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治疗最新进展(1型糖尿病治疗最好的医院)
- 1、世卫组织首推GLP-1疗法治疗肥胖新指南 千亿赛道将杀出“口服黑马”?
- 2、中国造\u0026#39;人工胰岛\u0026#39;获批临床,糖尿病患者有望彻底摆脱胰岛素依赖
- 3、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的刻度上丈量生命
世卫组织首推GLP-1疗法治疗肥胖新指南 千亿赛道将杀出“口服黑马”?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放出重磅消息:正在制定基于GLP-1的疗法治疗成人肥胖症的新指南。该指南由独立的指南开发小组(GDG)负责,成员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临床管理专家、药理学家、卫生经济学家、公共卫生项目专家以及政策制定者,并计划在2025年9月正式发布。
当前,A股市场上力推甚至押注GLP-1类药物的减肥药概念股,足以拉出一张清单。其中就包括近来股价飙涨的创新药企一品红药业。
除了“红得发紫”的在研创新痛风药AR882,一品红药业在研慢病药还包括APH01727片。这款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是一种高活性高选择性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目标成为每天给药一次的口服小分子激动剂,拟用于 2 型糖尿病的治疗和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
按照一品红披露的信息,APH01727 片早在去年底,就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意其在境外开展临床试验的确认函,并按照提交的方案开始临床研究。而在国内,该药也同样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并在2024年8月6日成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完成首批受试者入组给药。
对照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数据,以及因超重和肥胖导致的医疗费用在全国医疗总支出占比,不难想象,这是一款极具想象空间的药物。
中国造\u0026#39;人工胰岛\u0026#39;获批临床,糖尿病患者有望彻底摆脱胰岛素依赖
作为药师,我一直关注着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前沿进展。2025年4月18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中国自主研发的"异体人再生胰岛注射液(E-islet01)"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标志着我国在糖尿病细胞治疗领域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糖尿病治疗的现实困境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糖尿病治疗面临的挑战。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4亿,位居全球首位。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完全丧失,患者必须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初期可通过药物控制,但随着病程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最终也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
传统的胰岛素治疗虽然能够维持生命,但存在诸多局限性。外源性胰岛素无法像健康胰岛那样根据血糖水平智能调节分泌量,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事件,长期血糖波动会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胰岛移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论上,胰岛移植是根治糖尿病的理想选择。通过移植健康的胰岛细胞,可以恢复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实现血糖的生理性调节。然而,传统胰岛移植面临两大瓶颈:
供体稀缺问题:一个供体胰腺只能分离出有限的胰岛细胞,通常只够治疗一名患者,且供体器官严重短缺。全球每年胰岛移植案例仅数百例,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患者需求
免疫排斥反应:异体胰岛移植需要患者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增加感染、肿瘤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再生胰岛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殷浩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程新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成功开发出了革命性的再生胰岛技术
核心技术原理该技术的关键在于新型干细胞种子"人内胚层干细胞(EnSC)"。研究团队通过细胞重编程技术,将健康供体的血液细胞转化为内胚层干细胞,再通过定向分化技术将其制备成功能完整的再生胰岛
这种再生胰岛具备以下特点:
- 功能完整性:具备与天然胰岛一致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感知血糖变化并精准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激素
- 安全性保障:内胚层干细胞在体内不会增殖,避免了肿瘤形成的风险
- 规模化生产:可实现体外标准化、规模化制备,从根本上解决供体稀缺问题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再生胰岛移植具有显著优势:
微创手术:通过微创操作将再生胰岛输注到患者肝门静脉内,避免了开腹手术的风险和创伤
功能性治愈:临床试验显示,再生胰岛通过微创输注,能够实现胰岛功能衰竭糖尿病患者的治愈。患者可以摆脱终身胰岛素依赖,实现血糖的自然调节
通用型特性:异体通用型再生胰岛理论上可用于不同血型的患者,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
国际竞争格局与中国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前沿领域。美国Vertex公司的VX-880干细胞疗法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上市。而中国的E-islet01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异体通用型再生胰岛产品,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除了E-islet01,中国还有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的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也在2024年7月获得IND受理,显示出我国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领域的整体实力
临床前景与挑战虽然再生胰岛技术前景广阔,但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仍需要经历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
长期安全性:虽然内胚层干细胞理论上不会增殖,但其长期在体内的表现仍需要更多临床数据验证
免疫相容性:异体细胞移植是否需要免疫抑制治疗,以及如何平衡免疫排斥与药物副作用,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成本效益:未来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控制治疗成本,使更多患者受益,是技术转化的重要考量
未来展望殷浩教授表示,尽管临床试验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距离正式的推广应用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不过,这项技术的获批临床试验无疑为糖尿病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干细胞再生技术不仅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其原理和技术平台还可能应用于肝脏、心脏、肾脏等其他器官的再生治疗,为再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这项技术距离临床推广还需要时间,但它代表了糖尿病治疗的未来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患者将有机会摆脱终身用药的困扰,重新获得健康的生活
作为医药工作者,我们应当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突破,既要为技术进步感到振奋,也要认识到从科研成果到临床应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项技术能够顺利通过临床试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的刻度上丈量生命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6岁的宋小绵,在两年前被确诊了1型糖尿病,开启了“胰岛素打针 动态血糖监测仪 食物控制”的治疗模式。小绵的家长时刻悬着心,“我们常常担心胰岛素的剂量对不对,饮食有没有控制好,天气等外部因素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血糖……”与此同时,他们也担心小绵的心理健康。但在与心理医生沟通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反而更是问题。
小绵的家长告诉记者,“1型糖尿病患儿的家长往往都面临很大压力,他们非常需要一个社群来交流经验,互相支持,让控糖之路不再孤单”。
相比之下,8岁那年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的罗冰很庆幸自己的父母有着“强大的内心”。他们在仔细研究了这个病的治疗措施、效果、血糖控制不稳的后果等之后,一直鼓励自己乐观和坚强地面对疾病。罗冰说,在求学的路上,她曾经历过许多误解甚至是歧视。身边的同学会跟她转述从大人那里听来的话,“这样的孩子活不长”;有的老师也曾对她叹息,“你很有天赋,真是可惜了”。
在接触了很多“糖友”后,她感到,类似的言语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伤害。“如果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告知自己的前路已经断了,很多人会就此自暴自弃。”但其实,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成年后也可以适应大多数工作岗位,而人们对1型糖尿病的误读和对患者的歧视,始于他们对这种疾病缺乏了解。
精确到分钟的血糖管理
罗冰还记得,自己最初的“症状”是毫无原因地“尿频”,她和家长当时都没有在意。后来,在一次感冒后,她感到非常乏力,经常犯困,总是口渴,每天大概要喝5升水,每2-3个小时就要去一次厕所,还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到医院检查,发现她的随机血糖高达26.4mmol/L,综合其他指标后,她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后,她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杨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与2型糖尿病不同,1型糖尿病并非由生活方式或肥胖引发的胰岛素抵抗所致,而是免疫系统‘敌我不分’的结果。”
罗冰开始接受治疗,并逐渐适应了带病生活。小小年纪,她很快便能够独立进行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父母一直有意识地培养我应对糖尿病的能力。”她说。
在16岁以前,罗冰每天打4针胰岛素,如果忘记打针,可能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打针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天4针,肚皮上全是针眼。”后来,罗冰开始使用胰岛素泵,“扎一次能用一周”。
罗冰并不觉得“肚子上时刻扎着一根针”很别扭。“胰岛素泵是模拟正常人胰岛素分泌的模式,不吃饭时,它会按照医生设定好的剂量把胰岛素一点点泵入患者体内。要吃饭的时候,就根据医嘱再补一些,也不用扎针,按几下按钮就好。”她感到,这种方式比打针灵活得多,更适合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就算不小心吃多了,血糖高了,也可以通过它补打胰岛素,生活自由了很多”。
目前市面上已有智能泵,但罗冰更倾向于手动操作。“如果泵因为血糖误报而自动注射了很多胰岛素,那就太危险了。”她向记者解释说,“血糖可以影响人每分每秒的状态。太高或太低都容易出事。长期不稳定,还会引发很多并发症。”
她把自己的状态比喻成一个时时需要调控的系统,任何细微的生活变化都得被计算进去。“比如我多吃一口饭,或者多走几步路,就要考虑是多打一点,还是提前调低设定好的胰岛素剂量。”这种日常几乎精确到“每分钟”的管理,要求她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始终保持极强的感知,并保持自律的生活习惯。
免疫系统的“倒戈”
“1型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素绝对缺乏。”杨进对记者解释说,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一种降低血糖的激素,是由胰岛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人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并通过抗体和细胞因子对胰岛β细胞发动攻击,使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无法分泌人体所需要的胰岛素量,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1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医学界的共识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宋璐璐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1型糖尿病患者中10%-20%有家族史,远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50%-90%的家族史比例。其比例虽较低,但仍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中,病毒感染是其中一个重要诱因,“病毒激活免疫系统后,可能错误攻击自身胰岛β细胞”。
杨进介绍,临床中,1型糖尿病患者常表现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者,起病往往较急,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意识障碍。1型糖尿病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需要即刻就医的危急情况。
1型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依赖胰岛素,“因为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已被破坏,无法分泌胰岛素。”杨进说。
“长效 速效”胰岛素组合保护生命线
2003年,18岁的王律被确诊1型糖尿病,开始注射胰岛素治疗。起初,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效果不佳,后来又调整为每天打3针短效胰岛素,睡前打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杨进说。在胰岛素类型选择上,目前主要有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一天注射一次即可提供基础量;速效胰岛素则用于餐前,控制餐后血糖。这种‘长效 速效’的组合可模拟人体正常的胰岛的工作方式。”
宋璐璐介绍,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程度较严重,目前最佳的治疗措施是使用胰岛素泵。胰岛素泵通过24小时持续输注胰岛素,并在进餐时追加剂量,实现精准控糖。
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度采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根据身体对主食、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的反应,调整胰岛素剂量。“比如10-15克碳水化合物可能需要1单位胰岛素。通过调整胰岛素剂量,患者可以适量享用蛋糕、奶茶等食物。”杨进说。
除了饮食,宋璐璐强调,运动前后的血糖管理尤为重要。“运动初期血糖会一过性升高,随后迅速下降,需预防低血糖。”她建议,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时可暂时关闭胰岛素泵基础率,运动中注意补水——脱水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运动前若血糖偏低,应暂缓运动,并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待血糖平稳后再进行。
“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如果出现血糖大幅度波动,还要考虑是不是胰岛素泵管路堵塞,有没有定期更换注射部位和管路。”杨进补充说。
学会与疾病共存
如今,罗冰已是一个年轻糖友群的群主。她会组织小型讲座,鼓励患者们互相打气,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她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患病的孩子及其家长。
王律也加入了一个糖友群。在对自己的病情有了充分认知后,他很早便学会了面对现实,“糖尿病不可怕,它不会根本上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可怕的是并发症,而并发症取决于对病情的控制。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病情,不要纠结如何治愈,而是要学会控制,学会与疾病共存。在这个基础上,勇敢追求生活,不要因疾病而退缩。”王律说。
现在,小绵的家长也会劝慰其他“小糖友”家长,“我们无法改变孩子患病这一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照顾好孩子,在医疗取得新的突破前,尽可能让孩子能够像同龄人一样正常生活”。
宋璐璐告诉记者,在发达国家,通过胰岛素泵和医疗政策支持,1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与常人无显著差异。她建议,医生和学校联合开展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选择了适合的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
“全世界有很多人都在与1型糖尿病共存,大家并不孤单。”杨进说,“通过规范管理,1型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拥有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罗冰、王律、宋小绵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