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糖尿病(32岁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32岁得糖尿病是什么体验?
32岁那年我确诊了糖尿病,2型,刚结婚半年而已,回家如实跟我老婆讲了,她抱着我哭了。我当时也觉得很对不起她。
后来她给我说,她哭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命苦,而是心疼我生了病。
这些年的控糖之路挺坎坷的,刚开始被糖尿病并发症吓坏了,什么都不敢吃,结果饿得实在受不了又开始破罐破摔,想吃什么吃到撑死,复查时又被医生留下住院了。
折腾完后开始认真研究控糖技巧,读完了一本《基础营养学》,尝试着看了《糖尿病学》。控制血糖很难,我用10年时间做到了以下几点。结合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血糖现在控制得很平稳。
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之前食欲都不错,我尤其喜欢吃烧烤,涮火锅那些油脂高的东西,患病之后开始控制饮食,控制饮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过程,在这段过程中,肠胃也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
控制饮食要循序渐进,特别是面条、饺子那种容易一次吃多了的东西,面条我以前一次能吃半斤,饺子一顿50个起步,后逐渐减到主食一天400克,再到一天300克。用2-3个月,逐渐适应了新的饮食习惯。
各种新鲜蔬菜的能量一般较低,可在每餐前先吃一份含碳水化合物低的蔬菜,烹饪注意少油,凉拌或做成汤更佳,可增加饱腹感,然后再吃面条、饺子那些容易吃多的食物。
2.增值手段-运动要想在控糖上取得不错的效果,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运动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段时间作息无规律,闲暇时爆走3万步,忙起来完全顾不上,结果导致血糖高低波动很明显,对血糖控制十分不利。一般说来,每周至少要锻炼5次, 每次持续30-40分钟。
3.控糖武器-药物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药物,药物控制好血糖才能防并发症。每个人情况不一样,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不要盲目跟随其他的糖尿病病友。
4.控糖保障-测血糖不能忽视测血糖,除了去医院测,在家也要测,有的新糖友可能不知道用什么血糖仪,我教您一个方法,用自己的血糖仪去和医院抽血测的结果比对,用数值最接近的那个。
我从得糖尿病前的一名“肥宅男”,变成比较自知、自律、自强之人,如果你也有糖尿病的困扰,不要对它视而不见,也不要过分害怕,调整好心态,换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会很不一样。
32岁确诊糖尿病,用这几个方法,半年后,我停药了!
本人男,32岁,身高一米八,体重240斤(120公斤)。去年单位体检,我的空腹血糖值为7.4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4%。
医生说,我这种情况必须先用药物控制病情,降糖方案为二甲双胍每天两次,每次500毫克,司美格鲁肽一周打一次,每次1毫克。但如果我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减25公斤体重,病情很有可能缓解,有望停用药物,但需长期生活方式干预。
本文特邀审核专家:
经过半年的努力,我成功将体重降到200斤以内,虽然还没有达到标准体重,但是已经停用所有降糖药。
不仅如此,我的脂肪肝、高血压都得到改善,睡眠质量也比之前好很多。
说到减重的方法,我和大部分人一样,很难做到运动处方要求的一周3~5次,1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
特别是工作日,很难抽出时间去运动。
与此同时,我也比较排斥大运动量快速减重的方法,担心以后维持不了这种运动量体重会迅速反弹。
因此我选择将生活方式做出调整,把运动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下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控糖减重的4个方法。
01
改变出行方式
为了增加日常生活活动量,我出行开始以公共交通为主,尽量减少开车时间。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提前1站下车,这样大概只需要比平时多花20分钟就可以达到一天的活动量。
不仅上下班如此,其他时间我也会根据出行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2公里以内的优先选择步行,2~5公里优先骑行,5公里以上优先公共交通。
不管是步行还是骑行,对应的距离所需时间基本上都可以控制在30分钟以内。
看似多花了十几分钟,但是省去了找车位、停车、取车的麻烦,还增加了日常活动量,一举多得。
02
减少乘坐电梯的时间
不坐电梯就得走楼梯,走楼梯是不是太伤膝盖了?
相对走路而言,走楼梯对下肢的力量要求很高,尤其是下楼时,如果股四头肌力量不足,很容易引起膝盖的疼痛。
我的经验是,如果有膝关节的问题,尽量避免爬楼;如果没有,可以选择上楼时爬楼,下楼时坐电梯。
走楼梯的强度比走路大很多,对于平时活动量很小,下肢力量薄弱的人来说,基本上可以代替抗阻运动了。
03
用高强度间歇运动代替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除了增加日常活动以外,我也会尽量保持一周至少进行2次高强度间歇运动。
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就是高强度和低强度运动交替进行,一般进行15分钟就可以达到30分钟持续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效果,大大提高运动效率,节省时间。
04
改变饮食结构
除了运动以外,控制饮食对于控制血糖、降低体重来说也同样重要。
但是由于患糖尿病的因素,我不敢盲目采用轻断食、16 8、生酮等饮食方法,还是在一日三餐定时吃的基础上改变了饮食结构。
一般早餐我会吃1份蔬菜 1个鸡蛋 1杯牛奶 1份主食,主食一般会选择馒头、窝头、玉米、土豆等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中午和晚餐的结构一样,1份拳头大的主食,手掌大小的肉和4个拳头大小的绿叶蔬菜。
如果中午在食堂就餐或者点外卖,我会挑一个纯素菜,加一个小荤菜,或者两个纯素菜加一个鸡腿量的肉。
如果想吃水果,一般会在早上10点左右吃,酸奶和坚果一般放在下午3点左右吃。
除此以外,我戒掉了所有的饮料和零食,也推掉了很多不必要的饭局。
不得不外出就餐时,我会尽量挑选素菜,保证蔬菜的摄入量,少吃肉和主食。
遇到特别油腻的菜,我会用水涮一下,尽量减少油脂的摄入。
在控制饮食和增加活动量的第一个月我减了7公斤,同时血糖也控制的特别好,这给了我十足的信心。
在减重满三个月复诊时,我的糖化血红蛋白也降到了正常水平,医生重新调整了我的降糖方案,用药量及用药频率较之前减少了,大大提升了我的生活幸福感!
后来我的减重速度越来越慢,但基本上每周都在降。
在6个月复诊时,我已成功减重21公斤,医生根据化验结果让我停用了所有降糖药物,但是要密切监测血糖,定期复查。
停药后我的空腹血糖基本维持在6mmol/L以内,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8mmol/L以内。
至此,我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不仅使糖尿病得到缓解,脂肪肝和高血压也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相信只要我继续坚持,最终一定能将体重和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迎接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
32岁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回顾了确诊前的不良生活习惯,真的后悔!
32岁,正是人刚刚摸到“成熟”门槛的年纪,工作也有起色,生活刚开始能喘口气,结果,一纸检查报告砸下来:2型糖尿病。当时我脑子“嗡”一下,第一反应不是恐惧
而是:“怎么就轮到我了?”我又不胖,吃得也不算太离谱,怎么就得了糖尿病?后来我一边挂着胰岛素笔,一边回忆过去十年的生活,真是越回忆越想给自己一巴掌。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或者是“大胖子”的专属,其实现在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也中招了。那到底是我做错了什么?
如果你也三十出头,常年坐着上班,晚上刷到两点,爱喝奶茶不爱动,那可得听听我这血泪教训。
每天一杯奶茶,血糖飙得停不下来。有人说“不就是点外卖多了点甜嘛”,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呢?每天一杯全糖珍珠奶茶,外加一份炸鸡
这组合下去,胰岛β细胞功能直接被我“喝”没了。你以为血糖升一下没关系,身体有胰岛素兜底?但长期刺激下,胰岛素分泌能力就会慢慢下降,最后连个泡都兜不住。
问题更严重的,是我几乎不运动。一天下班,坐地铁、坐电梯、坐沙发,像极了“久坐界劳模”。别小看这个静态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脂肪堆在肚子上,肝脏和肌肉细胞就开始“装聋作哑”,你胰岛素喊破嗓子,它都不带理的。结果就是血糖越来越高,身体越来越累。
还有一个我一直没意识到的问题,就是“报复性熬夜”。白天被压榨,晚上就开始“夜生活”——刷剧、打游戏、深夜外卖。半夜吃饭会打乱昼夜节律
让身体在该休息的时候还在努力消化、分泌激素,等你醒来,身体的代谢系统已经乱成一锅粥。长期下去,血糖调控机制就彻底崩溃了。
更离谱的,是我以前完全忽略了早餐。很多人为了多睡十分钟,早餐干脆不吃,或随便塞个饼干就完事。我以前也是这么干的,结果上午血糖低,脑子昏昏沉沉
中午饿疯了狂吃一顿,血糖一下子飙上去。这样忽高忽低,对胰岛功能的打击特别大。长期血糖波动,就像过山车一样,身体根本吃不消。
说到吃,我还得说说“自以为健康”的饮食误区。我以前很爱喝果汁,觉得比可乐健康,殊不知果汁的血糖生成指数高得吓人。一杯橙汁下肚,血糖蹭蹭涨
和直接吃糖也差不了多少。而且果汁里的纤维素早就被榨掉了,升糖速度比你想象得还快。
再来说个大家都容易忽略的点:压力。工作紧张、生活焦虑的时候,我常常一边加班一边啃零食。压力会上升皮质醇水平,这玩意儿一高,会让身体储存更多脂肪
而且还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你一边焦虑,一边吃甜食,其实就是在给糖尿病铺路。
还有酒。我以前觉得“男人嘛,喝点酒很正常”,结果周末聚会、小酌几杯就变成了“天天来两口”。酒精会干扰肝脏葡萄糖代谢,尤其是空腹喝的时候
血糖可能先低后高,长期下来,胰岛功能会受很大影响。而且喝酒容易放松警惕,配点花生米、烤串啥的,一顿下来,热量爆表,血糖飞升。
我还想说说睡眠。以前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早上六点照样爬起来上班,靠咖啡续命。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且容易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这对血糖控制是极其不利的。身体本来可以休息修复的时间被剥夺,等于不给它喘气的机会。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但容易被忽略的点,那就是遗传因素。我家里老人有糖尿病史,但我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不会那么快“接班”。
结果呢,基因的“伏笔”在我不良生活习惯的催化下,提前上演了。家族遗传背景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子,尤其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发病时间会大大提前。
确诊之后,我才意识到,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天点点滴滴积累出来的。现在我每天坚持快走,控制饮食,戒掉甜饮料,睡眠规律,血糖才慢慢稳定下来。
但说实话,这些改变要是早十年做,根本不至于这么早就搭上了糖尿病这趟车。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年轻、忙碌、自信地觉得“我体检都正常,不怕”,那我劝你还是得长点心。空腹血糖升高不是一下子的事,而是长期“自毁式”生活的结果。
不要等到医生跟你说“你的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化血红蛋白高了”,才开始慌张。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你每天“多一口”、“少动一下”、“晚睡一会儿”慢慢积累出来的。它不像感冒,吃几片药就好,而是要你接下来几十年都跟它“和平共处”。
你要吃得克制,动得勤快,睡得规律,还得保持情绪稳定——听着就挺累的吧?但这就是现实。
再啰嗦一句,不要迷信所谓的“降糖神食”或者“保健奇方”。什么苦瓜、洋葱、绿豆、黑枣……这些食物确实有一定的健康成分,但它们远远不能替代科学的生活管理。
真正能控制血糖的,永远是饮食控制、运动干预、情绪管理和规律作息,而不是靠一两样“灵丹妙药”。
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正在决定你五年、十年后的健康状况。别等到哪天医生一句话让你“血糖异常”才开始后悔。
那你呢?你有没有每天喝奶茶?是不是也习惯熬夜?
运动频率怎么样?有没有家族糖尿病史?
留言聊聊,你的生活方式,是在“养病”还是在养生?
别等到身体开口提醒你,才开始学着善待它。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7-421.
2. 国家卫健委.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