还有哪些不可或缺的化验检查项目呢?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过去2 - 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其正常值一般低于5.7%,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目标通常建议在7%以下。该检查每年至少应进行2次,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则需增加检测频率。

2.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需至少8小时未进食)与餐后2小时血糖,是糖尿病诊断与监测的基础指标。理想状态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 - 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10mmol/L 。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对于疑似糖尿病,但空腹血糖未达诊断标准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安排进行OGTT。这项检查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

4. 肾功能检查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肾功能评估尤为重要:

-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是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 血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用于评估肾功能;

- 尿常规检查:可筛查蛋白尿情况 。

5. 血脂检查

糖尿病患者常伴随血脂异常,需定期检查以下项目:

- 总胆固醇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

- 甘油三酯

6.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旨在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因为部分降糖药物可能对肝功能产生影响。

7. 甲状腺功能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因此建议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8. 其他重要检查

- 心电图和心脏评估:用于筛查心血管并发症;

- 眼底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以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足部检查:评估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风险;

- 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C肽和胰岛素水平:有助于区分糖尿病类型 。

这些检查为何至关重要?

这些检查共同勾勒出糖尿病管理的“全景图”,助力医生:

1. 准确判断糖尿病类型

2. 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

3.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4. 实时监测治疗效果

5. 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检查频率建议

- 血糖和HbA1c:依据病情,每3 - 6个月检查一次;

- 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 血脂: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指标异常者需增加检查频率;

- 眼底检查:每年进行一次;

- 足部检查:每次就诊时均应检查 。

糖尿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定期检查与随访不可或缺。与医疗团队紧密配合,依据检查结果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年糖尿病诊疗标准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3.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全球指南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