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发(糖尿病高发国家排行)
医生提醒:糖尿病的6个征兆,吃饭时间也很重要,这10点要记牢
糖尿病作为现代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隐蔽,若忽视可能引发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并掌握科学的生活管理方式(包括吃饭时间的把控),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当身体出现了以下6个表现时,警惕一下是不是你的血糖异常了,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1.“3多1少”典型症状
多饮:每天饮水量超2000毫升,仍频繁口渴(血糖升高导致细胞脱水);
多食:明明刚吃完饭,很快又感到饥饿(胰岛素抵抗使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
多尿:每日排尿次数超8次,夜间起夜2次以上(血糖过高导致肾脏排泄糖分);
体重减少:未刻意减肥,1-3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供能)。
2.视线突然模糊
血糖波动会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尤其在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后加重(如果及时控糖,视力可能恢复,反之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胃口异常变大
胰岛素分泌紊乱会让大脑产生“饥饿错觉”,即使刚吃了足量食物,仍想吃甜食或主食(需与甲亢等疾病区分,可通过测餐后血糖排查)。
4.伤口难愈合
皮肤划伤、烫伤后,超过2周仍未结痂,甚至出现红肿、感染(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缓组织修复速度)。
5.持续性疲惫
白天经常感到乏力、嗜睡,即使睡够7-8小时也无改善(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供能不足)。
6.手脚麻木或疼痛
双侧脚趾、手指出现对称性麻木、刺痛,或走路时有“踩棉花感”(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血糖波动与进餐时间、间隔密切相关,这3个时间原则需牢记:
1.固定进餐时间,避免昼夜颠倒
建议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进食,前后误差不超过30分钟(规律进餐可维持胰岛素分泌节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睡前3小时不进食(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低,过量进食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2.每餐间隔4-6小时,避免暴饮暴食
两餐间隔过短(如2-3小时)会导致前一餐血糖未回落、下一餐又叠加升高;
间隔过长(超过6小时)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心慌、手抖),反而刺激后续过量进食。
3.晚餐别吃太晚,七分饱最关键
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吃完(如21点睡觉,18点前结束晚餐),给肠胃留出消化时间,减少夜间肝脏糖原合成负担;
晚餐以“清淡、少主食”为原则(如杂粮粥 蔬菜 清蒸鱼),避免过量摄入精米白面(夜间活动量低,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预防糖尿病,这10点生活习惯要坚持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防可控,从以下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1.拒绝久坐,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久坐1小时后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代谢速度下降)。
2.控制体重,避免腹型肥胖
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会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
3.饮食遵循“低GI、高纤维”原则
减少精米白面,用杂粮(燕麦、玉米、糙米)替代1/3主食;
每天摄入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适量吃低GI水果(如草莓、柚子,每日200克以内)。
4.保证睡眠,避免熬夜
每天睡够7-8小时,23点前入睡(熬夜会导致皮质醇升高,干扰血糖调节)。
5.学会释放压力
通过冥想、深呼吸、培养爱好等方式缓解焦虑(长期精神紧张会促使血糖波动)。
6.定期监测血糖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正常应<6.1mmol/L);
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建议每半年加测1次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应<7.8mmol/L)。
7.关注血脂与血压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高血压(>140/90mmHg)会加速糖尿病进展,需同步管理。
8.少添加糖摄入
少喝甜饮料、少吃糕点,每天添加糖摄入量<25克(约6茶匙)。
9.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克(约1瓶啤酒),女性不超15克。
10.主动学习医学知识
定期参加医院或社区的糖尿病防治讲座,和医生保持沟通(尤其高危人群需个性化预防方案)。
若出现上述6个征兆,不要自己判断或用药,需通过“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检查确诊;
已患糖尿病者,除控制饮食时间外,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血糖反弹;
糖尿病预防没有“特效药”,长期坚持健康习惯才是关键。
糖尿病的防治核心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记住身体的6个预警信号,管好吃饭时间,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
这6类人更易患糖尿病,要格外关注血糖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疾病前状态,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近期刊登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糖耐量受损发病率为16.4/1 000人年,空腹血糖受损发病率则更高,为7.3/1 000人年。
研究发现以下6类人易发生糖尿病前期:
(1)年龄≥50岁者
(2)超重/肥胖者
(3)高血压患者
(4)血脂异常者
(5)身体活动不足
(6)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此外,年龄≥50岁、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以及高血压分别使空腹血糖受损发病风险增加31%、71%、41%、1倍和53%。①②
为什么他们更容易出问题?
1. 50岁以上人群:身体逐渐衰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任倩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会降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其次,随着年龄上升,身体脂肪构成比例增多,更易肥胖,也就更容易患糖尿病。此外,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减少,进而会降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有条件应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治疗。③
2. 肥胖者:腹部肥胖更易胰岛素抵抗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曲伸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提到,腹部肥胖危害更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即代谢综合征。
建议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腰围应<85厘米。④
3. 高血压、高血脂:“三高”发病基础相似
高血压和高血糖、高血脂不少都合并存在,因为它们发病基础相似,包括超重、不健康饮食、运动较少等因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任倩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使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反之,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当然,高血压也可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③
4. 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任倩医生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的因素。如果父母及往上一辈的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子女患病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具体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来估算。③
养成5个小习惯,更有益血糖健康!
1. 动起来,练点肌肉是最好的“降糖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颖理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糖友是可以借助肌肉降糖的,这种方法不仅能防治糖尿病而且很安全有效。
许多患者在血糖出现不稳定时,会采用运动的方式,很多糖友通过爬山、跑步等方式使血糖逐渐趋于稳定,其实这就是自身肌肉降糖的作用。⑤
2. 离高血糖远一点,就得吃得粗一点
想要远离高血糖,要吃得“粗一点”。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燕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建议,在主食的选择上,要做到选粗不选细。在买面条的时候,要选择全麦的,而不选白面的;买米的时候,要选糙米,而不选精米。少吃精白米面,适当增加主食中杂粮、杂豆、薯类等“粗”的食物比例。⑥
3.我们每个人都有节约基因,饮食要“从简”
我们每个人都有节约基因,“由俭入奢”之后,就更容易肥胖、糖尿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单忠艳2010年在健康时报谈到,人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被称作“节约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原料来吸收营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时,这个节约基因仍在开放着,因此,当大量的高营养食物进入人体后,仍然进行着充分吸收,再加上现代人的活动减少,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所以造成营养过剩,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很容易发生。⑦
4.好血糖离不开吃什么,也离不开怎么吃
怎么吃对于好血糖也很重要。《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提到,观察研究显示,进食速度与体重指数、腰围增加呈正相关,细嚼慢咽,减慢进食速度可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此外,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⑧
5.学会给自己减压,睡眠和压力对血糖影响大
别小看睡眠对血糖的影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2014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⑨
本文综合自:
①张鑫, 等.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43(10): 1582-1589.
② 2022-11-13 中国循环杂志《这六类人,易发生糖尿病前期!中疾控研究》
③2018-12-04 健康时报《四类人易患糖尿病》
④ 2019-10-22 健康时报《东北和西北很多“企鹅肥”!》
⑤2017-02-24 健康时报《糖友要“四肢发达”》
⑥2017-07-04健康时报《糖友生活“五个一点儿”》
⑦2010-12-27健康时报《由俭入奢更易得慢性病》
⑧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及解读[J]. 营养学报, 2017, 39(6):9.
⑨2014-08-18健康时报《压力催生糖尿病》
来源: 健康时报
4岁女童竟查出糖尿病并发症?“特别喜欢吃甜食 近日多饮多尿”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然而,这两天,浙江一家医院接诊的一位糖尿病患者,却是个只有4岁的孩子,而且还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医生的诊断。
女童高糖饮食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浙江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最近接诊了一位年仅4岁的小女孩,就诊时小患者无精打采,面色淡漠。家长表示,孩子平时不仅活泼好动,而且特别喜欢吃甜食,胃口也很好。
杭州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傅克勇:她家属告诉我们她最近一个月来就是多饮、多尿,我们怀疑有糖尿病可能。当时测的血糖是31.68mmol/L(毫摩尔每升),正常的随机血糖不能超过11.1mmol/L(毫摩尔每升)。
医生通过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这名儿童不仅患有糖尿病,而且还合并有酮症酸中毒。经过初步对症处理后,患儿随即被转诊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救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我们及时给予了她扩容,还有液体的补充。把胰岛素用上之后,这个小朋友整体的症状就得到了快速缓解。
医生告诉记者,患儿父母之前并未察觉孩子患有糖尿病,直到近期突然饮食饮水增多,尿量增多,特别是吃了大量甜品、奶茶等高糖食物后,症状明显加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郝晓强:2到3年前,她可能已经有隐匿的糖尿病产生。患者属于糖尿病的前期,她的胰岛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或者说没有达到临界值。她还能够勉强地控制血糖,但是当她有这种一次性的感染打击,或者是一次性的高能量食品摄入、高糖食物摄入,她的胰岛素已经不足以代偿。酮症酸中毒时,小朋友就会有这种深大的呼吸、乏力、没力气、精神差等等一些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昏迷。这个时候就是比较严重的酮症酸中毒了,往往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怎么形成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那么,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我们一般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为大多数发生于糖尿病患者。酮体是脂肪分解产生的,但是正常人身体里有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这样直接应用葡萄糖作为能源。当胰岛素绝对不足的时候,身体需要调动脂肪来作为供能,这样的话脂肪分解产生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些物质称为酮体,酮体是个酸性物质,但是积累过多之后,身体的酸碱平衡变成酸性,这个时候就叫酮症酸中毒。
也就是说,胰岛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来说,偶尔的高糖饮食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乃至酮症酸中毒,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奶茶、蛋糕等高糖饮食会成为致病的诱因。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无法有效利用,身体不得不分解脂肪供能,而脂肪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积聚过多,便会引发酸中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的时候,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症状会加重,病人会多尿,多尿之后会觉得口渴,会多饮。如果酮症酸中毒进一步加重,会影响病人的神智,最常见的感觉就是疲乏无力,不爱说话,再严重一些,比如说有些人嘴里会有烂苹果的味儿,是丙酮的味儿。有一些人因为酸性物质堆积,会出现一些胃肠道症状,包括肚子疼、恶心、吐,心血管系统、脑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致死。
医生表示,儿童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和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起病往往比较急,临床中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超半数患儿合并酮症酸中毒。目前,儿童Ⅰ型糖尿病还没有办法根治,但可以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方式提早筛查提前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合理饮食 密切关注儿童糖尿病发生发展
近年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家长们该如何预防?有哪些信号需要家长警惕呢?
医生建议,即便是健康的儿童,也不应过多摄入高糖食物,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患儿肥胖,胰岛素抵抗,甚至血糖代谢异常。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王琛: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说,一天的添加糖建议不超过50克,最好少于25克,但常常一杯奶茶里就加了超过25克的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我们一天吃三顿饭,胰腺工作三次,分泌三次胰岛素。如果一天吃六顿,那胰腺就得工作六次。如果总是让胰腺这么累,而且吃的还都是高糖、大量的食物,长此以往对胰岛的负担肯定加重。两三年后,胰腺就会累垮,甚至彻底罢工。这时候,可能就会患上另一种Ⅱ型糖尿病。
医生提示,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糖尿病高发家庭的儿童需要提高警惕,要密切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傅君芬:糖尿病主要表现的是多尿,动不动就口渴,生长有点迟滞等等。这些肯定都是一种疾病状态,可能需要到内分泌科去看看。
(总台央视记者 张芸 信任 沈思维)
责任编辑:康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