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喝绿茶(糖尿病喝绿茶降血糖吗)
喝绿茶治糖尿病?理解科学研究不能想当然
2019-10-31 09:47 张佳星
科学精神面面观
本报记者张佳星
10月24日,我国科学家“以茶为令”启动人工设计的基因调控系统,进而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这项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得到验证的研究随后却被误解为证明了喝绿茶能治糖尿病。
有网友对相关报道评论道:按老鼠的剂量估计人一天要吃两斤茶,获得最高点赞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相关报道还获得了以“瑜伽”“养生”等为关键词的微博的转载。
“我们不是研究喝绿茶控血糖,很多评论似乎并没有看懂全文。”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叶海峰。他表示,最关键的是把微胶囊包裹的工程改造过的细胞移植到体内,有这种细胞的存在,喝绿茶才会启动胰岛素基因表达分泌产生胰岛素,从而控制血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工设计的关键细胞,喝再多绿茶也难发挥作用。
和养生不搭边,研究属合成生物学领域
“此前科学家在一种以芳香族化合物为能量来源的放线菌中发现,有蛋白能够被原儿茶酸调控,我当时预感到这个蛋白有潜力成为‘开关’。”叶海峰说,自然界之前就存在着强启动子(启动基因表达),如果找到有负向的抑制功能的元件,就可以构造系统传递类似计算机中“0、1”的命令。
有了这样的思路,叶海峰带领团队设计出响应这种转录阻遏蛋白PcaV的序列,作为生物元件,通过设计合成,构建了基因表达的控制开关,而这种开关正是受绿茶的代谢物原儿茶酸控制的。可见,对于这个“逻辑系统”来说,绿茶代谢物原儿茶酸碰巧是触发物,与绿茶养生没有任何关系。
此类研究隶属于新兴的合成生物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生物系统,让它们像电路一样运行。传统生物学参透生命本质,而合成生物学根据需要再造,其关系与《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类似。因此,生命机制和通路是基础,而是否精准、是否拥有完美的可操控性才是评判标准。
试验表明,控制系统在调控转基因表达上展现出良好的时间、剂量依赖性以及可逆性。并且,无论是注射、口服原儿茶酸以及饮用定制的浓缩绿茶方式均可以调控移植在小鼠体内的控制系统进行转基因表达。
一个基因调控系统,改变细胞命运
有了可精准调控的系统,就好比可以在身体内部安插一个“特洛伊木马”,可以控制细胞的命运。
“将系统接入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就可以在需要时开启胰岛素的表达,将其转变为人工类胰岛细胞。”叶海峰说,将该细胞用微胶囊包裹移植到糖尿病动物模型中,通过口服原儿茶酸或者饮用定制浓缩绿茶就能够激发细胞释放胰岛素,而不饮用时,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就会静默。
当然,“特洛伊木马”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的“战场”上。如果将系统接入其他基因,例如编码基因编辑的向导RNA基因,它就会控制基因编辑是否会被进行。“我认为,它是在体外干预CAR-T(精确制导的T细胞)治疗的理想手段。”叶海峰说,CAR是嵌合抗原受体,它发现了肿瘤细胞就会带领T细胞攻击,如果在CAR上装一个“遥控”,就可以在攻击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时叫停,而绿茶的调控系统就可以充当“遥控”的角色——需要CAR-T疗法工作时,喝下绿茶,需要CAR-T疗法休战时,不喝绿茶。
“相较于此前有过抗生素、食物添加剂、防腐剂作为触发物的研究,以绿茶代谢物为触发物的系统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叶海峰说,喝茶就能触发开关,将更具安全性优势。
在这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中,绿茶更像一把“钥匙”,而科学家发明的是一把与之匹配的“锁”,这把锁控制着大门的开关,门背后有着可临床应用的“无限风光”,包括对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将其误解成“喝绿茶治糖尿病”的忽悠,无疑是忽略了整个过程的断章取义。
专家点评谢震清华大学研究员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理解生命现象的同时,有能力人工修改生物元件,创造新的生物功能,用于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这项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研究员的团队,成功利用了一种受绿茶代谢物控制的基因表达开关,调控胰岛素的产生和分泌,在将含有这种细胞的“微胶囊”注射到“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和猴子体内后,降低了两种动物的血糖。
只看到“绿茶”和“降血糖”的标题,就直接将二者连线,理解科学研究工作要不得这样的“想当然”。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元素需要科学精神中的求知、探究的态度,用“剥洋葱”的方式去理解,每一层都可能是科学家不分昼夜“辣眼睛”的推进。当公众、评审专家等各界以求真之心解读科研成果,避免盲目轻信谣言、断章取义,才能正确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才能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
责编:李青云
剑桥大学研究:若糖尿病患者每天喝绿茶,或比打胰岛素更有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剑桥大学最近一项研究引发争议:糖尿病患者每天喝绿茶,真的比打胰岛素更有效?乍一听似乎很靠谱,但细究发现问题比想象复杂。
研究者在越南农村发现,每天喝大量绿茶的人,血糖状态并没变好,反而胰岛素抵抗增高,糖尿病的几率升高了 。
读到这,可能有人松口气:原来喝茶并不万能。
但接下来的内容可能更意外——常见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
绿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儿茶素(catechins),尤其是EGCG,广泛被宣传有助降血糖、抗氧化、改善代谢 。
确实,在动物实验和小规模人体试验里,EGCG被视为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好家伙”。
比如一份 meta-analysis 显示,每天摄入890毫克的绿茶提取物,可提升13%的胰岛素敏感度 。
另有研究指出,摄入绿茶后餐后饱腹感增强,可能间接控制进食频次和卡路里摄入量。
这些听着就让人兴奋,似乎绿茶能替代胰岛素注射。
理解这点前,有一层逻辑需要揭露:动物或小样本临床数据具备内部有效性,但很难外推到真实世界的复杂人体环境。
人不像实验鼠,也不像被研究者严格控制饮食、生活习惯。
尤其是在越南农村的那项研究中,绿茶喝得越多,糖尿病风险越高,胰岛素抵抗标志(HOMA-IR)明显升高,而β细胞功能(HOMA-β)却并未受改善。
这说明仅靠绿茶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代表人体整体胰岛素利用效率都能提升。
更有意思的反差来自一项联合干预研究,把绿茶儿茶素和咖啡氯原酸(coffee chlorogenic acids)一起给健康男性服用了三周,
结果显示餐后胰岛素敏感性提升,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增强。
既往文献也指出,两者合并服用效果明显比单独EGCG好。
这暗示单一成分有时还不够,复合营养组合才会产生互补或协同作用。
但这项研究在小规模、健康人群中进行,并不是糖尿病病人,也未涉及胰岛素注射对比。
再拿 epidemiological 数据看。
英国一项包含11万多人长期随访研究指出,每天喝4杯茶能让糖尿病风险降低约21% ,甚至吃6份富含黄酮类食物(茶、水果、蔬菜)能降28%的风险。
不过这类型研究偏向高收入国家背景,饮茶习惯、茶叶质量、农药残留或栽培方式都与越南农村标准大相径庭。
那到底打胰岛素和喝茶,哪个更“有效”?其实两者根本不可比。
胰岛素注射是干预胰岛素水平的直接措施,原理明确、量化精准。
而喝绿茶这种行为,效果容易被个体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茶叶内农残等多重变量干扰。
把绿茶等同于胰岛素,这是医学思维的误区。
就好像说“吃点银杏叶就能抵御老年痴呆”,听着美好,执行起来漏洞不少。
从哲理角度来说,过于依赖“天然替代品”本身隐藏风险。
人倾向相信“自然=安全”,但历史上不乏草药毒性超强反例。
绿茶看似无害,但高剂量摄入EGCG也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恶化已存在的代谢平衡问题 。
回到剑桥研究设下的伏笔,研究团队并未拿绿茶直接与胰岛素比较疗效,而是说“有时喝大量绿茶的效果还比好”,
但他们并没有测农药,也没控饮食生活,不排除高浓度摄入茶叶残留导致胰岛素受阻。
他们进一步指出,这种正相关可能跟茶叶里的有毒成分有关。
这让人想起一句哲学:不要把因果和关联调换。
绿茶饮用量与糖代谢差,可能是“茶×环境×农残”共同作用,而非儿茶素帮胰岛素“接管”任务。
此外,茶并不会像药那样精准控制血糖。
胰岛素是在血糖上升时按照生理反馈精准释放,外用胰岛素通过医生和病人共同调整剂量,动态管理血糖曲线。
而绿茶干扰的是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途径,效果缓慢、变量多。
譬如有研究指出,餐后两小时绿茶干预,让血糖升高更快,带来更高饱腹感,但对餐后血糖水平并无改善 。
这就意味它的作用机制跟胰岛素几乎“走反方向”。
数据最能说话。
越南研究中,喝600毫升以上绿茶的人,糖尿病风险比不喝者高61%(前驱糖尿病)到104%(代谢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标志显著上升 。
要是把这个当作“替代胰岛素效果更好”来推,这是反逻辑:喝得越多,问题越严重。
这种数据不仅否定替代假设,反而提醒人们要警惕盲目迷信“天然疗法”。
于是可以得出一个独特观点:绿茶、胰岛素、糖尿病三者看似相互替换,但其实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
茶喝得好,或许还能作为胰岛素治疗的辅助手段;但喝太多、不分来源、忽视环境污染,那些本该靠胰岛素控制的重要节点,会被“茶里的毒”拖累。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医嘱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用绿色饮品做适度补充,而不是作为“对付胰岛素抵抗”的主力。
如果回到原命题——“每天喝绿茶,比打胰岛素更有效”——显然是误导。
正确逻辑应该是:把胰岛素当主治,把绿茶当辅佐。
有的人会反驳:那为何还有那么多研究宣称绿茶降低血糖?
原因之一是研究背景不同,南亚、非洲农村与欧美城市茶源悬殊,农药、加工、剂量都不一样;再者,多数人喝量远低于600毫升,那些统计上显著的防糖数据中,大多停留在2到5杯左右 。
所以在现实里,合理饮用可能是有益的。
但那句“比打胰岛素还有效”就彻底站不住脚。
喝茶改善的是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可能预防代谢综合征 n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多靶点调控——但胰岛素只针对血糖,剂量可调、周期明确,却不会管你氧化压力、脂肪分布、肠道健康。
绿茶或许补这一块盲区。
但问题是,市面上起早贪黑地冲大量茶的人,往往把糖尿病看成纯饮食问题,却忽略药物剂量精准的重要性。
这种偏差,反而让病情容易失控。
如果某糖尿病人每天大量喝绿茶却感觉血糖并未改善,甚至胰岛素剂量还要提高,这种矛盾状况该咋解释?
这种情况可能是绿茶摄入量过高产生的茶叶农残累积,或儿茶素短期内刺激胰岛素释放但长期造成胰岛β细胞应激反应,从而降低敏感性。
临床建议应先做农药残留检测,控制茶叶来源和摄入量,同时监测HOMA-IR/HOMA-β指标,
再在医生建议下调整胰岛素剂量,不可自行替换或停用胰岛素,并配合低农残茶或茶多酚补剂,才能发挥茶饮辅助作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周鸿.绿茶与健康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07):56-58.
糖尿病人可以喝茶吗?怎么喝?
很多糖尿病人有喝茶的习惯,一般规律是春夏喝绿茶、白茶,秋冬喝花茶,不知道这样合适?糖尿病人四季喝什么样的茶好?喝茶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其实,糖尿病人可以喝茶,这也是很多专家的研究结论。茶,它不仅给人体补充足够的水分,其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茶碱、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而且茶有提神、健脑、利尿、降压、降脂等多种功效,但睡前最好不要喝浓茶。
糖尿病患者的病征是血糖高,口干口渴,乏力。实验表明,饮茶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且有止渴、增强体力的功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白茶是最佳的选择。这是因为白茶在加工中未经炒、揉,茶中所含的多糖类物质基本未被破坏,而茶多糖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功效。尤其是陈年的老白茶,其药用价值更高,降糖效果更佳。
动物实验表明,白茶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代谢,对动物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人体试食观察结果表明,5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饮用白茶30天,口渴、多饮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下降,胰岛素分泌上升,说明白茶有降血糖的辅助作用。
有道君平时也是嗜茶如命之人,什么茶都喝。有时与朋友聊天饮白茶,或泡或煮,都是一种享受。会很快就有饥饿感,当饮到一定量时,有时甚至手还会微微颤抖,这其实就是血糖降低的体现。这是有道君的亲身感受。可见白茶在降糖方面的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糖尿病患者喝绿茶,也是不错的。饮茶量可稍增多一些,一日内可数次泡饮,使茶叶的有效成分在体内保持足够的浓度。很多茶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离子,对身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绿茶,经过长期的科学试验证明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预防恶性肿瘤与心脏疾病,并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喝茶有道”自媒体个人微信:hyn365,茶叶爱好者可交流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