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与糖尿病(脾虚与糖尿病有无因果关系)
糖尿病,多是因为“脾虚”,中医名方:健脾益气,巧妙降糖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概括了正常人体水谷精微的代谢过程,突出了脾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刚好展现了中医对于脾的认识。
在中医看来,脾的主要作用在于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人体吃下去的饮食水谷经过口、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将食物变成糜烂的状态,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糜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物质,进一步化生成气血,并且脾胃主管将精微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胃功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损害,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不能正常地运作。糖尿病人就会出现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而堆积在血管脉道之中,这时,就会出现全体各个脏器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那么,中医常说的消渴症的“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症状就会出现。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医案:
患者姓张,女,今年59岁。见诊的时候见患者身体消瘦,患者自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纳食多常,眠可,大便正常,无明显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通过视频看到她舌苔,舌红少津,苔燥。检查了血糖,血糖值为11.9mmol/L。
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给他开出一方:
黄芪、黄精、葛根、天花粉、白术、茯苓、玄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黄连、山药。
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半个月之后,患者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活动时仍然感到疲劳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血糖降到了8.9mmol/L。
效果好转之后,给患者在原方之中加减了几味用药,继续服用了半个月。患者乏力、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消失了,血糖降到了7.5mmol/L,又将上方改成丸剂,长期服用。1年后复访,病情没有再复发,血糖恢复正常。
从患者的症状上看来,主要是脾出现了问题,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脾受到损害时,脾就不能生化气血,导致气血不足,那么人就容易出现乏力,犯困。由于脾受到了损伤,人体喝下去的水无法转变成具有营养的津液,出现口渴多饮,水不能运化只能下行,这就是造成多尿的症状。当脾的运化能力越来越差,人体所得的营养越来越少,自然而然就消瘦了。
清楚了病情的原由,我们来看一下方子: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主,又能生津止渴,黄芪补气升阳,以助脾之升清;山药、黄精味甘淡性平,能滋养脾阴;葛根味甘入脾,能升阳健脾,止渴生津;天花粉、麦冬润肺生津,养阴益胃;生地黄、枸杞子益肾补肝、生津养阴;黄连、玄参清热滋阴;丹参活血化瘀,与党参、黄芪相合,有益气活血之功。诸药配伍,健脾益气为主,意在治本;兼顾生津清热、化瘀活血,意在治标。标本兼治,才能血糖稳定,症状改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脾失健运,机体得不到滋养,导致津亏气虚,化燥生热,以致于产生各种并发症。气虚血行无力,则致血瘀,瘀血内阻会加重糖尿病,最终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大家有相关的症状,需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切勿随意用药。
哪有什么糖尿病不过就是脾虚了,恩师送我一妙方,一用就是30多年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心里满是疑惑:糖尿病怎么会和脾虚有关呢?直到后来,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脾虚为什么会导致糖尿病呢?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负责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如果脾虚了,运化功能就会减弱,食物中的糖分无法被有效利用,反而堆积在体内,导致血糖升高
脾虚还会影响水液的代谢,导致体内湿气积聚,形成“湿热”。这种湿热会进一步阻碍脾的运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不仅血糖难以控制,还会出现口渴、多尿、疲劳等症状
针对这种证型,分享一个常用的方子,我经常在临床辨证后进行加减
组成:
黄芪、山药、白术、茯苓、葛根、陈皮、麦冬、天花粉、甘草
案例分享
王女士,50岁,患糖尿病3年,平时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餐后血糖经常飙升
她自述平时胃口不好,容易腹胀,还经常感到疲劳、口渴。经过中医辨证,发现她的糖尿病主要是脾虚引起的
于是我为她开了“健脾降糖汤”,并建议她调整饮食,每天适量的运动
经过两个月的调理,王女士的餐后血糖明显下降,疲劳感减轻,脾胃也好了很多。为了巩固效果,我让她坚持服用,直到王女士的血糖平稳未再反复,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为什么这个方子适合王女士这种脾虚导致的糖尿病呢?
首先黄芪、山药、白术、茯苓是健脾为主,能直接针对脾虚,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从根源上解决糖分代谢问题
其次茯苓搭配陈皮起到祛湿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湿气,防止湿气进一步损伤脾的功能
接着用麦冬和天花粉滋阴清热,缓解脾虚引起的阴虚火旺症状,如口干、口渴等
最后葛根和甘草调和全身气血,辅助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多种不适
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到病因,对症调理
脾虚型糖尿病的患者通过健脾、祛湿、滋阴的综合调理,可以有效改善血糖问题,恢复健康。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症状,可以跟我聊聊,我们找对症,用对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案
糖尿病,多因“脾虚”,巧用3个中成药,健脾益气,稳降血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问题,主要是因为胰岛素不够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好,导致血糖过高。中医认为,糖尿病往往和“脾虚”有关。
脾虚会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能让身体里的湿气变重,这样血糖就更容易升高。所以,如果能够通过中药来健脾益气,就有助于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的情况。下面我会介绍三种中医常用的中成药,它们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首先,我们来看看脾虚和糖尿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脾虚在中医里是指脾胃功能不好,常见的症状有不想吃饭、感觉累、肚子胀、便秘等。脾虚的人可能会觉得头晕、脸色发黄、舌头颜色淡、舌苔白。因为这些原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调理脾胃、改善脾虚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忙稳定血糖。
接下来,我们看看三种有助于健脾益气的药。
01、参麦丸
参麦丸里主要有人参和麦冬,能够补脾健胃、增加气和津液。人参可以大补元气,麦冬能够滋润身体。
这两种成分配合起来,可以改善脾胃的功能,帮助稳定血糖。参麦丸适合那些脾胃虚弱、不想吃饭的糖尿病患者。
02、脾胃丸
脾胃丸里面的成分有黄芪、白术和茯苓,能够补脾胃。黄芪可以补气,白术能够健脾去湿,茯苓有利尿去湿的作用。
脾胃丸可以增强消化能力,对糖尿病患者改善肚子胀、便秘等症状有帮助。
03、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里面有人参、黄芪、白术等,能够补气和血、健脾。它适合那些感觉虚弱、不想吃饭的糖尿病患者。补中益气丸能够提高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有助于稳定血糖。
除了吃药,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食疗来健脾益气。
比如:
【山药粥】
材料:山药、大米
做法:大米煮成粥后,把山药打成糊加进去一起吃。山药粥对于脾肾气虚的糖尿病患者有帮助,可以减轻腰酸、大便稀等症状。
【猪胰淡菜汤】
材料:猪胰、淡菜
做法:猪胰切片,淡菜泡发。先炒淡菜,再加水煮汤,汤开后加猪胰。煮熟后加盐调味。这个汤可以健脾、帮助消化,对糖尿病患者有好处。
最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治疗要因人而异,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2. 定期检查血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要控制好。
3. 用药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不要自己随便停药或者改变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