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糖尿病(古人糖尿病基因)
汉高祖刘邦竟然也得糖尿病!他是怎样患病的?看看古人如何治疗
提到刘邦,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从小小的亭长到汉朝的开国皇帝,48岁创业,斩白蛇,掀翻秦帝国,逼得一代霸王自刎乌江,乘势而变,大风起兮;摧枯拉朽,威加海内。短短几年,就实现人生翻盘,大写的服。
但你知道吗?
刘邦除了是一位枭雄
还是一位糖尿病病人
……
刘邦是怎么患上糖尿病的?刘邦夺得天下后,已经是一位55岁的老人了,这个年龄当皇帝的,屈指可数。再加上常年的南征北战,此时的刘邦,身体已经很脆弱。本来称帝后,可以享受当时良好的医护资源,慢慢调理,过一过神仙日子。
可是,皇帝这个差事还真不好干,尤其是开国皇帝。
刘邦登基后,天下并不太平。时不时就有人出来谋反。燕王臧荼、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等,刘邦也像一位救火队长一样御驾亲征,四处救火。
为什么刘邦一定要亲征呢?手底下那么多将领,周勃、樊哙、曹参等等,更别说还有韩信这等战神。因为刘邦没有别的选择。
随着刘邦的称帝,其他有功之人也纷纷裂土封王。名义上受中央王朝节制,实际上却各过各的,说的不好听点,我有本钱了,随时可以脱离你大汉集团出来单干。
刘邦也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不把这些异姓王收拾掉,刘家人的江山就坐不稳。
淮南王英布是刘邦御驾亲征的最后一位异姓王。即便是年老多病(年过60岁),刘邦还是拼了命出征。
也就是这一役,差点要了刘邦的命。厮杀中,刘邦被一支箭射中。
其实,刘邦出征前是考虑过让太子刘盈代替自己亲征的,可是吕后却是死活不同意,这背后就牵扯了刘邦的另外一个心病。
受伤后的刘邦并没有太在意,班师回朝的路上,还特意回到家乡献唱《大风歌》,来了场个人歌舞秀,后面又马不停蹄的前往曲阜祭祀孔子,行程排的满满的。以至于出现伤口不愈、溃烂感染、伤势越发的严重。
后世经过考证,根据刘邦的生活起居、身体状态等线索推导出,刘邦可能患有消渴症。古代的消渴症,在现代被称为糖尿病。史书记载,晚年刘邦心火上升,整日口干舌燥,且饮多尿多,这些都是典型的糖尿病的症状。
正如孙思邈和王焘所说:“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现代医生亦强调提防不要破伤皮肉,以防化脓之祸。刘邦很有可能就是因为糖尿病引发的皮肤并发症,导致他的皮肤自愈能力极差,伤口发炎,引发了败血症而死亡的。
刘邦的糖尿病真的不能治吗?我们来看这么一段话:
《史记》记载: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这里面的信息量挺大。吕后找来了医生,说刘邦的病没有什么大碍的,完全可以治愈。可是刘邦为什么破口大骂,拒绝医治呢?
这也是一个疑团。有人说是刘邦对吕后已经心怀猜忌,担心吕后找来的医生会做手脚。
这还是要回到上面提到的刘邦的心病。
刘邦是钟意戚夫人的,也一直想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可是吕后的能量却大的惊人,就连刘邦屡次请不动的商山四皓,也站在了吕后的身边(这已经代表了朝廷的风向了)。这时刘邦已经知道,吕后的势力已经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
因此,刘邦虽然知道病情严重,但还是对吕后十分忌惮,如果自己此时人事不省,那么就来不及安排后事了。
比如说,刘邦临终前,密令陈平处死樊哙,因为后者正是吕后的妹夫。有人推测,刘邦急于处死樊哙,也是为了防范樊哙会成为吕后的帮凶,对戚夫人不利……
可以看到,刘邦称帝后面临的朝局,暗流涌动,勾心斗角,无暇来休养生息。这一点上,他跟另外一个布衣皇帝朱元璋比起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福气了。称帝后,朱元璋是不用再御驾亲征的,而且后宫内有贤惠的马皇后,不用自己操劳。
如果说刘邦能够好好调理,即便是征讨英布后负伤,如果能及时治疗,安心养病,或许刘邦的病情也不会发展的那么快,刘邦也可以多活几年,更好地处理身后事,或许汉王朝的命运也由此改变呢?
古人对于糖尿病也是有所认识的甚至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1. 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内经·素问》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 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将古方载入医案,提出以“肾气丸”进行治疗,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提出,“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
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有初步的思路,其中就提到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个理念还是具有超前性的。
而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我们有了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法,饮食上,我们建议患者选择升糖指数GI值低的食物,特别要少吃含精制碳水和添加人工糖较多的食物,如甜品、糖果和饮料等。
同时,患者要加强运动和注意休息。运动不仅可减重,还可消耗血糖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希望所有糖友们都能正确地认知防控糖尿病,祝福糖尿病患者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贾海骅, 赵红霞, 赵凯维, 等. 探讨糖尿病 (消渴) 中医病因病机[D]. , 2012.
[2]王月娟. 2 型糖尿病患者患病情况及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D][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3]杨文英.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8, 48(8): 812-819.
[4]《史记·高祖本纪》
[5]《史记·留候张良者》
[6]《史记·邓通传》
[7]徐千. 刘邦起义成功及死因[J]. 决策与信息, 2014, 2.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2000年前就已找到?《黄帝内经》详细记载
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我们写过很多,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发展进程治疗方法的探索,古代医药学家可谓是前赴后继苦心探索钻研,建树颇丰。今天我们就从糖尿病对应的消渴病起源一书——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谈起,看一下《黄帝内经》对于古代糖尿病的病因的认知。正是有了《黄帝内经》对于糖尿病的记载和描述,才给了后来的医学家们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思路和广阔的创新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理论的奠基性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主要内容形成于战国,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并在西汉中后期(约公元前一世纪)汇集成书。《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记载“消渴”之病名的古代文献,《黄帝内经》在糖尿病病名的描述上,除了消渴,还有消瘅,以及以病位命名的“脾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其中“脾瘅”“消渴”均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然而《黄帝内经》对于消渴的病名只有一处,更多的是运用的而“消瘅”,在《内经》中出现 17 次,这是消渴病所有异名中出现最频繁的名称,可见,《内经》是以消瘅为正名,消渴为异名,后世发展转化成以“消渴”为正统病名。
帝曰: “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而“消瘅”,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另外,《素问·气厥论》云: “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又云: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瘅成为消中”。
西医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而《内经》则认为消渴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外感六淫,内伤积损,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可能是引起消渴的病因。
五脏柔弱
也就是目前我们认为的体质原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内经》已经认识到人体禀赋不足,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先天因素。《灵枢·五变》云:“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数食肥甘
古人早就意识到饮食结构的变化、饮食不节制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可能原因。《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说过食肥甘厚味,内伤脾胃,令人内热中满,内热炎上,故发为口渴嗌干,发为消渴。
情志不遂
这和西医说的情绪影响血糖波动认知相同。《灵枢·五变》中,黄帝问少俞何以五藏柔弱者易患消瘅,少俞回答说:“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志不遂,郁怒蓄胸,血滞化热,发为消渴。
素体肥胖
《内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肥胖人易患糖尿病的文献。《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认为消瘅(糖尿病)、仆击(脑血管意外等)、偏枯(半身不遂)等疾病,都是肥胖的富贵之人所患疾病,因为这些人过食了太多的膏粱厚味。《内经》书中多处提及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认为富贵之人易生消渴病,《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总的来说,《内经》认为消渴的发生与先天遗传体质及后天生活饮食起居失调所致胃热、痰湿、燥热体质密切相关,这样的观点放在现在依然是有诊治的指导意义,这也充分反应了中国古人卓越的智慧,两千年前在极度不发达的医学背景下,通过观察消渴表现从而探索发病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地方。
得糖尿病的4位古人,其中2位皇帝为此丧命!直到孙思邈才有所改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
预测到2040年,全球将会有6.42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将达到1.51亿。糖尿病患病人群从小孩到老人,无所不包。
许多名人也得过糖尿病,有的控制好血糖后健康生活,有些因并发症已经去世。
下面稳糖君就来盘点那些古代得过糖尿病的名人!
其实与现代人一样,古人也同样有着糖尿病困扰,在古代人们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
《史记》记载的司马相如是史书所载得糖尿病的第一人,人们经常歌颂的是他的传奇爱情故事。
却忽略了他患有消渴症的问题。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
西汉对糖尿病的认识还不够,就连汉武帝也不能幸免!
《后汉书》记载汉武帝罹患消渴症,本来依照御医开处方,服用肾气丸不但无效,反而病情加重,再投以其他药石也是无效,群医束手无策。
后来西域匈奴王知道这件事,特别派遣使者来奏表,呈献塞外土番治疗消渴症秘传药方。
当时,汉武帝因为已经吃很多药无效,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交代御医照处方配药,汉武帝服用后渐渐有起色,经过半年的时间,汉武帝的糖尿病控制住了症状。
这件事情很存疑,因为历史上汉武帝是滑精而死,用现代话说就是男人那些事,暮年得子哪有那么容易,70多岁的汉武帝让钩弋夫人怀了十四个月的身孕,才有了小皇帝刘弗陵,你品,你细品!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汉武帝确实患有严重的糖尿病。
历史上还有位皇帝是由于糖尿病而失去了性命,据历史资料记载,隋炀帝可能就是患上了糖尿病,有了古代人们口中所说的消渴症状。
据记载,隋炀帝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于是下旨诏太医诊治,结果一个个有去无回,都被隋炀帝斩了。”
隋炀帝的种种迹象都与糖尿病症状无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一生雄韬武略,最后却死于疾病。
最后一位患有糖尿病的古代名人,想必我们都非常了解,他就是著名诗人杜甫。
在他著作中,经常就有描写自己患病的诗句,“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即卧床不起;
“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即严重口渴;
“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即疲乏无力;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即恶心呕吐。
他还说身上总有一种吃奶婴儿的奶味和馊味,这实际上是一种消化不良现象。
以上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指出的糖尿病危重病理反应及并发症征象。
直到唐代,药王孙思邈才告诫:要忌酒,节制房事,限盐,减少面食。
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不管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疾病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偏向任何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只要人们不做好预防工作,放纵生活,挥霍身体健康,那么最终生病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稳糖君提醒朋友们,一定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身体,远离所有的疾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