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血糖17(糖尿病血糖17怎么办)

柳医生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得了糖尿病后,不能干的6件事,干的越多血糖越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这病,看起来“不痛不痒”,实则“暗藏杀机”。有的人查出糖尿病后,表面上说着“要控制”,转身还是烤串啤酒一把抓、熬夜追剧不间断,仿佛不当回事。

可等到视力模糊、伤口不愈、肾功能衰竭时才发现:原来糖尿病,才是那个“慢刀子割肉”的真凶。

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避雷”。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糖就万事大吉,实则不然。有些事情你越做,血糖越失控,甚至一步步把自己推向并发症的深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尿病患者最不能干的6件事——这些事,干得越多,血糖越高,甚至比吃糖还“毒”。

第一件不能干的事:忽冷忽热地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这事儿,不能靠“三分钟热度”。不少糖友刚确诊时,吓得饭都不敢吃,天天跑步、喝苦瓜水、把控糖饮食当成“信仰”;可一查血糖稍微好转,就开始放飞自我,炸鸡奶茶小龙虾,一样没落下。控制血糖这件事,最忌讳的就是反反复复,没有持续性。

我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阿姨,2型糖尿病十多年,每年体检时都能“暂时控制住血糖”。可惜她的“控制”只是体检前的突击一周,平时却怎么舒服怎么来。

几年下来,肾功能开始异常、眼底出血,一年内做了两次激光治疗,代价极其惨痛。

据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只有不到40%的人能长期维持血糖在理想范围内。这不是因为药无效,而是因为“自以为是的控制”实在太普遍。

第二件不能干的事:靠偏方、土方来“治糖”

“我听我邻居说,吃蚕蛹能降糖”“我爸天天喝醋泡花生,血糖都下来了”……这些话听着耳熟吧?问题是,这些所谓的“偏方”,没有任何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甚至有些还会引起肝肾损伤、胃肠道损害。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未经验证的“降糖偏方”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比正规用药患者高出1.2%。这意味着他们的血糖处于更高风险状态,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大。

我们在临床上,见过太多因为信偏方、弃药物的患者,最终糖尿病恶化,甚至酮症酸中毒住进ICU。糖尿病不是“能靠毅力扛过去”的病,它需要科学管理。

第三件不能干的事:睡眠不规律、熬夜追剧

别以为只要饮食控制好了,熬夜没关系。其实,熬夜对血糖的影响,比一顿甜品还狠。

睡眠对人体胰岛素敏感性有直接影响。美国国家糖尿病研究所的一项跟踪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糖尿病患者,其空腹血糖平均比正常睡眠者高出18%。

我们有个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小伙子才32岁,爱打游戏,经常熬到凌晨三四点,说白了就是“夜猫子体质”。

他平时饮食控制得很好,每天还坚持运动,但血糖就是控制不住。后来让他坚持晚上11点前睡觉,一个月后血糖明显改善,药量都减了一半。

规律作息,是控制血糖最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武器”。

第四件不能干的事:一边吃降糖药,一边胡吃海喝

这听起来像笑话,但在我们门诊太常见了。很多人以为吃了药就“刀枪不入”,可以随便吃,一边吃药一边喝奶茶、撸串、吃蛋糕,吃完还说一句:“反正我吃药了”。

但其实,降糖药只是辅助工具,不是“解药”。再好的药,也扛不住你一口接一口地“喂高血糖”。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有一位朋友的父亲,60多岁,2型糖尿病多年,靠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控制血糖,结果春节期间一顿火锅吃完,血糖飙到17,住院一周才缓下来。医生最后无奈说:不是药不行,是你太会吃。

控制餐后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而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高碳水的饮食,会让血糖像过山车一样飙升,药物根本拦不住。

第五件不能干的事:不运动,坐着不动

“我又不是胖子,为什么还要运动?”很多糖友都有这个误区。其实,运动的作用不仅仅是减肥,更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关键手段。

研究表明,每天快走30分钟,坚持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可降低0.5%至1%。这甚至相当于一部分口服降糖药的效果。

有一位50岁的中年男性患者,起初血糖控制不佳,我们建议他每天饭后快走半小时。他起初不信,坚持了一个月后,血糖从9.2降到6.8,几乎接近正常。身体的反馈比任何数据都诚实。

而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无法稳定。哪怕你是个“瘦糖人”,不动也会出问题。

第六件不能干的事:情绪长期焦虑、抑郁

这个你可能没想到吧?情绪,真的会影响血糖。

长期焦虑会促使皮质醇分泌增加,导致血糖上升。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因为疾病而产生抑郁情绪,结果越想越焦虑,血糖也越来越高。

2022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有中重度焦虑或抑郁的糖尿病人,其血糖控制达标率降低了近30%。

我有一位老年患者,丧偶后情绪低落,血糖忽高忽低,怎么调药都不行。后来家属陪他去做心理咨询,陪他跳广场舞、看电影,逐渐走出阴霾。结果血糖也跟着稳定了。

糖尿病不是单纯的“身体病”,它还是一种“心理病”。要想血糖稳,人要先稳。

其实,患上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该怎么与它和平共处。这6件事,干一件血糖就危险一分,干得越多,离并发症就越近。

糖尿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它考验的是你对生活的掌控能力,对身体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健康的坚持。

别再相信“吃点药就能搞定”,也别再拿“我还年轻”做借口。糖尿病从来不挑年龄、不看脸色,它只认你对它的态度。

最后,送一句我常在门诊里说的话给你:糖尿病不怕你对它狠,就怕你对自己软。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李志宏,张海涛.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研究,2023,36(12):1552-1555.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血糖指标异常,是1型糖尿病吗?一文带你读懂!

最近有朋友拿着体检报告来问我,说自己空腹血糖8.21,餐后二小时血糖17,血红糖化蛋白8.5,餐后二小时胰岛素7.45,C肽1.42,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大于2000,锌转运体ZnT8是0.59,抗胰岛素抗体0.18,抗胰岛素细胞抗体5.98,抗酪氨酸磷酸抗体小于0.70,这些指标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得了1型糖尿病。相信不少朋友也有类似疑惑,今天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

一、这些指标为何高度提示1型糖尿病?

1. 自身抗体阳性是关键信号: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显著升高,大于2000 ,这可是1型糖尿病最常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自身抗体,高滴度阳性对诊断意义重大。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细胞的“导火索”。还有抗胰岛素细胞抗体(ICA)5.98,阳性结果说明机体正在对胰岛细胞发起自身免疫反应,胰岛细胞“岌岌可危” 。

2. 胰岛功能指标亮起红灯: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7.45,C肽1.42 ,数值都比较低。胰岛素和C肽是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的“晴雨表”,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所以这两个指标通常会明显降低,意味着身体调节血糖的“小助手”出问题了。

3. 血糖指标远超正常范围:空腹血糖8.2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7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 ,都远超正常范围,表明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这也是糖尿病的典型血糖表现,身体已经在承受高血糖带来的各种负担。

二、为何还不能确诊?

虽然上述指标高度提示1型糖尿病,但目前糖尿病诊断没有单一金标准,尤其是1型糖尿病。诊断时还得结合临床症状,比如是否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起病是急是缓等。而且,一些其他疾病或特殊情况也可能导致类似检查结果。比如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也有自身抗体阳性和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表现,不过起病相对隐匿,早期可能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容易和1型糖尿病混淆。

三、后续该怎么办?

如果出现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综合各方面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从目前这些检查结果看,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大于2000,结合空腹及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很支持1型糖尿病诊断,但最终确诊还得进一步结合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现在当务之急是尽快到内分泌科就诊,启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同时完善评估并发症情况,早干预早受益。

最后,想问问大家,近期有没有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这些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家族中有没有糖尿病患者?是否有过酮症酸中毒发作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交流探讨,也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血糖健康,远离糖尿病困扰!#奕健行##糖尿病##1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一点甜都不能吃?医生:这些“血糖杀手”,尽早戒掉

糖尿病这三个字,一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紧。很多人一拿到化验单,看到血糖“飘红”,第一反应就是:完了,以后连一口甜的都不能碰了。是不是这辈子都跟蛋糕、奶茶、冰淇淋说再见?真要这样过日子,生活质量还怎么谈?

别急,糖尿病确实要控制血糖,但并不等于“甜味”就是原罪。真正让血糖失控的,并不只是糖,而是那些你可能没意识到的“血糖杀手”。

有些食物表面看着“健康”,实际上却是在悄悄拉高血糖。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些隐藏在生活里的“甜蜜陷阱”,以及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吃,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

一说控制血糖,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就浮现出“戒糖”两个字。白砂糖、巧克力、甜点统统拉黑。但其实,糖尿病患者真正要警惕的并不是单纯的糖而是高升糖指数、高碳水、高油脂的组合拳。

比如你知道吗?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它的升糖速度比可乐还快。这不是吓唬你,白米饭的升糖指数接近90,而可乐大概在65左右。前者吃下去血糖飙升得更快。

看着平平无奇的主食,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还有很多人早餐一根油条加豆浆,觉得挺传统挺营养。但你别忘了,油条是油炸的,豆浆里很多时候还加糖,这一顿下去,脂肪、精制碳水和糖分齐活了,血糖不涨才怪。

市面上各种打着“无糖”旗号的食品越来越多,什么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月饼……听着就让人心动。很多糖友看到“无糖”两个字,眼睛都亮了,觉得终于可以放心大口吃了。

但真相是,“无糖”≠“无害”。所谓的“无糖”只是指没有添加蔗糖,并不代表没有其他类型的糖或碳水。很多“无糖食品”里依然添加了糖醇类甜味剂,比如山梨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

这些虽然不直接升血糖,但吃多了容易腹胀、腹泻,而且一些糖醇在加工过程中还会残留少量的碳水,长期大量摄入,照样影响血糖稳定

另外,有些“无糖”食品为了保持口感,会加入大量的面粉、油脂——这就更麻烦了。嘴上说无糖,身体照样遭殃。

很多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因为把自己活成了“饮食苦行僧”。其实,甜味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吃、吃多少、搭配什么

比如,水果到底能不能吃?当然能吃。但要选对种类、控制量。像西瓜、荔枝、香蕉这些升糖快的水果要少吃,可以选择苹果、柚子、蓝莓、草莓这些升糖慢、膳食纤维多的。

吃的时候最好放在两餐之间,并且不要榨汁喝,因为果汁会让纤维流失,糖分浓缩,一杯下去血糖直冲云霄。

至于甜味的满足感,其实有时候一小口巧克力、半勺蜂蜜,比强忍着不吃最后爆发了暴饮暴食,要健康得多。关键在于懂得节制和搭配,比如吃甜食前先吃点坚果或高纤食物,可以延缓糖分吸收,减少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最大的误区,就是只盯着“糖”二字,却忽略了其他更大的问题。比如油脂、酒精、精致碳水和“隐形盐”。

你知道一碗炸酱面,不加糖,为什么血糖还是飙升?因为面条是精制碳水,炸酱是高脂肪高盐,这两者组合起来,血糖控制几乎是“灾难现场”。再来点啤酒解腻,血糖指数直接爆表。

尤其是酒精,很多人以为酒精不含糖就可以喝。其实酒精会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尤其是空腹喝酒,可能出现头晕、心慌甚至昏迷的情况。

说到这儿,是不是觉得控制血糖比高考还难?其实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也没那么复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是“吃草”,而是要合理搭配、分量控制、规律进食

一顿饭里要有碳水、有蛋白、有蔬菜,比例大概是1:1:2。碳水别吃太精细的,糙米饭、全麦面包、红薯都是不错的选择

蛋白质可以来自豆制品、鸡蛋、瘦肉、鱼虾,不仅饱腹还不容易升血糖。蔬菜方面,深绿色叶菜类是首选,比如菠菜、生菜、油菜,别老吃西红柿黄瓜那点“青菜代表”。

吃饭速度也很关键,细嚼慢咽可以明显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别等到饿得不行再吃,一顿猛吃,血糖波动大;也别吃完躺着不动,饭后散步20分钟,对血糖控制非常有效。

控制血糖不是“吃得少”,而是吃得对。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吃着药,血糖也稳定,就可以“放飞自我”了。这种想法是最大的误区。

药物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血糖,比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阿卡波糖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延缓碳水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但如果饮食完全不配合,药效也会大打折扣,甚至需要加量或换药,副作用的风险也更高。好比你一边踩刹车一边踩油门,怎么可能控制好车速?

糖尿病的管理,说到底是场“生活方式的马拉松”。不是一场短跑,更不是一刀切的禁令。甜味不是糖尿病患者的天敌,真正的敌人是无知和忽视。

掌握科学的饮食规律,学会看懂食物背后的“糖衣炮弹”,用平常心面对“甜”,才是糖尿病患者活得更健康、更舒心的正确打开方式。日子还长,别让血糖变成生活的绊脚石。

参考资料

1. 李玲,王建军. 糖尿病患者膳食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4): 289-293.

2. 刘晗,赵文斌. 无糖食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临床观察[J]. 医学与健康, 2023, 17(6): 58-61.

3. 马艳,张志强. 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的个体化实践[J]. 中国现代医生, 2023, 61(10): 34-3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