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7.0(糖尿病7.05还可以恢复正常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避免糖尿病恶化,坚持做好6件事,降糖防并发症事半功倍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4.15亿,而我国就将近有1.14亿,是典型的糖尿大国,且还有5亿人正处在糖尿早期,尚未发现治疗。如此高的病发率,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小糖人”,可见防糖治糖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长期血糖高会易引发全身性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病、眼病、肾脏病等,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越早控制血糖稳定,越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

今天总结了降糖最为关键的“6点”,坚持全做到的肾友会更长寿:

3个关键性指标要达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尽量低于7.0%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相比于血糖反应更全面,它反应的是患者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说明血糖浓度越高,病情越严重。正常人的范围值为4%~6%。不同病情的糖友要求值不同:

对于刚诊断出糖尿病的年轻患者,尚不用服降糖药,还有怀孕、妊娠期的糖友, 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0%以下;

按年龄分,小于65岁,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口服降糖需加用胰岛素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要控制在6.5%;大于等于65 岁,没有低血糖风险,心脏、肾脏等疾病的患者要低于7.0%,更有助于延长寿命;

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很有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要低于7.5%;

还有一些特殊亲情卡的患者如癌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可根据具体病情适当放松要求。

血压要尽量降到130/80以下

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高血压的情况,主要是血流异常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本身也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疾病,因此高血压加上糖尿病无异于“雪上加霜”,要保持血糖稳定,血压也不能大意马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控制在2.6 mmol/L以下

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约占60%,比常人高出40%。糖尿病易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导致粥样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对已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没有心脑血管疾病且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应控制于2.6 mmol/L以下。

3个注意事项不能忘:

注意体重要达标,远离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有肥胖的情况,肥胖的危害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也会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血糖高的情况,因此糖友必须要保持体重正常,尤其肥胖糖友要减重。最好咨询医生和健身教练,制定合理的健身计划,不要盲目减肥。

BMI指数是国际衡量肥胖的指标,算一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超重了: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注意饮食要合理,避免加重病情

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中,饮食治疗也是重要的部分。糖友饮食要记住低盐、低糖、低脂三大饮食原则,同时遵循少吃多餐、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的原则,更有助于血糖稳定,防治并发症。

注意日常恶习要改正,别大意

日常生活中一些坏习惯也是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比如吸烟、喝酒、不运动,都不利于血糖稳定。尤其一些男性糖友要注意改正。以吸烟为例,吸烟过多会引起炎症反应,增加胰岛素抵抗,除此之外,还会增加冠心病等并发症的风险,糖友必须注意改正。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空腹血糖7.0,说明得了糖尿病?别急,确诊高血糖,要看2个前提

这天,李先生下班回家的时候,听到小区居委会说明天要组织福利体检,想着自己的父亲也很久没查身体了,于是撺掇父亲和自己一起去,生来怕麻烦的李老爷子本来不愿意,但拗不过儿子,只好同意明天和儿子一同前往。

“空腹血糖7.0?”看着父亲的报告,李先生有些不敢相信,正常空腹血糖的标准是3.9-6.1mmol/l,自己的父亲难道是得了糖尿病,李先生找到医生作进一步确认,医生在了解李老爷子的生活情况后,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原来,李老爷子为了这次检查,从昨天晚上就没有吃饭,而这也是李老爷子血糖超标的原因。

为什么两顿饭没吃,血糖反而升高了?

可能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疑惑:

“李老爷子两顿饭没吃,血糖难道不是应该变低吗?”

其实这和我们常规观念恰恰相反,在医学上,这种高血糖情况被称为“血糖反跳性升高”。人体并非是冰冷的机械,在出现例如营养空缺和伤势缺陷时,身体会自行运转并且进行平衡和调整。

而李老爷子因为有两顿饭没吃,身体察觉到了营养摄入不足,但是为了维持基本的能量供应和血糖平衡,只能刺激交感神经变得兴奋,调用身体里储存的脂肪来转化成糖原。但身体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多少能量,一不小心调用多了,就会造成血糖反过来升高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和饮食恢复稳定,“反跳性血糖升高”的情况也会慢慢恢复正常,并不能算作是高血糖。

所以,单单凭借一次"血糖7.0"的情况,加上李老爷子的举动,医生自然也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除此之外,部分特殊行为,也有可能导致血糖短暂提供,在测量前要积极避免。

这3种行为可能导致血糖短期内升高,别错当成高血糖

短期内服用特定药物

例如降压药,激素类药物等,在服用以后有短期提高血糖的效果,如果在服用特定药物以后去检查血糖,便有可能出现血糖短期升高的情况。因此在测量血糖前,在医生的指导下避免药物的影响,检测结果也才能更准确。

短期内心里压力过大

比如过于上心,愤怒等等,较大的负面情绪波动,会导致肾上腺素有所提升,而肾上腺素会刺激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释放便会相应减少。在短期内血糖的吸收代谢效率低,血糖值也会有相应的提高。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也是检测血糖前不可缺少的一环。

过度疲劳,熬夜

如果在检查血糖前熬夜,也会导致血糖短期升高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熬夜会导致大脑疲劳,而大脑疲劳会进入抑郁状态,导致皮质醇的分泌增加。

和升糖激素类似,皮质醇也有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如果频繁的熬夜,皮质醇累积导致血糖冗余,短期升高的情况便不可避免。

所以,并不是说检查了血糖,只要超标了就属于高血糖,很多外在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类似的情况出现,并且在检查血糖时,医学上也有对应的标准存在。

确诊高血糖,有2个前提需要搞清楚

第一个前提:是否是多次测量的结果

人的血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日常饮食,作息,都有可能对血糖检测的数据造成影响。所以,只有多次血糖测量的结果均存在处于超标的状态,才能够确诊高血糖的症状。

通常情况下,需要检查超过3次以上,并且血糖均超过8.0,才能被基本确诊存在高血糖的隐患。切勿胡乱担心,反而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第二个前提:葡萄糖耐量试验

简单来说,就是将定量的葡萄糖在医生面前服下,然后在2个小时后再次测量血糖,通过现场的血糖变化观察吗,来判断是否存在高血糖的症状。如果检查后的血糖高出正常值,还需要进行例如糖化蛋白以及HAC方面的检查,在多项数据的佐证下,才有更高的可信度和科学度确诊,是否存在高血糖的隐患。

总之,高血糖并非是简单测量一下血糖就能够断定的,想要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是否存在异常,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检查规定流程,去严谨地检查验证后才能得出结果。任何疾病都是一样的,必须有严谨的检查,准确地判断病情,才能针对性地治疗,身体也才能更有效率地恢复健康。

参考资料:

[1]谷奕, 巩纯秀. 高血糖的认识与治疗[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 3(B06):2.

[2]张艳超. 糖尿病前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检测的临床意义[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 26(3):4.

血糖高于7.0就是糖尿病吗?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小李是一位资深的美食爱好者,空闲的时候喜欢去各种网红美食店打卡,对于一位肉食主义者而言,一顿不吃肉便会显得很心慌,每次外出去吃美食的时候,诸如红烧肉、溜肥肠已经成为小李必点的食物,吃的时候还必须把肉汁浇在米饭上。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小李的体重由120斤疯狂飙升至160斤,有时候爬3到4层的楼梯都会显得很吃力,对于这种情况,小李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减肥,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饮食,如果出现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疾病那就后悔莫及了。

对于意志力不坚定的小李而言,热血只坚持了两三天便告吹了,他又重新恢复了以往的生活状态。这天,小李一家去进行一年一次的体检,前面的视力、听力检查,小李轻轻松松的通过了,但在血糖检查这里出现了问题,血糖仪监测小李的血糖值为9.6mmol/L

医生看到这个数值后,脸色出现了变化,小李看见医生的脸色变化不由得脑补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他颤颤巍巍的向医生问道:“医生,这数值代表了我是不是患有糖尿病?”

医生没有直接回答小李的问题,反而询问他检查的前一天晚上有没有进食,吃的是什么食物。

小李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头天晚上吃红烧肉、可乐鸡翅以及糖饭的事情告知了医生,之后医生通知他禁食8到12小时后再检测血糖,第二天,小李又重新来到医院检查,结果为6.8mmol/L,虽然达不到诊断糖尿病的数值,但医生告诫他,这几乎是糖尿病的临界值了,如果再不注意进行运动以及饮食的调理,随时会发展为糖尿病。

虽然小李这次的检查是虚惊一场,但也为他敲响了警钟,了解小李的故事后,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好奇,小李第一次血糖的检测值超过了7.0mmol/L,达到了9.6mmol/L,为什么没有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呢?

一、血糖高于7.0mmol/L就是糖尿病吗,医生告诉你答案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系列“富贵病”便接踵而来,糖尿病本身会导致心血管的健康受到影响,根据官方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个数达到了1亿以上,而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百分之八十的致死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相关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复杂危害也很大,常见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以及糖尿病性肠病、尿毒症等,糖尿病肾病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几率上升,糖尿病足有可能引起截肢的风险,而糖尿病性肠病、尿毒症则会破坏患者正常的器官功能。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平时有健康意识或者注重保养的群体便会一年甚至半年去医院检查一次血糖值,确保自身没有出现糖尿病。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在家买台血糖仪自己测,这便要求我们要对糖尿病的诊断条件有详细的了解。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在临床上的检测主要依靠患者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在家我们可以用血糖监测仪测自己的的指尖血,手指的指尖血是毛细血管中的血,在医院则是采取生化仪进行检查,所取的血液标本来自于静脉血管中的全血,一般在医院用生化仪检查的结果更具有参考性

为了避免误诊的发生,糖尿病血糖值的检查一般会进行2次或者2次以上才可以确诊,例如空腹状态下,要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2次都在7mmol/L以上,进行餐后血糖的检测时,要求患者的2次随机血糖检测值都在11.1mmol/L以上,当然患者也可以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再加上一次随机血糖。

短时间的血糖值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饮食、检测仪器的精密度等,为了去除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又推出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监测以及葡萄糖的耐量试验。前者的检测时间一般是2到3个月,后者的检测时间较短,但影响因素也颇多。

通过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在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的同时,还可以凭借试验后血糖的数值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数值低,说明机体对血糖的处理速度较快,血糖通过生活调理或者单一用药便可控制,数值高则说明病情严重,往往需要联合多种药物才能控制。

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参考范围为4%到6%,如果指标超过了这个范围,则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除了参与糖尿病的诊断外,它能清楚的反应各个时刻血糖的变化,为糖尿病患者后续药物治疗剂量的调整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2、血糖值高于7.0mmol/L便是糖尿病吗?

血糖值高于7.0mmol/L不一定代表检测者患有糖尿病,临床上检查糖尿病的要求很严格,稍微不注意检测前的注意事项便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正如上文的诊断标准中所描述:血糖检测需要选定时间,之后再根据要求进行准备

如果血糖是进食后检测,即使它超过了7.0mmol/L,但只要没有超过11.1mmol/L,也是正常的数值。假如是空腹状态下测量的数值超过了7.0mmol/L,可能是仪器出现问题导致,也可能是空腹时间不够所导致,此时可以延长空腹时间或者换一个检查仪器。

二、什么情况下建议进行糖尿病检查

糖尿病出现后会影响机体正常的运转,患者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如果出现糖尿病的类似症状,我们便要去医院进行血糖值的检测。

1、典型症状

糖尿病患者最典型最直接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以及身体的重量减轻

因为胰岛素的影响,患者体内的血糖会升高并出现渗透性利尿的情况,这便是多尿的由来,由于多尿带走了大量的水分,患者便会由此产生口渴以及多喝水的情况。

在排出尿液的同时,血糖也会随之排出体外,导致体内没有了热量供给的来源,为了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转,衍生出两条解决途径。

一、大脑会给患者传递多进食的消息;

二、消耗机体的蛋白质等物质供能,这会导致患者体重的下降。

2、非典型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只出现在少数人群身上,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不具有典型特征,但详细的观察之后,也不难辨认。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出现尿液的异常,过多的糖分会导致尿液变得粘稠,尿中的泡沫长时间不消散,如果在野外方便,还可以看到蚂蚁聚集舔食尿液的现象。

它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会引起患者的器官以及血管、神经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患者因为外周血管的病变,会出现手指发麻、发凉的情况,部分患者由于凝血机制、眼部组织受到影响,会呈现出伤口愈合慢、看不清事物的状况。

上述症状都表明患者已经出现了糖尿病,此时再进行检查有点亡羊补牢的味道在里面,因此当存在以下因素时我们需要定期去检测血糖的数值。

肥胖以及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它们都可以增加患糖尿病的概率,研究表明肥胖人群会出现细胞肥大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遗传因素会增加正常人群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因此,建议体重指数大于28、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的人群,增大血糖检查的频率。

不幸患上糖尿病的人群可以根据分型进行用药,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住血糖的水平,但这种药物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它需要天天注射,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科学家正在马不停蹄的攻破干细胞疗法的技术难关。

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仍以二甲双胍为首选,但SGLT2等抑制剂的出现正在打破这一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世博会上出现了2型糖尿病的新型治疗药物多格列艾汀片,它可以搭配二甲双胍一起使用,此药最大的特点是: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总结

在进行血糖的检测前,我们不要像小李一样不遵守检测前的注意事项,在头天晚上还摄入高糖饮食,这样只会造成检测结果的错误,不仅使自己担心受怕,还会让家人跟着操心。血糖检查前建议空腹的同时,也不要摄入含糖高的饮料,例如碳酸饮料。

当存在糖尿病的疑似症状以及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时,我们需要定期检查,平时做好糖尿病的预防措施,在控制住饮食的同时,多抽时间进行锻炼,每周至少要进行几次的有氧运动,坐着办公时,最好1个小时起身活动一次。

患上糖尿病除了遵医嘱用药外,还要做好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定期测量血糖的同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如针对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眼底神经病变,可以进行肾功能检查、血管造影以及眼底神经检测。

参考文献:

【1】徐子辉,高凌.不同糖尿病的检查诊断[J].家庭医学(下半月),2022(08):12-13.

【2】秦璇. 生化检验如何诊断糖尿病[N]. 大众健康报,2022-04-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