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脚溃烂(糖尿病脚溃烂图片)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如何加速糖尿病足溃疡愈合?

1、控制好血糖水平 这是防治糖足的前提。

2、重视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血管狭窄、闭塞,导致下肢缺血加重,使足部溃疡更难愈合。 因此,血管狭窄患者最重要的是重建下肢血运,缓解患者缺血性疼痛,减少糖足创面愈合时间,降低截肢率。

3、重视合并症的治疗 比如心脑血管疾病会严重影响糖足伤口愈合。

4、重视营养问题 不少糖足患者还存在蛋白丢失和营养物质缺乏的情况,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慢性伤口愈合依赖于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营养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修复能力,加速溃疡愈合。

在临床实践中,营养干预被证实可有效控制糖尿病,对糖足患者更加重要。局部涂抹维生素A,口服维生素B9、维生素D、维生素E和镁补充治疗,可促进糖足溃疡伤口愈合。

需要提醒的是,糖足是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并不是单一补充营养就能解决问题,临床工作中对糖足的治疗策略主要是结合开通血管、控制创面感染、改善全身情况及营养状况,在此基础上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可促进创面愈合,改善预后。

糖足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并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科学防治。 (来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糖尿病患者为何容易“烂脚”?一文说清背后真相

在糖尿病众多并发症中,糖尿病足(俗称“烂脚”)令人闻之色变。它不仅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严重时甚至面临截肢风险,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那么,究竟为什么糖尿病会导致烂脚呢?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生理机制和多种危险因素,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高血糖

侵蚀足部健康的“隐形杀手”

持续的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烂脚的根源。长期血糖超标,就像给足部的血管和神经裹上一层“糖衣”。一方面高血糖会损伤足部微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堵塞。这使得足部的血液供应大幅减少,就像干涸的土地得不到灌溉,足部组织因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而逐渐失去活力,修复能力也随之下降 。

另一方面神经在高血糖的“攻击”下也会“受伤”。感觉神经受损后,患者对足部的温度、压力、疼痛等感觉变得迟钝或丧失。(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科医生张新宝)例如,脚上不小心被烫出泡、扎了刺,患者可能毫无察觉,无法及时处理伤口,进而导致伤口感染、溃烂;运动神经受损会使足部肌肉萎缩,骨骼变形,导致足部受力不均,某些部位长期受压,容易形成溃疡;自主神经病变则会影响足部汗腺分泌,使皮肤干燥、皲裂,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细菌更易入侵,增加感染风险。

二、感染

加速足部溃烂的“帮凶”

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足部一旦出现微小伤口,就极易引发感染。而感染又会反过来加重组织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当细菌在伤口处繁殖,会释放毒素,进一步破坏周围组织,导致炎症扩散。如果感染得不到及时控制,炎症会向深部组织蔓延,累及肌肉、肌腱、骨骼,引发骨髓炎等严重疾病。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在足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快速生长。而且,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功能也会因高血糖而受到抑制,杀菌能力下降,使得感染更难控制,伤口愈合更加困难,最终一步步发展为难以愈合的“烂脚”。

三、足部结构改变与外在因素

溃烂的“催化剂”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和肌肉病变,会导致足部骨骼和关节发生畸形,如夏科氏关节病,表现为足部关节肿胀、变形。这种结构改变会使足部的受力分布异常,某些部位承受过大压力,容易形成老茧、鸡眼,这些部位的皮肤更易破损,进而诱发溃疡。

此外,外在因素也不可忽视。不合适的鞋袜是导致足部损伤的常见原因,过紧的鞋子会压迫足部血管和神经,摩擦皮肤,而不合脚的袜子可能会在足部形成褶皱,反复摩擦造成损伤。另外,足部护理不当,如剪趾甲过深、使用尖锐工具去除老茧,都可能导致皮肤破损,为细菌入侵打开“大门” 。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烂脚?

1.严格控制血糖: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规范用药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从根源上减少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

2.加强足部护理:每天用温水(不超过37℃)洗脚,轻轻擦干,特别是脚趾间;使用无刺激性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湿润定期检查足部,包括脚底、脚趾缝,发现伤口、水泡等异常及时处理;选择合适的鞋袜,鞋子要宽松、透气、合脚,袜子以棉质、柔软、透气为宜。

3.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如散步、踮脚尖等,但要避免长时间行走或剧烈运动造成足部损伤。

4.定期筛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包括神经功能、血管状况评估等,早发现、早干预,将糖尿病足扼杀在萌芽状态。

糖尿病烂脚并非不可避免,只要了解其发病机制,积极做好预防和日常护理,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重视足部健康,守护好自己的“足下安全”。

糖尿病大意了!为何不痛不痒脚却突然溃烂?这4招防避免截肢

一、沉默的杀手:为何糖尿病足早期不痛不痒?

许多糖尿病患者直到脚部溃烂才发现问题,但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这种"无症状恶化"的根源在于长期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双重破坏:

1. 血管病变:下肢的"断粮危机"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下肢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就像生锈的水管,血流逐渐减少,但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而无明显症状。当脚部供血不足时:

  • 轻微伤口难以愈合
  • 脚部皮肤变薄、发凉、颜色苍白
  • 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坏疽)
2. 神经病变:失去"疼痛警报器"

高血糖会毒害末梢神经,导致感觉异常:

  • 早期:脚麻、蚁走感、灼热感
  • 进展期:痛觉、温度觉迟钝(踩到钉子/烫水都无感)
  • 晚期:完全失去保护性感觉

关键事实:临床85%的糖尿病足截肢始于被忽视的小伤口!神经并发症让患者失去疼痛预警,血管病变又阻碍伤口愈合,最终酿成悲剧。


二、这些症状是身体在求救!

糖尿病足并非突然发生,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
✅ 脚部麻木、刺痛感(尤其夜间加重)
✅ 脚部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
✅ 趾甲变形增厚、脚趾关节变形
✅ 行走后小腿酸胀(间歇性跛行)


✅ 脚部伤口超过2周不愈合

特别注意:冬季泡脚烫伤、修脚划伤、新鞋磨破皮等"小问题",对糖尿病患者可能是灾难的开始!


三、科学预防4步法1. 控糖是根本:稳住"罪魁祸首"
  • 空腹血糖<7mmol/L,餐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 避免血糖剧烈波动(尤其警惕饮酒引发的先低后高)
2. 每日足部自检(必做!)
  • :用镜子检查脚底、趾缝是否有伤口、水疱、红肿
  • :用手感知温度差异(冰凉提示缺血)
  • :用棉丝轻触脚背,检查触觉灵敏度
3. 改善微循环 营养神经
  • 血管保护:控制血压(<140/90mmHg)、血脂(LDL-C<2.6mmol/L)
  • 药物辅助
    • 甲钴胺 α-硫辛酸(营养神经)
    • 银杏叶提取物(改善微循环)
  • 禁忌:绝对戒烟戒酒!酒精会加速神经退化
4. 生活细节定成败
  • 穿鞋:选择圆头透气鞋,避免赤脚行走
  • 洗脚:水温≤37℃(用手肘试温),时间<10分钟
  • 修剪:趾甲平剪,勿剪过短,老茧找专业医生处理

四、高危人群加强防护

符合以下任一条者需每3个月专科检查:
⚠️ 糖尿病病程>10年
⚠️ 已合并视网膜/肾病等微血管病变
⚠️ 存在足部畸形(如拇外翻)
⚠️ 既往有足溃疡史


专家提醒

糖尿病足的治疗费用是预防的10倍以上!早期干预可降低50%-80%的截肢风险。记住:
无症状≠无风险——神经损伤后痛觉反而可能减轻
小伤口≠小问题——一颗石子可能引发截肢

从今天开始,每天花3分钟检查双脚,这份简单的习惯可能就是未来行走自由的保障!

重要!糖尿病足风险自测表(请收藏!)

(符合任意1项即为高风险,建议尽早就医评估)

1. 基础风险因素

✅ 糖尿病病程 ≥ 5年
✅ 年龄 ≥ 60岁
✅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 吸烟或长期饮酒

2. 足部症状自查

✅ 脚部麻木、刺痛或烧灼感
✅ 脚部皮肤干燥、皲裂、脱屑
✅ 趾甲增厚、变形或真菌感染
✅ 足部颜色发白/发紫,温度明显偏低
✅ 行走后小腿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
✅ 既往有脚部伤口愈合缓慢(>2周)

3. 感觉测试(简易版)
  • 触觉:用棉签轻划脚背、脚底,是否能清晰感知?
  • 痛觉:用钝针轻刺脚趾,是否感觉迟钝?
  • 温度觉:分别用冷、温水触碰脚部,能否区分?

自测结果:若任意一项异常,需尽快就医!


糖尿病足就医检查项目清单1. 基础检查
  • 血糖相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血管评估
    • 踝肱指数(ABI,判断下肢缺血)
    • 下肢动脉彩超(检查血管狭窄/斑块)
  • 神经评估
    • 10g尼龙丝试验(检测触觉灵敏度)
    • 振动觉测试(音叉检查)
2. 专科检查(必要时)
  • 下肢CT血管造影(CTA):明确血管堵塞位置与程度
  • 肌电图(EMG):评估神经传导功能
  • 足底压力检测:发现异常受力点(预防溃疡)
3. 日常监测建议
  • 每月:足科医生检查(高危人群)
  • 每3个月:复查ABI、神经功能
  • 每年:下肢血管CTA(严重血管病变者)

预防行动清单(高风险人群必看)
  1. 立即戒除:吸烟、饮酒、赤脚行走
  2. 每日必做
  3. 温水洗脚(37℃以下) 轻柔擦干(尤其趾缝)
  4. 涂抹保湿霜(避开趾缝)
  5. 检查鞋内有无异物
  6. 选鞋要点
  7. 下午买鞋(脚部稍肿胀时试穿)
  8. 鞋头宽松、鞋底防滑、内衬无接缝

重要提醒
即使无症状,糖尿病病程>10年者也需每年专科筛查!
任何脚部伤口(包括水疱、鸡眼)均需专业处理,切勿自行挑破或贴创可贴

(建议保存本表,就诊时携带以便医生快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