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水果糖(糖尿病水果糖能吃吗)
糖尿病人饮食 糖尿病吃什么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糖尿病患大多是因为不合理的饮食造成的,所以我们要了解糖尿病的饮食,才能更好的治疗和与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糖尿病饮食的相关知识吧!
糖尿病人饮食
一、低钠高纤维素饮食
高钠饮食可增加血容量,诱发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所以,糖尿病人应以低钠饮食为宜,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而可溶解的纤维素有利于改善脂肪、胆固醇和糖的代谢,并能减轻体重,可以适量多吃这类食物。
二、限富含淀粉食品和忌高糖食品
富含淀粉的食品(大米、白面、薯类、豆类、谷类),进入人体以后,主要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它虽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因其可直接转化为糖,因此必须限量。
否则,病情将无法控制。 糖尿病患者在忌食糖(白糖、红糖、葡萄糖、水果糖、麦芽糖、奶糖、巧克力、蜂蜜)、糖类制品(蜜饯、水果罐头、各种含糖饮料、含糖糕点、果酱、果脯)。因为这些食品可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直接加重病情,干扰糖尿病的治疗。所以,必须禁止食用。
三、限制脂肪类和蛋白质的摄入量
糖尿病本身就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又因糖尿病易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必须严格限制动物内脏、蛋黄、鱿鱼、虾、蟹黄的摄入,以免加重脂质代谢紊乱,发生高脂血症。
糖尿病易于合并糖尿病性肾病,而过量的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所以说,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应适量。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限制在每千克体重0.8克以内为宜。
四、忌辛辣食物
糖尿病患者多消谷善饥、烦渴多饮,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芥末、胡椒等性质温热,易耗伤阴液,加重燥热,故糖尿病患者应忌食这类调味品。
五、远离烟酒
酒性辛热,可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加重病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如果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此外,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短,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忌酒。
(养生)
糖尿病人的食谱
洋葱
洋葱味淡性平,有降低血糖作用,用洋葱50~100克水煎服,也可以作菜食用。
蚌肉苦瓜汤
苦瓜250克,蚌肉100克,共煮汤,加油盐调味,熟后喝汤吃苦瓜蚌肉,适用于轻型糖尿病。
沙参玉竹煲老鸭
沙参30~50克,玉竹30克,老雄鸭1只,葱、姜盐少许焖煮,熟后食肉饮汤。适用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玉米须炖龟
玉米须100克,乌电1只,葱、盐、料酒适量,炖熟食肉饮汤。适用于一般糖尿病患者。
黄鳝
具有一定降糖作用。用黄鳝制做的药膳有:参蒸鳝段、内金鳝鱼、烩鳝血丝、归参黄鳝、翠皮爆鳝丝等均可选用。
韭菜煮蛤蜊肉
韭菜250克,蛤蜊肉250克,料酒、姜、盐少许,煮熟饮汤食肉。适用于糖尿病肾阴不足者。
枸杞子蒸鸡
枸杞子15克,子母鸡1只,加料酒、姜、葱、调料,共煮熟食枸杞子、鸡肉并饮汤,适用于糖尿病肾气虚弱者。
苦瓜炖豆腐
苦瓜250克切片,豆腐200克。食油烧开后,将瓜片倒入锅内煸炒,加盐、酱油、葱花等作料,添汤,放入豆腐一起炖熟。
淋香油调味,随饭食用。豆腐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主治目赤、消渴等症。苦瓜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显著降血糖的作用,为糖尿病人的夏令食疗上品。
南瓜虾皮汤
南瓜400克,虾皮20克。食油爆锅后,放入瓜块稍炒,加盐、葱花、虾皮,添水煮汤,吃瓜喝汤。虾皮补钙,南瓜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能改善糖尿病人的临床症状。
大麦豌豆粥
大麦米200克,绿豌豆200克,加水煮粥。豌豆消渴,止泻痢、利小便。大麦有消渴祛热、益气宽中的作用,两者合用煮粥食,香滑可口,是夏季糖尿病人的理想流汁食物。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的一些饮食方面的介绍,大家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在日常的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问题,一旦吃不好就会引起血糖发高。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糖尿病吃水果糖不高的6个秘诀
相信很多糖尿病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得了糖尿病,就要忌口了,很多东西就不能吃了,特别是水果。营养专家马惠津女士介绍,水果主要含果糖,而果糖的甜度为170,葡萄糖50,一般蔗糖甜度为100,这就是大家觉得水果特别甜的原因,果糖并不像葡萄糖那样好吸收,所以不会很快的升高血糖。只要认清了水果的“属性”,科学吃水果,水果对糖友来说并不是洪水猛兽。水果中又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人是有益的。到底糖尿病人能不能吃水果呢?有哪些水果适合糖尿病人吃呢?下面就赶紧和同伴哥一起来看一下吧。
糖尿病人能不能吃水果?
专家提示:糖尿病人完全戒避水果是不适宜的,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人是有益的。水果中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加,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已获控制后不要一概排斥水果。再者,只要认清了水果的“属性”,科学吃水果,水果对糖友来说并不是洪水猛兽。
可以肯定地说糖尿病患者能够吃水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好血糖控制情况,以确定是否应该进食水果和吃水果的时间、品种及数量。
糖尿病人吃水果原则:
1、时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吃水果,只有血糖控制较理想,一般说来,空腹血糖7.8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mmol/L以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7.5%以下,血糖没有较大的波动,完全可以选用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而那些血糖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只能选用含糖量在5%以下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等。
2、种类:多选择血糖指数低和糖分低的水果
宜选吃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如含糖量在4%~7%的有西瓜、草莓、白兰瓜;含糖量在5%~10%的有鸭梨、李子、樱桃、桃、菠萝;含糖量9%~13%的有苹果、杏、柚子。
多选:桃、柠檬、李、梨、苹果、柚、橘、橙
少选:椰子、菠萝、香蕉
避选:大枣、甘蔗、荔枝、龙眼、 提子、榴莲、西瓜
3、时间:两餐之间
最好选在两餐之间,饥饿时或者体力活动之后,作为能量和营养素补充。通常可选在上午9点半左右,下午3点半左右或睡前1小时。不提倡餐前或饭后立即吃水果,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致使餐后血糖过高,加重胰腺的负担。
4、数量:全日不超过200克
一般每天进食不能超过1个交换单位。苹果、梨、桃200g或西瓜500g约为1个交换单位。在进食水果的同时要与主食进行等热量交换,也就是说进食水果1 交换单位,如苹果200g,就要相应减去1交换单位主食,如大米25g。这样做既不会影响血糖,又补充了身体需要的水果中的有用物质。
5、血糖:监测进食后的血糖情况,选择适宜水果
在吃水果前及吃水果后2小时监测血糖,如上升太高,则应减少水果的进食量,如无明显升高还可试着多吃。
6、热量:应计算在全日总热量之内
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控制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吃水果的同时一定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以使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保持不变。据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食物交换份法,1份水果(约200克)大约等同于25克大米的总能量,也就是说,如果你吃了150-200克的水果,你就应该少吃差不多25克米饭。这里的25克只是平均的情况,因为具体的还要根据水果的含糖量做相应的调整,毕竟不同水果的含糖量也会不同。有些水果含糖量高,相应的主食减量要更多。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nbtbzc
不甜的水果含糖量就少吗?糖尿病人最易掉入的“甜蜜陷阱”!千万要避开!
来源:江苏药品监管
许多人认为水果越甜越危险,糖尿病患者只能望而却步。这种认知不仅错过了美味,而且还错失了水果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事实到底是什么呢?糖尿病人到底能不能吃可口的水果呢?
得了糖尿病,
还可以吃水果吗?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误区:水果糖多,糖尿病患者最好别吃。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中指出,“糖尿病患者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样,以控制血糖为目标,调整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满足自身健康需要。主食要定量,水果要限量……”
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吃水果,这主要是因为水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各种抗氧化物质等,对他们的健康大有裨益。
另外,还有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与食用一个或不吃水果相比,每天食用两个中等大小的低热量水果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不过还是有很多糖友对此表示怀疑,是不是他们只适合吃不甜的水果呢?
水果不甜,
不一定代表含糖少!
首先记住一点:“甜”≠“高含糖量”。
水果的甜味主要来自于其中含有的糖类物质: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这三种糖的甜度各不相同:
专业上把蔗糖的甜度定位1
果糖=1.2倍蔗糖
葡萄糖=0.7倍蔗糖
果糖 > 蔗糖 > 葡萄糖
所以当水果含糖量一样时,其中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比例不同,也会造成甜度的差异。
例如,西瓜以甜度最高的果糖为主,所以吃起来它比以甜度最低的葡萄糖为主的火龙果更甜,但这并不代表西瓜的含糖量比火龙果高!
而且如果想让西瓜甜度糖分不变的情况下,吃起来更甜一些,还可以将其冰镇。这是因为果糖在低温下甜度会显著提高。
因此,一些甜到齁的水果,比如西瓜含糖量并不高,糖尿病患者就可以适当地吃。而那些吃着并不太甜的水果,例如火龙果等,它们才是糖友们需要小心的“陷阱”,不能因为不甜而随意吃!
根据GL吃水果更安心
既然甜度不是评判水果糖分高低的标准,那我们可以关注一个数值:GL(血糖负荷值),它综合了食物的升糖能力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指标,比GI(升糖指数)更能反映某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
一般认为:
低血糖负荷:GL≤10
中血糖负荷:GL11-19
高血糖负荷:GL≥20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推荐吃低GL的水果,而中高GL的水果要注意控制摄入量。
所以说
糖尿病人并非与甜水果“绝缘”
选对种类很重要!
来源:人民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