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自杀(得了糖尿病自暴自弃)

红星新闻 0
文章目录:

犍为警方消息:81岁老人不堪多年糖尿病折磨 跳桥身亡

6月12日11时30分许,乐山市犍为县犍为大桥发生一起跳桥身亡事件。接到报警后,当地公安机关迅即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和调查。

据犍为警方消息,经查,死者张某芳(女,81岁,犍为县人)系多年糖尿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从北街乘坐三轮车至犍为大桥跳桥身亡。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顾爱刚

编辑 杨渝彤

16岁糖尿病小姑娘,因低血糖生命垂危,竟是在父母胁迫下的自杀

最近连续几日都遇见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原因各有不同,却都具有代表意义。

因为在我的读者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以起到警示作用。

第一个故事:

120将患者送进抢救室的时候,我便觉得头脑发麻。

不是因为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而是因为一时间无法联系上这位80岁老年患者的家属。

你知道手里拿着病危通知单却无人签字的彷徨吗?

所有进入抢救室的病人,尤其是那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有两种检查是必须要第一时间完成的,一是心电图,二是末梢血糖。

果然这位老人昏倒在马路边被送进抢救室的老人,正是因为严重的低血糖而出现了昏迷。

幸运的是因为路人及时的报警,老人才得以及时被救治;不幸的是,老人很快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老人的末梢血糖只有0.7mmol/l,在静脉推注60毫升的高浓度葡萄糖后她才慢慢恢复了神志。

原来这位独居老人已经发热、腹泻三天,而且进食很少。

当天,老人准备独自前来医院就诊,没有想到的是在街拐角的地方终于昏倒了下去。

几个小时候,在多方的努力下,老人的子女终于赶到了医院,他们惊诧的问:“没有糖尿病也会低血糖?”。

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年迈独居的妈妈已经发热、腹泻、纳差三天,对于一位老人来说这往往意味着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很快老人便出现了肾功能和心功能的损伤害!

一周后,老人便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糖尿病也会出现低血糖?

作为一个陌生人,我并不了解老人既往的病史。

作为子女,他们同样不知道老人既往的病情。

老人真的没有糖尿病吗?

或许没有,但是完全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包括老人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重视患者的血糖问题。

再其次,即使老人没有糖尿病,在发热、腹泻这种能够消耗能量的症状面前,老人也完全可能出现低血糖昏迷!

第二个故事:

几个子女将这位63岁的老人送进了医院,然后慌张的问我:“会不会是脑出血?”

因为患者在五年前出现过脑出血,所以这一次在昏迷三十分钟后被子女慌慌忙忙的送进了医院。

事实上导致老人突然陷入昏迷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脑出血,而是严重的低血糖事件。

“他的血糖只有1.3mmol/l,所以才会昏迷!”我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了末梢葡萄糖测定。

等到患者慢慢恢复神志后,我才从其口中得知事情的原委。

原来患者在饭前40分钟的时候已经注射了18个单位的胰岛素,但是在饭前十分钟的时候,又鬼使神差的再一次注射了18个单位的胰岛素!

“他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你们的血糖仪不会有问题吧?”子女都有一些不解的问!

抢救室里的血糖仪自然不会有问题,因为静脉血里的血糖值同样只有1.2moml/l!

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患有老年痴呆或者记忆力很差的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误用胰岛素的情况,甚至有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却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自己的父母会不会有可能误用胰岛素?

如果家中有类似这样的老人,我们不仅应该关心他们,还应该监视他们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的情况。

第三个故事:

抢救室里有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16岁的小姑娘,貌美如花。

但是,被送进抢救室的时候不仅面色苍白,而且陷入昏迷。

导致她昏迷的原因同样是严重的低血糖,血糖只有1.1mmo/l!

父母愿意提供的信息只是:“她从小就患有1型糖尿病,一直在用药!”。

在静脉推注高浓度葡萄糖后,小患者才慢慢恢复了神志。

恢复意识后的患者并没有显得很疲惫,而是非常不配合的哭闹起来。

我和美小护对这位试图拔出输液针,扯下电极片,嚎啕着的小姑娘束手无策,因为她根本不愿意听见任何人说法,也不愿意对任何人说话。

大约40分钟后,她的奶奶出现在了抢救室。

奶奶劈头盖脸将患者的父母一顿臭骂,在这场责骂中我也大致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患者在一次考试中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所以被父母说落了一番,因为想不开所以使用了过量的胰岛素试图自杀。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材,但是我们却没有关心过他们能否成人。

我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从来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内心世界。

你仔细想想,你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

孩子有着自己的人格和世界,他们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尤其是对2型糖尿病等患有慢性病的孩子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内心比较虚弱,更加需要家长的关怀。

第四个故事:

在医院的附近有一个体育场,每天都有很多人在体育场上锻炼身体。

一位28岁的年轻男性患者突然晕倒在了体育场的塑胶跑道上,面对他的突然晕倒,大多数人都只是驻足围观,只有一位50岁的大叔上前帮忙并拨打了120.

这位在漫跑中突然倒下去的年轻人穿着衣服运动套装,虽然只是秋季,但是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胸膛。

导致他突然倒下的原因也是严重的低血糖,1.0mmo/l!

对症处理后,他恢复了神志。

“你之前有糖尿病吗?”

“只是有些偏高,没哟达到糖尿病的标准!”

原来这位28岁的男性患者,早在三年前就被发现糖耐量异常。

让人不解的是,在发现糖耐量异常后他并没有去医院明确诊断,甚至一度忘记了这个事实。

直到近日在单位体检的时候,才发现空腹血糖已经升高到13mmol/l!

更加让人不解的是,他依旧没有来到医院进一步诊治,而是听信了朋友的话:“只要加大运动量,血糖就会正常了!”。

“所以你就剧烈运动了一个小时,然后便低血糖昏迷了!”我又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健康宣教。

我知道,表面上他对我唯唯诺诺;事实上,用不了几天他就会将我的话全部忘记。

因为这样的人我见了很多,他们总是对自己盲目自信,对医生无端猜测。

糖尿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同样不能幸免!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高血糖危害大,低血糖更加致命!

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一点!

我的微信公众号:最后一支多巴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

少数干部心理健康“亮红灯”:失眠抑郁、甚至自杀

长期失眠,宁愿服用安眠药,也不愿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既不轻易向家人倾诉,也很少和同事吐露心声,很难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出口;担心影响自身晋升,刻意隐瞒病情,“心病”日益严重……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当下,少数干部由于工作压力大、晋升困难等多种原因,出现睡眠、情绪障碍,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轻者影响家庭幸福和干事热情,极少数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事件。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少数干部心理健康“亮红灯”,原因多样。应梳理干部产生心理疾病的“问题源”,建立干部心理疾病筛查、识别机制,从多方面提高干部的心理抗压能力。

少数干部心理健康“亮红灯”

“以往干部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居多,现在‘心病’发生率在上升。”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学科负责人陈晋东曾为一些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如今患抑郁症、焦虑症的干部并非个例”。

2009年至2016年,超过240名干部自杀、失踪或疑似自杀,其中约半数被明确诊断为抑郁症——2017年世界卫生日当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警示人们重视现代社会的干部心理问题。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一位申请早退的湖南娄底干部直言,基层“权力不大责任大”,身心疲惫,“做交通工作不能出一点岔子,一出问题就事关人命。我心脏不好,又有抑郁症,真的挺累。”

“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一些干部处于持久压力应激状态,其中部分会因生理和心理持续紧张引起一系列症状,比较常见的有睡眠障碍、情绪障碍,以及身体莫名疼痛和消化道功能紊乱。”湖南省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谌益华说,身心压力过大的干部可能产生工作倦怠感、主动性减退、自我评价低等感受,个别严重者甚至认为死亡是最终归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旭辉近几年接诊过一些“心病”干部,其中多数人伴有失眠障碍,需要借助药物来缓解压力。“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干部很难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出口,又缺少规范的心理诊疗,不良情绪难以纾解。”

另一方面,即使存在心理问题,多数干部也会选择“自己扛”,既不轻易向家人倾诉,也很少和同事吐露心声。专家指出,一些心理压力大的干部,通常不愿承认,也不愿求医,有时会刻意隐瞒病情,以致身心俱疲。

“有些干部被确诊为抑郁症后,不遵医嘱,也不愿接受规范治疗和心理辅导。”陈晋东说,他们会互相打听哪个牌子的安眠药好用,但不科学服用抗抑郁的药物。有的干部病情日益严重,“直到退休后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

干部为何心理压力大

“近年来,基层政法干警的非正常死亡案例,有些与心理因素有关。”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马贤兴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面临工作、经济、家庭方面的各种压力,加之晋升渠道有限,容易陷入焦虑、抑郁情绪。

当前,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矛盾化解,都需要干部埋头苦干,实打实地做好工作。同时,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各项改革难度逐步增加,不少干部承受着很大压力。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在基层工作繁杂的情况下,干部普遍存在“两怕一忧”:一怕众多考核、评比、检查,经常感到身心疲惫,二怕因基层事权与责权不匹配等原因,无法完成任务而被追责。如果再缺少各方关爱,就容易产生焦虑、愤懑、抑郁等心理问题。一忧则是担心晋升渠道有限,经济待遇低。

一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上级部署的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征地拆迁等工作任务,有的仅靠基层自身能力难以如期完成。“如果干部正常做事还被追责,多多少少会有些委屈。”

在接受心理咨询时,有干部坦言,老百姓对干部的期望越来越高,既是鞭策也是压力。加之自媒体时代,网络流言很多,普通人可以一笑置之,对干部则成为“难以承受之轻”,容易“承受双重甚至多重压力,心存委屈,感到迷惘或倦怠”。

多数干部为顾全工作大局,会将烦躁、抑郁情绪积压于胸,甚至只能向家人发火,影响到家庭幸福和干事热情。

“一些干部出现‘心病’,除工作特点和社会因素外,也与个人因素有关。”周旭辉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认为,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对干部的要求越来越严。少数干部出现抑郁症,“部分和干部自我定位出现偏差有关”。

“对于红包礼金,刚开始躲着、推着。但是后来见怪不怪了。”因敛财超千万获刑8年的湖南常德市委原常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卢武福说,看到一些老板豪车阔宅、挥金如土,自己感到付出不比他们少,能力不比他们低,觉得不平衡。

与企业老板交往密切,产生对财富的过度渴望,进而引发心态失衡——受访专家认为,有的干部在与“老板”交往中,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必要的精神“抗体”,错误地将参照对象定位于企业老板,就容易心里“不平衡”。

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分析,一些干部是自律清廉的,但如果周围政治生态不清明,“对自身清廉要求较高的干部,也可能出现压抑情绪”。

帮助干部提高抗压能力

干部的情绪与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其能力发挥。提高抗压能力既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也是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对此需预防为主、综合施策。

首先,加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干部心理疾病筛查、识别机制和心理辅导机制,加快培养专业医生。

当前,干部群体对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干部出现心理问题而不自知,因此没有得到及时干预、救治。

“出现心理问题,应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周旭辉说,要在全社会普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知识及治疗手段,“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可预防、可治疗,而且专业机构可以安全、有效治疗心理疾病。”

受访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在干部体检中纳入心理健康检查项目,并定期开展健康培训、心理沙龙,帮助干部加强性格培养。

庄德水、周旭辉等专家表示,目前工作压力很大的党政机关很少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建议有关部门借助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力量,建立常态化运作的心理辅导机制。

“有些患抑郁症、焦虑症的干部,工作特点是一丝不苟,力求完美。”陈晋东说,可以通过做瑜伽、打太极等有益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运动,释放压力。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关爱干部,对症下药,帮助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纾解压力。

有专家建议,有条件的部门可通过建设心理减压室等方式,给工作繁杂的基层干部提供日常解压的空间,为排解其不良情绪找到有效出口。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指出,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在不少人看来,这为关心、关爱干部提供了重要遵循,有助于提高干部的抗压能力。

“多为基层干部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考虑,增强基层干部的职业认同感,让基层干部‘有盼头’。”庄德水说,正面激励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减少干部的后顾之忧。比如,对那些工作积极努力的干部,多一些正向激励的办法,做好坚强后盾。

庄德水认为,除规范各类针对基层的检查和考核,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之外,“还要让基层事权与责权相匹配,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并真正落实。”

第三,破除攀比之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干部抗压能力。

马贤兴认为,少数干部得失心重,面临晋升受挫等问题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因此,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破除攀比、浮躁心态,即是最好的心理建设。

“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排除私心杂念,涵养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辛鸣说。

在受访专家看来,增强执政本领,提升兴趣品位,走出“小我”成就“大我”,走出“俗我”追求“真我”,走出“苦我”发现“乐我”,以大襟怀、大气魄为人处世、干事创业,在为民造福、科学发展中开掘快乐之源,都将成为干部心理健康的“催化剂”。

(原标题:失眠抑郁、甚至自杀……少数干部心理健康亮红灯,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