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变胖(糖尿病变胖是怎么回事)
发现糖尿病时身体消瘦,最近又开始发胖咋回事?2个原因值得关注
得了糖尿病身体会变消瘦,但在控制血糖后,体重反而会有所上升,甚至变胖,是很多朋友都碰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如果经过科学理性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糖尿病为何会出现身体消瘦?很多朋友都知道“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一少则是指体重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都与我们体内的血糖代谢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身体的能量过剩,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等问题,导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会导致渗透性的利尿,超过肾糖阈还会经由肾脏排出多余的糖分,这种问题就会导致多尿,而血糖升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体内的血糖得不到充分利用,于是人体就会缺乏活动代谢所需的糖分,使得人体的能量代谢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糖尿病人就自然会出现饥饿,口渴,想吃甜食,喝甜饮料的现象,因此,往往是“多饮多食”,但还是觉得饿。
糖代谢的异常,同样也会导致身体消瘦的问题出现,这个原因与体内的糖分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明确的关系,体内的糖分无法充分利用为身体功能,身体需要能量时,就需要分解脂肪等物质来补充体内的能量供应,因此,有些糖尿病人,除了吃的多喝得多,还会出现身体消瘦的反常状况。这种反常却往往是糖尿病的典型特征,如果您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应该注意尽早的去检查下血糖水平,确认是否是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相比于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再去检查血糖,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则更为重要,毕竟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是身材偏胖的情况,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长期的糖尿病未得到控制,血糖利用特别差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身体的消瘦,有时候当出现身体异常消瘦时,糖尿病的病程往往已经不短了。如果能在这之前,就发现血糖代谢异常的问题,甚至在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前期就发现血糖代谢异常的问题,尽早的对血糖代谢进行饮食、运动方面的生活调理干预,才是更好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做法,能够大大减少新发糖尿病的控制难度和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身体又发胖是怎么回事?很多因为糖尿病出现消瘦的朋友,在血糖控制的过程中,身体却可能会出现发胖的问题,发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来简单的一一分析下。
首先是饮食控制方面, 有的朋友在糖尿病前期或新发糖尿病时,会严格的控制饮食,但如果不能合理的严格控制,只是尽量的少吃,饮食中人体所需的正常营养,比如蛋白质,脂质等摄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再加上高血糖的影响,就更容易出现身体消瘦的问题,而如果存在这种情况的朋友,后续正确的调整了饮食结构,在保持充足营养供应的前提下,尽量控制饮食的能量摄入,同时血糖也逐渐的趋于稳定,这样的情况下,体重会进一步的有所恢复,也是很正常的。还有些朋友,因为用药把血糖控制下来了,原来积极控制的饮食调理,也不控制了,继续放开肚子大吃大喝,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再次出现肥胖的问题,同样也是有可能的,而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推荐的,毕竟控制好体重,也是血糖控制的关键之一。
身体出现发胖,用药方面也是非常值得考虑的方面。首先,糖尿病的控制药物有多种多样,糖尿病初期出现身体消瘦,可能与所服用的降糖药物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等药物,在用药期间,都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如果在糖尿病病程控制初期,选择这些药物,出现身体消瘦也是正常的一种用药反应;而有的药物,如胰岛素制剂,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这些药物都是有导致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风险的,比如说,在糖尿病初期服用的是二甲双胍,再加上饮食的控制出现了体重的减轻,而在病程控制过程中,饮食上增加了摄入量,同时为了调理餐后血糖,加用了格列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合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再肥胖的问题;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胰岛素的应用,胰岛素制剂是控制血糖的重要药物,同样的在胰岛素的应用过程中,也要格外注意体重增加的问题。
总体上来说,对于在糖尿病控制过程中,体重增加的问题,如果是在体型严重消瘦的情况下,出现的增重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在糖尿病控制过程中,出现了肥胖的问题,就更加不利于血糖的控制了,因此,如果在糖尿病控制中,出现了肥胖问题,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控制,一方面注意饮食调理,控制摄入,另一方面加强运动锻炼,加强能量消耗,同时注意药物影响,通过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物对体重的不良影响,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格外注意的。
糖友体重骤减,三个方法科学增重
胡大爷六十多岁,两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后一直进行药物治疗。可最近两个月来,胡大爷的体重突然减了十几公斤,这让胡大爷又惊又喜。喜的是,他觉得千金难买老来瘦,而且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体重当然越轻越好。惊的是,体重下降得太快,又担心病情有了变化。胡大爷想增重,但怕吃多了血糖高,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大河网讯(大河健康报见习记者梁露露)
体重骤减不一定是好事儿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青菊介绍,血糖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物质,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70%。大脑、心脏和肌肉等,基本只能依靠葡萄糖供能。正常人在饮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也随之增加,帮助血糖被器官利用,从而使血糖下降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出现体重骤减的情况,是因为胰岛功能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血液中的糖分,而且还需要燃烧脂肪和蛋白质来供应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就造成了体内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就算患者每天摄入很多食物,糖分的流失、卡路里的消耗还是会让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日渐消瘦。
李青菊讲道,糖尿病患者之前体重正常,一段时间内体重骤减,除了血糖控制差之外,还可能是药物导致。一些降糖药会导致体重下降,比如控制肝脏代谢糖原的药物二甲双胍,可以让葡萄糖在肝脏中多停留一会儿,以减轻胰岛素的压力。但是,服用二甲双胍后患者会感到食欲不振,吃得少体重自然也会减轻。如果体重下降得过快,应尽快咨询医生,重新制订治疗方案。
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过于控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造成体重骤减。他们错误地把控制体重理解成了体重越轻越好,采用“饥饿疗法”,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
三个方法让糖友科学增重
李青菊指出,即使已属于消瘦或已确定体重下降过快,糖友也不宜立即增重。首先应查明体重骤减的原因,再进行适当的增重。
和正常人一样,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也就是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最好维持在18.5~24kg/平方这个范围内。当BMI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该如何科学增重?李青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少食多餐。如果患者胃口不好,吃一点儿东西就饱了,可以把每日三顿大餐改为六顿小餐,以此来提高食物的摄入量,这样更有助于增加体重。但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增重,需要实时监测餐后血糖。
2.调整饮食。饮食上尽量选择粗细搭配,相较于精加工的谷类,粗细搭配着吃,不仅能保证食物的消化利用,还能给身体补充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建议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两餐之间可选择升糖指数低的水果。
3.适当运动。糖尿病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适当辅以抗阻训练。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有些糖尿病人却骨瘦如柴?医生这么说
作者简介:方健
2003年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书,2006年获中山大学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2012年获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岗位证书。现为三甲医院副主任药师,临床药师。
社会任职: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
头条号 药师方健,青云计划获奖者,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其中的“一少”就是体重减轻,所以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糖尿病人都会比较瘦。但在现实当中,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比较肥胖,只有小部分患者会消瘦,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谈谈这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会发胖?
大部分患者首先是因为肥胖引发的糖尿病,而且占了2型糖尿病的绝大多数。
肥胖会增加体内游离脂肪酸含量,游离脂肪酸水平能够干扰葡萄糖代谢的多个环节,导致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下降,还会对胰岛β细胞产生脂毒性,一定程度上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导致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又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所以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或不能被利用,就会引起糖尿病发生。
另外,体内过高的血糖不能被分解利用,部分又会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加重肥胖,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却骨瘦如柴?
导致糖尿病人消瘦可能有以下原因:
1.I型糖尿病或血糖控制欠佳
葡萄糖是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使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机体就会通过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量,导致脂肪和蛋白质消耗过多,故患者会越来越瘦。另一方面,由于高血糖引起机体增加排尿,血糖随尿液大量流失,也会造成患者失水而体重减轻。
2.饮食控制过严
糖尿病虽然需要控制饮食,但有些糖尿病人对饮食控制过于极端,导致能量摄入不足,营养缺乏,也会引起身体消瘦。
3.降糖药物的作用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如二甲双胍、西格列汀、艾塞那肽等类型的降糖药物,都具有减轻体重的效果。这对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当然非常适合,但对于原本并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这些降糖药物也可选用,但可能会使体重进一步降低。
4.合并疾病
如果是糖尿病合并甲亢、糖尿病合并肿瘤的情况,由于营养高消耗或肿瘤进展导致疾病加重,患者也会消瘦明显。
总的来说,有研究同时发现,与体重正常或消瘦的糖尿病人比较,肥胖糖尿病人的合并症更多,预后更差。所以,肥胖糖尿病患者应把减轻体重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措施。当然,过于消瘦的患者朋友,也要注意保证营养摄入,排除可能的并发疾病,保持良好健康状态。
#清风计划# #健康真相馆# @头条健康 @健康真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