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产品 糖尿病(完美产品能调理糖尿病吗)
完美等保健品曾被指夸大治病疗效销售
舜网-济南日报 2015-03-15 07:03
资料图片
吴迪家里的“完美”保健品堆成了小山。(潘庆照 摄)
“医院都治不好的癌症,吃了‘完美’治好了!”
50岁的吴迪(化名)听信了“老师”的宣传,前后花费16000多元购买“完美”产品治疗高血压和腰椎间盘突出,但1年来,他的病没有丝毫起色,反而卧床不起了。
业内人士称,目前,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大都“夸大治疗功效”销售产品。政出多门、监管存空白是行业乱象的症结所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司透露,《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将在2012年上半年出台,在这个节点,记者卧底进入保健品行业,一探其乱象。
市民被“完美”治得卧床不起
吴迪虽只有50多岁,但高血压、高血脂、腰椎间盘突出已是老毛病了。2011年5月,其从事“完美”销售的同事向他推荐了一系列保健品。“说是只要吃了他们的产品,我身上的病都能治好。”王迪说,他吃了近1年,前后花费16000多元,但病症不仅没减轻,反而还加重了。“‘完美’方面说,是剂量不够的原因。”
2011年10月,吴迪的腰椎间盘突出恶化,卧床不起了。“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还说是吃的少了,让接着吃,他们的产品能帮我打通经脉。”同时,吴迪的高血压不仅没降下来,反而还升高了,“压差已经达到了50多,本来是40左右”,“完美”销售人员称,只有扩大压差,才能把血压降下来,需要接着吃产品。感觉上当了,吴迪果断远离了“完美”,并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吃了药,血压降下来了,腰椎间盘突出也做了手术,现在能下地了”。
市民王先生与吴迪有相同遭遇,他听信“老师”的话吃“完美”治疗中重度脂肪肝,3年多时间,花掉了3万多元钱,但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2011年年底,“康宝莱”业务员又找上门来,“说是吃他们的保健品能治病,三个月无效不要钱!”王先生又花费了1万多元,买了一堆“康宝莱”。近日,他去医院查体,发现病症仍是毫无起色。他生气了:“保健品怎么都这样?这不是骗人吗!”
记者自1月11日以卧底、暗访等形式进入保健品行业,至今已有60多天。吴迪一样的消费者接触了不下10人。他们大都是身体不适,被以“能治病”的说辞引诱购买了相关产品。今年71岁的苏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2011年8月,他应邀参加了一次由“中华医疗康复协会”举办的健康讲座。其间,一名自称大医院内科主任的中年男子为他开了10盒蜂胶糖脂胶囊,嘱咐按时服用,保证半月后即见效。此后,由于苏先生坚信那位“主任”开出的“良药”而放弃服用降糖药,结果造成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指数急剧升高,险些酿成严重后果。“场面搞得那么隆重,没想到还是骗局。”每当说起此事,苏先生都表示后怕。
今年80岁的由延益老人从医50多年,曾任职于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退休后,由延益转而考察保健品市场,他发现“夸大治疗功效”几乎是保健品行业的通病。由延益说,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保健品讲座、活动数十次,“几乎全都是忽悠老年人的,卖产品是他们唯一的目的。”
记者注意到,在正式的对外宣传及产品标注中,“完美”等都称是保健产品,且强调“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知情人士称,“夸大治疗功效”是在实际销售中销售商们惯用的伎俩。
上课被“洗脑”疯狂买产品
“你要钱还是要命?你有多少钱?”这是记者卧底期间,保健品“会销”现场“专家”的呼喊,几乎是扯着嗓子对老人喊的。济南市中区文庄居民张先生说,他68岁的老伴每周二、周六都去“完美”“开会学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课堂上带回一大堆“完美”的产品,半年多来,其老伴已经为此花费了2万多元,“‘完美’的所有产品基本都买了。”
“除了自己喝,她还逼着家里人喝,不喝就骂。”张先生的两个女儿也反对母亲参与“完美活动”,她们怀疑母亲被“洗脑”了,“我妈说,不买产品就得淘汰一批人,多买产品能挣钱。”张先生的女儿怀疑“完美”正是通过“开会”给老人灌输“挣钱”的想法诱惑其购买产品。
“竞争太激烈了,大家都在会议营销,拼的已不是产品,而是服务了。”雅培胰肽素济南客户服务中心谭经理说,目前济南数千家的保健品公司大都在会议营销。记者是在2011年12月9日“应聘”进雅培胰肽素济南客户服务中心的,其主营的“胰肽素植物软胶囊”主要针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的中老年人群。从谭经理的履历可以间接看出近10年的保健品市场演变,他说他是从深圳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突围出来的,2006年初,他建立起深圳雅培济南办事处,当时济南的市场还大有拓展空间。如今,他必须谋划向县市区拓展了,因为短短几年内济南的市场迅速饱和,保健品公司已达到数千家之多。
谭经理说,会议营销也可称作体验营销或服务营销,“体验的是一种企业文化,一种健康理念”。尤其很多保健品在功能和用料等方面同质化,而且大都针对中老年人群,更需要通过服务来争取客户。“老年人的内心比较空虚,儿女不在身边,我们就应该给他们当儿女或者当晚辈。”谭经理介绍,他们通过与街道办、居委会、老龄委等合作,举办社区“义诊”活动,通过“真诚的服务”,将客户请到会议营销的现场,“我们邀请国家级的专家,通过特色讲座、健康教育,让老年人性格开朗、老有所学,产生并提高保健意识”。
在招聘网站上,有关保健品销售的招聘信息达一万余条,济南地区的也超过200条,他们大都对“客户家访、联谊会邀请”等能力提出要求,业内人士称,保健品“会议营销”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业内自曝“会销”骗术
一位自称曾是保健品销售“主任”级别的女士自曝,“完美”等保健品会销“洗脑”的第一招就是夸大宣传,“对外,‘完美’号称是保健产品,但对‘下线’,大家都夸大‘完美’的药用功效,什么能治乙肝,癌症,反正说的出的病症都有效”。
“一定要密集地开长会,‘下线’身心疲惫,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削弱,最容易被影响,另外,会后一定要分享,要先让死忠分子发言,开好头,引导后面的走势。让所有人互相影响,表面上是自由发言,其实绝大部分人就算心理抵触,在那种场合下也会敷衍着说些好话,这样就造成一种所有人都一致赞同的气氛,意志薄弱的人就会对自己反对的想法产生怀疑。”该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称,如果找到一个信任“完美”的新人(行内称为“老鹰”),销售商一定会断其退路,“尽量让他冲级别,多屯货,让他得罪遍自己的亲戚朋友,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很难下台了。很多保健品公司都是这么做。”
记者卧底过程中认识了从事保健品销售十多年的步先生,他介绍,保健品“会销”主要针对老年人,“身体不好有闲钱,容易相信人又缺乏维权能力,老人当然成了很多保健品公司坑骗的对象”,步先生说,2010年全国保健品市场的规模就已达2000亿元以上,而其中的产销成本一般仅为2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暴利行业。受利益驱动,一些销售人员利用监管空白钻空子,用各种手段欺诈坑害消费者。
“到了会场,‘专家’把保健品的疗效无限夸大。老人在‘专家’忽悠下,头脑发热当场购买。没带够钱的,销售员会送货到家,趁热打铁去家里取钱。”步先生说,保健品会议营销最常用的骗术就是请“专家”,把老年人召集在一起开会、听讲座。为了吸引老年人到会,会采取送廉价纪念品、小礼品的手法。
“保健品销售员个个都是心理专家”。有业内人士表示,“第一步,取得老人信任——— 产品卖出前,张口亲爹亲妈地叫着,饿了送饭,渴了递水,连鞋带松了都会给你及时系上。现在老人们大都不跟孩子住,长期缺乏子女关爱且身患各种疾病的他们会不被如此‘亲情’打动?第二步,亲情攻势过后,骗子们往往以没有业绩会被解雇为由请求老人帮忙,同时借助‘专家’不断强化产品功效。身为老人,哪能看着‘好孩子’受委屈?再说,既然能治自己的病,买了也不浪费啊?于是,掏腰包买货也就顺理成章了。”
监管空白是乱象症结所在
记者注意到,有关“完美”等保健品“治病”及营销模式的质疑由来已久,包括山东在内的众多地方消费者质疑其为“洗脑传销”,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反映。3月7日,记者电话咨询国家工商总局,工作人员表示“完美”并未取得山东地区的直销权,但若通过专卖店形式销售,并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消费者若有疑问可向当地工商部门举报。
之前接受采访时,济南市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工商部门对推销假劣保健食品的行为,通常是以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进行监管。而在具体工作中令工商执法人员“犯难”的是,在被投诉的保健食品说明书、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销售人员往往是暗地里向目标老人肆意夸大功效。“没有现场录音或录像,这种虚假宣传很难取证。”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他们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更大程度上是针对其质量,对于其欺诈坑害消费者的营销手段,则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在保健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企业设立、产品批号、生产标准的审批要经过很长时间,有时会超过半年,严格的审批程序表明国家在审批方面的重视。可是,在从业人员的素质、经营场所、注册资金等方面,相对药品来讲要低很多,有的基本未作任何要求,这是造成销售成本低廉的原因之一。而且,尽管看来有多个部门在监管,其实法律法规空白很多。目前的大环境,对正规合法企业有失公平,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健全。”卧底中,有正规保健品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认为,保健食品的监管一直是个盲区。1996年卫生部公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后要求“有关保健食品将另行规定”。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说,“《食品安全法》已颁布实施两年多了,但配套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迟迟没有出台,保健食品监管依然处于空白。”
同时,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出现了政出多门的现象。从保健食品行业确立法律地位的1995年起至2007年止,12年的时间里,我国共出台了保健食品相关法规规章128部,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法规时如果协调不到位,法规撞车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让守法企业无所适从,而违法企业却如鱼得水。
采访中,多名基层执法人员认为,保健品相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职责并做好监管衔接,用联合执法的方式填补漏洞。其中,药监部门应从源头加强监管,堵住假劣保健食品流向市场的出口;工商部门应加强保健食品销售的前置审批,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无照经营;同时,卫生部门应严查冒牌“名医”“专家”的非法诊疗行为。
完美公司:紧跟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部署 专注于大健康领域的创新研发
图集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 后疫情时代,民众健康意识提升,对营养认知需求逐渐强烈。9月8日,以“健康中国营养先行”为主题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升级仪式暨新华网大型科普节目《营养翻译官》上线发布会”在北京顺利举办。部委协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营养科普事业的新起点,聚焦营养健康知识的科学表达和传播普及,共同推动国民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将“健康中国”行动落到实处。
完美生命健康科技研究院资深营养科学家、完美(中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毛新亮表示,一直以来,完美公司将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注重夯实基础、打造科研品牌。2019年,完美生命健康科技研究院正式落成启用,专注于大健康领域的创新研发、科技转化及项目孵化,将在新型原料、领先技术、创新产品及研发服务等方向重点着力,最终实现赋能完美、服务行业。
毛新亮表示,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健康极为重要,人体微生物90%分布在肠道,细胞数量约有10万亿,约有300万个基因,约是人体基因100倍,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正是认识到了微生态与健康的重要性,早在九十年代,完美公司就开始着手研究益生元以及相关功能产品。2000年,完美公司已经获取保健功能为“改善胃肠道功能(润肠通便)”的保健食品,比如完美牌高纤乐冲剂和活立多牌健肠口服液。2009年获取保健功能为“调节肠道菌群”的保健食品,如完美牌低聚果糖沙棘茶,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完美公司的明星产品。
在持续发力肠道微生态产业化的同时,完美公司也将不断探索肠道菌群和生命健康的关系。2012年起,完美公司成立“微生态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历时6年,致力研究以肠道菌群为着力点的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等)防控新策略。
据了解,为了获得肠道菌群与各种健康关注的一手资料,完美公司购进了一流的测序仪、招揽了物理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人才,打造具备二代高通量测序能力的自主检测平台,半年内获得覆盖全国几乎所有省市近6万人肠道菌群数据。
展望未来,完美公司将紧跟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将“以创新为引擎、以科研为驱动”继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产品和更完美的服务。
责任编辑: 冯孔
经销商编造完美产品“神话” 济南患者用生命诉说真相
2019年1月9日,对于山东肥城的汪先生来说,尿路感染,高烧41℃,迫使他再次来到位于省城济南的山东省立医院住院治疗。这是他新年后的第一件大事,也是继2018年6月换肾后,第三次来到省立医院住院。这次住院治疗,也让47岁的汪先生更加坚决地选择以自己的案例提醒更多人警惕完美经销商的误导和虚假宣传。
汪先生在济南等待住院治疗(照片由汪先生家人提供)
2014年:相继被查出血压偏高,血肌酐超标后,汪先生一家陷入担心焦虑中
时间拨回2014年10月,汪先生的妈妈由于年龄偏大、血压高,孝顺的汪先生选择给妈妈买一台测量血压的仪器。在一家商店里,汪先生抱着好奇心,请店员先给自己测了一下血压。结果,店员回答“血压偏高”。汪先生并没有往心里去,汪先生认为,家用的仪器,测量数据可能不太准。
回到家中,这个细节被妻子邓女士听到后,强烈建议汪先生到镇医院查一查。本网了解到,汪先生以前当过兵,1994年复员。1995年开始跑起了运输。不久,跟邓女士结婚,并有了幸福的结晶。汪先生一家并不富裕,家中还有老人需要照顾,作为家中的顶梁柱,靠着汪先生跑运输,家中倒是攒下了一些钱。
几天以后,汪先生来到肥城市新城镇医院查体,结果显示,血肌酐超过了200μmol/L。这就意味着,汪先生的肾“可能有问题”。新城镇医院建议汪先生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再次检查。
在泰安市中心医院,汪先生重新做了身体检查。从尿素氮,尿酸,血肌酐,尿潜血等多项指标的检查结果来看,医院建议汪先生住院治疗。
2014年10月22日至11月18日,汪先生开始了27天的住院治疗。据汪先生说,在住院治疗期间,他的血肌酐指数曾一度下降到195。
汪先生的病历显示,入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在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活血、保肾、降压及降尿蛋白及口服中药等治疗,效果可。
出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3期。
“出院医嘱”一栏写道:院外继续药物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冒;院外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
按照医嘱,汪先生出院后,回家继续治疗。治病心切的汪先生和家人经过多方打听,又来到肥城矿物局中心医院看大夫,拿了中药。吃药的第一个月,血肌酐曾降到过176,这让汪先生和家里人很开心,于是,汪先生坚持吃了近4个月。期间,血肌酐指数也有过小幅度的回升,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汪先生继续治疗。
汪先生告诉本网,后来,当从医生那里打听到自己的病不能完全治愈、只能药物控制的时候,他的内心非常焦虑、复杂,对吃药失去了信心,又不想就此放弃。
2015年:在“完美”朋友的多次推荐下,患者夫妇开始相信保健品“消除病痛”
据汪先生的妻子邓女士介绍,她和代理完美产品的李某某和刘某某认识了很多年,李某某和刘某某经常向她推荐完美的保健品。邓女士对保健品并不感兴趣,只是碍于情面,才接受了李某某上门推销的好意,并给自己的孩子买过一份完美的“清调补”产品。
在得知汪先生得了肾病以后,李某某又找上门来,推荐邓女士购买完美的产品来治病。李某某告诉邓女士,汪先生的病,在医院里治不好。
李某某说,新泰的史老师(李某某的上级代理——本网注)曾经用完美的产品调理好了两位尿毒症患者,一位南方的水产商和一位当地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本网注)。
此时的邓女士,有些心动了。
2015年3月30日,李某某、刘某某带着邓女士等人来到山东省新泰市找到了史某某。到了史某某的完美专卖店,史某某向邓女士等人介绍了自己曾经多次到北京、上海学习过,并指着墙上的照片给大家看,还介绍自己曾经与某位国家领导人身边的保健医生有过交流,而且墙上有合影。史某某本人也告诉邓女士,自己用完美的产品调理好了一位卖海鲜的,还有一位医生。
看到完美产品的包装上并没有显示能医治肾病的说明,邓女士觉得这和史某某介绍的作用不一致,而且包装上印着: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不能用于疾病预防、治疗。当邓女士表示质疑时,在史某某介绍了完美产品的功效,墙上与名人的合影,在北京学习的经历,相关期刊杂志上对肝病、肾病等的介绍,完美公司领导的文章和照片出现在众多杂志报刊的封面上以后,她开始相信了面前的“史老师”。
史某某给了邓女士肾病治疗的建议,并且告诉邓女士,汪先生的病,越吃药对肾脏的损害越大。要立即停药,立即吃完美的产品,这些产品能从细胞上恢复(汪先生的健康——本网注)。“只要有尿,这个病就能调理好。”史某某告诉邓女士。
史某某还写下了所要购买的完美产品的一张条子,邓女士按照条子上的记录,先后从刘某某(刘某某是史某某的下线——本网注)处购买了肽藻粉、矿物晶、高纤乐、玉米肽、芦荟胶、健扬胶囊、一生糖、人参滴丸、沙棘茶、营养餐等完美系列产品。
汪先生家里吃的完美产品的包装盒(照片由汪先生家人提供)
邓女士告诉本网,当时感觉史某某不会骗她。
汪先生告诉本网,2015年3月31日,他开始吃完美的产品。同时,家里剩下的5副中药就扔掉了。期间,刘某某还告诉邓女士要汪先生大量的吃,说“量大是药品,量小是补品。”
吃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汪先生再次到新城镇医院做了身体检查,显示血肌酐为200多。邓女士、汪先生给刘某某打电话咨询,得到的回复是“头三个月不用查”。刘某某还告诉邓女士,肝脏、肾脏的细胞代谢一次要长达180天。代谢几个周期以后,身体就好了。“不要只看指标”,刘某某又强调。期间,汪先生本人也去新泰找过史某某,史某某告诉汪先生要增强信心。
在邓女士和汪先生的记忆里,在史某某的店里看到的杂志对完美产品和完美公司领导的介绍,史某某在北京、上海等地多年的营养学习经历,史某某随完美公司出国旅游、学习以及史某某与领导人身边营养保健医生的合影,史某某自述调理好了肥城的一些肾病,癌症方面的病人,十几年的店面……这些场景都让邓女士和汪先生对史某某很是信任。
2016年:当汪先生血肌酐指标“亮红灯”时,完美经销人员用各种借口搪塞患者
2016年夏天,汪先生再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发现血肌酐达到了400多。这时的邓女士顿时懵了,心里开始害怕。汪先生更是着急。
询问刘某某,史某某,得到的答复却是,不用看指标,指标只是表面现象,完美保健品是从细胞层面恢复。要有信心,身体难受不用害怕。“指标从高处下来,就好了。”刘某某回复邓女士。
新的疑惑被刘、史两人“解开”后,在两人的指导下,汪先生继续吃完美的保健品。
其间,邓女士还通过手机陆续接收到很多公众号推送的完美的文章。本网在邓女士提供的相关微信公众号下,发现了如下部分文章:《完美产品打破糖尿病终生吃药的人生!28年的糖尿病史已经完美攻克,完美产品打破糖尿病终生吃药的人生!》《坏消息不断!患宫颈癌四处求医,完美产品排除干净,太赞了!》《化疗者的福音》《丢掉你的药,去吃芦荟王浆矿物粉!》《完美肽藻粉能够火10年的原因原来是…?痘痘、胃病、肝病、老人斑、上火……喝着喝着就痊愈了!》《每天六杯沙棘茶,妇科肌瘤说拜拜……》。还有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图文,“小宝贝早产儿,出生两斤多,脑萎缩,脑积水还有癫痫,在医院多次收到病危通知,在医院花了100多万,也没解决好,有幸认识完美,感恩完美。”
完美产品的宣传文章截图
2016年10月,汪先生开始出现呕吐现象,却被史某某告知,这是“好转反应”,“你这是调理到胃了”。汪先生还被告知,不需要问医生,完美保健品和药不是一回事,医生不懂。
在这种情况下,汪先生在家里又“调理”了40余天。
汪先生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了。2016年11月17日,汪先生和邓女士辗转来到了山东省胸科医院检查,检查发现血肌酐为1411umol/L。这时候的汪先生,心里已经凉透了。他知道,自己要“完”了。
汪先生第2次住进泰安市中心医院时的病历(照片由汪先生家人提供)
之后,汪先生不得不接受一周3次,一次4个小时的透析生活。吃药、输水、透析成为伴随汪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住院期间,不断的透析让汪先生血液中的毒素被一次次地排出,但对于健康,汪先生却没有了一丁点儿信心。
据百度百科介绍,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33umol/L。(地域和医院不同数值有所差异)
在肾功能衰竭期,肌酐的值是442—707umol/l,机体的内环境已长期地、持续地不正常,属于比较严重的期。
当肌酐发展到大于707umol/l时,已说明是尿毒症末期了,此时,病人的肾功能已基本上彻底损坏。
2017年:患者家属多次找完美经销人员讨要说法,此时,患者的病情在一天天恶化
从2017年农历正月,心有不甘的汪先生和家人几次联系史某某讨要个说法。电话的另一头却多次传来史某某妻子的转告“(他)没在家”。
当邓女士家一行人来到位于新泰的史某某的完美专卖店后,史某某便不再承认之前对汪先生和邓女士的各种“建议”和“承诺”。史某某的女婿还称邓女士一行人的行为是“入室抢劫”。
几天以后,邓女士等人来到完美山东分公司,一位卞姓经理接待了邓女士一行人。在了解了一行人的来意后,山东分公司约见了史某某,随同史某某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名律师。本次沟通没有任何结果。
期间,完美山东分公司还提出可赔偿汪先生等价20万元的完美保健品,但也没有结果,邓女士认为卞经理等人缺乏生活常识和医药知识。
另据介绍,史某某在未告知山东分公司的情况下,告诉邓女士可以以慈善捐款的名义给邓女士一家一些钱。“现在,史某某也不承认这件事了。”邓女士说。
邓女士一家与完美山东分公司前后见了五、六次,却没有达成任何结果。
多次协商未果后,2017年9月底,邓女士等人来到完美公司的广东总部,完美公司总部业务中心业务管理部刘女士接待了邓女士一行人。刘女士告诉邓女士,请邓女士一行人要多多考虑分公司的意见(慈善捐款——本网注)。
2017年11月13日,11月16日,2018年2月5日,邓女士与该完美总部刘女士先后进行过几次通话,通话中,刘女士说,完美公司总部一直在跟进邓女士的事情,在跟进过程中,史某某态度坚拒,不予处理邓女士的诉求。刘女士继续表示,“公司这边没有办法勒令他,你们(与史某某——本网注)这边必须要好好沟通看看。”刘女士还让邓女士继续找刘某某从中搭桥沟通。
就在邓女士与完美总部后期沟通的过程中,周某某(总监,史某某的上级——完美公司的叫法)出现在了肥城。在多方激烈的交涉过程中,周某某以“和事佬”的口吻提到:“从我们的角度,我们只是从中间协调。这么长时间了,拖得两家人都不好。我们想调解调解,希望大家各退一步,他(史某某——本网注)家拿出一点,你们得到一些帮助,就可以了。”
邓女士告诉本网,眼看着与汪先生同样患有肾病的病友都能正常上班,她觉得史某某的做法延误了汪先生的治疗,还被质疑借着家人“捞钱”,而完美公司却相互推托责任,心里实在委屈、难受。
本网得知,就在邓女士与史某某等完美产品经销方交涉期间,被患者一家称为“不会骗我们”的史某某,反以邓女士多次上门“吵闹”损害其名誉,将邓女士等人告上法庭。但法院驳回了史某某的诉讼请求。
二姐捐肾让汪先生重获生机,但病患的压力仍然重重地压在一家人心头
一边是邓女士在为丈夫汪先生的合法权益四处奔波,一边是汪先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由150多斤瘦到了105斤。汪先生告诉本网,自己那段时间已经绝望了,情绪非常不稳定。
2017年底,二姐决心把自己的一颗肾捐给弟弟汪先生。很快,配型成功。2018年6月21日,汪先生的肾移植手术在山东省立医院实施。该事件曾在肥城当地媒体以“佳话”传播,网友留言也特别温暖。
汪先生告诉本网,直到现在,自己的二姐始终不能干重活。自己也因这个病,长时间没有外出工作。汪先生算了一笔账,家里平均每个月要花1万多块钱用来购买完美的保健品,前后大约花费了19万元。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自己不但没有了收入,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不少钱治病。仅2017年住院就花掉了八、九万元(报销之后)。配型 肾移植手术花掉了10多万元。自己在换肾以后,由于并发症,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济南复查。而邓女士由于要陪着丈夫来看病,家中的小本生意早就没法干了,家中还有17岁的孩子正在上高中,很怕影响孩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