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糖尿病的方法(治糖尿病有什么妙方)
糖尿病的治疗
1. 首先,了解一下关于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是血液中葡萄糖过高的一种疾病,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mmol/L,都可以确认为糖尿病。
2. 其次,大家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危害,由于血液中血糖升高会直接导致血液粘滞度增高,造成血管壁的发炎反应,从而引起全身上下的多种损伤,眼睛上会导致白内障,脑部引起中风,心脏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肾脏引起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足部引起坏疽、截肢,俗称“糖尿病足”。
3. 其后,大家了解一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哪些人群容易得此病,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与家族史、吸烟、高血压病、冠心病、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超重或肥胖、有巨大儿生育史等都有关系。特别是家族史中父母一方有,那么发病率直接高三倍,双方有则高六倍。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年龄从40岁以后至65岁,发病率明显成正相关,年级越大风险越高,65岁之后风险相差不大。
4. 最后,关于如何治疗,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和2型,由于目前多数为2型糖尿病,我们主要针对2型进行讲解,糖尿病治疗主要分为: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缺一不可,很多人认为只要药物治疗就行了,其实这是错误的,特别是饮食控制,熟称忌口在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血糖平时控制很好的,由于某日没有忌口,餐后血糖达到15点多。运动治疗在运动中消耗血中葡萄糖,可以明显起到降糖的作用,有的人腿脚不方便,就认为不宜运动,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运动不仅仅是腿部的运动,还包括上肢运动,腹部运动等可以举哑铃、做仰卧起坐、俯卧撑、拉单杠等等,除此之外,腿部可以训练抬腿、压腿、抗阻运动等等,并不一定非要走跑跳,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必要的运动对腿脚不方便的人还可以恢复部分功能,进化论中有一种说法“用进废退”,不用功能就会彻底完了,因此请大家一定要想方设法动起来。临床治疗药物治疗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降糖药分为以下8种:
(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 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作用时间较短,一般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 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
- 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平稳降糖作用。
- 预混胰岛素:如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是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2)双胍类
- 二甲双胍:是常用的降糖药,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3)磺酰脲类
- 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适用于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
(4)格列奈类
-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5)DPP - 4抑制剂
- 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等:通过抑制DPP - 4酶,提高内源性胰高糖素样肽 - 1(GLP - 1)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6)GLP - 1受体激动剂
- 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激动GLP - 1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
(7)噻唑烷二酮类
-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8)SGLT - 2抑制剂
- 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促进尿糖排泄,具有降糖、减重、降压等多重益处。
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特殊作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原则上选择适合自己副作用轻、疗效好、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药物。
由于篇幅受限,在以后的科普中我会陆续进行讲解。请大家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
血糖升高,不要怕,哈佛大学:不吃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6种方法
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哈佛大学医学院糖尿病前期管理指南》《美国糖尿病协会生活方式干预研究》
当您看到血糖检测单上那个略高于正常范围的数字时,您的心是否一沉?糖尿病前期——这个悄然而至的健康警报,正在影响着全球超过4亿人口。糖尿病前期并非疾病本身,而是身体向您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若不及时干预,您正在走向糖尿病的漫长征途。
令人欣慰的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高达93%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成功将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无需依赖药物治疗。
糖尿病前期:被忽视的健康定时炸弹您是否知道,大约有7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最终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超过5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状况。当血糖水平持续在5.6-6.9 mmol/L(空腹)或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之间时,您已经处于糖尿病的前哨站。这意味着您的胰岛素敏感性已经下降,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正在减弱。
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不仅增加了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5%直接相关。您是否注意到自己近期更容易感到疲劳,或出现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这些可能是高血糖正在悄然影响您身体的信号。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减轻5%-10%的体重是逆转血糖异常的最有效方法。一项追踪3000多名参与者的大型临床试验表明,通过科学减重,参与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了惊人的58%,远超药物治疗组的31%。
关键在于:不是所有的减重方法都有效。快速节食或单纯依靠运动的减重往往难以持久。科学的方法是:每周减重0.5-1公斤,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这种缓慢稳定的减重可以保持肌肉量,同时减少腹部脂肪——后者与胰岛素抵抗直接相关。
您可能不知道,腹部每增加2厘米的围度,糖尿病风险就增加7%。特别是当腰围超过男性90厘米或女性85厘米时,胰岛素敏感性会显著下降。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前期患者只需减少糖分摄入,但哈佛大学的营养学研究表明,更重要的是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而非简单地避免所有碳水化合物。
低升糖指数食物(GI值<55)如全谷物、豆类和大多数蔬果,能使血糖缓慢上升,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临床数据显示,坚持低GI饮食12周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下降了0.8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低了0.5%。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天增加25克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使糖尿病风险降低约18%。膳食纤维不仅延缓葡萄糖的吸收,还能改善肠道菌群,间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一项涉及1.2万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健康的人群,其糖尿病前期逆转率高出32%。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合理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与传统观念不同,适当增加蛋白质(占总热量的20%-30%)不仅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反而有助于血糖稳定。
研究表明,每餐摄入20-30克优质蛋白质(相当于100克鱼肉或3个鸡蛋),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高达37%。更重要的是,蛋白质能增强饱腹感,减少过量进食,并有助于维持肌肉量——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葡萄糖仓库",肌肉量每增加1公斤,胰岛素敏感性可提高约8%。
哈佛研究人员强调,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不是所有运动都同样有效。最理想的"运动处方"是: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加上2-3次肌肉力量训练。
临床试验发现,遵循这一运动方案12周后,患者空腹血糖平均下降1.1 mmol/L,胰岛素敏感性提高43%。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只进行10分钟的餐后轻度活动(如散步),也能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高达22%。
您是否注意到很多人健身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研究表明,选择您喜欢的运动方式才是坚持的关键。数据显示,能够持续运动一年以上的人,其糖尿病前期逆转率高达78%,而断断续续运动者的逆转率仅为31%。
这可能是最被低估的血糖管理策略。哈佛大学睡眠医学专家发现,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仅仅一晚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就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约25%,第二天的平均血糖水平上升0.5-0.8 mmol/L。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睡眠质量差的人群,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增加44%。通过改善睡眠卫生(固定作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保持卧室安静黑暗等),研究参与者的睡眠质量提高后,血糖波动平均减少19%,空腹血糖下降0.6 mmol/L。
特别提醒:晚间10点至凌晨2点的深度睡眠阶段对胰岛素敏感性恢复至关重要。研究显示,这一时段每增加30分钟的深度睡眠,第二天的胰岛素敏感性就会提高约7%。
压力与血糖之间存在着您可能想不到的紧密联系。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慢性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释放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直接导致血糖上升。
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显示,参加正念减压训练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其炎症标志物(如IL-6和TNF-α)平均降低了23%,空腹血糖下降0.7 mmol/L,胰岛素敏感性提高27%。
简单的日常减压技巧如深呼吸练习(每天3次,每次5分钟)也能在4周内使血糖波动减少11%。这一发现表明,情绪管理应当成为糖尿病前期管理的标准组成部分,而非可选项。
1. 餐盘法则:将餐盘分为四部分——一半蔬菜,四分之一优质蛋白质,四分之一全谷物或豆类。这一简单方法可确保每餐的营养平衡,研究表明遵循此法12周可使平均血糖下降0.9 mmol/L。
2. 2-3-1-2餐后活动法:餐后等待3分钟,然后进行1分钟的简单伸展,再步行2分钟。这一微小习惯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高达16%,对于办公室工作者尤其实用。
3. 睡前血糖稳定法:晚餐与睡前至少间隔3小时,睡前可食用少量(约15克)蛋白质加少量健康脂肪(如10颗杏仁)。这一简单组合可防止夜间血糖波动,改善睡眠质量。
糖尿病前期并非终点,而是您重新掌控健康的起点。通过这六种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93%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成功逆转,回归健康血糖水平。关键在于尽早行动——每延迟干预一年,成功逆转的几率就会下降约15%。
您是否已经检查过自己的血糖水平?如果您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高血压或年龄超过45岁,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血糖筛查。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简单、更经济、更有效。通过这些简单而有效的生活方式改变,您完全可以避开糖尿病的风险,重获健康未来!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