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吃多了糖会得糖尿病吗(是不是吃太多糖就会得糖尿病)

杨医生医学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吃糖导致的?医生:真正诱因是这 2 点,很多人天天都在犯

小区门口的张阿姨最近总念叨:“以后可不敢吃甜的了,楼下老王就因为爱吃糖得了糖尿病。”

不光是她,身边不少人都觉得 “糖尿病 = 吃糖太多”,连水果都不敢碰。

内分泌科李医生听完直摇头:“把糖尿病全归罪于吃糖,真是冤枉糖了。”

李医生说,门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位 20 多岁的姑娘,因为怕得糖尿病,一口奶茶蛋糕都不碰,却因为长期熬夜、外卖不离手,体检时查出胰岛素抵抗。“

真正危险的不是糖本身,而是这两个藏在生活里的习惯 —— 很多人天天在犯,却从没当回事。”

第一个诱因是 “管不住嘴的总热量超标”。

不是说甜食不能随便吃,而是不管吃甜的、咸的,只要总热量超过身体需求,就可能诱发糖尿病。

比如有人觉得 “无糖糕点” 健康,一口气吃三块,其实淀粉在体内会转化成葡萄糖;

还有人顿顿离不开红烧肉、油炸鸡,这些高脂肪食物会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 “不敏感”,就像钥匙开不了锁,血糖自然降不下来。

李医生给我看了组数据:一个 100 克的无糖蛋糕,热量和一碗米饭差不多;

两根炸油条的热量,相当于喝了三杯奶茶。

“去年有个患者,说自己十年没碰过糖,却爱吃酱肘子配米饭,体重超了 30 斤,最后还是得了糖尿病。”

第二个诱因是 “迈不开腿的久坐不动”。

现在人上班坐 8 小时,下班瘫在沙发上刷手机,一天走不了 2000 步。

李医生解释:“肌肉是消耗血糖的‘主力军’,不动弹的话,肌肉细胞就没法高效利用葡萄糖,血糖只能在血液里堆积。”

有个做程序员的小伙子让我印象很深,他身高 1 米 7,体重却有 200 斤,每天除了去厕所几乎不离开座位。

半年前开始觉得口渴、乏力,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已经到了 7.8!

“他说自己很少吃甜的,但每天久坐 12 小时,外卖点的全是盖浇饭、炸鸡,这才是问题根源。”

其实身体有个 “隐形预警信号” 要留意:

比如吃完饭后总觉得困,要睡一觉才能缓过来;

或者肚子越来越大,腰腹赘肉明显 —— 这都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表现。

这时候及时调整,完全能避开糖尿病。

李医生给了两个简单建议:

吃饭时把主食换成 “杂粮饭”,比如大米里掺点燕麦、糙米,消化慢还顶饱;

每天抽 20 分钟快走,哪怕在客厅来回踱步也行,让肌肉动起来比啥都强。

说到底,糖尿病更像身体给的 “生活方式预警”,不是单靠 “戒糖” 就能预防的。

就像李医生说的:“偶尔吃块蛋糕没关系,怕的是顿顿吃撑、天天不动。”

把家里的遥控器换成运动手环,外卖备注 “少盐少酱”,比纠结 “能不能吃糖” 实在多了。

觉得有用的话,转发给总把 “戒糖” 挂在嘴边,却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朋友吧 —— 真正的健康,藏在每一顿饭和每一次起身里。

中国糖尿病患者全球第一: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中国现如今拥有全球最多糖尿病患者,从1980年代不到1%增长到2018年大约12.4%的成人比例。

这一趋势伴随着糖与高热量饮食激增。

有人说“吃糖越多,得病越容易”,这有道理,却不完整。

若将视角放在“摄入形式与身体代谢交互”之上,就会发现核心并非糖本身,而是“糖的食用方式”如何干扰身体运行。

首先,糖的摄入形式决定其代谢冲击力。

布里格姆杨大学研究分析50万人发现,摄入同样甜味,但来自糖水和饮料的形式与固形食物不同。

每多饮用一杯12盎司的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提升约25%,就连果汁也会使该风险提高5%。

这表明,液态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更快,肝脏和胰腺在来不及调节的情况下,便只能被迫应对高“峰浓度”。

长期高峰刺激下,β细胞负荷过重,胰岛素分泌响应失衡,逐步迈向胰岛素抵抗乃至糖尿病。

这个机制与人们平时“喝杯果汁没事”认知相矛盾,但基于数据实证不容忽视。

其次,全球流行研究指出,摄入更多糖(尤其甜饮料)确实提高糖尿病患病率

一项meta分析纳入310 819名参与者和15 043个糖尿病病例,发现每天喝1至2杯甜饮料的人,患病风险比极少喝者高出约26%。

此外,另一个综述汇总发现,每增一杯含糖饮料,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27%,而无糖饮料也可能提高13%的风险。

这意味着,即便摄入量控制在中等范围,频繁摄入也可能触发长期代谢失衡。

第三,中国的糖尿病高发不仅因总量高,还因“餐后血糖峰值”频繁出现。

WHO及多项研究指出,中国社交饮食习惯(如饭后甜茶、加糖饮料配面包)会引发餐后血糖快速飙升。

Nature Nutrition 2022年综述表明,单纯摄糖并不充分预测糖尿病,而高血糖波动频率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有关。

这是关键:“吃得越多”不只是总量问题,而是代谢系统频繁被推至边缘

长期如此,身体逐渐无法恢复平衡,隐性代谢失衡逐渐浮现,最终演变为糖尿病。

第四,全球多地研究也表明,超加工食品导致糖尿病的路径也与糖摄入有关

2023年一项涉415 554人meta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每增加10%,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2%。

超加工食品一般高糖、高脂、低纤维,会破坏肠道屏障和菌群结构,使得胰岛素阻抗加重。

换言之,不是“糖吃多就得病”,而是在“高频率高峰摄入 加工食品搭配下”,身体进入代谢失序模式,这才是高患病风险真正逻辑。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首位,2018年达12.4%。

研究指出,这一增长最主要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包括饮料中的添加糖、快餐、甜品普及。

多个变量统计表明:每人每日额外摄入100千卡糖,会将糖尿病患病率提升1.62个百分点,其中大约66%的风险经由体重增加介导。

可见,糖不仅直接影响代谢,也通过促进肥胖间接推高糖尿病。

那么,是否吃糖就一定得病?当然不是。真正关键的,是“吃糖后的身体响应能力”。

如果身体具备充足胰岛素抵抗缓冲区、有多样化菌群、有高纤维饮食、有规律运动,那么糖即使吃多,也能被缓冲和代谢。

但现实是,现代生活中的高频高峰使得这一缓冲能力被反复挑战,至此耗竭。

与其只关注“总糖量”,更应关注“糖峰频率”让身体不断重启代谢模式。

这与通常把糖看作热量问题不同,而是倚重代谢节律、波动频率与身体承受能力的新视角。

在这个框架下,中国高糖病患不仅是“吃多糖”,而是“摄入模式与代谢能力同频崩溃”。

这是一条颇少被关注的路径,但极具解释力。

举个真实国外研究案例:BMJ Umbrella Review指出,尽管整体糖摄入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不确定,但糖饮料摄入与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其机制与餐后高血糖和肝脂生成有关。

这一研究证实“糖吃得越多”这个结论需要结合摄入形式考虑,而不是所有糖都等同。

至此,能回答“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的核心不是“是/否”,而是:“高频率高峰的糖摄入,在代谢系统中不断触发应激反应,削弱稳态,才是真正推向患病界限的路径”。

这一观点在普通认知里看似与糖有关但不相干,但实为健康知识里的关键形式转变点。

若将来通过“每日血糖峰频检测”、或“肠道菌群监测”将糖摄入模式与代谢变化一一映射,或将可预测个体吃糖后的代谢韧性。

这未来技术突破,将使对饮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成分层面,而是实时代谢调适模型。

通俗来讲,中国糖尿病高发不是因为“天生怕糖”,而是因为“吃糖频率太高,身体调节系统频繁被打乱”。

这也解释为何即使总糖摄入不高,但若集中在饮料、甜品等高峰频繁出现,同样会引发代谢崩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周霞,李亚云,杨梅.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质量评价及均衡性影响因素探讨[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1(04):56-60.

孩子吃糖多,会得糖尿病?

有人说:“孩子吃糖多,会得糖尿病”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这个说法不准确。孩子吃糖多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因素。

糖尿病的成因复杂多样。儿童常见是 1 型糖尿病,是因为身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腺中的胰岛细胞视为敌人,导致这些生产胰岛素的细胞受损。所以,这种糖尿病与吃糖量无直接联系,而是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所致。而 2 型糖尿病,常常与家族遗传、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的高糖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以及体重超标紧密相关。虽然吃糖过多不是直接的致病原因,但它会增加体重,从而间接提高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营养学一直强调要控制糖的摄入,适量是可以的,但过度摄入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体重增加、龋齿以及血糖波动。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限制高糖食品的摄入,并鼓励他们多吃富含纤维和营养素的食物。同时,保证足够的体育锻炼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一环。

策划制作

作者丨范运柱 嘉会医疗主治医师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