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膀胱(糖尿病膀胱神经病变)

扬子晚报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膀胱”您听过吗?警惕糖尿病患者的“下路不畅”

患上糖尿病,随着病程的增长,可能会发生各种病变,大家熟知的有糖尿病眼病、足病、肾病……其实患上糖尿病后,我们的膀胱也会“受伤”。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陈明教授团队成功为“糖尿病膀胱”患者施行“骶神经调控”治疗,经过二期手术后,患者从此告别导尿管,开开心心出院了。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糖尿病引起的下尿路症状,做到早诊早疗,给自己一个完美的“膀胱”!

图源 视觉中国

65岁的刘奶奶就深受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困扰。她有十余年的糖尿病病史,每天早晚使用胰岛素注射,血糖控制尚可。但排尿情况一直不好,从刚开始的尿频、尿急,夜尿4-5次,到后来排尿困难,每次都要蹲着用腹压排尿。一个月前患者出现了尿潴留,到当地医院留置了尿管。家人多方打听之后,慕名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泌尿外科,找到了陈明教授团队。

经过全套尿流动力学等一系列检查后,陈明教授为其诊断为“糖尿病膀胱”,并进行了“骶神经调控”治疗。测试期间患者排尿情况逐渐好转,由一开始的不能排尿,到后来不用腹压,也能解出200多毫升尿液,残余尿也维持在50-80毫升。更为神奇的是,刘奶奶的排便状态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甚至血糖也更加稳定了,胰岛素的用量也比之前减少了。刘奶奶及家人对疗效非常满意,于近期完成了二期手术,从此告别了导尿管,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据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糖尿病膀胱病变是糖尿病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在25-90%,其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但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临床表现为各种下尿路症状,包括早期的尿频、尿急、尿失禁,及晚期的排尿困难、尿潴留。

图源 视觉中国

据陈明教授介绍,骶神经调控(SNM) 是利用介入手段将一种短脉冲的刺激电流连续施加于特定的骶神经,以便人为地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干扰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调节膀胱、尿道括约肌及盆底等骶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的行为,起到“神经调控”的作用,是目前国际上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手术微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国外的研究指出,骶神经调控对于糖尿病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的长期有效率为69.2%,尿频尿急的长期有效率为85.7%,尿潴留的长期有效率为66.7%。据悉,中大医院泌尿外科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能独立开展骶神经调控技术的单位之一,目前在其手术、程控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已有了自己成熟完善的流程和标准。

陈明教授最后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膀胱病变发生率高,能够引起慢性尿潴留、上尿路返流、尿路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社会活动,危害病人生理及心理健康,降低生活质量,需要高度重视。

通讯员 崔玉艳 刘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王菲

膀胱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为了您的健康,我们的专家有话说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114预约挂号 ,作者北京老年医院

中医上“膀胱”的概念包含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就是西医所说的泌尿道系统(除肾脏外),其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那么,与糖尿病相关的病变主要包括泌尿道感染和神经源性膀胱,且两者相互影响。

一、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是糖尿病第二常见感染部位。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不仅发生率高,而且起病隐匿,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血糖升高时尿糖增加,此时尿液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细菌容易生长繁殖;

2

长期的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差,机体抵抗力减低,感染的风险增加;

3

糖尿病的并发症和伴随症状,如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结石、泌尿道畸形和功能异常等,均可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几率;

4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类降糖药物的降糖机制,是以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增加了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

另外,无症状性菌尿又称隐匿性菌尿。顾名思义,就是尿中能查到细菌,但病人无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多见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部分病人即使不治疗也会自行好转,但多数会反复发生或持续菌尿。

当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时,需进行综合的治疗,不仅要针对感染部位、感染菌、是否合并并发症和伴随疾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等,还要同时积极降糖、治疗并发症和伴随疾病,伴有尿道畸形也要尽量处理。

如何预防和减少泌尿道感染?

控制血糖,积极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多饮水、勤排尿,保持外阴部清洁;

有神经性膀胱者排尿时按压下腹部,以促进尿液排净。尿潴留严重者要予导尿,使菌尿尽快排出,以利于感染控制;

定期检查尿常规,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发现尿路感染,要先做尿细菌培养和药敏,再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做尿培养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否则,既影响治疗效果,又可造成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的发生。

二、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不仅常见于脊髓损伤者、脑卒中等累及脑部或脊髓的疾病,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一种,为膀胱的感觉神经受损、逼尿肌收缩力下降、尿液排出障碍导致的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多,长期下去膀胱就如同长期充气的气球被放了气。

主要表现:

尿失禁和(或)排尿困难,早期多为间断性尿失禁,晚期以尿潴留为主,也可同时出现尿失禁和排尿困难,常同时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其他症状,如反复恶心和呕吐、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性功能异常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不仅明显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几率,长期发生后还会导致肾结石、肾积水,甚至影响肾功能,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不尽或尿失禁症状,要及时就诊。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即首先需排除脑和脊髓病变,以及肾结石等引起的尿路梗阻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膀胱病变,诊断上主要依靠糖尿病病程和病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膀胱残余尿的彩超和排泄性尿路造影。

如何预防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一旦发生,治疗效果不佳且疗程长,所以预防为首要任务。预防措施:

控制血糖和定期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检查;

预防和积极治疗泌尿道感染、结石等疾病;

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治疗主要以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和针灸为主,可配合药物,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作者 | 北京老年医院 王敏

编辑/排版 | 夹心、布丁、蛋挞

本文转自“北京114预约挂号”

糖尿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太痛苦,如何预防和治疗早知道

糖友老王近日很苦恼,半个月前开始,自己排尿总是不畅,每次量少并且还伴随着尿痛。在马桶边费了好大力气站半天才能尿出来,有尿而尿不出,真痛苦呀。

而另一位女性糖友最近1年多来“漏尿”症状越来越严重,平时咳嗽,大笑,甚至快步行走都会有小便溢出,自己都感觉身上有股尿骚味儿,不敢在人群中站,也是苦不堪言。

两位糖友的尿潴留与尿失禁,这两个“尿与不尿,都是问题”,其实很这可能就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惹得祸。

什么是糖尿病神经性膀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也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一项调查显示,40%~80%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即使是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仍有25%的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神经病变,而几乎所有可能影响有关储尿和/或排尿神经调节过程的神经病变(包括中枢性、外周性),都有可能影响膀胱和/或尿道功能。膀胱感觉减退和收缩力减弱是糖尿病膀胱病变最主要的表现。

糖尿病膀胱病变的表现

1.膀胱逼尿肌无力引起尿潴留,表现为下腹膨胀、有尿排不出,膀胱残余尿量可达数百毫升,很像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困难。

2.膀胱括约肌失控引起尿失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很像前列腺增生的早期症状或老年性尿失禁。

3.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引起的排尿障碍,主要表现为排尿时间延长,排尿中断等。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一般发生在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临床上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尿道短,尿潴留、尿失禁容易导致严重的尿路感染,且迁延不愈,如后者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可导致严重的后果,10%~15%的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同时还可并发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积水等,造成患者生活的不便。

另外长期尿潴留可因压力上传,输尿管扩张造成肾盂积水、肾实质受压和缺血,甚至坏死,导致梗阻性肾病和肾功能不全,引发或加重肾衰竭。所以这样的难言之隐不但痛苦,而且危害极大,得防,得治!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保护上尿路,其次恢复下尿路。有效和长期控制血糖是基础,积极防治泌尿系感染、保护和改善肾功能。基础治疗包括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按时饮水及排尿,无论有无尿意,每隔3~4小时排尿一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药物的应用。针对不同的膀胱功能异常,可考虑如下药物及治疗方法:

1.M受体阻断剂是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一线药物,如非选择性 M 受体拮抗剂托特罗定、奥昔布宁,选择性 M 受体拮抗剂索利那新。可用于无明显的梗阻症状,以储尿期症状如尿频为主,残余尿量无明显增加的患者。

2.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该类药物可通过促使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加快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促进膀胱平滑肌收缩,改善膀胱症状。如可以应用莫沙比利可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强度。

3.解除膀胱出口梗阻可使用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或高选择性α1 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能有效松弛膀胱颈、前列腺及后尿道平滑肌而不影响逼尿肌功能,迅速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症状,提高膀胱顺应性。前者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应注意药量及测血压。

4.尿潴留者,轻症患者可试用下腹热敷及非重力按摩、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或维生素B1,重症者可考虑间歇性导尿,合并尿路感染者,应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积极抗感染。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的预防

预防糖尿病神经性膀胱首要一点是控制好血糖,为了避免神经源性膀胱的出现,糖尿病患者要常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泌尿及生殖系统检查。

1.阴部检查很重,要男性应常规进行肛门直肠指诊,检查肛门括约肌的张力和主动运动、会阴部感觉、球海绵体反射等;女性要注意是否合并盆腔器官脱垂等。

2.凯格尔运动(提肛运动)对预防糖尿病神经性膀胱有一定效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锻炼,一般建议配合呼吸,收缩持续2-4秒,舒张放松2-4秒,每次做20组,每天做3次,坚持至少3个月以上。对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推荐使用该类方法以增强盆底与括约肌力量,从而改善尿失禁、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

3.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的排尿习惯(如憋尿等),对预防神经源性膀胱也是非常重要的。

4.规律饮水:推荐定时定量饮水排尿,每天1500~2000毫升以上,对锻炼膀胱储尿功能和排尿规律有益,对预防神经源性膀胱有帮助。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