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空腹血糖正常(糖尿病空腹血糖多少)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空腹血糖不高,可能也有糖尿病?医生告诉你→

在中国,糖尿病已经成为

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

第三大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

对于糖尿病的指标问题

有网友询问:

到底血糖多少,才算确诊糖尿病?

对于这一问题,有请

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

来自针灸推拿学院的刘又宁

进行详细解答

刘又宁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占10.4%,若长期存在高血糖,将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

普通人的空腹血糖应小于6.1mmol/L,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应小于7.8mmol/L。目前国际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类是WHO (1999年) 标准[1]。即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一次的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者糖负荷后两个小时的血糖大于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症状,则需要患者改日复查血糖以确认。

那如果空腹血糖

在6.1~7.0mmol/L之间

算什么情况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又宁解释,要提到糖尿病的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患者查空腹静脉血糖值为≥6.1mmol/L且<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7.8mmol/L。

而糖耐量异常又称为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静脉血糖值<7.0mmol/L,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为≥7.8mmol/L且<11.1mmol/L。

如果确定为以上两种情况,则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控制每天饮食的总热量,保持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素的饮食。同时进行规律、适当的运动,避免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确诊了糖尿病,则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谨遵医嘱,积极治疗,以控制糖尿病症状、预防急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本文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刘又宁

本文审核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张毅

(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健康讲师团)

科普内容 仅供参考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来源: 名医话养生

空腹血糖正常≠没糖尿病?医生揭秘:糖尿病的\u0026#34;终极裁判\u0026#34;藏在这里

01 一个让医生皱眉的检查结果

50岁的装修工陈师傅最近有点懵:饭量大增却暴瘦10斤,饿起来心慌手抖。工友提醒他测血糖,社康结果显示6.3mmol/L——医生说“没到糖尿病标准”。可到了三甲医院,空腹血糖6.1mmol/L还是“临界值”,但一个叫“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却飙到了8.6%!最终糖耐量试验确诊:糖尿病。

“为什么单点血糖正常,却被确诊了?”陈师傅的经历,戳中了无数人的认知盲区:测血糖就像拍快照,而糖化血红蛋白才是记录血糖“长期表现”的监控录像。

02 血糖VS糖化血红蛋白:谁是真正的“实力派”?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但真相是:

• 血糖的“表演型人格”: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只能反映某个时间点的数值。比如陈师傅,可能只是空腹时血糖“装正常”,餐后或夜间血糖早已“爆表”。

• 糖化血红蛋白的“铁面无私”: 它是红细胞里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的“结合产物”,红细胞寿命120天,它就像“时间戳”,把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牢牢“刻”在报告上。

举个通俗的例子:血糖像每天的天气预报,糖化血红蛋白则是整个季度的气候总结。你可能某天温度低,但整个季度高温频发——这时候只看某天温度,就会漏掉“气候异常”的真相。

03 看懂糖化血红蛋白报告:这组数字决定健康走向

先划重点: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 但不同数值背后的含义,远比你想的更关键:

数值(HbA1c) 临床意义 该怎么做?

<4.0% 低于正常,警惕贫血等血液病 挂血液科排查

4.0%-5.7% 正常范围 保持健康习惯

5.8%-6.4% 糖尿病前期 马上控糖!每3-6个月复查

≥6.5% 糖尿病(需结合糖耐量试验) 找内分泌科制定方案

6.5%-7.0% 血糖控制良好 继续保持

7.0%-8.5% 控制一般 调整方案!每降1%,并发症风险降37%

>8.5% 控制不佳 立即就医!并发症风险飙升

划重点: 很多人觉得“糖化血红蛋白高一点没事”,但研究显示:每降低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降35%,肾脏病变风险降33%!

04 这些情况会让糖化血红蛋白“说谎”

别以为糖化血红蛋白绝对可靠,这4类人要注意:

• 贫血患者: 红细胞太少,指标可能“假性降低”;

• 孕妇: 孕期红细胞更新快,结果可能偏低,需结合其他检查;

• 脾切除人群: 红细胞“寿命延长”,指标可能“假性升高”;

• 高原地区居民: 红细胞代偿性增多,数值可能比实际高。

05 给糖友的实用建议:多久查一次?

• 未确诊人群: 45岁以上、肥胖、有家族史者,每年查1次;

• 糖友: 初诊或调整治疗方案时,每3个月查1次;控制稳定后,每6个月查1次。

提醒: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饮食、运动影响,不用空腹就能查,比糖耐量试验更方便!

糖尿病也会低血糖?空腹血糖正常≠没糖尿病,小心“致命时间差”

某地区宴席现场曾发生令人揪心的一幕:一位患有多年糖尿病的老人,因开席时间延迟突发低血糖昏迷。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关注——为何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的糖尿病患者,反而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这背后涉及复杂的生理机制、医学认知的演进,以及现代监测技术的革新。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悖论

正常人体的血糖调节依赖胰岛素的精密调控。

胰岛素分泌分为基础分泌与餐食分泌两种模式:基础分泌持续释放少量胰岛素,维持空腹血糖稳定;餐后胰岛素则迅速大量分泌,抑制血糖快速上升。研究显示,进食后1分钟内,胰岛素即可启动反应性分泌,使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7.8mmol/L以下。

胰岛素分泌模式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系统存在显著缺陷。

Ⅱ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与分泌延迟问题:餐后胰岛素分泌峰值滞后2-4小时,导致进食后血糖快速升高;当食物消化完毕、血糖浓度自然回落时,延迟分泌的胰岛素却达到峰值,进而引发血糖骤降。

胰岛素水平

临床数据表明,约6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餐后低血糖现象,这种血糖波动的“双峰曲线”,正是胰岛素分泌失序的典型表现。值得注意的是,空腹血糖检测存在局限性。人体在禁食8小时后,基础胰岛素分泌维持血糖稳定,此时检测结果可能处于正常范围(3.9-6.1mmol/L)。

但餐后血糖(尤其是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才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因此,现代医学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系统监测空腹、餐后1小时、2小时血糖水平,并结合胰岛素释放试验,全面评估胰岛功能。

餐后血糖

医学认知的百年变革

胰岛素的发现曾被视为糖尿病治疗的里程碑。1921年胰岛素成功提取后,患者死亡率从70%骤降至10%,但治疗模式长期停留在“以量降糖”阶段。

早期糖尿病患者每日需多次注射胰岛素,导致低血糖风险显著增加。研究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使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提升3倍,夜间低血糖成为威胁患者生命的隐形杀手。

上世纪中叶,糖尿病治疗理念发生革命性转变。工程师李嘉德・伯恩斯坦推动了这一进程。12岁确诊Ⅰ型糖尿病的伯恩斯坦,在31岁时因传统治疗导致严重并发症,被判定仅剩5年生命。

他通过自费购买血糖仪,发现自身血糖波动范围竟达3-22mmol/L。

经过系统研究,伯恩斯坦提出“严格控糖”理论:将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每日30克以下,通过精准计算胰岛素用量,成功将血糖稳定在4.6mmol/L,逆转了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

伯恩斯坦的实践引发学界反思。1993年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证实: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可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60%。

这一成果推动了血糖监测技术的快速迭代:从水洗式血糖仪(需1分钟冲洗操作)到擦血式、比色法血糖仪,直至第四代电化学法血糖仪,采血量从10微升降至0.6微升,检测时间缩短至5秒。

动态监测技术的突破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糖尿病管理模式。传统指尖采血监测存在明显局限性:每日需检测3-10次,约40%的患者因疼痛和心理负担放弃监测。

CGM通过皮下植入的微型传感器,每5分钟自动记录一次血糖数据,可连续监测14天,完整呈现血糖波动曲线。以硅基动感为代表的国产CGM系统,实现了技术与临床价值的双重突破。

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

其第二代传感器采用柔性探头设计,植入过程无明显痛感,4克重量几乎无感;误差率控制在8.83%(行业优秀标准<10%),可实时生成血糖变化趋势图,提前预警高/低血糖风险。

临床研究显示,使用CGM的患者HbA1c水平平均降低0.8%,低血糖事件减少50%。

CGM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血糖监测。通过分析食物升糖指数(GI),患者可科学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以粥类为例,传统认知中“易消化”的米粥,经CGM监测发现其升糖速度远超白面包。

而部分蔬菜、优质蛋白的升糖效应低于预期。此外,CGM的远程数据共享功能,使家属可实时掌握患者血糖状态,AGP图谱则为医生提供全面的诊疗依据。

预防与管理的科学路径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出现疲劳乏力、多尿等症状的高危人群,早期血糖监测尤为重要。

建议定期进行OGTT试验,并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正常范围4%-6%)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已确诊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监测方式:病情稳定者可采用指尖血糖仪每日3次监测,病情波动或使用胰岛素治疗者推荐使用CGM系统。

饮食干预是血糖管理的核心环节。遵循“碳水定量、营养均衡”原则,优先选择低GI食物(如燕麦、荞麦),控制精细谷物和含糖饮料摄入。

运动疗法同样关键:餐后1小时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升30%。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因自行调整剂量引发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现象,既是病理机制的复杂呈现,也是医学进步的生动注脚。

从胰岛素发现到CGM技术普及,人类对糖尿病的认知与管理不断深化。

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精准的健康管理工具,更传递出科学的健康理念:通过持续监测、科学干预,糖尿病患者能够实现血糖平稳控制,有效预防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

文本来源:三个老爸实验室

#糖尿病##健康科普排位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