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吃魔芋(糖尿病吃魔芋面还是荞麦面?)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从食物中摄取“减肥药” 太神奇了

药食同源,很多时候,食物亦是药,不仅充饥饱腹,还可治病养生。在我们的日常饮食当中,很多食物都是良方,我们常会说食物中有“伟哥”,吃对食物可有效补肾壮阳。其实,食物中还有“减肥药”,吃对食物还能有效塑身,比如红豆,中医认为常食红豆使人瘦。那么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哪些食物具有消脂效果呢?

魔芋,GI值低,是减肥降糖圣品

减肥的人都知道吃东西要选择GI值低的食物,魔芋便是低GI值的食物代表。同样的一块饼干,魔芋粉致肥效果要远远低于普通的淀粉饼干。不知大家记不记得旺旺有一中果冻叫蒟蒻果冻,而魔芋就是蒟蒻,其是一种根茎植物,又叫葡苷聚糖。在四川地区,大家常常将魔芋制成魔芋精粉,广泛应用于饮食当中,而网上也有很多魔芋食品,如魔芋饼干等。魔芋具有众多的养生保健作用,经研究发现魔芋具有消脂通便、降糖防癌等多种功用。此外,魔芋还能有效吸附胆固醇和胆汁酸,对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病发作有一定效用。魔芋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这种纤维对抑制餐后血糖升高很有效,所以糖尿病人可以吃魔芋粉及其制成的食品。魔芋含有葡苷聚糖,其具有很强的吸水作用,作为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其吸水后体积可膨胀80-100倍,食后不易被消化吸收(这就是低GI值,不易消化吸收就不会转变为脂肪,也就不会肥胖)。由于魔芋葡甘聚糖单糖的键合方式和纤维素相似,在小肠中并不能降解为单糖吸收,所以适用于糖尿病人等不能摄入过多糖类的情况。也正因为如此,机体就不会出现单糖转化为脂肪的代谢过程,所以魔芋可作为减肥食品的原料。

红豆生南国,此物最消脂

红豆自古最多情,最惹人相思,故红豆又称为相思豆。说到消脂食物,红豆可谓是“头牌”,红豆性平味甘酸,归心经、小肠经,具有健脾利水,解毒消痈,消利湿热之功效。红豆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具有非常好的润肠通便效果,对于健美减肥、各类水肿,如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肥胖等均有很好的食疗功效。此外,常食红豆还有助于机体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

苦瓜虽苦,使人心清身轻

马上夏季来临,苦瓜又将成为很多妹子的减肥必备品。苦瓜也是食物中的减肥圣品,苦瓜,又名凉瓜,以味苦降火为特色,性寒味苦,归心、肝、脾、肺经,具有清热、明目、利尿、清心、壮阳等功效。苦瓜中的苦瓜甙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所含的生物碱类物质奎宁,有利尿活血、消炎退热、清心明目的功效。《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脾胃好,消化就好,消化好就不会发胖。

冬瓜利尿消肿,减肥消脂

冬瓜利尿,想必喜欢冬瓜的人都有此经历。冬瓜也是药食同源的代表,具有非常多的养生保健功效。冬瓜又称枕瓜、白瓜,性凉味甘淡,归肺、大肠、膀胱经。肺主治节、大肠主排泄、膀胱主水,故苦瓜具有润肺生津,化痰止渴,利尿消肿,清热祛暑,解毒排脓的功效。对于暑热口渴、痰热咳喘、水肿、痤疮、面斑等症具有极好的治疗。据研究发现,冬瓜中富含丙醇二酸,其能有效控制体内的糖类转化为脂肪,防止体内脂肪堆积,还能把肥胖多余的脂肪消耗掉,所以冬瓜有着非常好的减肥效果。此外,在冬瓜瓤中还还有葫芦巴碱,其能帮助人体新陈代谢,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有效防止机体变胖。

薏米,健脾阴益肠胃助减肥

薏米跟红豆可谓好朋友,健脾除湿功效最强当属红豆薏米粥。本公子认为,女性要想有好身材、好皮肤,一定要坚持吃红豆薏米粥。薏米,又称为薏仁、薏苡仁,有着“粮药”、“世界禾木科之王”等美誉,薏米性微寒,味甘淡,归脾经、胃经、肺经。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利小便、强筋骨的作用之功效。薏米是健脾除湿佳品,可有效去除水肿,薏米虽不如红豆那般消脂,也不像冬瓜那样富含丙醇二酸,但是薏米健脾,脾主运化,运化水湿,消除水肿,从而使形体消瘦。

结语:民以食为天,吃对我们的重要性数不胜数。食物之中有黄金,吃对食物可补肾壮阳、吃对食物可滋阴补虚,吃对食物可美容养颜,吃对食物还可减肥塑身。食物之中含有天然的“减肥药”,科学摄取,势必高效又健康。

医院制定糖尿病食谱的秘密:吃饱又控糖的糖尿病餐少不了它

一些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求助于营养科医生,请他们帮助制定一周食谱,如果细心您可能会发现一种食物在糖尿病食谱上很常见,它就是魔芋。

为什么营养医师要用魔芋入菜?控糖饱腹兼具三低

从营养成分上来说,魔芋块茎符合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增加饱腹感,淀粉含量低、热量低、脂肪含量低的特点。每100克魔芋的热量为9千卡,每100克魔芋丝的热量为6千卡,每100克魔芋面的热量为17千卡(同等重量的米饭热量为116千卡)。

魔芋含淀粉很少,约为1.5%,脂肪含量低,近乎为0.1%。

更为重要的是,魔芋中含有一种叫做葡甘露聚糖的神奇成分,含量高达60%以上。葡甘露聚糖是一种优良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吸水性很强,摄入后遇水膨胀,一方面可产生强烈的饱腹感,另一方面产生优良的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正是基于魔芋的这些营养特点,所以在营养医师为糖尿病患者制定食谱时广泛采用。

魔芋也太难吃了吧?这样做才好吃

许多糖尿病患者反映魔芋太难吃了,一是有一种腥味,二是吃起来有塑料的口感。这也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尝试一次魔芋制品后就放弃了。

通常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都是加工过的魔芋制品,比如魔芋豆腐、魔芋丝、魔芋面、魔芋米。您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步:先焯煮

将魔芋制品焯煮10分钟,长时间焯煮才能去除魔芋的部分碱味。

第二步:用适合的烹饪方法

适合魔芋菜肴的方法有4种:1.凉拌,使用较多调味品,如醋、小红辣椒(能吃辣的情况下)。

2.红烧,如用肉与魔芋宽粉加入酱油炖煮,用肉香调和魔芋让人不愉快的味道与口感。

3. 魔芋米与杂粮米或大米混合烹煮。做熟的混合米饭还可以加鸡蛋、蔬菜做成炒饭。

4.刷四川火锅,适合能吃辣的糖友,但需注意火锅加入了大量牛油,会大大增加魔芋的热量,不宜过量食用。

你还有什么魔芋的美味烹饪经验?留言分享吧!

糖尿病去世的人增多医生提醒:少吃米饭,多吃这4种“控糖高手”

清晨六点,急诊室的灯还亮着。一个60多岁的男人被家人搀扶着走进来,面色发红,额头冒汗。血糖仪“滴滴”一响,数字刺眼地跳出:32.6 mmol/L。

这是一个典型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情况危急。而就在他被推进抢救室的同时,走廊另一头,护士正在登记另一个因糖尿病并发脑梗住院的老太太。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都在问一个问题:糖尿病患者为何越来越年轻化、并发症越来越严重?

而答案,往往藏在一碗米饭里。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8%,约有1.3亿人患病,且每年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人数超过100万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患者直到住进ICU,才知道自己血糖早已失控。

但问题的关键不只是“糖”,而是习惯。每天三顿饭中,八成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白米饭,是我们餐桌上的“老朋友”,却在悄悄地“拔高”着血糖。

这并非危言耸听。

白米饭的升糖指数(GI值)高达83,属于高GI食物。一碗普通的米饭(约150克),会迅速在餐后30分钟内将血糖推高。对于胰岛素分泌功能本就减弱的中老年人来说,这就像是“火上浇油”。

在门诊中,医生见过太多“米饭控”的病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米饭,甚至夜宵还要来碗粥。有人血糖控制不住,便只靠药物和胰岛素“硬压”,却从不改变饮食结构。

结果就是:药物越吃越多,胰岛素剂量越来越高,血糖依旧忽高忽低,最终走向并发症的深渊。

但是否意味着,就要一口米饭都不吃?

并不是。关键在于“替代”与“搭配”。在控制总碳水摄入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慢糖释放”的食物,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策略之一。

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早在2020年联合发布建议,提倡高纤维、低GI值、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替代高GI主食。这不仅对糖尿病患者有效,对预防“糖前期”人群同样重要。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控糖高手”?

在医生多年坐诊经验与临床研究中,有四种食物被反复验证,具备显著的降糖潜力:

第一,苦荞麦。

苦荞麦富含一种名为“芦丁”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其GI值仅为54,远低于白米饭。

研究显示,每天摄入50克苦荞代替部分主食,可降低空腹血糖0.7-1.2 mmol/L(资料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及临床代谢研究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将苦荞粉混入面粉制成馒头或面条,是不少糖友的可行选择。

第二,鹰嘴豆。

这种看似“洋气”的豆类,其实在中亚与西北地区早有食用传统。鹰嘴豆富含蛋白质和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吸收速度,减缓餐后血糖上升。

加拿大营养协会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鹰嘴豆食用后血糖反应比白米低60%以上。临床上,推荐糖尿病人群每周食用2-3次,每次约30克干豆量。

第三,紫薯。

紫薯比白薯含糖量低,富含花青素,这是一类天然抗氧化剂,能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其膳食纤维含量高,GI值约为55。对于有轻度血糖异常的中老年人,每周以紫薯替代1-2餐主食,是温和控制血糖的良策

第四,魔芋。

魔芋本身几乎不含热量,却富含葡甘露聚糖,这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显著延缓胃排空,抑制餐后血糖飙升。

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食用魔芋米或魔芋面后,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幅度可达15%-20%(数据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4期)。但需注意,魔芋偏寒凉,体虚或胃寒者不宜多食。

然而,饮食只是控糖的一部分。临床医生常说:“糖尿病不是用药管出来的,是用生活管出来的。”在治疗中真正有效的,是一整套生活方式的“组合拳”

每天快走30分钟,尤其在饭后完成,有助于中和餐后血糖高峰。每天坚持午休20分钟,减少精神压力,是预防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关键。

每晚睡眠不少于7小时,能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情绪管理,也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焦虑、抑郁情绪会促进应激激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

中医也提供了独特的调养思路。糖尿病在中医中被归为“消渴症”,强调“脾胃虚、肾阴亏”。医生常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如黄芪、麦冬、山药、葛根等药食同源之品,常用于辅助调理。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忌自行配伍。

门诊中,一位70岁的老太太曾说:“医生,我现在连饭都不敢吃了。”其实,糖尿病管理不在于“吃得少”,而在于“吃得对”。控制血糖的关键,不是放弃饮食的乐趣,而是重新认识食物的结构与身体的关系。

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人和生活的对话。

当下,糖尿病已不再是“老年病”,而成为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智能控糖”设备、个性化饮食管理系统、基因定制营养方案,但关键仍是:每一个人,是否愿意从第一口饭开始改变。

或许,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血糖能看得见,我们是否会更早地意识到它的破坏力?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真正的健康管理,不是等病来了再治,而是让疾病无处可生。

愿每一位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不再让米饭成为糖尿病的“温床”。愿我们都能在日常的选择中,找到与健康共处的智慧。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你的家人有帮助,请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了解糖尿病背后的“饮食陷阱”,一起守护健康的每一餐。也欢迎留言分享你控糖饮食的经验,我们一起用真实的故事,帮助更多人走出“血糖迷宫”。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2): 93-109.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李红, 张雪, 陈建民. 魔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4): 225-22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