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怎么查出糖尿病(怎么查出糖尿病并发症)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不痛不痒,却被查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4个“可疑”征兆,需重视

研究表明,糖尿病已经成为了现如今社会当中的一大重症,而且患病人数逐年提高。但因为糖尿病的病情较轻时身体并没有太多的不适,所以往往被人所忽视。因此当你的身体出现以下这些异常时,需警惕,及时就医,这或许是糖尿病的前兆!

1、多汗

这是一种糖尿病的典型不良症状表现,一般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出现身体出虚汗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在睡觉的过程中血糖降低导致的,糖尿病患者除了会在半夜出现出汗的现象之外,还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心悸的现象。

2、皮肤发痒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是很高的,因为糖尿病患者没有办法正常代谢糖分,而人体内的糖分含量过高,就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皮肤瘙痒的现象,所以说如果出现了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常常会出现皮肤发痒的现象。

3、半夜发饿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代谢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导致了人没有办法正常利用糖分,糖分的利用率不高就会导致人的身上出现肚子饿的现象,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感到自己吃不饱。

4、半夜口渴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表现,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糖分含量过高导致的,大家对于这种现象一定要加以重视,如果已经喝了很多水,但是仍然带有口渴的现象,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了.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一眼查出糖尿病?别被“糖网”困住你,糖友记住,这项检查必须做

现代人群饮食、作息不科学,高糖、高热量的饮食摄入过多再加之很多遗传性的因素,患上糖尿病早已不稀奇事。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慢性病不会有生命危险。实际上,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会累及到心脑血管

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非常高。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首当其冲的器官就是眼睛,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是最大的威胁。若未得到及时控制甚至会致盲。

眼科专家提醒您:只要做到“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94%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以避免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它不光影响眼睛,还会损害心、脑、血管、肾

等多个器官。糖尿病会侵害视网膜的毛细血管,导致毛血管阻塞、迂曲,最终引发牵引性的视网膜脱离,甚至导致失明。

高危人群&高危时期

高危人群

一旦发生糖尿病,还未经控制不加治疗,大概有1/3的病人会进展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危时期

患上糖尿病3-5年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每位患者引起的并发症和发病时段都不同,有的患者血糖控制的很好,因受眼底病变影响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需要患者本人平时多到医院检查预防。

如何区分老花眼?

一旦出现了视觉方面的症状,可能预示糖尿病已进展到晚期。区分老花眼主要通过配镜辨别,如果配镜仍不能提高视力,就要警惕视网膜病变。

但视力和眼底病变的程度并不完全划等号,一旦确诊了糖尿病,建议至少每隔一年到眼科检查一次眼底。

症状表现

分期 病 变 症 状

非增殖期 主要是视网膜上毛细血管的病变, 主要有轻度的视物模糊,如果波及

硬性渗出、软性渗出,棉絮斑等改变。 黄斑可能会有轻度的视物变形。

增殖期 可能会有玻璃体的出血 增殖膜的形成 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有黑影,

甚至产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视物扭曲。

定期检查眼底

一旦确诊糖尿病,建议至少一年到眼科检查一次眼底,如果已经发现眼底病变,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至少隔1-6个月到医院检查。

Tips:现部分地区已实现人工智能相结合,如自动的眼底相机,患者自行拍片后自动上传到医院,治疗更方便。

治疗方案

非增殖期

- 药物治疗,如羟苯磺酸钙,中医的石斛夜光丸、黄芪类药物。

- 重度非增殖期可采用眼底激光治疗。

增殖期

- 手术介入,清除玻璃体积血,为眼底激光创造条件。如果有视网膜的增殖膜,对视网膜产生牵引,要先清除增殖膜使视网膜平复。

- 玻璃体里注射抗新生血管的药物,清除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防止其出血和引起后期病变。

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

从睫状体的平坦部,将药物注射到玻璃体内,手术的痛苦很小,采用表面点麻药进行操作,部分眼球不能控制的患者,可采用球后麻醉再进行注射。

其优势在于可以避免激光对视网膜的损伤,且疗效不亚于激光治疗。

它并非一次性治愈,药效过去后,新生血管还可能再生,维持药效的时长也因人而异,往往治疗初始阶段注射的频次较高,后期会逐步降低。

患者生活中要注意

1、控制血糖。

2、少吃、多运动。

3、控制慢性疾病。

4、定期检查眼底,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查糖尿病,不测血糖直接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糖尿病是一组由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根据目前我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三条:(1)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且随机血糖≥11.1mmol/L;(2)在上面基础上合并空腹血糖≥7.0mmol/L;(3)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但在不同时间测定的连续2次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产物,可以反映测定前120天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7.0%,因为其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以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评估降糖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建议在开始降糖治疗时每3个月检测一次,达标后可每3-6个月检测一次。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虽然该指标目前暂时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但其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除了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以外,还可以作为评估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指标。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0%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时,可直接启动胰岛素的短期强化治疗。如果糖尿病患者经≥2种口服降糖药物最大剂量联合治疗3个月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仍>9.0%,也应该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目的是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过早出现,并保护受损的胰岛细胞,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改善。

为什么诊断糖尿病不以糖化血红蛋白为依据?

根据糖尿病的诊疗指南,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平均血糖水平,在2011年WHO就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6.5%,但由于我国各地区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差别较大,尚未能统一诊断标准,所以国内目前仍较多作为在确诊糖尿病后作为评估降糖效果的指标。

要查糖尿病,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按照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流程进行,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在启动降糖治疗后就应该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来评估治疗效果或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时间。

#清风计划# @头条健康 @健康真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