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糖尿病管理(如何预防高血压与糖尿病)
如何控糖又降压?专家指导“双高”患者日常管理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今年3月发布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管理指南》中明确,血压控制目标值首次降至120/80毫米汞柱以下。这个调整意味着什么?患者日常管理需注意哪些要点?7月17日,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首席专家郭立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领域首席专家孙宁玲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深入解读指南,为临床实践、患者自我管理提供指导。
“双高”危害叠加,管理需“多靶心”协同
新版指南最受关注的变化在于血压控制目标的调整。孙宁玲教授表示,2024年11月由宁光院士牵头的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实施“强化降压”(低于120毫米汞柱)较“标准降压”(低于140毫米汞柱),其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风险降低21%。“这意味着更积极的降压策略将成为‘双高’患者的治疗首选。”
但降压并非越低越好。“高龄且合并多种大血管疾病或有脑血管明显狭窄的糖尿病患者,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灌注不足、增加风险,这类人群需因人而异。而多数能耐受的糖尿病患者,若能将收缩压降至120毫米汞柱以下则是有益的。”孙宁玲教授说。
郭立新教授强调,糖尿病与高血压共病机制复杂,对心、脑、肾、眼等靶器官的损害远超单一疾病。此类患者不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陡增,也极易发生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其中,最重要的风险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容易出现大动脉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
因此,管理必须“多管齐下”,实施“多靶心”控制策略:除严格管控血糖和血压外,还需将血脂、尿酸、体重、吸烟状况等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纳入综合管理范畴。特别是针对心脑血管风险,需采取更严格的血压控制策略,并通过严格管控多种危险因素,切实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药物治疗方面,孙宁玲教授明确了优选方案:“新版指南推荐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I或ARB)为基础,联合钙通道阻滞剂(CCB)的‘A C’方案。这类组合不仅降压效果明确,更能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提供额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同时,她提醒糖尿病患者使用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要小心,因为“利尿剂大剂量可能升高血糖,一些β受体阻滞剂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严密监测并适时调整。”
夏季高温,血糖、血压异常波动需灵活控制
夏季高温天气给“双高”患者带来新挑战。夏季血压普遍较冬季降低5-8毫米汞柱,需警惕低血压风险。
郭立新教授建议:“夏季出汗增多,体液丢失明显。正在服用利尿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药物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尤其需注意,体液流失可能导致血压骤降,此时应及时充分补充水分,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暂停利尿剂;部分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甚至在医生全面评估后,可考虑暂时停用/减少部分降压药,待秋冬季节血压控制不达标时再重新评估,适时调整用药。”
“高血压和糖尿病早期常无症状,等到出现症状时,靶器官损害往往已不可逆。”孙宁玲教授呼吁,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体检,通过血压、血糖检测实现早发现;有头晕、口渴、尿泡沫增多等症状者,需立即就医。
在预防措施上,两位专家一致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郭立新教授表示:“优化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积极筛查、密切关注,才能降低‘双高’发病风险。此外,要坚持清淡饮食,避免高盐、高糖食物加重代谢负担,选择‘非日晒高峰时间’运动,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长,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孙宁玲教授进一步细化:“饮食上需控盐、控糖、控脂,运动可结合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与肌力训练,年轻人应保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老年人则以饮食控制为主,避免腹型肥胖。”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糖尿病+高血压,双重“杀手”如何破局?糖友要牢记这些要点!
#名院名医##高血压##糖尿病#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血压值160/100毫米汞柱,血糖值8.5毫摩尔/升,这种高血压和糖尿病“结伴而行”的现象越来越多,两种疾病相互影响,会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危害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弹性下降;而糖尿病会引起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长期超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当这两个疾病同时出现,会对身体产生以下危害:
1.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高血压和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引发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管狭窄、堵塞,继而引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病率是单纯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的数倍。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比正常人高4~6倍。
2. 肾脏不堪重负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高血压会增加肾脏的压力负荷,糖尿病会损害肾脏的微小血管,二者共同作用,会快速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需要依靠透析维持生命。
3. 眼睛陷入危机
高血糖会引起视网膜病变,高血压又会加重视网膜血管的损伤,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至失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压会加速这一病变的发展。
合理药物与生活方式“双管齐下”1.合理用药
①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如培哚普利、氯沙坦等。
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压,还能保护肾脏和心脏,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若单药控制不佳,可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或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使用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可能影响血糖代谢,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②降糖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为二甲双胍,它不仅可以降糖,还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可优先考虑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物,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这些药物在降糖的同时,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服用降压药,还是降糖药,都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服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用药过程中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 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控制饮食: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每天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尽量少吃腌制、油炸等不健康食品;控制主食量,多食用蔬菜、全谷物、豆类食物,避免食用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日常饮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②适量运动:每周进行5~8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健身操、球类运动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等。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同时改善心血管功能,帮助控制血压。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
③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进一步损害血管,加重病情。男性每天的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④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不熬夜。
⑤调节情绪: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导致血压和血糖升高,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重要提醒:本文出于科普之目的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诊疗之依据,具体请就医并遵医嘱】
【来源:衡南县云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碧莲】
【编辑:92 】
高血压影响寿命?医生直言:糖尿病人想长寿,这5点很关键
高血压和糖尿病本就是一对“难兄难弟”,掺和到一起,更是让人头疼。你可知道,光是糖尿病这一项,就足以像一根“隐形的绳索”,慢慢勒住人的寿命?
可偏偏不少人还觉得自己“能扛”,结果等到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脑梗心梗时,才慌了神儿。那问题来了:糖尿病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活得久、活得好?
这五点,恐怕比“吃药打针”更要紧。
段子常说:“糖尿病不是病,管住嘴就行。”可真要是这么简单,怎么还有那么多患者年年复查指标不降反升?这就像是老张家的故事。
老张,河北邢台人,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铁饭王”——一顿能吃三大碗米饭,外加俩卤猪蹄。五十岁那年查出Ⅱ型糖尿病,医生叮嘱他要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定期监测血糖。可老张嘴上答应着,心里却觉得,“我这身板硬朗着呢,糖尿病再厉害也吓不倒我。”
三年后,他左眼视力突然模糊,去医院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右肾功能也开始下降。那一刻他才明白,糖尿病这东西,不是你“感觉不出啥症状”就等于它不存在。
糖尿病真正“伤人”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悄无声息地损伤全身血管。
这话怎么讲?得先从一个冷门知识说起——“糖化终产物”(AGEs)。这名字听着拗口,其实就是长期高血糖下,糖和蛋白质、脂肪发生反应后生成的“垃圾产物”。它们会像锈蚀的铁钉一样,慢慢侵蚀血管壁的弹性,让血管变硬、变脆,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甚至截肢。
根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4年研究报告指出,AGEs水平越高,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越大,尤其是微血管病变。这也解释了为何不少糖尿病人没怎么吃甜食,却照样出现各种并发症——问题根源,不只是“糖”,更是“糖在身体里的反应”。
控制血糖?不如控制“血糖波动”。
农村老李,江西宜春人,62岁,被诊断糖尿病八年。他血糖平均值控制得还不错,可最近却总感到手脚麻木、眼前发黑。一查,波动性大的血糖曲线才是罪魁祸首。医学上称之为“血糖变异性”,研究发现,相比单纯的高血糖,频繁的血糖波动更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
这说明啥?说明糖尿病人不能只看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而要关注全天血糖的稳定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医生常说,“稳”比“降”更重要。
饮食控制,不是“只吃粗粮”那么简单。
说到饮食,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少吃白米饭,多吃粗粮”。但你听过“低GI饮食陷阱”吗?GI值是衡量食物升高血糖速度的指标。很多人一味追求低GI,结果天天吃燕麦、荞麦,却忽略了食物组合和加工方式的影响。
比如:冷饭的GI值比热饭低,粗粮煮得越烂,GI反而越高。英国剑桥大学2023年一项研究指出,传统烹饪方式对血糖反应的影响,甚至超过食材本身的GI值。这意味着,糖尿病人不仅要关注吃什么,更要留意怎么吃。
高血压和糖尿病一起缠身,等于“一个点火,一个添柴”。
临床数据显示,中国60%以上的糖尿病人合并高血压。二者联手,就像“屋漏偏逢连夜雨”。高血压让血管承压,糖尿病加速血管老化,久而久之,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都难逃一劫。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糖尿病人突然脑中风、心梗,其实早在血压飙升时,身体就已经埋下伏笔。
运动,别再“晨跑一小时”了,那是给年轻人设计的。
很多中老年糖尿病人一听说运动能降糖降压,就每天五点起床去跑步。这做法,不仅不科学,反而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研究发现,中老年糖尿病人最适合的运动,是“间歇轻强度有氧运动”。
比如吃完饭后慢走20分钟,或者做做太极、广场舞、八段锦。尤其是“饭后散步”,有助于减少血糖峰值,防止血糖骤升。
睡眠,是被忽略的“第三种胰岛素”。
你知道吗?长期睡眠不足,会提高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丹麦哥本哈根大学2024年一项睡眠与代谢研究指出,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葡萄糖耐量明显下降,哪怕是年轻人,也会出现“糖前期”症状。
这说明,糖尿病人想活得久,得先睡得好。睡得香,血糖才不会“大起大落”。
所以,不要再熬夜刷手机了,哪怕是“看个新闻”,也比不过踏实睡一觉重要。
心理压力,是糖尿病最隐秘的“推手”。
有个真实的病例,北京一位退休干部,平时血糖控制良好。一次突发家中变故,连续一周失眠焦虑,结果再次住进医院,血糖高得吓人。医生说,情绪波动,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美国斯坦福大学相关研究也指出,慢性压力状态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升高,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所以,糖尿病人也得学会“心宽体胖”,哪怕是遇事要糊涂一点,别什么事都往心里搁。
脚,是糖尿病人的“第二张脸”。
你若细看糖尿病病人的脚,会发现很多人都有脚趾发黑、皮肤干裂、脚底溃疡等问题。这不是小打小闹,严重的甚至要截肢。
因为高血糖会损伤神经末梢,导致末梢欧洲病变,再加上血液循环差,脚部一旦受伤就不容易愈合。所以,糖尿病人每天检查自己的脚,比“早晚量血糖”还重要。
长寿,不是“活得长”,而是“活得像样”。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真正想长寿,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天天的坚持、一步步的改变。
从不熬夜开始,从饭后散步开始,从看脚、稳糖、调心态这些“小事”开始。糖尿病人活得好不好,不是看吃了什么药,而是看对自己有没有“心疼劲儿”。
关键健康提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减少血糖波动,这比单纯降低血糖更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健康提示:血糖控制得再好,如果情绪长期焦虑抑郁,也可能反噬胰岛功能,导致血糖失控。
关键健康提示:饭后散步20分钟,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是中老年人最安全有效的运动方式之一。
关键健康提示:南方湿热地区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足部护理,避免脚部感染引发严重并发症。
关键健康提示: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稳定性。
一个人活得是否有质量,不在于他有没有病,而在于他有没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身体。糖尿病,若不重视,它就会偷偷“收租”;若被看重,它也能“安分守己”。
愿每一位糖尿病人,都能在身体里“安好江山”,而不是让疾病主宰自己。
你身边有糖尿病的亲人或朋友吗?他们是怎么管理血糖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经验,也别忘了点赞、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学会如何科学长寿!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陈世旺,王建,胡晓燕.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2):89-95.
[3]李文强,高旭,张琳.睡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10):803-807.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