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 糖尿病(微创糖尿病手术)
夫妻二人饱受糖尿病困扰七八年 专家微创手术让夫妻开心回家过大年
医生正在手术中
人民网哈尔滨1月31日电 近日,一对同时患有严重糖尿病的外地中年夫妇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先后接受了腹腔镜下糖尿病肠流转微创手术,术后在停用胰岛素的情况下,夫妻二人血糖成功降到餐前6-7mmol/L、餐后8-9mmol/L,手术获得成功,夫妇二人开心回家过大年。
据省医院普外四科(胃肠外科)张雪松医生介绍,夫妻二人刘先生和贾女士都是七台河市人,刘先生今年46岁,贾女士今年48岁,俩人2型糖尿病史均在7-8年以上,而且已经严重到每天必须注射胰岛素和吃药才能控制住血糖,且血糖值依然控制的不是太好,餐前血糖12,餐后血糖也得有15。听说黑龙江省医院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糖尿病肠流转手术,且手术效果非常好之后,饱受糖尿病困扰的夫妻二人安排好工作后,赶在过年前特意来到了黑龙江省医院,准备在年前彻底治好自己的糖尿病,也好过个舒心年。
入院后,张雪松医生为夫妻二人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二人不光有严重的糖尿病,而且还伴有糖尿病眼病、神经病变、高血压等并发症。在对二人进行详细测评后,夫妻二人均符合手术条件,待血糖相对稳定后,张雪松医生为二人安排了手术治疗。
贾女士的手术被安排到了第一天,刘先生则是第二天,手术由普外四科沈继伟主任和张雪松医生共同上台,在腹腔镜下为二人分别进行了肠转流手术,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术中配合顺利,手术时间远远低于同类型手术,同时均未下胃管和尿管,引流管也于术后第二天即拔下,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均无任何不适感。术后夫妻二人即双双停止注射胰岛素,在仅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成功稳定在餐前6-7mmol/L、餐后8-9mmol/L。在得知如果今后控制的一直这么好的话,等胰岛细胞慢慢生长和恢复后,口服药物也可以完全停止,夫妻二人均特别满意,对手术效果赞不绝口。目前,夫妻二人已经顺利出院返回七台河家中,准备迎接农历新家。
据沈继伟主任介绍,肠转流术治疗糖尿病,原理为经过空肠与回肠的分流,使部分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及消化液快速到达远端回肠及结肠,刺激回肠末段的L细胞产生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PYY(瘦素),GLP-1能够刺激胰岛细胞增生,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增加血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岛素抵抗。PYY能使病人术后体重轻微下降,使胰岛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从而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使糖尿病得到长期缓解。
据统计,腹腔镜下肠转流术术后,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可在3-12个月内康复,可以在正确的饮食及运动指导下完全摆脱胰岛素及降糖药物,并保持血糖平稳;剩余15%的糖尿病患者虽不能完全摆脱,但也会明显减少胰岛素及降糖药物应用,保持血糖平稳。(韩婷澎、徐劲松、董宇翔)
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做,糖尿病微创手术?手术有哪些副作用?
糖尿病微创手术,仿佛只要一刀下去,血糖就能被“重启”,胰岛素抵抗瞬间瓦解,从此与打针吃药说拜拜?
可惜,现实不是电影,医学也不是魔法。
作为在临床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大夫,我必须泼一盆冷水:我不推荐大家轻易去做所谓的“糖尿病微创手术”。不是因为我保守,而是因为我见得太多了。那些术前信心满满、术后悔得肠子青的病人,不在少数。
我们就来掰开揉碎地看看,这个手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诱人,又为什么不值得你冒险。
“微创”这两个字,听起来像是“没事、小事、无痛”的代名词。但你可知道,在医学上,“微创”只是相对于“开膛破肚”的传统手术而言。说白了,它只是“伤口小”,可对身体系统的影响,未必小。
糖尿病微创手术,目前最常见的是代谢性手术,比如袖状胃切除术(SG)、Roux-en-Y胃旁路术(RYGB)。这些原本是用来治疗肥胖症的手术,现在被推到了“糖尿病治疗”的舞台中央。
但千万别被“微创”两个字迷了眼:这些手术不是“修理一个零件”,而是“重构整个系统”。你愿意为了降糖,把胃切掉一半,肠道重新接线吗?这不是换个马桶盖,这是拆了整个厨房。
你有没有注意到,糖尿病微创手术的宣传,往往抓住了一个痛点:“不用再吃药、不打胰岛素、血糖自然降”。听起来是不是像梦寐以求的“终极解决方案”?
但冷静一点想:如果真有那么神奇,那还要内分泌科干什么?几十年研究胰岛素、开发降糖药的专家,干嘛不都转行去当外科医生?
真相是:糖尿病的成因复杂,涉及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肠道激素、脂肪代谢、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它不是“胃小了就好了”的事。手术只是从进食和吸收的角度“绕了个弯”,暂时干扰了血糖的调控,但这不等于治愈。
我们来聊点不那么“上镜”的东西。你可能在广告里看不到这些术后反应,但在我的门诊里,却常常看到它们的“后遗症”。
1.营养吸收障碍
手术后胃变小、肠道改道,食物路过的路径变短,营养吸收效率大大下降。很多人术后出现严重的维生素B12缺乏、铁缺乏、蛋白质摄入不足,吃再多也吸收不了。你以为自己瘦了,其实是慢慢“饿坏了”。
更有甚者,出现代谢性骨病、贫血、免疫力下降,这不是“轻微不适”,这是“系统崩盘”。
2.低血糖发作,突如其来
很多人以为术后血糖变低是好事,错!术后低血糖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尤其是在餐后突然血糖骤降,轻的头晕乏力,重的直接晕倒、抽搐,甚至可能导致昏迷。你想象中的是“血糖稳定如山”,现实中却是“血糖过山车”。
3.胆结石、胰腺炎、肠梗阻
术后体重快速下降,胆汁代谢紊乱,胆结石高发。部分人还会引发胰腺炎,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病,重者直接进ICU。
肠道被重新“布线”,结构改变后,肠梗阻、肠扭转的风险也随之升高。这些手术并不“微小”,它们只是“微小地开口”,却可能在体内“翻江倒海”。
必须承认:对极度肥胖(BMI>35)且糖尿病难以控制的患者,代谢手术可能有效果。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
你如果是:
正常体重或者轻度肥胖(BMI<30);
年龄较大,术后恢复能力差;
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性差;
对生活方式改变缺乏主动性;
那么——千万别动手术这个“心思”!
手术不是“懒人捷径”,它需要终身服药、随访、补充营养、调整饮食,术后生活比手术前更“讲究”。你以为是“躺赢”,结果是“躺坑”。
因为糖尿病不是“胃”的病,而是代谢系统的错乱。手术能改变摄入路径,却不能彻底改变你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你不改生活方式,不改变饮食结构,术后照样可能复胖、血糖反弹、再次用药。我见过术后5年重新回到起点的患者,他们的表情,比没做手术前还疲惫。
别急着失望。我不是说糖尿病不能控制,而是说:它不是靠一刀就能解决的事。它要靠你对“食物、运动、生物节律、情绪管理”的理解与掌控。
比如:
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蔬菜再吃主食,血糖波动立刻平稳;
早餐摄入蛋白质:启动日间代谢,减少全天胰岛素负担;
晚餐前半小时散步:激活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饭后血糖不飙升;
睡前30分钟冥想: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这些不是玄学,是有大量研究支撑的实招。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从生活细节入手,做主人,不做病人。
糖尿病手术不是魔法,而是一场身体和命运的赌博。它不是“治愈”,只是“干预”。你拿着的是自己的胃和肠在下注,赌一个“可能”的未来。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选择刀子那一刻,其实你已经放弃了自己身体的主动权。而真正的医学,不该是把你推上手术台,而是教你如何不需要那把刀。
你可以不信我这个老医生的一家之言,但请你至少,多问几个“然后呢”。然后怎么吃?然后怎么补?然后怎么复诊?然后……你还能承受吗?
有时候,不是手术不行,而是你的人生,还值得用别的方式去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红,马晓燕,王丽娜.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10):837-841.
[2]李俊,陈文.代谢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适应证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03):309-312.
[3]王艳,刘志勇.胃肠改道对糖尿病患者营养吸收的长期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08):623-627.
新一代糖尿病微创术,不切除任何器官,长期平稳自身血糖!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曾被称为“甜蜜的负担”,如今却成了压在无数中国家庭头上的“沉重枷锁”。
而就在最近,医学界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一种全新的微创术问世,不切除任何器官,却能帮助患者长期平稳血糖,甚至摆脱胰岛素依赖!
这到底是怎样的技术?真的那么神奇吗?谁适合?风险又有多大?请继续往下看,一个可能改变无数糖尿病患者命运的科技突破,正悄悄展开……
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糖尿病的“根”并非都长在胰腺。近十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在调节血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特别是回肠和空肠这部分,它们不仅负责吸收营养,还能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胰岛功能。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报道,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在小肠进行微创改道手术,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肠源性激素分泌,术后一年内,约78%的患者实现了血糖长期平稳控制,甚至停用了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
这种手术不同于传统的胰腺切除或胃绕道手术,全程采用腹腔镜技术完成,不切除任何器官,仅通过“调位置、换路径”,就能“让身体自己学会控糖”。
这听起来像不像给肠子“改装导航”?本来糖分从A路线吸收,现在换成B路线,身体反而更懂得怎么用糖了!
真实案例:60岁“老糖友”术后脱离胰岛素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外科门诊,有一位60岁的老年患者李先生,患糖尿病已有15年,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长期依赖胰岛素,每天打针如家常便饭。
去年初,李先生接受了“空肠转流术”(一种新型糖尿病微创术),术后第三个月,空腹血糖从原来的9.8毫摩尔降到5.6,糖化血红蛋白稳定在6.1,医生决定逐步停用胰岛素。如今已满一年,他仅靠饮食控制和轻度运动,就维持在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
这类手术并非适合所有患者,但对那些长期药物控制不佳、胰岛功能尚存、但不愿接受大手术的中老年患者,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方向。
微创术原理通俗说:肠子一“改道”,血糖就乖乖听话?为什么换个肠道“路径”就能降糖?
这背后的原理,其实和交通管制有点类似。原来身体摄入碳水后,糖分会迅速被上段小肠吸收,导致血糖飙升。
而改道手术让食物跳过一部分小肠,直接进入空肠或回肠,这些肠段能分泌更多的GLP-1、PYY等激素,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简单说,等于身体从“血糖失控”模式,切换到了“自己管自己”的自动调节状态。
重点提醒:并非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该手术,特别是完全胰岛功能丧失者、肥胖程度较低者、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可行。
“管住嘴,迈开腿”仍是根本,微创术只是锦上添花虽然微创术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巨大突破,但不能忽视一个事实:糖尿病的根本依然在于生活方式的管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其中约60%患者未能实现规范控制。原因之一,就是生活方式管理不到位。
糖尿病管理如同养花,不光要“施肥”(吃药),更要“修枝剪叶”(管住嘴),还要“阳光雨露”(锻炼和休息)。
即便接受了微创术,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饮食调整,比如:
饭后不立刻卧床,而是散步20分钟
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粗粮
规律睡眠,避免夜晚暴饮暴食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是最有效的“控糖秘诀”,就像老百姓常说的:“药再好,不如饭吃少,走得多。”
医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病人依赖药物或技术,而是让人们不生病。在这个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医生的身份早已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一个健康传播者和生活引导者。
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患者病情刚好转一点,就停药、暴饮暴食
家属误信偏方,耽误正规治疗
还有些人觉得糖尿病就是“老年病”,拖一天算一天
这不仅是知识的缺乏,更是健康意识的缺位。医生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病,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所以每一次讲科普、写文章、做讲座,都是在做一件“润物细无声”的事。唯有全民健康意识提高,糖尿病才能真正被“管住”。
未来已来:科技与人性共同守护“血糖自由”随着人工智能、肠道微生态、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糖尿病的诊疗手段将更加精准、个体化。但归根结底,科技服务的仍是人。
而这项微创术的出现,正是科技与人性结合的典范——它不切除器官,不破坏身体结构,却带来血糖的稳定与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不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对患者尊严与选择权的尊重。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拖延、忽视、误解”才是最大的杀手。希望通过这项技术的推广,以及广大医生、媒体、患者的共同努力,能让更多中国家庭摆脱“甜蜜的枷锁”,迈向健康自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琦,刘志红,赵立波.新型空肠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10):1235-1239.
[2]钟南山,李光伟,王陇德.2023年中国糖尿病防治白皮书[Z].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
[3]李建华,刘佳,张颖.GLP-1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884-88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