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糖尿病(血管瘤糖尿病腿骨折高烧不退人昏睡能活多久)
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这三大危险因素是导致脑中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秋冬换季是脑卒中的高发时段,哪些疾病可导致脑卒中?脑卒中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年轻人不用担心?定期输液能有效预防脑卒中,是真的吗?针对网友热议的话题,新华网近日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缪中荣。
1
新华网
什么是脑卒中?哪些疾病可导致脑卒中?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大脑能够运转主要是因为脑细胞在发挥作用,而这些脑细胞是要靠脑血管来供应能量。脑中风实际上是脑血管出了问题,导致脑细胞能量不足,大脑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脑中风分为两大类,一是脑梗死,一是脑出血。脑梗死是脑血管堵塞,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无论脑血管是堵塞还是破裂,都会对脑细胞造成很严重的损伤。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这三大危险因素是导致脑中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三高控制不好发展到最后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长期的抽烟、喝酒,也是造成脑中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年龄等。年龄越大,发病的几率越高。还有遗传因素,父母亲有这方面的问题,子女出现问题的概率就比较大。
怎么判断是脑卒中前兆还是其它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会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说话不利索等症状,或者一侧的胳膊腿麻木无力,看东西发黑重影,走路时跑偏,站不住突然晕倒等。
脑中风发作时往往有一些先兆。缺血性脑卒中会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说话不利索等症状,或者一侧的胳膊腿麻木无力,看东西发黑重影,走路时跑偏,站不住突然晕倒等。对于脑出血来说,比如脑袋里长的一个血管瘤破了,会突然剧烈的头痛,伴有脖子僵硬、呕吐。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预示着有可能得了脑中风。
当突发病时,如何迅速处理? 首先要拨打急救电话120或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医院去治疗。首先,第一时间什么药都不能吃。因为脑中风分为出血和缺血,如果是脑出血,病人吃两片抗血小板的药物会增加出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还有一些人吃救命的中药,买很贵的药丸放在家,一出现脑中风症状就吃药,如果病人发病昏迷,这些药会造成窒息。我之前遇到一个老太太,当她发现老伴的一只手耷拉下来胳膊也举不高时,认为老伴得了脑中风。这时她喂了两片氯吡格雷莹(抗血小板的药物),接着给他十个手指针刺放血,看着老伴有所好转便认为自己的处理方法正确。之后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脑血管狭窄需要做手术。其实一旦发现身边的人出现这样的情况,她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另外,放血疗法也是非常错误的,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影响后面的治疗。比如我们给一个病人做手术,要做静脉溶栓,一看四个指头全在放血,这时就无法将溶栓药物静脉输入,输入后会造成致命性的出血,这就耽误了正确的治疗方法。所以如果有脑中风症状,首先要拨打急救电话120或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医院去治疗。
定期输液能有效预防脑卒中,是真的吗?2
缪中荣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输液不会预防脑中风的发作。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输液不会预防脑中风的发作。还有一个类似的误区是一些人认为脑中风发作一次后,吃了药病就好了。其实脑中风有很高的复发率,比如脑血管会长动脉瘤,长血管瘤,这些鼓起的泡会破,25%的人在第一次破裂时就会失去生命。很多人不知道,医治后觉得病好了,但其实隐藏了很大的隐患,第二次破裂后会有50%的人失去生命,所以它是一个复发率很高的疾病。大家需要到医院去找发病原因,像血压控制不好、抽烟喝酒、脑血管狭窄等。一定要找出原因,把原因去除,之后可能就不再发作了。第二个误区是很多人对终生服药很敏感。假如你动脉硬化比较重了,不终生服药病就很有可能会再次发作。但总有一些人认为终生吃药有副作用,对于个体来说药肯定有副作用,但是获得的好处比副作用大的多。还有一些人到了一定年龄患了高血压糖尿病,控制比较好但从没有查过心脑血管是否有问题。我们在网上会看到有些人突然猝死的新闻,这肯定是心脑血管有问题。所以年龄大的有高危因素的人一定要去医院做一个心脑血管的全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容易长血管瘤,更应该做个头部的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符合手术的标准,做完手术后就可以预防脑出血。
脑卒中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年轻人不用担心?有些年轻人熬夜加班加点、不分白天黑夜地看手机,也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等其他的一些疾病的高发。
有一个不可控的危险因素是年龄问题。现在年轻人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平时去体检发现疾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年轻人更加不注重危险因素的控制,有些孩子肥胖会引发脑中风的发作,有些年轻人熬夜加班加点、不分白天黑夜地看手机,也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或颈椎病等其他的一些疾病的高发。还有一些是小孩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病。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像孩子小时候脑血管就开始堵。这些孩子从小就开始偏瘫,如果年龄大一点就会脑出血,这种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做一些搭桥手术还是比较好的。
秋冬换季是脑卒中高发期,如何做好预防? 有规律的运动是预防脑中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一,如果有心脑血管病史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因为天气寒冷血管会收缩,血管狭窄再收缩就容易出问题。第二,控制好血压。因为季节变化血压有可能会波动。第三,多吃点蔬菜水果。中国人卒中高发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少吃蔬菜水果。第四,适当的运动。有些人一到冬天就不爱运动了。其实不运动也是导致脑中风高发的一个原因。尽量天暖和的时候出去运动,有规律的运动是预防脑中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贵州百灵:糖宁通络国家级课题获重要进展
中证网讯(记者 康曦)5月23日晚间,贵州百灵披露糖宁通络国家级课题研发进展,公司收到《糖宁通络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阴虚内热、目络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第一次期中分析报告》。结果显示,在此次临床研究试验中,糖宁通络片与唯一批准上市的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化学药——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照,表现出了更加显著的疗效优势。
具体来看,糖宁通络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字母识别数量,其提高幅度显著优于羟苯磺酸钙胶囊(达士明)组并且能够逆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血管病理改变,总体安全性良好。眼底照相显示糖宁通络能减少眼底微血管瘤、减少渗出、进而减少微循环淤血,改善微循环。
2021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2021年度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立项计划通知,糖宁通络片防治糖尿病及视网膜并发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机制探讨课题正式立项。贵州百灵作为课题承担单位随即开展了启动工作,截至2022年4月30日,全国共有20家医院通过伦理审查和签署合同。
“相较于其他并发症,糖网治疗的研究更为直观,可以通过眼底照相非常清晰地看到眼底的病变,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指标都可以客观呈现和定量分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眼科学科带头人、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院长段俊国教授表示,“通过科学客观指标得出的结论是过硬的,能够客观反映糖宁通络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贵州百灵董事长姜伟表示,经过多年科研及临床积累,此次糖网临床试验的成果完全符合预期。过去多年,糖宁通络已经在多项动物试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积极表现。不同的是,此次在国家级科研课题的人体临床试验中,糖宁通络治疗和逆转糖网并发症的有效性再度取得关键证据,与之前研究成果相互印证,这对提升糖网患者生活质量、避免致盲具有重大意义。
糖尿病基础-教你看懂糖尿病化验单--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非常重要,我们之前已经写过很详细的文章来说明了,就不再赘述了(没看过?回复“糖化血红蛋白”查看)。今天我们主要说说化验单上的糖化血红蛋白:
简单来说,就是葡萄糖与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发生不可逆的结合,这葡萄糖就像狗皮膏药似得,粘上就撕不下来了,所以你的血糖浓度越高,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也越多,相应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也就越高,大概就像这样:
糖化有什么意义呢?
它可以很好地反应这一次测定前的2~3个月期间患者血糖浓度的总体情况,反应这一段时间内血糖的平均浓度。
怎么做到的?
我们知道,血液中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也就是4个月,所以葡萄糖能与血红蛋白接触120天左右,但是红细胞是不断更新的,一部分死亡的同时,另一部分新生的红细胞就回来接替老员工的工作。
所以平均起来看,血液中总红细胞的大约半数都是取血标本之前2~3个月的血糖水平,因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较好地反映着3个月以来你血糖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血糖稳定不佳,糖化血红蛋白还能预见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正常值: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那测出的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意义呢?
糖化血红蛋白值超出正常值范围,每增加1%可以使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渗出、微血管瘤等)危险性增加33%,特别是早期严格控制高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确实可以延缓和阻止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已经被英国和美国的糖尿病研究项目所证实。高血糖控制地越好,糖化学血红蛋白增高持续时间越短,则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越低。
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增高>9%可以反映空腹高血糖更为显著,而糖化血红蛋白接近7%或者6.5%仍然可以出现餐后高血糖,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并不能代替血糖的自我监测。
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妈妈来说,妊娠糖尿病早期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胎儿先天畸形发生率之间有相关性,需要特别引起重视:
HbA1c)<6.9%:无畸形
HbA1c)>8.5%:仅有3.5%畸形
HbA1c)>8.5%:暴增至22.4%发生先天性畸形
所以为了避免胎儿发生先天畸形,应该通过强化治疗将怀孕前三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
那我们应该多久测一次呢?
糖化血红蛋白在我国开展的依然不够广泛,所以很多患者都不知道。
其实医生一般推荐:
1型糖尿病患者:3个月测一次
2型糖尿病患者:半年测一次
妊娠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或者治疗方案大幅度变动的患者可以相应增加次数。
每个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
并不是这样
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病情不稳定,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是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综合情况,特别是1型很容易发生低血糖,不宜将糖化控制的过低。
同时,对于有冠心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无感觉的低血糖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太适合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正常范围内,因为这意味着可能发生低血糖带来的直接危害。
---参考文献----
《糖尿病学 第2版》许曼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