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跟睡眠有关系吗(糖尿病与睡眠障碍)
睡眠不好,糖尿病来找!医生:3大睡眠习惯要避免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糖尿病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常见了,甚至不少青年人身上也出现了糖尿病的身影。要知道生活习惯的变化与糖尿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我们的睡眠。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睡眠和糖尿病之间究竟存着什么样的关系?赶紧学着点哦。
一、睡懒觉
不少人都喜欢休闲时间睡个懒觉,尤其是当下正处于秋乏的时节。其实,偶尔的一次懒觉对一般人的身体来说并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就不同。
因为血糖的波动在体内会有几个峰值,尤其是凌晨的4点到上午的9点,这个时间段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阶段。糖尿病人如果起得晚,没按时吃早饭,这时候身体就会产生一系列反应,首先是血糖规律被彻底打乱,令到血糖明显地升高,然后会从而增加肾脏的负担、对血管造成伤害。
二、熬夜
熬夜不仅仅是人们养生的大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还是一枚健康“炸弹”。糖尿病患者一旦熬夜,休息时间不够,不仅会导致体内甲肾上腺激素增多,造成高血压,还会抑制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利于体内的血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血糖飙升,增加身体负担。
三、开灯睡
高质量的睡眠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尤其重要,而开灯睡觉会对人体当中的神经功能以及激素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会减少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令到血糖升高。
因此,糖尿病患者睡觉时应尽量关灯,如果一定要开灯,也要尽量选择较为柔和的灯光,以免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
睡眠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这么的重要,那我们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1.要保持8小时的睡眠时间
保持充足的睡眠对改善血糖尤其重要,因此每天至少要保持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而且,要尽量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这样会更加有利于控制体内的血糖水平。
2.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不少人吃饱午饭之后就倒头大睡,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加不要尝试,因为这样会导致体内血糖代谢速度变慢,尤其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午睡应在饭后散步30分钟进行,而且时长应尽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免过长对晚上睡眠造成影响。
人有没有糖尿病,看睡眠就知?医生:糖尿病人,睡眠多有3异常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先生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作为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最近,他却发现自己晚上睡觉总是很不踏实。不是半夜频繁醒来,就是早上醒得特别早,完全没有以往那种酣畅的感觉。
刚开始他没当回事,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可是时间一久,他又发现每天白天总是犯困,甚至开会时都差点打瞌睡。这让他开始有些警觉了:“难道是失眠?还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为了弄清楚原因,张先生去了当地的医院。他挂了内科,接诊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刘医生。
刘医生听完张先生的描述后,问了一句:“最近有没有觉得口干、尿多,或者体重有什么变化?”张先生愣了一下,说道:“口干是有一点,尿频也有,但体重没怎么注意过。”
刘医生点点头,又问:“家里有没有糖尿病的病史?”张先生仔细想了想:“好像我父亲有糖尿病,不过我一直挺注意的,没觉得自己会有问题。”
接着,刘医生安排了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结果出来后,张先生的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糖化血红蛋白也超过了标准范围。
刘医生看着报告单说:“从数据上看,你已经有糖尿病的迹象了。”张先生听到这个结果,顿时觉得有些难以接受。他不解地问:“糖尿病不是要血糖高才会有问题吗?怎么跟我的睡眠扯上关系了?”
刘医生笑了笑,耐心解释道:“其实,糖尿病和睡眠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他们的睡眠却常常会出现一些异常表现,这是身体在发出警告信号。”
张先生一脸疑惑:“睡眠异常?到底是什么样的异常呢?”刘医生列举了三种常见的情况:“第一,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夜间频繁醒来。
这是因为血糖波动会影响身体的代谢,甚至刺激肾脏增加尿液排出,所以夜尿增多是个典型表现。第二,很多患者会觉得早上醒来特别早,即使睡得时间不够,也很难再睡回去。
这是因为血糖过高会干扰深度睡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第三,白天嗜睡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因为身体代谢紊乱而感到疲倦,哪怕睡了很久,身体依然感到乏力。”
听到这里,张先生恍然大悟:“原来我的睡眠问题是血糖在作怪啊!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刘医生继续说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但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糖分摄入,多吃粗粮、蔬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要增加运动,比如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有助于降低血糖。最重要的是定期监测血糖,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张先生点点头,感慨地说:“幸亏今天来了医院,不然我还不知道睡眠出了问题竟然是糖尿病的‘信号’。”
刘医生接着补充:“其实,不止是睡眠,一些其他的表现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比如视力模糊、伤口不易愈合、容易感到饥饿等等。这些症状很多人都容易忽视,但它们往往是身体在向我们求助。”
回到家后,张先生开始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习惯。他发现,控制好血糖后,睡眠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身体的每一个信号都值得重视,尤其是像睡眠这样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其实,像张先生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隐形症状期”。而睡眠问题正是这些症状中的一个“隐藏杀手”。
研究表明,睡眠和代谢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不仅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肥胖、高血压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饮食和运动,也要重视自己的睡眠状况。如果发现自己长期存在夜间频繁醒来、早醒、白天嗜睡等问题,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它们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失眠,更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传递某种健康隐患的信号。医生的建议是,定期体检,关注血糖水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一觉醒来,张先生感受到了久违的精神焕发。他拿起手机,打开日历,计划好了今天的健身时间。他知道,健康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而他也终于学会了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睡眠不足引发糖尿病?血糖高的人要警惕,4点帮你改善睡眠糖尿病
熬夜这件事啊,灵魂熬得起,肉体却在大声说“不!”尤其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睡眠十分重要。那么,睡眠跟糖尿病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熬夜的危害1、 容易导致猝死
睡眠不足时,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断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造成血管收缩异常,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
2、 增加患癌风险
缺少睡眠会导致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身体细胞代谢异常,影响人体细胞正常分裂,引起细胞突变。多项研究证明,熬夜与乳腺癌、结肠癌等疾病风险的增加有一定关系。
3、 引发神经衰弱
人的交感神经应该是夜间休息、白天兴奋,这样才能支持人一天的工作,而睡眠不足者的交感神经却是在夜晚兴奋。到了第二天白天,交感神经就难以充分兴奋了,人体便会出现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以及头晕、头痛等。时间长了,便会引起神经衰弱。
4、 视力下降
经常熬夜的人,眼睛会出现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甚至患上干眼病。此外,眼肌的疲劳还会导致视力下降,诱发中心性视网膜炎,使人出现视力模糊、视物扭曲、变形、缩小、视物颜色改变等问题。
1、易诱发糖尿病
内分泌科专家介绍,很多人不知道,晚睡、熬夜往往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如果也经常晚睡、熬夜,会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就像种子遇到适当的环境一样,很快会生根发芽。
2、影响血糖的稳定
熬夜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睡眠不足,另外一个是心理应激。
这二者都会刺激大脑皮层,使之活跃。大脑皮层的活跃导致下丘脑的交感神经中枢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可导致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糖的升高。
凌晨4点到上午9点的时间段血糖最容易升高。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不及时起床,不及时吃药吃饭,那么身体中的血糖就会出现混乱。
血糖的升高就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可以引起血糖升高外,对某些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来说,睡懒觉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特别是使用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如果不及时吃早饭,前一天晚上注射的药物还在起作用,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对于年纪比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睡眠中的低血糖会导致昏迷,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3、易诱发肥胖
美国《睡眠》月刊刊载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熬夜越晚的人摄入热量越多,越容易发胖。睡眠不足可使人体分泌更多的“饥饿荷尔蒙”,让人过食导致肥胖。经常熬夜,还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形成内分泌失调肥胖。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1、适度早睡
人体对外在环境十分敏感,昼夜变化、光线变化、温度变化等因素会影响身体周期的变化。对睡眠来说,一般身体从晚上9点开始分泌褪黑素,产生睡眠欲望,到了11点达到高峰。很多人失眠,是因为错过了最佳时间。
2、运动改善睡眠
锻炼能缩短睡眠周期。对于长期入睡困难户来说,运动是非常好的方法,瑜伽、散步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运动至微微出汗即可。
3、睡前呼吸吐纳小技巧
吸气时要用鼻子,吐气时用嘴巴,尽量将气吐尽,重复10次,做深呼吸运动。同时,注意力集中在胃部的起伏、呼吸吐纳上,有利于排除杂念,安然入睡,此方法尤其适合内心焦虑的朋友。
4、适度使用褪黑素
经证实,睡前1小时摄入1毫克褪黑激素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褪黑素本来就是我们与身俱来的一种激素,是大脑里的松果体分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少,所以一般临床上多用于中老年人的短期失眠、倒时差、严重的晚睡拖延症。
参考文献:
[1]杨璞.专家解读熬夜十大危害新发现[N].中国中医药报,2015-01-22(007).
图片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请谨慎阅读。未经本平台和相关权利人书面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或引用。若本内容存在任何疏漏,请尽快与本平台联系,可发送信息至【causahealth-content@causacloud.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