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讨论(糖尿病讨论与不足)

Mr王医学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再次成为讨论焦点!医生发现:糖尿病患者,大多有3个共性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从未意识到自身的生活方式竟会致使我患糖尿病。”这是许多人在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时的反应,糖尿病,这个被许多人忽视的隐形疾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

近年来,生活方式的转变致使糖尿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社会,糖尿病问题愈发凸显。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糖尿病患者普遍具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在无形中加剧了糖尿病的风险和发展。

从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中,医生归纳出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的三个共性。这三个共性并非单一因素,而是通过综合影响加剧了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具体而言,这三个共性分别是:静坐时间过长、饮食结构失衡、体重增长过快。

静坐时间过长,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群由于工作、娱乐等原因,日常长时间保持静坐状态。从办公室的桌前到沙发上的电视,长时间的静坐成为了不少人群的常态。

调查数据显示,很多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长期静坐的习惯,尤其是那些办公环境相对封闭、活动量较少的人群。

长时间静坐,不但会对人体代谢功能产生影响,而且会致使体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进而加剧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静坐状态下,人体的能量消耗极低,血糖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久坐不动使得血液循环变差,导致胰岛素的作用不再高效。

如此一来,体内血糖难以被有效利用,其浓度就会逐步攀升,最终致使糖尿病形成。此外,长时间的静坐还会导致体重的增加、脂肪堆积,进一步加重了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也表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这个过程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源之一,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变弱,导致血糖的控制失常,逐步发展为糖尿病。

针对这个问题,医生建议要避免长时间静坐,尤其是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活动,简单的伸展、走动等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久坐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每天坚持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能显著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结构失衡,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因为忙碌的生活节奏,逐渐忽视了饮食的均衡,过多的快餐、外卖和加工食品成为了很多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饮食结构失衡的问题,尤其是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使得身体的血糖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食物中的糖分摄入过多,尤其是精制糖、糖浆等,能够迅速被身体吸收,导致血糖水平短时间内大幅上升。而如果摄入的糖分超过了身体所需,血糖将会堆积在体内,无法及时利用,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令血糖升高更难控制,纤维可减缓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速度,进而降低血糖的升高速度。

高脂肪饮食会影响胰岛素功能,富含反式脂肪与饱和脂肪的食物尤甚,它们既增加身体脂肪储存,又干扰胰岛素正常作用,从而加剧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常常会有高胆固醇、高血脂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源自不健康的饮食结构。

为了减少糖尿病的风险,改善饮食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医生建议,在日常饮食中,应该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食品、蔬菜、水果等。

同时,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红肉与加工肉类的摄取,选取低脂肪、低糖食物,这有助于控制体重与血糖,减轻胰岛素负担。

体重增长过快,特别是在短时间内体重的急剧增加,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体重的增加往往伴随着脂肪的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增加,内脏脂肪不仅会压迫内脏器官,还会分泌一些激素和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根据研究数据,肥胖是糖尿病的最大诱因之一。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前都有过快速体重增加的历史,特别是腹部肥胖更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体重过重还会导致身体的代谢功能减缓,进而影响血糖的稳定。当体内脂肪过多时,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促炎因子,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肥胖也会影响脂肪的代谢,使得血脂水平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有效预防糖尿病,体重管理至关重要,适度控制体重可减少脂肪囤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医生通常建议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体重,避免快速的体重增长,减肥不仅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还能显著减少其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医生发现糖尿病患者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静坐时间过长、饮食结构失衡和体重增长过快。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糖尿病发生的根源。

为了有效预防糖尿病,我们不仅要注重控制饮食,还要增加日常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长时间的静坐。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糖尿病的潜在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再次成为讨论焦点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中国糖尿病患者全球第一: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中国现如今拥有全球最多糖尿病患者,从1980年代不到1%增长到2018年大约12.4%的成人比例。

这一趋势伴随着糖与高热量饮食激增。

有人说“吃糖越多,得病越容易”,这有道理,却不完整。

若将视角放在“摄入形式与身体代谢交互”之上,就会发现核心并非糖本身,而是“糖的食用方式”如何干扰身体运行。

首先,糖的摄入形式决定其代谢冲击力。

布里格姆杨大学研究分析50万人发现,摄入同样甜味,但来自糖水和饮料的形式与固形食物不同。

每多饮用一杯12盎司的含糖饮料,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提升约25%,就连果汁也会使该风险提高5%。

这表明,液态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更快,肝脏和胰腺在来不及调节的情况下,便只能被迫应对高“峰浓度”。

长期高峰刺激下,β细胞负荷过重,胰岛素分泌响应失衡,逐步迈向胰岛素抵抗乃至糖尿病。

这个机制与人们平时“喝杯果汁没事”认知相矛盾,但基于数据实证不容忽视。

其次,全球流行研究指出,摄入更多糖(尤其甜饮料)确实提高糖尿病患病率

一项meta分析纳入310 819名参与者和15 043个糖尿病病例,发现每天喝1至2杯甜饮料的人,患病风险比极少喝者高出约26%。

此外,另一个综述汇总发现,每增一杯含糖饮料,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27%,而无糖饮料也可能提高13%的风险。

这意味着,即便摄入量控制在中等范围,频繁摄入也可能触发长期代谢失衡。

第三,中国的糖尿病高发不仅因总量高,还因“餐后血糖峰值”频繁出现。

WHO及多项研究指出,中国社交饮食习惯(如饭后甜茶、加糖饮料配面包)会引发餐后血糖快速飙升。

Nature Nutrition 2022年综述表明,单纯摄糖并不充分预测糖尿病,而高血糖波动频率与慢性炎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有关。

这是关键:“吃得越多”不只是总量问题,而是代谢系统频繁被推至边缘

长期如此,身体逐渐无法恢复平衡,隐性代谢失衡逐渐浮现,最终演变为糖尿病。

第四,全球多地研究也表明,超加工食品导致糖尿病的路径也与糖摄入有关

2023年一项涉415 554人meta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每增加10%,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2%。

超加工食品一般高糖、高脂、低纤维,会破坏肠道屏障和菌群结构,使得胰岛素阻抗加重。

换言之,不是“糖吃多就得病”,而是在“高频率高峰摄入 加工食品搭配下”,身体进入代谢失序模式,这才是高患病风险真正逻辑。

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首位,2018年达12.4%。

研究指出,这一增长最主要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包括饮料中的添加糖、快餐、甜品普及。

多个变量统计表明:每人每日额外摄入100千卡糖,会将糖尿病患病率提升1.62个百分点,其中大约66%的风险经由体重增加介导。

可见,糖不仅直接影响代谢,也通过促进肥胖间接推高糖尿病。

那么,是否吃糖就一定得病?当然不是。真正关键的,是“吃糖后的身体响应能力”。

如果身体具备充足胰岛素抵抗缓冲区、有多样化菌群、有高纤维饮食、有规律运动,那么糖即使吃多,也能被缓冲和代谢。

但现实是,现代生活中的高频高峰使得这一缓冲能力被反复挑战,至此耗竭。

与其只关注“总糖量”,更应关注“糖峰频率”让身体不断重启代谢模式。

这与通常把糖看作热量问题不同,而是倚重代谢节律、波动频率与身体承受能力的新视角。

在这个框架下,中国高糖病患不仅是“吃多糖”,而是“摄入模式与代谢能力同频崩溃”。

这是一条颇少被关注的路径,但极具解释力。

举个真实国外研究案例:BMJ Umbrella Review指出,尽管整体糖摄入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不确定,但糖饮料摄入与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其机制与餐后高血糖和肝脂生成有关。

这一研究证实“糖吃得越多”这个结论需要结合摄入形式考虑,而不是所有糖都等同。

至此,能回答“糖吃得越多就越容易糖尿病,真的吗?”

的核心不是“是/否”,而是:“高频率高峰的糖摄入,在代谢系统中不断触发应激反应,削弱稳态,才是真正推向患病界限的路径”。

这一观点在普通认知里看似与糖有关但不相干,但实为健康知识里的关键形式转变点。

若将来通过“每日血糖峰频检测”、或“肠道菌群监测”将糖摄入模式与代谢变化一一映射,或将可预测个体吃糖后的代谢韧性。

这未来技术突破,将使对饮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成分层面,而是实时代谢调适模型。

通俗来讲,中国糖尿病高发不是因为“天生怕糖”,而是因为“吃糖频率太高,身体调节系统频繁被打乱”。

这也解释为何即使总糖摄入不高,但若集中在饮料、甜品等高峰频繁出现,同样会引发代谢崩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周霞,李亚云,杨梅.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质量评价及均衡性影响因素探讨[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1(04):56-60.

专家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7月5日,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围绕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工作。

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糖胖病逆转中心主任徐谷根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逆转的,患者采用“2 N”系统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减少用药甚至停药的治疗效果。“2 N”系统治疗方法中的“2”是指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N”是指综合措施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营养干预、运动疗法和心理健康支持等。

“需要强调的是,逆转不等于根治。”徐谷根说,糖尿病逆转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通过3个月的“2 N”综合性干预,恢复人体自然调节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防治形势严峻。会议围绕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庞大的患病人群、沉重的并发症负担,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特定类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获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长期摆脱药物依赖。

此外,与会多位专家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如AI模型在糖尿病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通过大数据预测风险、优化干预方案,实现高效精准管理;骨搬运手术治疗糖尿病足,为以往可能面临截肢的患者带来了保肢新希望;菌群移植技术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提供了崭新视角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