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与糖尿病(消渴症与糖尿病区别消渴症的病因图解)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 胰岛素 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 高血糖 为标志的 慢性疾病。
该疾病主要分为1型、2型和 妊娠糖尿病 三种类型;还有第四种:其他特殊类糖尿病是由遗传基因异常或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糖尿病。如巨人症、库欣综合征、甲亢等疾病的患者易患糖尿病,这类型的糖尿病有时会随着激素分泌恢复正常而治愈;
I型 :早期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后期伴随利用障碍
2型:早期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利用障碍;后期伴随绝对分泌不足
妊娠糖尿病: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利用障碍;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没有妊娠期糖尿病的3-5倍;
其它特殊类糖尿病:早期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利用障碍;后期伴随绝对分泌不足
思考题:一个活的足够年长的人会不会得糖尿病。答题是一定会的;为什么???全身器官都会衰败,器官功能下降;胰脏功能性下降也是正常的,胰岛素分泌量就会减少;然而胰岛素利用障碍(胰岛素抵抗)反而再不断的加强(细胞的更新下降,功能性下降);所以只要人活的足够久就一定会得糖尿病;正因为这个原因糖尿病也称为老年病,只是现在这病情出现了年轻化,我们能做到的是这个是原来根据基因而言按正常情况自身80岁才出现的衰老问题,推迟到85岁或者90岁才出现;但现在的情况是年轻化现象出现, 原本自身80岁才出现的衰老问题,现在40岁甚至30岁就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应该反思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自己能去做什么样的改变。
中医错杂难症录之: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可以逆转吗?
这几年由于饮食丰富,周围因为血糖高找老熊的也多了,随着科普的进一步发展,大家对糖尿病的防治都很重视,因为糖尿病发展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症,循环系统障碍等导致失明或截肢,因此,人们都开始高度关注血糖管理!
一旦发现血糖波动尤其是血糖升高,有的人会很警惕,是不是糖尿病了?
其实,很多情形会产生血糖高,不同季节,甚至早晚血糖都不一样,人不是机器,人体是处于动态调节状态的!我们要关注的是持续性比如超过两个月的血糖高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高,这时我们就要结合实际来判断是不是糖尿病!
首先,成年人大部分可以排除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要高血糖早高了,不大会拖到成年;
其次,之前说过,还要回忆下上一代有无高血糖,尤其是女性亲属,排除遗传性糖尿病;
如果先天和遗传因素排除了,也不要急着下结论,因为,现在大部分人其实还是个代谢综合征,即可能肥胖,除了血糖高伴有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等,代谢综合征从中医的角度其实就是典型的整体脏腑失调,运化失调,产生痰湿、消渴等等症状,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中医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去调治,只不过会有个过程,而且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调整也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重构这个概念,必须通过饮食、药物进行整体根本性调整,才能有根本性改善,否则,到处找降糖方、降糖药或降糖的食物只能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根本!
而我认为只有那些身体从肥胖开始消瘦的才更值得关注或真正得糖尿病开始了,因为这标志你的身体开始出现吸收障碍,而中医认为消渴到这一步已经不只是消渴,而是久病及里,属于虚劳了!从中医的角度,思路上也不能因为血糖高就简单地与消渴划等号而只从消渴考虑,必须从虚劳论治才能触及根本以图力挽狂澜!
至于逆转,无非是能否恢复自我调节血糖能力,排除了先天及遗传因素,根据不同阶段通过整体辨证论治,恢复人体自发调节血糖能力是完全可能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既然给了亡羊补牢的机会,那尤其应当回头是岸,注重饮食作息,从生活上避免脏腑失调,当然,随着年龄增长,有时难免力有不逮,此时就要中医助你一臂之力,在几大关口助推一下,度过难关!
而且,就算有了糖尿病也不用过于紧张,中医完全可以未雨绸缪,培本固原治未病,避免未来的并发症,这也是中医的一个优势!
未雨绸缪,整体重构,你总是可以相信中医!
两瓶下肚险些丧命!糖尿病患者最怕的三种饮料,夏天尤其注意远离
天气一热,饮料就成了冰箱里最抢手的“清凉解药”。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瓶解暑饮品,可能是一瓶“糖衣炸弹”。一位55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连续喝了两瓶冰镇含糖饮料,血糖飙升至27.3mmol/L,出现酮症酸中毒,紧急入院抢救。
医生问他原因,他说:“就喝了点饮料,哪想到会这么严重?”
这个病例并不罕见。在夏季门诊中,因饮料诱发高血糖、酮症、昏迷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医生发现,很多人并非不知道“糖不能多吃”,而是低估了饮料中的“隐形糖”。尤其是三类常见饮品,正是糖尿病患者最危险的雷区。
第一类,是普通含糖饮料。包括碳酸饮料、果味饮料、冰红茶、运动饮料等。这类饮品的甜味浓烈,背后是高达每瓶40克以上的糖含量。换算一下,相当于10块方糖。医生指出,糖尿病患者一瓶下肚,血糖就可能出现“跳崖式上升”。
第二类,是所谓的“鲜榨果汁”。听起来天然健康,实际上血糖指数依然极高。果汁在榨汁过程中剥离了果肉中的纤维,留下了浓缩的果糖。即使是不加糖的纯果汁,也可能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医生提醒,一杯橙汁比吃一个橙子升糖快得多。
第三类,是“乳酸菌饮料”或“功能性饮品”。包装上写着“有益肠道”“调节免疫”,但成分表里常常藏着高浓度的添加糖。医生在门诊中曾遇到一名年轻女患者,长期每天一瓶乳酸菌饮料,导致空腹血糖持续升高,最终确诊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抵抗与血糖调节失衡。当摄入大量糖分时,胰岛素被迫大量分泌以维持血糖稳定,但长期以往,胰岛功能被透支,最终导致血糖持续升高。饮料中的高糖负荷,正是压垮胰岛的“最后一根稻草”。
医生在解释饮料危害时,常用“液体糖”这个词。与固体食物相比,液体糖更快被吸收,几乎不需要消化过程。这意味着,饮料中的糖几乎是“直通血液”,升糖速度极快,胰岛素应对不及,就容易出现高血糖危象。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这些饮品的认知仍停留在“少喝点没关系”,而非“尽量避免”。尤其在夏天,口渴、出汗、疲劳时,身体对甜味的渴望更强,容易在无意识中反复饮用,形成血糖波动的隐患。
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认为其核心病机为“阴虚燥热”。大量饮用甜味饮品,易助湿生热,伤津耗气,加重脾胃负担,正与中医“耗气伤阴”的理论高度契合。医生在调理糖尿病患者时,常用“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法,推荐绿豆汤、山药粥等润燥解渴的方式,而非冰饮甜品。
一个典型患者故事值得深思。一位62岁的女性退休教师,控制糖尿病多年,饮食自律,体重稳定。但入夏后,因天气炎热,常喝自制“蜂蜜水”解暑。三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飙升至9.2%。医生分析,正是这一“看似天然”的甜饮,打破了她原本的血糖平衡。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夏季饮水应以温水、凉白开为主。如需风味饮品,可选择无糖绿茶、柠檬水或自制淡盐水。同时注意每次饮水量不宜过大,避免引发电解质紊乱或胃胀不适。
建议每日饮水在1500-2000ml之间,分多次小口饮用,避免暴饮暴食式饮水。每次外出应随身携带水杯,避免因口渴临时购买含糖饮料。医生强调,“预防糖升高,不在医院,而在每一次抬手喝水的选择里”。
很多患者问:无糖饮料能不能喝?医生表示,虽然无糖饮料使用代糖不直接升糖,但长期摄入对肠道菌群、味觉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是否有负面影响,仍缺乏长期安全证据。能不用代糖最好,实在口馋,偶尔小量饮用尚可,但不可作为长期饮水替代品。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与习惯的博弈。饮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却是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破防”的地方。医生在门诊中常说:“你控制的不是饮料,是命。”这句话虽然重,但并非危言耸听。
中西医结合调理糖尿病,强调的不只是“吃药”,而是“养生”。中医讲“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西医讲“控热量、控糖分、控体重”,两者殊途同归,目标都是让身体回归代谢平衡。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设立夏日“三控计划”:控饮料、控夜宵、控情绪。饮料只喝无糖;夜宵每周不超过两次;情绪波动时暂缓进食,不把情绪寄托在食物上。每周坚持3次快走,每次30分钟,既可降糖,又有助于情绪稳定。
糖尿病不是“管不住嘴”的病,而是“不懂怎么吃”的病。真正的智慧,是在清凉诱惑面前,依然选择清水一杯,那是对身体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未来或许会有更安全的代糖、更智能的血糖监测、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但在那之前,糖尿病患者最该做的,是从今夏起,学会拒绝那瓶“看似无害”的冰饮。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韩萍,李娜.糖尿病患者日常饮水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4,40(10):752-755.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S].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张斌,王春玲.含糖饮料摄入与糖尿病风险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3,27(3):235-238.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本文。你是否也曾因饮料而“破功”?你有哪些控糖小妙招?欢迎留言分享,让更多人一起守护这个夏天的健康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