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gnc糖尿病(gi和gl糖尿病)

0
文章目录:

比呀比: GNC 健安喜 葡萄籽精华胶囊 300mg*100粒*2瓶 $28.48

这款GNC葡萄籽精华胶囊,是他们家的明星产品,采用纯天然优质葡萄籽提炼制成,葡萄籽内含有丰富的OPC,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对体内造成身体老化和疾病的有毒自由基能起到很好的对抗作用。尤其对微血管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症等有极佳的保健效果。规格300mg*100粒/瓶。

同时还能抑制胶原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改善皮肤弹性,减少皱纹的产生。在欧美等国家享有“皮肤维生素”、“口服化妆品”等美誉,是天然的阳光遮盖物。

目前GNC美国官网售价$18.99,下单2瓶参加第二瓶半价活动,实付$28.48,折合一瓶$14.24,价格比较实惠,境内统一运费$3.99,建议凑单带回,转运到手约210元(未含税),折合一瓶105元,热门保健品,比单瓶历史最低要便宜,有考虑购买的童鞋可以看下,具体购买方式参考GNC海淘攻略,更多海淘资讯请移步海淘频道。

长期服用维D和钙片会致癌?这些谣言中老年人要注意!

人民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孝金波 实习生张琳)长期服用维D和钙片会致癌?国务院规定这8种情况可拒缴物业费?猪油比植物油对血管好?“求真”栏目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政务舆情部和腾讯较真平台联合课题组发布的4月中老年人易感谣言榜,对其中的医药健康、社会事件等热点谣言进行梳理分析。

一、长期服用维D和钙片会致癌?

舆情热度118910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400.3万

【传闻】四月中旬,有自媒体文章《维D和钙片跌下神坛,被曝长期服用致癌!华人都懵了》称,一项来自美国的新研究显示,营养补充剂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利,还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增加死亡风险,例如,长期服用维生素D和钙片会致癌。

【真相】这项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科学研究确实存在,但该研究的结论之一“过量摄入钙与癌症死亡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被自媒体夸张解读为“长期服用维生素D和钙片会致癌”,把“相关性”说成“因果关系”这有违基本事实。

此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日前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国际骨质疏松》杂志2017年发表了全球74个国家膳食钙摄入量数据,中国人均每日膳食钙摄入量仅339毫克。因此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结果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并不适用,我们反而应该想办法增加钙的膳食摄入量。李可基还强调,不要一出现关节不适或腰酸腿疼就买钙片一通乱吃,这种情况通常与软组织或外伤有关,到底缺不缺钙应到医院骨科详细检查,由医生来判断。

二、国务院规定这8种情况可拒缴物业费?

舆情热度57104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229.9万

【传闻】近日,一篇《国务院通知!遇到这8种情况,可拒缴物业费》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文章称如果出现物业未和业主签合同、没有物价管理部门各项审批文件原件、因房屋质量问题还未交房等八种情况,业主都可拒交物业费。

【真相】根据2018年4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新修订的《物业管理条例》涉及4个条款的修改、删除1个条文,其中修改内容主要是取消了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增加了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有关内容,并未对物业管理收费的内容提出增设或修改。

三、熬夜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舆情热度18204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94.8万

【传闻】电视剧《都挺好》近期爆红,大结局中苏大强不幸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剧情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掀起了社会对该病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观点称,长期熬夜之后老了就会得阿尔茨海默病。

【真相】对此,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葵表示,到目前为止,除确定年龄是阿尔茨海默病明确的高危因素之外,还有抑郁、糖尿病、吸烟、中年肥胖、中年高血压、低受教育程度、缺乏锻炼等7个危险因素。人进入老年后得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小概率事件,人越长寿就越有可能得阿尔茨海默病。而目前的研究尚不能确定熬夜和患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失眠能够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陈葵建议,每天保证至少6小时以上的睡眠,规律作息。

四、猪油比植物油对血管好?

舆情热度11169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73.4万

【传闻】近日,一篇关于“猪油其实很健康”的文章流行于网络,文章认为中国人祖祖辈辈都使用猪油,一直都很健康,在吃猪油的年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不吃猪油的现在,所以猪油比植物油对血管好。

【真相】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

表示,

以单一成分取代其他成分,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意味着被替代成分的好处也一并剔除了。

日常生活中的食用油,可以轮换着使用不同的种类,避免长期摄入单一脂肪酸成分高的油类,注重均衡原则。

正常人每日脂肪的摄入量占每日总热量的30%以内,那么按1∶1∶1分配,就应该是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各占每日总热量的10%。但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人士、高血压人士,需要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比例,将10%左右的比例下降到7%左右;同样对于嗜好吃肉的人士,由于从肉类中获得的饱和脂肪酸较多,因此食用油尽量考虑使用植物油;对于营养不够、偏瘦人士,使用一些动物油或者植物油不需要太在意;对于长期吃素人士,可使用部分含饱和脂肪酸比较高的植物油,从而平衡三种成分的量。

五、牛奶煮沸后会损失营养、生成有害物质?

舆情热度8499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64.7万

【传闻】网传“加热鲜奶千万不要煮沸,沸腾后牛奶不但会被烧焦,营养价值也大大降低。因为高温下牛奶的氨基酸与糖会形成糖基氨基酸,这种物质不但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反而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想喝热鲜奶,加热到温热即可。”

【真相】对此,食品与营养专家云无心博士称,所谓的“蛋白质烧焦”,其实是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乳糖发生美拉德反应,“果糖基氨基酸”就是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之一。在大家的日常经验中,通常把牛奶加热到沸腾,也不会见到颜色变深、出现“焦糊味”的状况,这意味美拉德反应发生的程度微乎其微。说这种产物“影响人体健康”纯粹是吓唬公众——就像掉了一包盐到水库里,就说可能导致喝水的居民出现高血压一样。

此外,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牛奶,不管是巴氏鲜奶还是常温奶,都“没有必要”加热到高温,不过如果消费者要加热煮沸,并不会有害,也不会损失多少营养。而现挤现卖的“生奶”,拿回家煮开只能够杀灭存在的细菌,但安全风险依然不可忽视。

六、美国宇航员1年太空生活改变了7%的基因?

舆情热度34988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42.5万

【传闻】近日,有文章《太空生活造成宇航员基因改变,双胞胎兄弟都不像了》称,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一对宇航员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在太空生活不仅会改变你的外貌还会改变你的基因。由于太空的影响,两名宇航员兄弟不再是双胞胎,其中一人的基因在一年的太空生活后有7%发生了改变。

【真相】据美国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NASA)消息,宇航员的基因本身并无变化,我们研究人员揭示的是基因表达上的变化,它展示了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就像你在攀登高山和潜入深海中一样。实验发现,在宇航员返回地球六个月以后,那些在太空中发生的基因表达变化里,只有7%依然没有恢复原状。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基因表达差异。

七、外国护士医院工作12年调换了近5000名婴儿?

舆情热度26024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6.6万

【传闻】网传“据赞比亚观察网站报道,一位名叫伊丽莎白·波娃娅·姆威瓦的护士坦承,自1983年到1995年,她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UTH,也称卢萨卡医院)工作期间,随意调换了近5000名婴儿,仅仅是为了好玩。此举导致多个家庭破裂。现在她身患癌症,所以在临终忏悔时说出此事。”

【真相】据赞比亚护士总委员会(GNCZ)的调查,根据护士注册记录,没有名为“伊丽莎白·姆威瓦(Elizabeth Mwewa)”的助产护士,此人也未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的产科病房工作过。

八、彩虹食谱能治疗癌症?

舆情热度181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1.2万

【传闻】近日,一篇《美国癌症协会向全世界推荐“彩虹食谱”》的文章在网络热传。

【真相】对于这份“彩虹食谱”,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初级技师石正莉回应称,“彩虹食物”是由美国农业部等政府机构在2010年提出的“营养教育概念”,美国癌症协会不是研究和发起单位,只是传播单位之一。“彩虹食物”的逻辑是将果蔬按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等5种颜色分类,倡导大众每日吃够5种颜色的果蔬,肉食并不包括在内。石正莉提醒,大家不要听信自媒体过分宣扬“某种食物能治病”,我们需要的营养素都是广泛存在于日常可选的食材中,只有多样化饮食才能达到“强强联合”的促健康效果,无论摄取果蔬还是主副食,都是种类越丰富越好。

九、“台湾名医”说胰岛素有毒,喝糖水治糖尿病?

舆情热度496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0.4万

【传闻】网传一篇《台湾名医斗胆揭秘糖尿病的惊人真相,我们被骗了很多年》的文章。文章称“胰岛素有毒,我们看到的糖尿病昏迷,都是因为胰岛素将血糖降得太低,导致心脏缺乏糖分的供应,出现生命危险”,而治疗糖尿病则需要“每天喝一大碗糖水”。

【真相】对此,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临床药师师帅表示,胰岛素不是毒药,正确使用胰岛素,不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昏迷。相反,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规范治疗,病情严重的反而有可能出现昏迷症状,当患者体内的胰岛素严重缺乏时,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外,让糖尿病患者“每天都喝一碗糖水”无疑是非常危险的,糖水会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迅速升高,长期如此必然难以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加速疾病的发展。

十、中国小伙在迪拜徒手赢得38公斤重金条?

舆情热度377 中老年人关注人数估计0.1万

【传闻】近日,网上热传“阿拉伯王子在迪拜把一块38公斤重的金条放在只有一个小孔的玻璃箱内,谁能把金条从箱子里拿出来,金条就归谁,结果一个中国小伙子成功把金条带走”还配有两条相关的短视频。

【真相】经查证,位于阿联酋的迪拜机场并没有组织类似活动,第一个视频拍摄于土耳其某金店门口,系公司举办的一项宣传活动,活动过程中没有人成功取出金条;另一个相关视频拍摄于日本新澙县的佐渡金矿资料馆,视频中的日本“试炼”金条重12.5公斤,主办方要求挑战者徒手在规定时间内将其取出,对成功者承诺的奖励是一张0.5克的金箔纪念品,并不是这根金条,活动中有多位挑战者成功将其取出。

【月度点评】正视中老年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何新田认为,四月超半数谣言因为切中了中老年受众对自身生命安全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赢来他们对此类话题的较高关注。“熬夜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8种情况可以拒交物业管理费”属于旧谣新传,这提醒相关机构,对那些涉及到大范围的公共安全的谣言,相关辟谣信息要做到及时有效,提高内容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在传播路径与语言表达上继续精益求精。

“台湾名医”说胰岛素有毒、“美国宇航员太空生活改变基因”等谣言的存在则一方面展现民众对信息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中国加速进入“超老龄社会”的今天,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老年群体在食品健康领域的宣传,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快乐生活,应该是包括卫生健康部门在内的更多机构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舆情热度”系媒体、网民就相关案例谣言及辟谣文章报道、讨论情况。数据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微博、新闻报道及新闻跟帖评论等公开场景报道、讨论总量。“预估关注人数”是基于上述不同场景的舆情热度,结合各场景中老年关注用户关注占比情况,以及不同媒体渠道文章的平均曝光量,综合加权计算得出。

胡乱减肥等于自残 吃减肥药减的不是“肥”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金 锐

有道是:“一白遮三丑,一胖毁所有。”对许多爱美的女性来说,减肥是第一要事,甚至有人为了好身材罔顾健康。在众多伤身的减肥方法里,危害最大的要数乱吃减肥药了。

热度不衰,恶果不少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肥胖定性为全球最大的慢性疾病,并将其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道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目前,全世界有超过20亿肥胖者,其中我国3亿人超重,4600万成人肥胖。对这类人来说,减肥本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但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出五花八门的减肥药,带来了不少副作用。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减肥热潮经久不衰,“骨感美”之风刮遍中国大地,过度追求瘦身让更多的女性尝到了恶果。

彭丽丽今年33岁,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刚过22,处于正常范围,但她仍然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生完孩子后,胳膊、腹部、臀部堆积了好多脂肪,穿衣服太难看了!”为了恢复身材,彭丽丽先后吃过不少减肥药,但断药后反弹明显。后来,她在朋友圈中看到有人卖“美国GNC甩脂胶囊”。卖家称该产品“模特空姐专用,能代谢顽固脂肪,无需运动,阻断吸收”,还配上了使用者减肥前后对比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彭丽丽买了两瓶,然而才吃了没几天,就感觉口干、出汗量增多、头晕恶心、睡不着觉。对此,卖家解释称,这都是燃脂的正常反应,不必担心。随后,彭丽丽在网上搜索该产品发现,不少人都有过类似副作用,有的人甚至出现心悸、心绞痛。于是,她想退掉一瓶产品,但再次联系卖家时,迟迟得不到回复,不断追问之下竟被卖家拉入了黑名单。

副作用大是诸多减肥药的“通病”,像曾风靡一时的西布曲明等药物,就因有致命副作用而被禁用。近年来,乱吃减肥药等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的新闻屡见不鲜:湖南怀化周某服“闪电瘦”后患上轻度精神病;湖北武汉女白领3年两次吃同一款减肥药后,均出现倒地抽搐、口吐白沫的症状;江苏连云港一女子因为吃了一种名叫“曲芝韵”的减肥胶囊突然死亡……

花样繁多,陷阱不少

数据显示,每天有近百万人在淘宝“探寻”减肥之路,半年内搜索减肥的次数突破6亿次,其中减肥药最热门。记者搜索“瘦身”“减肥”“脂肪”等关键词发现,减肥药花样繁多,广告语让人瞠目结舌,如“定点靶向减肥”“中药成分,无副作用”“魔鬼身材,轻松拥有”“适合急性子”等,其营销“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类。

号称来自发达国家。许多卖家早已不满足于“获得国家专利”等宣传语,将噱头转向发达国家,“美国科学家研制”“德国网红减肥药”,实际不少产自国内。减肥药“舒立轻”知名度很高,说明书全英文,产地标注为国外,但没有批准文号。前不久,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调查发现,该减肥药竟出自偏远村落脏乱的小作坊,每瓶成本低于10元,卖价却高达200多元。

打一枪,换个地。许多减肥药并未获得国家批准,只能在朋友圈中售卖。由于缺乏监管,卖家身份无从核实追踪,出问题后随时可以“跑路”,因此经常出现消费者售后无门的情况。

淡化不良反应。大部分商家都不会提前告知产品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或将其淡化处理,更有甚者把不良反应归为“排毒”“燃脂”等忽悠消费者。

减肥药,减的不是“肥”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它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要想减脂必须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那么,减肥药是如何绕过“少吃”和“多动”的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金锐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市面上宣称能“减肥”的药物很多,大多数都是通过干扰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达到短期“掉秤”的效果,迷惑想瘦的人。因此,盲目选用减肥药是非常不可取的。“减肥”有效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食欲抑制剂。以安非拉酮、西布曲明为代表,通过影响神经间质传递,让大脑发出“吃饱了”的信号,抑制食欲。但可能产生口干失眠、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代谢紊乱、抑郁症等副作用,严重时可导致中风,已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早在2010年,我国就已明令禁止减肥药中添加西布曲明,但直到今天,违规添加的情况仍然存在。

蒽醌类泻药。例如番泻叶等,会让人拉肚子以达到减肥效果。不过,吃多了可能会因电解质失调而脱水,滥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厌食等,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结肠黑变病、肿瘤等。中医认为,长期不对证服用蒽醌类泻药会败损脾阳。

利尿剂。通过排出水分,造成体重减轻的虚假现象,对肾脏有一定伤害。

激素。以甲状腺激素为主要代表,可增强代谢和能量消耗,从而达到减肥目的。盲目摄入这类减肥药,会让人精神紧张、兴奋、血压上升、心悸等,给心血管系统带来隐性伤害。

辣椒碱。辣椒碱通过所谓的“燃烧脂肪”来减肥。实际上,这种药品不能长期服用。中医认为,长期服用辛热类药物会造成气阴两虚。

降糖药类。二甲双胍等降血糖药兼有减重作用,有些人会利用其减肥。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未批准过上述适应证,这样使用是错误的。

我国批准的非处方减肥药物只有奥利司他,它可以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但它不适用于体重指数小于24的人群,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肥胖患者。服用奥利司他有腹胀腹泻、头痛疲劳、月经失调等副作用,还可能会造成严重肝损伤,降低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而服药同时建议补充维生素A、D、E等。

金锐呼吁,体重指数正常者不建议主动减重,如果觉得身材不好,可通过改善饮食、生活习惯,或肌肉训练塑形。这期间由于脂肪不断消耗,肌肉量不断增长,体重可能增加,但这是健康的趋势。保持体重很重要,但不能单凭药物。减肥没有捷径,也不能走捷径。如果已经有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就要采取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科学的减重方法。没有绝对安全的减肥药,服用任何减肥产品前都应先咨询医生或药师。(记者 徐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