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危(糖尿病病危通知书图片)
糖尿病老人并发6种“要命病” 两进ICU三下病危通知 抢救16天
患糖尿病25年六旬老人并发6种“要命病”
两进ICU三下病危通知抢救16天脱险
医生:全因血糖控制得不好
●肺炎
●感染性高热●肢体坏疽●消化道出血●心衰
●呼吸衰竭
生活报讯(江丽波 宁宇 记者 霍营)哈市62岁的田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有着20多年的糖尿病史,由于血糖控制得不好,田阿姨先后患上了脑梗、冠心病、双下肢血管闭塞,没想到不久前旧疾未愈,又添多种“要命病”,她因肺炎、感染性高热、糖尿病肢体坏疽、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心衰、呼吸衰竭,两次住进I CU,三度下达病危通知,连家人都一度认为“无力回天”了。日前,在医院感染免疫科,医护人员经过16天的紧张抢救,田阿姨成功闯过一个个难关,转危为安,最终顺利出了院。
三下病危通知持续40℃以上高热
田阿姨患2型糖尿病25年,血糖总是起伏不定,并发症也接踵而至。最近这些年,田阿姨先后得了脑梗、冠心病。今年2月,田阿姨因双下肢血管闭塞,想去做手术。没想到,还没等手术,她的身体状况就急转直下,因胸腔积液导致呼吸困难,被转入I CU治疗。在I CU期间,又出现心衰,三根血管发生了堵塞,最后安装了心脏支架。由于病情危重,医生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6月25日,田阿姨被转入急诊EI CU治疗,医生又一次下达病危通知书。由于肝硬化导致消化道出血、持续40℃以上高热,田阿姨被转入感染免疫科治疗。
家属都认为没救了医生说有一线生机
据感染免疫科主任介绍,田阿姨入院时意识不清,肺炎、全身皮肤多处缺损、糖尿病肢体坏疽、双下肢血管闭塞、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感染性高热……在如此严重的病情面前,连家属都认为没希望了。对此,医生进行了综合分析,“患者是由感染导致的全身问题,只要把感染控制住,也许能争取到一线生机。”医生始终认为患者有恢复的可能,有生的希望。“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听到医生的话,绝望的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
16天精心救治老人闯过一道道难关
抢救随即展开,医生联系内分泌、骨科、心内等相关科室会诊并认真研究每次会诊意见。在入院查体时,医生们发现,田阿姨左手腕关节有个一元硬币大小的缺损,右足有杯底大小皮肤缺损,骶尾部还有个面积很大的Ⅱ级压疮。田女士这一身“伤”,让医护人员付出了大量心血。为了防止患肢继续恶化,医生们每天坚持换药,大热天穿着隔离服,每次都大汗淋漓。护士长带领护士们每天定时给田阿姨翻身、叩背、皮肤护理、管路护理,即使是周末,也要特意来医院看一看老人。
在大家的精心救治下,6月27日,一直昏睡不醒的田阿姨终于清醒了。此后,田阿姨病情逐步好转,血糖控制住了,感染、肺炎、高热控制住了,肢端坏疽、心衰、消化道出血控制住了……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田阿姨跨过一道道难关。7月3日,田阿姨各项指标良好,吃上了一个月来的第一口食物。7月11日,家人为痊愈的田阿姨办理了出院手续。出院时,田阿姨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激动地说:“没想到我还能活过来,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医生说法:这么重的感染全因血糖控制不好
原本就是单纯的糖尿病,但由于血糖一直控制得不好,田阿姨先后患上了多种并发症,从而引发严重的感染,差点丢了性命。医生说,田阿姨这个病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往往比正常人更加严重,如果就诊不及时往往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生活中,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一旦病情有变,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
杭州16岁中学生血糖爆表生命垂危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浙江在线7月17日讯正常人的空腹全血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市售血糖仪的测量上限是33.3毫摩尔/升,因此血糖超过33.3常俗称爆表,而垂危少年的血糖值竟是正常人血糖值上限的20倍。将血糖推至登峰造极的是杭州一位16岁的中学生。
从医37年的浙江省糖尿病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华燕吟表示,血糖飙过百确属罕见,能救过来真的不容易!
“爆糖”少年的血液几乎成甜饮。看到平时鲜龙活跳的宝贝儿子躺在病床,睡着般对声声呼唤无回应,父母流着泪,十分惊恐与伤心。
少年小应是家中宝贝,平日里他最喜欢各种饮料、烧烤、外卖,像可乐、奶茶、冰红茶等饮品,他如数家珍,怎么喝都不过瘾,常常是一箱饮料一转眼就没了。同时,不管是正餐再加夜宵,也总觉没吃饱,年纪不大体重却飙至250斤,配上1.85米的身高,看上去是个实打实的“大胖子”。
近段时间,小应胡吃海喝体重反而减轻,这让曾为其减肥大伤脑筋的父母,误以为不懈催促终有收获;危险悄悄逼近,小应觉得格外地渴,尤其是病情总暴发的前些天,他几乎到了嗜水如命般“牛饮”,一天的进水量竟有三四个热水瓶之多还觉不够。一反常态的还有以前胃口超好的小应,胃口越来越差,同时体力也一天不如一天,整天显得无精打采。再后来,他开始恶心、呕吐,突然,小应眼前一黑,晕倒在地……
被转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时,小应的血糖用专业的大型仪器都要先经过稀释才测得出来。血糖124毫摩尔/升什么概念?124毫摩尔/升的含糖量换算过来相当于2.2克/分升(百毫升),超市里卖的运动饮料,含糖量也就4.8克/分升(百毫升),也就是说,小应硬生生把自己的血变成了饮料!”一位内分泌医生解释说。
很快小应肾脏急性衰竭,肌酐指数直线上升,肺部也有感染,血液里全是毒素,血压也噌噌噌往下掉……
小应心率持续160次/分,四肢冰凉,体温却高达39摄氏度,命悬一线……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盛斌等采取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以维持生命等措施,然后将小应转进重症监护室。
1.85米加上250斤的体重,五六个人才合力将他抬到病床上,病床也被小应挤得满满当当。
好在,急诊科的医生们通过呼吸机、升压药、抗生素、胰岛素等手段积极治疗,而连续性血液净化一遍又一遍过滤着小应的血液,多学科专家们通过全力合作,终于使小应扛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各项指标慢慢下降。
对于内分泌科副主任邢玉波以及他的团队来说,小应的考验并没有结束。怎么让这些年轻病人控制好自己的血糖,避免严重的并发症?邢玉波的常见方法,是让他们深刻认识这个疾病的可怕之处。
“我会带着这些年轻的病人,看看那些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的病人现状,一个是脚烂得很恐怖,一个是因为糖尿病失明,他们一下子就知道糖尿病的可怕了,听我说话时的眼神都不一样了。”邢玉波说,此外,他还把病人的父母、兄弟、子女也纳入自己的宣教范围,“一个家庭里出现一个病人,意味着你们得病的风险也提高了很多。”邢玉波就是这么对糖尿病病人家属说的,“毕竟糖尿病和家族史有关系,所以为了自己好,也为了糖尿病病人好,你们一定要监督病人改变饮食习惯,多多运动,千万别在吃的问题上宠坏了。”
糖尿病到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叹息:去世前,一般都有6个症状
糖尿病这个词,听起来像个“老熟人”,可真要细说它的厉害,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它的“底色”。
它不像心梗那样来得突然,不像癌症那样让人谈之色变,却悄无声息地,一点点把人推向深渊。
很多医生在急诊室、在病房门口、甚至在ICU的灯光下看着一个个糖尿病患者走向人生终点,心里五味杂陈。
“不是死于糖尿病,是死于糖尿病的并发症。”这句话,不是吓人,是千真万确的大实话。糖尿病本身并不会直接让人去世,但它牵扯出的那一连串病根儿,才是压垮生命的最后稻草。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点儿,控制下饮食、吃点药就行。可现实并不这么简单。
到了晚期,糖尿病就像个“拖家带口”的瘟神,把各种并发症一股脑带上门,心脏、肾脏、眼睛、神经统统不能幸免。医生们常说,糖尿病到了“死法”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轻松的。
在临床上,有一类患者让医生最揪心,他们不是不懂,而是太晚懂。到医院来时,身体已经被糖尿病“掏空”,家属哭着问:“医生,他是不是没救了?”医生的回答往往是沉默。
在这些患者去世前,常常会出现6个典型的症状信号,每一个都是身体在“求救”,却常常被忽视。
第一种,是反复感染。比如皮肤长不好的小伤口、频繁的泌尿道感染、肺部反复发炎。有的患者一个小脚趾破了点皮,结果几个月后整个小腿都保不住。
为什么?因为高血糖会降低免疫力,细菌成了常客,白细胞却成了“打酱油”的。
第二种,是肾功能持续下降。糖尿病肾病是很常见的并发症,刚开始没啥感觉,尿里蛋白多点,接着水肿、贫血、血压升高就来了。
等到脸肿、腿肿、喘气都费劲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尿毒症阶段。这个时候,不透析就难以维持生命。
第三种,是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很多患者以为是老花眼、白内障,拖着不管。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就悄悄“安家”,眼底微血管一个个破裂出血,最后视网膜脱落、眼睛彻底看不见。
医生常说,眼科科室里,有一半的失明患者,是糖尿病惹的祸。
第四种,是心脑血管事件频发。高血糖就像是血管里的“腐蚀剂”,把血管壁慢慢搞坏,胆固醇、脂肪趁机“打地基”,时间一长,动脉硬化、血管狭窄、斑块脱落,心梗、脑梗说来就来。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是死在糖尿病上,而是死在心梗、脑出血的突发急症上。
第五种,是神经系统损伤。表现最典型的是四肢发麻、烧灼感、针扎刺痛,有的夜里疼得睡不着。这些症状很多人当成老寒腿、风湿病,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
更严重的是自主神经受损,导致心率不齐、消化紊乱,甚至突然猝死。
第六种,是酮症酸中毒或者高渗性昏迷。这是糖尿病最紧急的并发症之一,常常是血糖飙升到30毫摩尔每升以上,人突然昏迷,抢救时间窗口极短,稍有耽误就可能回天乏术。
很多患者在发作前已经有口干、恶心、呼吸深快等症状,只是没人在意。
这6个症状,每一个背后都是一个生命的警钟。
医生最怕的不是病重,而是“病重了还以为是小毛病。”很多患者觉得自己还能走路,眼还没完全瞎,人没完全肿起来,就以为问题不大。糖尿病就像个“温水煮青蛙”的陷阱,等你感觉到不适了,往往已经晚了。
糖尿病人怎么才能不给这些并发症机会呢?
首先要说的,是控制血糖这件事。这个控制,不是光靠药。饮食、运动、监测、药物,一个都不能少。
医生经常说,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人,可以活得跟普通人一样久。关键是要“主动管”,不是“被动吃药”。
饮食方面,不是一味不吃糖,而是要控制总热量,结构合理。多吃蔬菜、粗粮、优质蛋白,白米饭、甜食、油炸食物要少碰。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人只能吃清水煮菜,天天苦哈哈,其实科学搭配下来,照样能吃得有滋有味。
运动方面也不是一味“拼命跑”。适合自己的运动才是最好的。快走、太极、游泳、骑车这些温和的有氧运动效果很好。每天坚持30分钟,血糖、血脂都能慢慢往好里走。
药物方面,遵医嘱是底线。别听信偏方,也别随意停药。有些人吃了一段药,血糖下来了就自作主张停了,结果反弹得更猛。血糖的平稳控制,是一个长期过程。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环节——定期检查。很多并发症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有感觉了,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医生建议,糖尿病人至少每年查一次眼底、尿蛋白、心电图、血脂、肾功能。有条件的,半年查一次更好。
在门诊,经常有病人问:“我现在血糖不高了,是不是就没事了?”医生通常会摇头。血糖控制好了,只是第一步,防并发症才是长久之计。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不能回避,就是情绪管理。糖尿病人容易焦虑、易怒、心情起伏大,这些情绪波动本身就会影响血糖。
医生常说,心态越放松,血糖越容易稳。很多老年患者,控制得好,反而是那些“看得开”的人。
回过头来看,那些走到生命尽头的糖尿病患者,他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一次次忽视了身体的提醒。如果能早一点认真面对,早一点调整生活方式,早一点遵医嘱治疗,很多人其实不至于走到那一步。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需要“绝对重视”。它不像伤风感冒,吃两片药就能好;它更像一个长年累月的“考验”,需要你把每一顿饭、每一次运动、每一次体检都当回事。
医生常说:“糖尿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跑得快没用,跑得稳才是关键。
生活中,谁没有点小毛病?但糖尿病给我们的提醒是:小问题,不管,就会变成大问题。
如果你身边也有糖尿病患者,或者你自己正面对这场“持久战”,别灰心。只要愿意认真对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希望和质量。
别等身体敲响最后的警钟才想到后悔,别让那6个症状成为人生的终结符号。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手册》.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