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糖尿病(消渴症糖尿病第一方)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 胰岛素 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 高血糖 为标志的 慢性疾病。
该疾病主要分为1型、2型和 妊娠糖尿病 三种类型;还有第四种:其他特殊类糖尿病是由遗传基因异常或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糖尿病。如巨人症、库欣综合征、甲亢等疾病的患者易患糖尿病,这类型的糖尿病有时会随着激素分泌恢复正常而治愈;
I型 :早期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后期伴随利用障碍
2型:早期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利用障碍;后期伴随绝对分泌不足
妊娠糖尿病: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利用障碍;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没有妊娠期糖尿病的3-5倍;
其它特殊类糖尿病:早期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利用障碍;后期伴随绝对分泌不足
思考题:一个活的足够年长的人会不会得糖尿病。答题是一定会的;为什么???全身器官都会衰败,器官功能下降;胰脏功能性下降也是正常的,胰岛素分泌量就会减少;然而胰岛素利用障碍(胰岛素抵抗)反而再不断的加强(细胞的更新下降,功能性下降);所以只要人活的足够久就一定会得糖尿病;正因为这个原因糖尿病也称为老年病,只是现在这病情出现了年轻化,我们能做到的是这个是原来根据基因而言按正常情况自身80岁才出现的衰老问题,推迟到85岁或者90岁才出现;但现在的情况是年轻化现象出现, 原本自身80岁才出现的衰老问题,现在40岁甚至30岁就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应该反思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自己能去做什么样的改变。
1周肾衰竭!医生详解:糖尿病患者夏季出现5个不适,立刻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谁说夏天只是空调和西瓜的季节?你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点?呵呵,夏天一到,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就像个老旧空调,运转一旦不顺,分分钟“烧机”。
肾衰竭?真不是吓唬你。有位60多岁的老爷子,上周三还在跳广场舞,这周一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肾功能几乎报废,原因?他自己都懵了,就是“最近有点口渴、出汗多、吃不下饭”……
别以为这些小毛病不值一提,糖尿病患者在夏天,身体出点幺蛾子,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糖尿病人在夏天,身体冒出这5个信号,那可得立刻扔下手里的蒲扇,赶紧奔医院去。
1. 一口气喝三壶水,还是觉得渴?可别只当是热的
夏天喝水多,这事儿谁都懂。可要是喝了水还口干舌燥,嘴里像撒了沙子一样干巴巴的,那就不是“热”这么简单了。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让身体像个漏水的水桶——再怎么补水,也留不住。高渗透压会把水分从细胞里抽出去,肾脏拼命工作,结果就是:脱水 电解质紊乱 肾脏负担爆炸。很多中老年人因为觉得“口渴是正常的”,结果拖着拖着,就拖成了急性肾衰。
从中医角度看,这叫“虚火上炎,津液耗竭”。糖尿病在中医里被称为“消渴症”,《黄帝内经》里早就说了:“上消者,口干舌燥,饮水不解渴。”
夏季暑热夹湿,耗气伤津,正好是“消渴症”发作的良机——负面意义上的。
所以,要是你家里那位糖友突然开始“喝水像灌驴”,赶紧拉着去查血糖、查肾功能,别等着尿都变成米汤色再后悔。
2. 出汗像洗澡,汗后却乏力、头晕腿软?别再赖空调了
到底是天气太热,还是身体出问题了?别再拿“天太热”当挡箭牌。糖尿病患者本身自主神经系统容易受损,出汗功能紊乱其实是糖尿病的“老毛病”了。
夏天一热,很多人出汗多,但正常人是“出完就舒坦”。糖尿病人出完汗却容易脸色发白、头晕目眩、四肢无力。为啥?电解质流失 血糖波动 低血容量,每一样都能把肾脏逼疯。
西医研究发现,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最先受累的就是肾小球和神经系统。而中医则讲究“汗为心之液”,出汗太过,伤心又伤气。气虚不能摄津,津泄而不止——这不就是你家那位“汗汗汗”个不停的糖叔吗?
别笑。汗出过多,血压掉下来,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管一缺氧,短短几天就能搞出个急性肾损伤来。真不是危言耸听。
3. 胃口突然差到吃不下半碗饭?不是“天热没食欲”那么简单
你以为胃口差就是“热得吃不下”?天真。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食欲下降 恶心 吐酸水,很可能是糖尿病性胃轻瘫或者毒素水平上升了。
特别是肾功能开始出问题,尿毒症前兆之一就是食欲减退。因为体内的代谢废物排不出去,反过来刺激胃肠道,让你连最爱的红烧肉都看不下去。
中医在《金匮要略》里讲得明白:“肾主水,胃为水谷之海。”肾虚,则胃失濡养,脾胃一虚,运化失常,不思饮食。特别是夏季,暑湿困脾,糖尿病人脾胃本就虚弱,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如果你的糖友突然“饭也不想吃、肚子不舒服”,别忙着煮绿豆汤,赶紧去医院查个肾功能。可别等到“吃啥吐啥”再后悔。
4. 尿量变少、尿色发深,你以为是没喝水?可能肾早就抗议了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本来就长期在高血糖环境下“超负荷工作”。夏天一脱水,肾脏灌注不足,尿量减少是第一个信号。
特别是尿液颜色发深,甚至有泡沫、异味,那可不是“热天尿黄”这么简单,很可能是蛋白尿 肾小管损伤。
西医研究清楚写了: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就是微量白蛋白尿,如果不及时控制,发展成肾小球硬化,最终走向尿毒症。
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司二便。”尿的异常,是肾气不足的重要表现。夏天又热又湿,湿邪困肾,肾阳受损,尿液就成了“报警器”。别等它变成“浓茶水”再慌。
5. 脚肿得像馒头,夜里腿抽筋?这不是老寒腿,是肾坏了
很多人误把糖尿病引起的脚肿、腿抽筋当成“天气热,水分多”。但真正的原因,往往是肾功能下降 电解质紊乱 低蛋白血症。
特别是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人,肾脏早已“千疮百孔”,一旦进入肾病综合征阶段,蛋白大量流失,血管渗透压下降,液体就“跑”到组织里去了——脚肿、腿肿、眼皮肿,全来了。
中医讲“肾主骨、主水”,肾虚则筋骨不得濡养,腿抽筋、腰酸背痛就接踵而至。《素问》说:“肾虚则腰背不举,足膝酸软。”不是说着玩的。
你要是家里有糖尿病人,忽然脚踝像灌了水,甚至早上还好好的,晚上就肿一圈,别犹豫——背着也要送医院。
说到肾衰竭,不得不提的几个“坑”坑一:爱喝凉茶、绿豆汤,越喝越虚
很多糖尿病患者夏天“进补”方式很简单——凉茶、绿豆汤、冰啤酒。结果越喝越渴,越喝越没劲。这些“寒凉”之物,其实最伤脾胃、耗肾阳。《本草纲目》里早就说了:“绿豆,性寒,解热毒,非虚人所宜。”
糖尿病本就属“阴虚火旺”,再加寒凉一泻千里,肾阳一凉,直接凉透心肝脾肺肾”。
还有一些老年人,觉得开空调“伤风”,于是坚持不开,结果睡一晚上汗湿三床单,白天晕头转向,晚上尿少如油。过度出汗 缺水 电解质紊乱 血液粘稠,直接把肾“榨干”。
坑三:血糖高了懒得管,等出事再说别以为“血糖高就吃点药”这么简单。高血糖状态就像水管里的高压水流,日夜不停地冲刷肾小球,破坏微血管。你不管它,它可不会放过你。
小结?这不是总结,是一封“耳提面命”的警告信
糖尿病不是“甜蜜的负担”,是“慢性杀手”;夏天不是“养生季”,是“暴雷季”。别再迷信“多喝水、吃点清淡的就好”,糖尿病人在夏天,每一个小症状,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黄帝内经》有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阳不补虚,反伤阴气;阴不固本,反生湿邪。糖尿病之病,在“阴虚火旺”,肾病之根,在“精气不足”。若不早察早防,肾衰竭来得比你想象的还快。
所以,糖友们,甭管你在海南晒太阳,还是在东北吃西瓜,只要你突然出现口渴不止、出汗乏力、尿量变少、胃口下降、四肢水肿……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你不重视身体,身体也不会客气;你对健康态度敷衍,它就送你个ICU当警告。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还不点个“赞”表示你心疼自己那颗被高血糖折腾的肾?欢迎评论留言,说不定你的一句经验之谈,能帮别人躲过一劫。转发给你身边的糖友们,别让他们在夏天“热”得太离谱了。
关注健康,关注自己,别等身体“罢工”才后悔莫及。
参考文献
[1] 陈文,王晓燕,朱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421-425.
[2] 李小明,张晓红.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3):215-220.
[3] 高志敏,刘芳.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4,30(2):45-49.
必须马上住院!糖尿病人出现5种情况要警惕,否则生命可能有危险
糖尿病不是小病,但很多人却小看了它。
平时血糖高一点,偶尔脚麻、眼花、口干,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但你不知道,有些看似“常见”的小毛病,其实是身体在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
等到情况严重到必须马上住院,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糖尿病人一旦出现这5种情况,不能再犹豫——不是“该不该去医院”的问题,而是“还来不来得及”的问题。
糖尿病最可怕的,从来不是血糖高,而是它“悄无声息”的破坏力。它不像感冒咳嗽来得突然,更像一把慢慢收紧的绳索,一旦绷断,就是命悬一线。
我们今天就把话说透,告诉你:哪些情况糖尿病人一定要警惕,为什么要马上住院,这些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又该怎么发现这些信号。
糖尿病看似稳定,其实稳中藏险。尤其当出现持续恶心呕吐时,很多人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吃点止吐药就行。但糖尿病人的呕吐可能是酮症酸中毒的前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代谢紊乱,进展快,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昏迷。
如果你发现自己血糖高的同时,还伴有腹痛、呼吸急促、口中有水果味气味,别再等了,赶紧去医院。这不是“忍一忍就好”的毛病。
还有一种情况,比疼更危险——意识模糊。有些糖尿病人突然说话含糊、走路不稳,家属以为是脑供血不足、疲劳、血压波动,但其实这很可能是低血糖昏迷或者高渗性昏迷的前兆。
糖尿病人的神经系统对血糖波动的反应本来就弱,一旦出现意识障碍,代表大脑已经“缺能”了。此时再用糖水硬灌,非但不安全,还可能延误抢救时机。
很多糖尿病人都有一个误区,以为脚肿脚痛是走路多了、年纪大了。“忍一忍、泡个脚”成了万能药方。但糖尿病人出现下肢感染或溃烂时,往往是血管和神经都出了问题,免疫力又差,很容易发展成糖尿病足。
你可能只是一个小破皮,结果几天后伤口黑了、发臭了,再看已经是坏疽。这个时候不但需要住院,有时甚至面临截肢风险。
如果你发现脚上伤口超过两天还红肿不退,出现分泌物、发热、伤口发黑,别再想“贴个创可贴”,必须马上就医。
糖尿病对肾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很多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尿量减少、疲乏、浮肿,可能已经是糖尿病肾病进展到肾衰竭阶段。
特别是早晨眼睑水肿、晚上脚踝水肿,这不是简单的“喝水多了”,而是肾脏功能开始出问题了。糖尿病人每年至少要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别等到肌酐飙升,才意识到问题严重。
有些糖尿病人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慌,但心电图又没啥变化,就忽略了。但我们糖尿病人尤其容易出现无痛性心梗,因为自主神经病变让心脏的报警系统“失灵”了。
当心脏出问题时,不一定有剧烈胸痛,而是表现为乏力、气短、出汗这些“不像心脏病”的症状。错过抢救时间,后果不堪设想。
糖尿病的危险之处在于它“习惯让人误判”。你以为是小病,其实是大事;你以为能扛过去,其实扛的是命。它不吓人,但它隐藏得深。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知,还停留在“饮食控制 降糖药”上,却忽略了它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紊乱,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还有血管、神经、免疫、甚至心理状态。
糖尿病人容易脱水,尤其夏天,一旦出现频繁口渴、尿多、乏力,别只想着补水,还要关注是不是电解质紊乱、酮体升高了。水分流失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内环境失衡。
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糖尿病人特别容易累、睡不醒、情绪低落。这些不仅仅是“血糖波动”的问题,还可能涉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关系密切,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疾病。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血糖一高就危险?其实不是。真正危险的是血糖剧烈波动。长期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更伤身。波动大,意味着身体每天都在经历“过山车”,压力极大,器官更容易受损。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人要注意避免高升糖指数食物,比如白面包、甜饮料、炸薯条。它们让血糖像被弹簧拉起一样迅速升高,再迅速回落,非常伤身。要学会选择低GI食物,比如燕麦、豆类、粗粮。
运动也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手段,但糖尿病人运动前后一定要监测血糖。空腹剧烈运动可能诱发低血糖,而餐后立即运动又可能影响消化。最稳妥的方式是饭后30~60分钟轻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
糖尿病人最怕“沉默”,不是身体不痛不痒,而是你忽略了它发出的求救信号。住院不是失败,而是身体告诉你:“我撑不住了”。
别等到最后一刻才跑医院,不是医院救不了你,是你自己走得太晚。
糖尿病不是不能好好生活,而是要学会“与它共舞”。要做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患者。每一次对身体信号的觉察,都是一次自救。
糖尿病人要学会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它比空腹血糖更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也是判断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指标。很多人血糖看着正常,其实糖化偏高,就是“假象平稳,实则危险”。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糖尿病人如果不调整作息,长期熬夜、情绪紧张,也会让血糖控制越来越难。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这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
最重要的是,糖尿病人要放下“我没事”的侥幸心理。很多并发症是“慢刀子割肉”,等到发现,已经晚了。我们要学会“系统看待身体”,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糖尿病人,出现了我们说的这5种情况——无论是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脚部溃烂、水肿异常,还是胸闷气短——别犹豫,马上去医院。
不是为了“治病”,是为了“保命”。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晓蕙,陈丽君.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识别与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2):136-140.
[2]李洪波.糖尿病患者住院风险评估与干预策略[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20,26(5):412-416.
[3]张莉,刘志杰.糖尿病患者院前识别关键症状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