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两种(糖尿病的两种现象)
到底有几种糖尿病?《柳叶刀》最新研究为五种,看看你属那一类
只做健康知道分子是浪费生命,我们的努力是让你的糖尿病逆转!
“五驾马车”血糖管理的第一驾马车就是健康教育,糖友都是老专家。纷繁率性的自媒体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众多糖友的需求,因此,我们推出了“用博士的水准服务大众,用科研的严谨进行科普,”在资讯泛滥,迷失黑暗大海之际,我们用详尽的权威文献支持,为健康指明方向。
后续,我们会陆续推出功能医学视野下有关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痛风、冠心病等系列停药逆转专题,希望带给您及您家人真正的健康。
个人请随意发到朋友圈,转载请取得授权许可!
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LADA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3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其中主要分型为1型及2型糖尿病,这是传统的糖尿病分型。如果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五种类型,而不仅仅是两种类型,则可以从更好的治疗中受益。这是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一项新研究的结论。
这项研究由瑞典隆德大学糖尿病中心的Leif Groop教授和赫尔辛基的芬兰分子医学研究所领导。
除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展成糖尿病)外,主要有两种类型:1型和2型。
在1型糖尿病中,产生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的胰腺β细胞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形式,约占所有病例的90–95%。当人体的细胞停止对胰岛素作出反应,或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量的激素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在这两种形式的疾病中,血糖水平都可能过高——一种称为高血糖症的疾病。除非加以控制,否则可能导致许多并发症,包括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损伤。
糖尿病的异质性
糖尿病的诊断通常由使用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测试或A1C测试。FPG测试在一个时间点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水平,而A1C测试则测量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当要确定一个人患有哪种糖尿病时,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能会在血液中寻找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这些是免疫系统产生的蛋白质,可以攻击人体自身的细胞。
此类自身抗体的存在是1型糖尿病的指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些自身抗体,则认为他们患有2型糖尿病。
但是,正如Groop教授及其同事所指出的那样,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但糖尿病的分类指南已经有20年没有更新。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魁北克创新中心的Rob Sladek博士在与该研究相关的评论中说:“糖尿病是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们具有高血糖的共同特征,这意味着,原则上,可以通过测量单个血液成分来诊断出糖尿病。”
“但是,血糖升高可能是由许多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降低了胰岛素的循环浓度或降低了其有效性,导致了临床表现和疾病进展的异质性。”
Groop教授和他的团队说,基于糖尿病的异质性对糖尿病进行“精细分类”可以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更好地预测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并允许采用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不应再将糖尿病归为两种类型。相反,他们说应该将疾病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糖尿病的五个“类别”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四个研究组的数据得出了他们的建议。其中包括来自瑞典和芬兰的14775名成年人,他们都是新诊断出的糖尿病患者。
作为分析的一部分,科学家们观察了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六项指标,每项指标代表了糖尿病的不同特征。
这些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糖尿病诊断年龄;血红蛋白A1C(HbA1C),长期血糖控制指标;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
除了对参与者进行基因分析,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他们的疾病进展、并发症和治疗。
这项研究揭示了五种不同形式的糖尿病,其中三种是严重的,两种是轻微的。小组将这些分类如下:
第一类: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目前称为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缺乏和自身抗体的存在为特征。这在6-15%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二类: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特点是年龄小,胰岛素缺乏,代谢控制差,但没有自身抗体。这在9-20%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三类: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其特征是严重胰岛素抵抗和明显较高的肾病风险。这在11-17%的受试者中被证实。
第四类:轻度肥胖相关糖尿病,最常见于肥胖个体。这影响了18-23%的受试者。
第五类:轻度与年龄相关的糖尿病,最常见于老年人。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影响39-47%的受试者。
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五种类型中的每一种都“在基因上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没有在所有五个基因簇中共享的基因突变。
迈向精准医学的一步
当研究人员评估了五个组中每个组成年人接受的治疗时,他们注意到其中一些治疗不当。
例如,研究小组指出,从疾病发作的角度来看,第1组中只有42%的患者和第2组中只有29%的患者接受了胰岛素治疗。
他们说,这表明当前的糖尿病分类未能针对该疾病的潜在特征。
因此,Groop教授及其同事建议将糖尿病分为五类。
尽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这五个类别,例如通过使用生物标志物和遗传风险评分,但研究小组认为,这项研究朝着针对糖尿病的定制治疗迈出了一大步。
Groop教授总结说:“现有的治疗指南受到以下事实的限制:它们对不良的代谢控制反应已发展,但没有办法预测哪些患者将需要加强治疗。
莱夫·格鲁普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使我们朝着更加临床有用的诊断方向迈进,并代表了朝着精准医学治疗糖尿病迈出的重要一步。”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通知秒删。上述内容不构成诊断及治疗建议,药物、生活方式改变需要寻求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专业人士意见及指导!)
糖尿病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3种因素,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糖尿病在过去被称为“富贵病”,在现在被称为“夫妻病”。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剩下的人也会大大增加患病概率。
而人们对这种慢性病的印象都是吃糖太多引起的,虽然不能否认,在机体吃糖过多,尤其是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糖,如蔗糖等,就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内分泌紊乱,升高血糖。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对现代人来说,糖尿病以及诱发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几种因素,只是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首先是饮食方式的问题,正所谓全家人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于日常烹饪的那个人,饭菜咸淡、饭菜整体上营养等,都和身体需求有关。还有有孩子的家庭,也会因为父母的做饭做菜方式深受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的饮食方式,长期是高油脂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主食,尤其是现代人都喜欢吃的精白米面,就容易增加餐后血糖上升,食用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精致主食后,大脑皮层收到信号,饭后还容易犯困。
另外,在近几年的研究上发现,经常食用精致主食的人和每餐都少量吃粗粮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饮食方式的影响,主食一半为粗粮、清淡饮食、食物多样性才是好做法。
其次,据研究显示,人长期缺乏运动,不仅新陈代谢容易受到影响,还容易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比较懒惰,那么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
在控制血糖上,每天只是吃不消耗,即便是食用降糖药,也会对病情不利,是可以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最后,睡眠也是一个方面,可能很多人把熬夜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熬夜的危害有很多。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熬夜列为是1A类致癌因素,可以和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的危险相媲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经常熬夜导致生物钟不规律,会影响体内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血糖升高的危险。
同时大家也不要妄想熬夜可以通过补觉补回来,如果生物钟紊乱,即便是白天补觉,人也只会越睡越累,身体早晚会被拖垮,所以大家不要忽视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这两种病,现在越来越常见,有什么不同点:
国家最近出手,叫停了两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的手术。这消息一出,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这手术到底怎么了?难道真是“病急乱投医”?
这两种手术,一种是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另一种是空肠回肠吻合术。乍一听,名字挺唬人,但说白了,就是试图通过手术改变身体某些部位的通路,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尤其是第一种手术,这几年争议不断,有人信誓旦旦说有效,也有人摇头表示怀疑。
国家卫健委出手,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他们仔细评估了这些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手术真的能治病。而且,这些手术的风险也不小,万一出了问题,患者可能要承受更大的痛苦。就像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医学更是如此,不能拿患者的健康开玩笑。
有人可能会问,那这些手术是不是就完全没用了?其实也不尽然。国家叫停这些手术,并不是要一棍子打死,而是希望它们能在更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找到真正的价值。就像开车遇到红灯,不是让你放弃前行,而是提醒你要停下来,看看路况,确保安全再出发。
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这两种病现在可是越来越常见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一多,家属心里那叫一个着急,听说有新疗法,恨不得马上试一试。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医学创新不能只图快,还得讲科学。就像“欲速则不达”,有时候慢一点,反而能走得更稳。
这次国家出手叫停,其实是在给医学创新踩一脚刹车。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但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就像那句名言说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承认世界上有侥幸和偶然这样的事情”。医学研究更是如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实在在的证据说话。
当然,叫停手术并不意味着放弃希望。相反,这给了科研人员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在更安全、更科学的条件下,继续探索这些手术的潜力。就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医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所以,对于这次叫停手术,我们不必过于悲观。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医学监管体系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医生和科研人员也在努力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许有一天,这些手术真能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得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跟风。
总之,医学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谨慎。国家这次叫停手术,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学负责。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医学能真正攻克这些顽疾,让患者重获健康。到那时,我们再回首,一定会感谢今天这份理智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