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喝可乐(糖尿病喝可乐会头晕吗)
把可乐当水喝 30岁的他体检查出糖尿病
近日,一篇名为《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的稿件走红网络。稿件中的男记者在单位年度体检中查出了糖尿病,甚至出现了糖尿病足。在体检结果下来以前,男记者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扪心自问,一个健康小伙子何以在三天内成了病床上的‘宝贝’,接连让各科专家会诊?”
最近,重庆各个单位也迎来了年终体检。这位记者的经历并不是个案,通过年终体检查出糖尿病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30岁的他体检查出糖尿病
昨天下午3点,位于渝北光电园的一间办公室,30岁的苏先生拿出了办公桌柜子里的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这一个多月来,苏先生每天至少测量三次血糖,他已经能熟练地背出人体餐前餐后血糖的正常数值,“看《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的时候,还以为是我自己写的稿子。”
11月10日,苏先生拿到了自己2018年的年度体检报告。报告中显示,空腹血糖达到12毫摩尔/L,糖化血红蛋白9.2%,而人体空腹血糖的标准为3.9~6.1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正常4%~6%之间。几项数据,苏先生的检测结果都超高于正常临界值。
在苏先生的体检报告上,医生建议他重点关注进行复查。苏先生原本并不觉得是特别大的事,“我身体很好,平常连感冒都很少。”但体检报告拿回家后,苏先生的父亲翻看后却要求他立刻到医院复查,态度强硬。苏先生的两个姑父都是糖尿病患者,苏先生的爸爸对各种指标格外留意。
苏先生再次进行了血液检查,并且在医院进行了24小时的血糖监测,最终结果显示,苏先生确实已经患上了糖尿病,“我才30岁,怎么可能?”
医生详细询问了苏先生的生活习惯,发现苏先生的糖尿病,可能和他的一个特殊习惯有关——喜欢喝可乐。苏先生对可乐的喜爱超过一般人,“我不喝白水,要是夏天,一天可以喝三四瓶可乐。”苏先生回忆,自己从小学开始,就已经用可乐代替白水了,“我也不喝酒,就爱喝可乐。”
医生告诉苏先生,长期高糖的摄入,是他患上糖尿病的一大重要原因。目前,经过前期的一系列治疗,苏先生的血糖逐步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也是因为突然发现的糖尿病,苏先生戒掉喝了20多年的可乐,“因为我这个实例,老婆现在连奶茶都喝得少了。”除了不喝可乐,苏先生现在成了一个素食者,家里做饭开始用橄榄油,“虽然刚开始觉得很难过,但想想身体好才是最重要的。”
中青年发病率10多年间增加8倍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的青年糖尿病人正在迅速增加。重庆市肿瘤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学组委员吴绮楠说,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1.21亿,其中40岁以下患病率高达5.9%,“与1994年相比,中青年的发病率在十几年间增加了8倍。新增的住院患者中,4个糖尿病中就有3个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
吴绮楠介绍,城市中的糖尿病人口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以前2型糖尿病是属于老年人的“专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肥胖人群踏入了这个行列。
“我们所说的年轻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通常与那些钟爱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又不爱运动的‘懒人一族’密切相关。”吴绮楠说,人的体重或腰围的增加,都可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这正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此外,与单纯肥胖的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减肥更加困难,这也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控制糖尿病,不是不吃荤不吃糖
很多年轻人在确诊糖尿病以后,会像苏先生一样,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吴绮楠提醒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调控要适当,过犹不及。
像苏先生一样,得了糖尿病以后就完全不吃荤菜是不对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饮食均衡,每天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25%—30%左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荤素搭配。在选择肉类食物时,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瘦畜或禽肉,鱼类可以提供优质蛋白,可适当多吃一些,肥肉和荤油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确实不宜过多食用。
另外,尽量选择炖、清蒸、烩、凉拌、煮、煲等烹饪方法,不要使用炸、煎、红烧的烹饪方法,“只要注意日常饮食的平衡,注意好量,肉、菜和水果都可以吃。”
还有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主要是控制血糖,其他的可以不管,这也是错误观念。糖尿病除了高血糖外,有的还会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代谢紊乱,这叫“代谢综合征”。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降压、调脂、抗血小板、减轻肥胖、控制血糖,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关注血糖的变化,还要关注血压、血脂、体重的变化,做到管理面面俱到。
本报记者 石亨
体检季来了
又到了岁末年初,一年一度的体检季到来。一份小小的体检报告,不仅能看出一个人的体重、身高,还能体现出你这一年身体内的各种变化,你真的发现了吗?
在这个体检季,重庆晨报将通过一系列体检季的报道,告诉你这份小小的体检报告中,哪些是你忽略的,哪些是你误读的,哪些是对你尤为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一口可乐都不能喝?注意:不想病情加重,这5物需忌口
刚拿到确诊报告的老王,站在便利店冰柜前犹豫不决。那罐曾经爱不释手的可乐,如今却成了他眼中的"定时炸弹"。
医生的警告言犹在耳:"糖尿病患者碰甜饮料,等于自掘坟墓!"真的连一口可乐都不能沾吗?糖尿病管理其实不必如此极端,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和精准控制。
我接诊过一位65岁的张大爷,确诊2型糖尿病已有8年。前段时间孙子过生日,他忍不住喝了半杯可乐,结果血糖飙升至15mmol/L,被家人紧急送医。
这并非个例,临床上因"一时嘴馋"导致血糖失控的患者不在少数。糖尿病饮食管理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尤其是某些食物的"隐形糖分"更是防不胜防。
可乐确实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人"。一罐330ml普通可乐含糖约35克,相当于7块方糖的量!这些糖分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被吸收,导致血糖瞬间飙升。
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无法有效应对这种"糖分暴击",长此以往会加速血管病变,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不过话说回来,糖尿病管理贵在平衡,过度严苛反而容易导致患者心理负担过重而放弃治疗。
少量无糖可乐或许偶尔可以尝试,但更推荐用白开水、淡茶等替代品来解馋。合理控制而非绝对禁止,才是糖尿病饮食管理的精髓。
老李是我的老病号,患糖尿病十多年,血糖控制得不错。他有个习惯,每周允许自己喝一小杯无糖可乐,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不影响病情。这种适度放松的方式,反而帮助他长期坚持治疗。
所以说,管理糖尿病如同驾驶汽车,过紧过松都不行,找到平衡点才能行稳致远。除了可乐,糖尿病患者还应警惕哪些食物呢?白米饭绝对是不少患者的"甜蜜陷阱"。
精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83,比许多甜点还要"凶猛"。一位糖友曾向我抱怨,"医生,我都不吃甜食了,为何血糖还是降不下来?"细问之下才知道,他每餐都吃两大碗白米饭。高升糖指数的主食才是许多患者血糖失控的元凶。
建议糖友们用粗粮、杂粮部分替代白米饭。。这类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减轻餐后血糖波动。主食的精细化程度越低,对血糖的冲击就越小。
接下来要提的是水果。"水果健康"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却让不少糖友掉进了陷阱。前不久,一位阿姨骄傲地告诉我她戒掉了所有甜食,改吃"健康的水果"。
她每天吃两个香蕉、一个芒果,还有几串葡萄,结果血糖更不稳定了。某些水果含糖量惊人,香蕉、荔枝、芒果等都是"高糖炸弹"。糖尿病患者并非不能吃水果,而是要慎选品种,控制份量。
推荐草莓、柚子、青苹果等含糖量较低的品种,每次限量100克左右,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水果虽好,对糖友而言需适可而止。一位六旬老太每天吃半个小苹果,血糖监测显示影响微乎其微,生活质量反而提高了。
还有一类食物特别容易被忽视——加工肉制品。火腿肠、午餐肉等看似不甜,实则含有大量"隐形糖"。一位患者困惑于为何只吃肉类血糖还会升高,查看食谱才发现他常吃的卤味和香肠中添加了不少糖分。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成为血糖管理的"隐形杀手"。
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是揭露隐形糖的"照妖镜"。我教会患者们仔细阅读配料表,如果糖、蜂蜜、玉米糖浆等出现在前几位,就意味着含糖量较高。
一位女士养成了购物前先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她惊讶地发现许多"无糖食品"实际上只是换了名字添加糖分。最后一类需要警惕的食物是酒精饮料。酒后血糖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血糖会短暂升高,有些则会因肝糖原释放受阻而出现低血糖。
刘师傅是个老酒客,确诊糖尿病后仍坚持"少量饮酒无害论"。一次酒后他突发低血糖,差点出大事。酒精影响药物代谢并干扰肝脏调节血糖的功能,特别是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更应谨慎。
糖尿病与酒精是危险的组合。啤酒含有大量麦芽糖,葡萄酒富含果糖,即使是"干型"葡萄酒也会影响血糖。如果实在想喝,可选择少量干型白酒,但必须控制在一小杯以内,同时确保有食物同食,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记得有位七旬老人,患糖尿病多年却依然每日小酌。我建议他改喝茶,起初他不情愿,后来发现各种花茶、草茶的风味同样丰富,逐渐放下了酒杯,血糖控制也更稳定了。
糖尿病管理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要摆脱"一点都不能吃"的极端思维,转而学习"如何合理吃"的科学态度。了解食物的升糖特性,才能做出明智选择。我常对患者说,管住嘴不是为了剥夺生活乐趣,而是为了更长久地享受生活。
小到一口可乐,大到整体饮食结构,糖友们需要的不是盲目禁忌,而是科学认知与精准控制。生活中的许多乐趣都与美食相关,完全禁绝反而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暴饮暴食。
适度放松与严格控制的平衡才是糖尿病管理的最高境界。你的血糖,你做主。掌握这五类食物的科学食用方法,糖尿病并不可怕。可乐确实需要谨慎,但生活依然可以多彩。血糖稳定,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王维虎,杨文英.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与血糖控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2):108-112.
3. 赵志刚,刘彩云.食物升糖指数与糖尿病饮食管理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4,32(1):45-51.
4. 李光伟,张素华.糖尿病并发症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8):521-527.
5. 郭立新.糖尿病患者饮酒与血糖波动的关联性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3):218-223.
春节聚餐,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选择饮料?
过节期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难免要觥筹交错一下。我们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建议是少饮酒或者是不饮酒,那么不能或者不喝酒的他们可以用什么饮料来代替酒水,既能保证节日气氛,又不会影响血糖呢?
其实,我们并不赞成糖尿病患者通过饮料来补充水分,因为市面上大多数的饮料都含有糖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见的含糖的饮料,如可乐、雪碧等是不适合饮用的。因为当糖尿病患者由于出汗、排尿增加导致体内缺水,饮用含糖饮料来补充水分的话,很容易导致体内出现高血糖状态。含糖饮料进入人体后,提供的不是额外的水分,而是人体不需要的能量和糖分。这样不但不能缓解体内缺水的情况,而且长期饮用还会增加患者体重,使其血糖难以控制。所以,如果是从补充水分的角度来说,糖尿病患者喝白开水和淡茶水是最保险的。
但是碰到过节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单纯喝白开水或者是淡茶水有些不符合节日气氛。而且现在市面上的饮料层出不穷,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等,琳琅满目的饮料中确实也有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看似健康,实则能量较高,对血糖控制不利的饮料。所以,我们在不讨论添加剂、香精等问题的前提下,单从控制能量摄入和补充营养素的角度,来谈谈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饮料吧。
肯定不能喝的——碳酸饮料、含糖饮料
碳酸饮料以可口可乐为例,根据其产品标签上标明的:每100毫升的可口可乐提供43千卡的热量。那么一罐330毫升的可乐,提供的能量就有140千卡,这样的能量需要糖尿病患者以中速步行的速度,走1个多小时才能消耗掉。而含糖饮料所含有的能量更高,根据食物成分表的内容来看,常见的含糖饮料——果汁饮料中,沙棘果汁提供的能量是最多的,大概为每100毫升提供325千卡的能量。而酸枣果汁饮料提供的能量相对来说较少,每100毫升仅为27千卡。虽然能量的多少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能量是以100ml为基本的单位的。而在实际生活中,一瓶饮料的容量大概都在500毫升左右,所以果汁等含糖饮料所含有的能量是非常多的。除了能量高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含糖饮料中所含的糖大多是精制糖,如白砂糖、蔗糖、果葡糖浆等,这些精制糖进入人体后会使体内血糖急剧飙升,严重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所以,对于此类饮料,我们的建议是肯定不能喝。
看似健康,实则营养价值低的——纯果汁、蔬菜汁
既然甜饮料既没营养,能量又高,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那么标榜着健康营养的纯果蔬汁是不是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呢?其实,糖尿病患者也是最好不要喝这类饮料。
首先,从能量上来看,蔬菜汁饮料以胡萝卜汁举例,每100毫升的胡萝卜汁可以提供24千卡的热量。而水果因为含有糖分,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敢吃。但其实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平稳的话,是可以适当食用水果的。那么如果用等量的水果来榨汁的话,总的能量确实没有太大变化,对血糖的影响也可以接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量饮用蔬菜、水果汁等此类饮料,还是会导致能量超标的。另外,榨汁后,水果和蔬菜中的营养物质也会有一定的损失。同时由于变成液体后,水果中的糖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影响血糖。所以,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来说,还是直接吃蔬菜或水果更好一些。如果要喝,尽量选择不加糖的纯蔬果汁,同时注意饮用量。
可以饮用的健康饮料——奶类、豆浆
这里所说的奶类是指牛奶、酸奶和羊奶、马奶等,并不是市面上贩卖的乳饮料。天然的奶类制品是一种营养素种类齐全,组成比例合理,又很容易被消化吸收的,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加奶类的摄入,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补充优质蛋白的同时,还增加钙和维生素的摄入。而豆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低聚糖等营养成分,同时除了含有优质的蛋白质之外,脂肪的含量相对其他同样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来说,数量较少,所以相对健康很多。并且豆浆中还可以溶解少量的可溶性膳食纤维,热量低的同时,还有利于肠道健康。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节日的餐桌上,适当饮用奶类及豆浆来当做饮料,是相对健康的选择。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糖尿病患者日常还是以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为主要补充水分的方式,就算是健康的饮料,其中依然含有能量,所以饮用量还是要受到限制的。而白开水或淡茶水中所含的能量几乎为零,饮用他们来补充水分,是对糖尿病患者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