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的遗传(二型糖尿病的遗传概率是多少)
家里人得了糖尿病,会遗传吗?该怎么做才有效预防?
糖尿病会遗传吗?父母得了糖尿病,我该怎么办?
糖尿病,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随着父母或祖辈的患病,突然变得近在咫尺。你是否也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糖人”?别慌,这篇文章将为你解答疑惑,并提供实用的预防指南。
一、糖尿病会遗传吗?
答案是:会,但并非绝对。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确实存在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祖辈患有糖尿病,那么你患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更高。但遗传只是因素之一,后天的生活方式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该做哪些检查?
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建议定期进行以下检查:
空腹血糖检测: 这是最基础的筛查手段,可以反映你目前的血糖水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这项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你的糖代谢能力,帮助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这项指标可以反映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其他检查: 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还会建议你进行血脂、血压、肝功能等检查,以全面评估你的健康状况。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
即使你有糖尿病家族史,也无需过度担忧。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你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健康饮食: 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坚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戒烟限酒对预防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都有益处。
定期体检: 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四、父母得了糖尿病,我该如何照顾他们?
学习糖尿病知识: 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才能更好地照顾父母。
督促他们定期复查: 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鼓励他们健康饮食、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给予他们心理支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儿女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五、健康总结
糖尿病虽然不可治愈,但可防可控。即使你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必过度担忧。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定期体检,你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拥有健康的人生。
糖尿病会遗传吗?专家: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极目新闻记者 姚赟
糖尿病会遗传吗?11月6日下午,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表示,很多研究都显示,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发布会现场(记者姚赟 摄)
郭立新介绍,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更强一点。后天的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
什么是环境因素呢?首先就是生活方式。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是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的加剧,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另外是运动,如果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保持身体的机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或者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
郭立新称,提倡避免久坐,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前期,可以进行及时的干预,能够阻止糖尿病的进展,“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糖尿病会遗传吗?
NO.01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它遗传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数据表明,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得病的概率不超过50%;若父母中只有一方患糖尿病,则子女得病的概率为20%-30%。在糖尿病家族当中,糖尿病患者越多,其他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高。家族中如果有一个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他成员就应该尽早防范。
NO.02
糖尿病患者什么情况下该住院治疗
1
院外治疗不易将血糖控制好,血脂异常、血压高、血糖波动大且查不出原因者。
2
急性合并症者,如酮症酸中毒、乳酸性中毒、低血糖症;
发生严重慢病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如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3
处在感染、手术、脑卒中、外伤、分娩、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
NO.03
糖尿病患者用药时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主要分为“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中消”(多尿)三种类型。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阴虚燥热”有关,涉及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长期发展可能导致气血亏虚、经络瘀阻,甚至引发并发症。
根据不同证型,常用方剂包括:
- 上消(肺热):消渴方(天花粉、黄连、生地)
- 中消(胃热):玉女煎(石膏、知母、麦冬)
- 下消(肾虚):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
- 气阴两虚: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注意:必须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随意用药或擅自加量减量。
如果开始服用某种降糖药物效果良好,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不那么好了,这是对药物产生了耐受性,应咨询医生改用其他药物。
服药期间,如果同时服用磺胺药。阿司匹林、抗甲状腺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均应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因为他们能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引起低血糖,甚至会发生低血糖休克。
服用药物后不可突然中断,以免病情恶化,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