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2型糖尿病(预防2型糖尿病的药物)
也许比吃药更靠谱!2个习惯或可帮你远离糖尿病
►
本文180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4亿,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糖尿病并非“老年病”,更不是“富贵病”。
它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年轻人、农村人、甚至看上去很“健康”的人。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并发症:失明、肾衰竭、截肢、心梗、脑卒中……
但好消息是,糖尿病绝不是不可逆的命运。比降糖药更管用的,其实是你每天的生活习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个被医学界反复验证的“黄金习惯”,它们能有效降低糖尿病风险,甚至帮助已经确诊的人,控制病情、减少用药。
“我也不胖,也没吃甜食,怎么还是得了糖尿病?”李叔今年45岁,身高175cm,体重只有65公斤,看起来一点都不胖。平时不喝奶茶、不吃零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查出了2型糖尿病。
“我平时吃得也不多啊,饭就是一碗米饭,最多再来点小菜。”
医生听完后摇头叹气:“问题就出在你这碗米饭上。”
原来,李叔是个“饭量小,但顿顿精米”的人,几乎不吃粗粮和蔬菜。加上工作久坐,几乎不运动,血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终于撑不住了。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是“吃甜食吃出来的”,但真相是,它是“吃得精、动得少”慢慢拖出来的。
黄金习惯一:每天动起来,哪怕只走30分钟运动,是目前唯一被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推荐的“非药物治疗第一手段”。
只要你能坚持每天快走30分钟,哪怕不跑步、不健身,也能大大改善身体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
别小看这30分钟,它比一片降糖药的作用还要真实。
2020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一项研究指出:规律运动能将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发病风险降低58%。
哪怕是确诊糖尿病的人群,坚持运动3个月后,血糖、血脂、血压都能明显改善,部分人甚至可减少药物用量。
重点不是“运动强度”,而是“有没有动”。
哪怕你只是上下楼梯、遛狗、做家务,只要动起来,都是在帮身体“开窗通风”,让胰岛素更容易发挥作用。
黄金习惯二:吃饭顺序对了,血糖稳了你知道吗?同样一顿饭,如果吃的顺序不一样,餐后血糖能相差一倍。
很多人吃饭习惯是——先吃饭、再吃菜、最后喝汤。这样吃,碳水一口接一口,血糖嗖一下就冲上去了。
但如果顺序换一下,先吃菜,再吃肉,最后才吃饭,血糖的波动就会小很多。
这背后有科学依据。蔬菜里的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的吸收速度,减少血糖冲击。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发现:改变饮食顺序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长期坚持甚至能改善糖化血红蛋白。
记住这条口诀:菜-肉-饭,血糖不乱。
当然,更重要的是减少精制碳水。白米饭、馒头、面条这些“精粮”,升糖指数高得吓人。
建议用糙米、燕麦、红薯、小米等慢碳替代部分主食,每一口都是在延缓糖的吸收。
吃药不等于治好糖尿病,别被误导了!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靠吃药控制,吃一辈子就好了。
但医学界早就明确,吃药只能控制血糖,不能逆转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的“根”在胰岛素抵抗,而这正是由生活方式不良引起的。
不改变生活习惯,药吃再多,也只是“止渴饮鸩”。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6年就指出,80%的2型糖尿病是可以通过生活干预预防的。
也就是说,很多糖尿病,其实是“管得住的命”,不是“躲不过的病”。
别等确诊再后悔,健康从今天开始很多人会讲:“等我查出血糖高了再控制也不迟。”
但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往往悄悄在你体内“潜伏”了5-10年,才露出蛛丝马迹。
而这期间,它已经在悄悄破坏你的血管、神经、眼睛、肾脏……
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最有效的药,是习惯。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3年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11月。
[2] 李玲等.《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控制的系统评价》,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第12期。
[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餐前摄入蔬菜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研究》,2022年临床营养学年会报告。
[4]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2年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
写在最后: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更不是“老年病”,它和你的每一口饭、每一次久坐、每一秒懒得动,都有关。
真正能远离糖尿病的,从来不是药,而是你每天的选择。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糖尿病最怕这两种维生素!补足它们,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
62岁的老张,确诊2型糖尿病已经有整整十年的时间了,但是他的血糖却始终控制得不太好,最近半年的时间,老张又出现了双下肢对称性麻木的现象,为了查明病因,老张来到医院,通过检查,很快明确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按说并发症已经很严重了,但医生却只是开了一瓶维生素B12给老张。
老张有这样的困惑,小小的一瓶维生素B12,难道就可以治好我的并发症吗?医生说,糖尿病一旦形成并发症,要想逆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出现并发症,也不能置之不理,当然,控制好血糖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另外,还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治疗和稳定并发症。
那么,为什么维生素B12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呢?
维生素B12是合成神经髓鞘的关键成分之一。髓鞘包裹在神经纤维外,类似“绝缘层”,帮助神经信号快速传导,如果缺少维生素B12,就会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从而导致异常的四肢麻木、感觉减退。
维生素B12作为辅酶参与神经细胞内蛋白质、脂类和DNA的合成,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长期缺乏可能导致神经细胞变性,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
所以,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可以预防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当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还有一种维生素不能忽视,那就是维生素D,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上的研究指出,缺乏维生素D可能增加50%的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62%的糖尿病前期的发生风险。
《内科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患者,补充高剂量的维生素D,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15%,回归正常血糖调节的可能性增加30%。
这些研究,都提示了维生素D与血糖之间的紧密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机制就是,维生素D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了以后,那么血糖自然也就稳定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的缺乏,缺少维生素D,还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容易合并骨质疏松,所以及时补充维生素D,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有非常有好处的。
既然维生素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那么这两种维生素究竟要怎样补充呢?
首先来说说维生素B12,像瘦肉、海鲜、乳制品和鸡蛋里都富含丰富的维生素B12,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血糖控制比较好的情况下,是可以适当多吃这些食物的。
很多糖尿病患者有这样的误解,觉得要控制好血糖,就只能吃素,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一味只吃素,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而且很容易导致维生素B12的缺乏,更易诱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其次来说说维生素D,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的缺乏,其实,补充维生素D并不麻烦,只要你多坚持户外活动就可以了,维生素D又被称为阳光维生素,人体所需维生素D约90%是由皮肤合成,所以,只要你坚持每天晒太阳,完全没必要担心维生素D会缺乏。
可也有很多人会说,像现在天气如此炎热,很多地区的温度已经超过了40摄氏度,大家都想待在空调房里,谁又愿意去户外活动啊。
当然,还有一些能补充维生素D的食物,含维生素D比较丰富的食物有鱼肝油、肝脏、肾脏、全脂奶、黄油、蛋黄等。
新加坡糖尿病控制率高,他们这9个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新加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高达58%,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这个数字背后,不是依靠什么神奇药物,而是一整套融入日常的健康生活方式,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做法既不复杂也不昂贵,每个普通家庭都能轻松借鉴。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中国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个患者。但同样是亚洲国家,新加坡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却低得多。他们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新加坡推广的"健康餐盘"计划将标准餐盘划分为四份,1/4优质蛋白,1/4全谷物,1/2蔬菜水果。这种直观的分餐方式让控制食量变得简单。
关键细节,使用直径18厘米的小号餐盘,自然减少进食量,先吃蔬菜再吃主食,血糖上升更平缓,餐馆标配250毫升小碗米饭,是国内的1/2量
浙江大学的研究证实,改用小号餐具可减少20%的热量摄入,对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显著。
新加坡人善用姜黄、肉桂、咖喱叶等香料,这些不仅是调味品,更是天然的血糖调节剂,科学依据,姜黄素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肉桂醛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咖喱叶中的生物碱有助胰腺功能,福建医科大学的研究显示,每日摄入1克肉桂粉,可使空腹血糖降低10%,在家做饭时撒点香料,既提味又健康。
新加坡组屋区的电梯有个特别设计,每隔5层才停一次,鼓励居民多走楼梯。这种"被动运动"策略收效显著。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快走(分5次,每次30分钟),饭后散步15分钟,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看电视时做简单拉伸,避免久坐
北京体育大学的调查发现,坚持饭后散步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幅度减少35%。
新加坡强制要求饮料包装正面标注含糖量等级(A-D级),D级高糖饮料禁止在学校、医院销售,饮水建议,选择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
每天至少8杯水,少量多次饮用,随身携带保温杯,减少购买包装饮料,中山大学的研究表明,用白开水替代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降低26%。
新加坡政府建议每晚10点后调暗公共区域照明,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充足的睡眠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睡眠贴士,固定作息时间,包括周末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卧室温度保持在24-26℃,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显示,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40%。
每个新加坡社区都有"健康促进站",提供免费体脂检测、健康课程,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极大提升了慢性病管理效果。
可借鉴做法,参加社区健步走团体,定期与家人朋友分享健康食谱,利用手机APP记录饮食运动,华西医院的研究证实,有社会支持的糖尿病患者,控糖达标率提高50%。
新加坡香烟包装的恐怖图片警示同样用在高糖食品上,这种视觉冲击显著改变了消费行为,购物技巧,学会看营养成分表,警惕"无蔗糖"但含果葡糖浆的食品
购买完整水果替代果汁,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能正确阅读食品标签的人群,糖摄入量低31%。
新加坡推行"办公时间拉伸操",每工作2小时集体活动5分钟。这种碎片化运动累积效果惊人,办公室建议,接电话时起身走动
使用小容量水杯,增加走动机会,午餐后站立办公15分钟,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显示,每小时站立活动2分钟,可改善血糖代谢。
新加坡的"国家健康计划"用现金奖励坚持运动的市民,这种正向强化效果持久,自我激励法,设立阶段性健康目标,达成目标后给自己非食物奖励
记录健康改善带来的积极变化,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实验证实,有奖励机制的行为改变,坚持率提高3倍。
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糖尿病发病率开始飙升,与饮食西化同步,经过30年努力,他们用传统智慧结合现代科学,成功扭转了这一趋势,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
行动起来:从小改变开始不需要一次性做到所有9点,从最简单的改用小餐盘、饭后散步、多喝水开始,循序渐进。记住新加坡的经验:持续的小改变,终将累积成大健康。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华糖尿病杂志, 15(1), 1-5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 营养学报, 44(1), 1-20.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36(8), 731-738.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