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糖尿病治疗包括)

春城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本文205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疾病,常常被误解、被妖魔化,甚至被一些人“放弃治疗”。

有人说:“糖尿病不是病,治了也治不好,不如不治。”
也有人说:“糖尿病是被治死的,药越吃越多,最后还不是并发症一身?”

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糖尿病到底该不该治?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拨开这些流言的迷雾。

一、糖尿病真的不能治好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糖尿病确实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医学上无法“根治”,但可以很好地控制。

糖尿病的本质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异常,导致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会伤害全身的血管和器官。
很多人害怕糖尿病,是因为它的并发症,比如视网膜病变、肾病、心梗、中风、截肢……确实听起来很吓人。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可怕的并发症,通常是因为血糖没有控制好才发生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一半。不是因为糖尿病无法控制,而是太多人“放任不管”。

所以,糖尿病不是“不能治”,而是“不能不治”。

二、糖尿病真的是被“治死”的?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治疗方式的不理解。

有些患者刚确诊就被吓坏了,开始吃一堆药、打胰岛素、控制饮食,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结果没看到明显好转,就觉得“医生是为了让我一直吃药赚钱”,甚至有人停药、弃治。

真正让糖尿病患者恶化的,是这些“自作主张”的行为。

血糖就像水龙头,平时看不见,但它悄悄在腐蚀你的血管。你不控制,它就继续破坏,等到出现并发症,往往已经太晚了。

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糖降到正常”,而是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曾有研究指出,规范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以降低30%以上,而长期不管不问的患者,5年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高达70%。

所以,不是糖尿病被“治死”,而是被“忽视”拖垮。

三、不治疗,靠“食疗”和“运动”能控制糖尿病?

很多人听说运动和饮食能降血糖,就误以为“只要不吃药,靠锻炼就能好”,甚至有人听信所谓“偏方”、“不吃主食自愈法”。

这其实是对糖尿病治疗机制的误解。

确实,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部分,但远远不够。

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人在诊断时已存在胰岛功能受损,此时单靠控制饮食和运动,根本无法满足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

如果这时候不干预,胰岛功能就会继续恶化,最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机会也会更高。

所以,科学治疗的顺序应该是:饮食 运动 药物,三者缺一不可。

四、糖尿病越治药越多,说明病情在恶化?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个体化治疗”的误解。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病程、身体状态不断调整。
早期控制得好,甚至可以减药;控制不佳,为了保护器官功能,就需要加药。

并不是药多了就是病重了,而是治疗手段更精准了

很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阶梯式”治疗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不是增加患者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已明确指出: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一部分,它的目标不是“降糖”,而是“保命”。

五、糖尿病治疗的真正目标,不只是降糖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治疗就是“把血糖压下去”,其实这只是最基础的一步。

真正科学的糖尿病管理,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血脂:避免动脉硬化,防止心梗、脑梗。

控制血压:保护肾脏,减少心血管风险。

监测并发症:定期检查眼底、尿蛋白、心电图等,早发现早干预。

心理管理:面对慢病,情绪管理和家人支持同样重要。

所以,不要把糖尿病治疗局限在“血糖值”上,那只是表面数字,更重要的是用科学手段保住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六、糖尿病患者能不能活得久?

可以,而且活得很好。

只要控制得好,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可以接近正常人。

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纪立农教授曾表示:“糖尿病不是绝症,也不是‘死刑’,只要规范治疗、科学管理,是可以和它和平共处的。”

《柳叶刀》曾发布一项包括全球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其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所以,真正的关键不是“有没有糖尿病”,而是“你有没有认真管理它”。

七、医生的建议:糖尿病不能怕,更不能拖

糖尿病不会在短期内“要命”,但它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痛不痒地一点点损伤身体。

怕也没用,拖更致命。

只有正视它,科学干预,才是最好的出路。别再被那些所谓“自然疗法”“断糖疗法”迷惑了,真正靠谱的,还是医生给你定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不治,不是更好,而是更快走向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不是越治越重,而是越早干预越轻松。

把控血糖,就等于把控了自己的健康命运。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②.纪立农.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中国路径[J].中华糖尿病杂志,
③.王立祥.糖尿病治疗误区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糖尿病不要做无用的治疗,医生:告诉您真相,看到你就是赚到了

本文203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查出糖尿病已经八年。药也吃,针也打,可血糖就是控制不好。邻居送她一包“降糖茶”,她喝了三个月,体重掉了十斤,血糖却更高了。她不明白,明明天天喝“保健茶”,怎么还住进了医院?

这不是个例。门诊里,像张阿姨这样的糖友太多。他们吃一堆保健品,换了三四种偏方,甚至有人停药靠断食养生。最终控制不住病情,血管、肾脏、眼睛都出了问题。糖尿病不是万能偏方能治的,也不是血糖降下来了就没事了。

你得知道,真正的治疗,不是看血糖数字,而是防住它带来的并发症。

糖尿病不是一个“血糖高”的病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吃点降糖药就行。其实不是。糖尿病是一个代谢系统的慢性病,它影响的是整个身体的血管系统。

血糖高只是表面,血管受损才是根子。糖尿病会让微血管变脆、堵塞,时间久了,眼睛会失明,肾脏会衰竭,脚会坏死,心脑血管会出事。

所以,控制糖尿病的目的,不是把血糖压低,而是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吃药不是失败,而是对糖尿病的尊重

有些人一听说要吃药、打胰岛素就害怕,以为是“病重了”。还有人觉得,吃药是“失败”的表现,说明自己没控制好。

错。糖尿病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控制的。胰岛功能退化是一种不可逆的生理过程,一旦受损,就需要外部干预。

吃药是对病情的尊重,是延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而拖着不治,只会让胰岛功能越坏越快,最后血糖失控,身体出问题。

“控糖饮食”不是不吃饭,而是吃对饭

糖尿病饮食不是“饿着”,也不是“戒主食”。很多人听信“断碳水能降糖”,一日三餐只吃青菜鸡蛋,结果饿得低血糖,反而住进医院。

控糖饮食的核心是:总热量控制、营养均衡、规律饮食。

血糖升得快的,是高GI(升糖指数)的食物。白米饭、白面包、甜饮料升糖快;全谷物、豆类、粗粮则慢。

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空腹时间太长。每顿饭要有主食、蛋白质、蔬菜,比例合理才稳血糖。

保健品不是药,有些还可能害你

市面上各种“降糖茶”“糖尿康胶囊”“苦瓜提取物”,广告打得天花乱坠,说能“调理血糖”“不用吃药”。

但你要知道,保健品不是药,它们没有治疗作用。

很多所谓“降糖”的保健品,其实可能含有违禁降糖成分,短期内血糖降下来,但会伤肝伤肾,副作用巨大

更危险的是,很多糖友因此停药,导致病情恶化。正规治疗才是正路,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

别盯着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更重要

很多人每天测空腹血糖,发现正常就以为控制得好。其实,餐后血糖更能反映胰岛功能。

空腹血糖正常≠血糖控制好。有些糖友每天空腹血糖5.5,结果餐后飙到12,血糖波动大,对血管伤害更重。

理想目标是: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所以,不要只盯着一个数字,要看整体波动情况。

“控糖三件套”:血糖、血压、血脂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高血压、高血脂常常一起出现。这三者合并,被称为“心血管杀手组合”。

血糖控制了,但血压不稳、血脂高,心梗、脑梗也一样会来。

所以,糖尿病治疗不能只看血糖,要一起管理血压、血脂。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饮食合理、按时服药,缺一不可。

运动不是跑步,关键在“稳”和“恒”

很多糖友一查出病就猛走路、跑步,结果膝盖坏了、低血糖了。运动确实能降糖,但方式和强度要对。

推荐的运动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太极、游泳。

每周运动≥150分钟,每次不少于30分钟,饭后1小时运动效果最好。

运动要有计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糖尿病要长期控制,运动也要持之以恒。

血糖降不下来,不一定是药的问题

不少糖友一看血糖不稳,就不停换药,其实问题可能不是药,而是生活方式没跟上。

比如晚上吃太晚、夜宵不断、三餐不规律,这些都会让血糖波动。

还有人明明医生交代要“规律服药”,却三天两头漏服,血糖当然降不下来。

治疗糖尿病,药物只是基础,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糖尿病不能“治愈”,但可以“稳住”

目前糖尿病仍无法根治,不管是一型还是二型,都需要终身管理。但这并不等于束手无策。

控制得好的人,可以几十年不出并发症,正常生活。

别幻想“治好”,也别放弃治疗。糖尿病不是绝症,是管得住的慢病。

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听医生的话,愿不愿意改变生活方式。

结语:糖尿病不是病急乱投医的借口

张阿姨住院后才明白,真正的“降糖秘诀”不是某种茶,也不是什么秘方。

是每天按时吃药、规律饮食、坚持运动、定期复查,是对身体的尊重,对未来的负责。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

别做无用的治疗,别信无效的偏方。听懂医生的话,做到才是赚到。

参考资料:

① 王海涛.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病情控制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 16(3): 125-127.
② 国家卫健委.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③ 朱大年.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0, 58(15): 5-8.
④ 张红. 糖尿病饮食控制的误区与对策[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 16(2): 35-37.

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3个常用中成药,一文总结

1、 糖尿病肾病:黄葵胶囊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肾脏和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使肾脏更易受损,且胰岛素分泌和调控能力下降,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时间普遍较长,所以容易导致患者形成严重并发症,累及多个组织器官,这些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和费用,还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肾病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较高。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为20% ~ 40% ,随病程进展,未经积极治疗糖尿病肾病最终可发展至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痛苦,还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威胁生命,因此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达格列净是2型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其主要功能为降血糖。达格列净能够抑制SGLT2活性,从而起到控糖的效果。SGLT2在近端肾小管中表达,其主要作用和功能是协助经过肾小管过滤的葡萄糖运转,实现葡萄糖的二次吸收。达格列净能够有效抑制这一运转行为,从而使葡萄糖的肾阈值降低,增加尿糖的排出。因此,在早期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达格列净可以有效降低和控制患者体内血糖浓度,进而减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速度,配合运动、饮食控制、联合药物治疗等方式,从而起到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目的。持续、大量的达格列净用药剂量会给患者带来明显副作用,包括全身性或局部皮肤反应、尿道感染、恶心等。 因此,临床对于达格列净的使用标准有严格要求,且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也不单独使用达格列净,以联合用药为主要治疗方式。 达格列净的药物兼容性较好,可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且没有显著的药物冲突和不良反应。

黄葵胶囊为中成药,主要含有黄蜀葵花、金丝桃苷、槲皮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清除自由基、修复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功效,能够解毒消肿、清热抗炎,常见于血尿、浮肿、腰痛、蛋白尿、舌苔黄腻等疾病治疗。其药物成分能够使患者机体内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提升,患者体内过量的自由基起到清理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水肿等病症,对患者机体内的炎性反应起到抑制和治疗作用。且黄葵胶囊重要的药物成分还能够对肾脏系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使肾脏系统被破坏的组织和功能得到修复和提升。

综上,在早期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中,联合使用黄葵胶囊与达格列净有助于改善患者糖代谢能力,优化患者肾功能,减低体内炎症。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木丹颗粒

中医学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归属于“消渴病痹症”范畴,认为机体长期消渴,累及肝、肾、脾等脏腑,致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通络止痛、益气活血为原则。木丹颗粒为一种中药复方制剂,源于糖末宁汤剂。方中黄芪为君,为益气固表良药,补元气、行气血;延胡索、三七为臣,延胡索可化瘀活血、行气止痛,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炎定痛之效;鸡血藤、川芎、赤芍、丹参、红花、苏木为佐,鸡血藤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赤芍、丹参、红花、苏木共同发挥活血通络、散瘀止痛之功效,全方配伍,化瘀通络、活血益气,为治疗“气虚血瘀证”之良药。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木丹颗粒中含有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木樨草素、槲皮苷、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等重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TP53、AKT1、MAPK1、JUN、RELA原癌基因等关键靶点,参与NF-кB通路、多巴胺能神经突触通路、MARK信号通路、AGE-RAG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从而改善影响神经代谢的物质水平,修复受损神经,改善微循环,减少胰岛细胞凋亡,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抗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加强钙离子通道功能,抑制痛觉感觉器。临床研究证实,木丹颗粒治疗DPN,通过不同靶点协同作用实现改善糖代谢异常、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应激等效果,进而促进受损神经修复,改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芪明颗粒

在中医理论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归于“消渴内障”等范畴,其病机为肾虚血瘀,病性为本虚标实,血瘀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并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肝开窍于目,而肾司目明”,肝主藏血,肝血可上行濡养目精,而肝肾阴虚致目窍失养,则目络血瘀,瞳神昏蒙,目系失所见,故临床治疗,需以滋阴养肾、养血活血为主。芪明颗粒成分包括黄芪、葛根、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和水蛭,黄芪性甘温,既能升举中阳,又能补气生血,气行则血行,对缓解血瘀之症有益。葛根甘凉,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地黄入肾经,能补益肝肾;枸杞子长于滋补肾阴,益肾填精,而葛根、地黄还有生津止渴之功。水蛭为治瘀血停滞之要药,功能破血通经、逐瘀消癥;蒲黄入血分,能活血通经、消瘀行滞,正对非增殖期DR患者的口渴多饮、肾虚血瘀之症。方中决明子清热明目,茺蔚子活血调经、清肝明目,故能改善患者视物昏花、目睛干涩之症。

DR是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变,眼底微循环障碍与本病病情进展关系密切。眼底微循环障碍能够增加眼部压力,导致血流速度下降,从而减少视网膜营养供给,最终导致眼底病变。药理学研究显示,水蛭素是有效的凝血酶抑制剂,不仅能够抑制游离的凝血酶,对血栓中的凝血酶也有抑制作用。动物学实验则显示,蒲黄中的黄酮化合物可缩短家兔体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还能使家兔体外血浆中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故芪明颗粒有利于改善患者微循环。综上所述, 芪明颗粒辅助治疗伴DR(非增殖期),更有利于控制其证候和疾病相关指标,改善老年患者眼底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