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临床指南(糖尿病指南最新版2021)
哈工大研究:有糖尿病的人若无这7种情况,可以松口气,问题不大
►
本文17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查出2型糖尿病已经8年了。每天吃药,控制饮食,定期复查,从不敢放松。前几天看到网上说“糖尿病是慢性死亡”,吓得他晚上都睡不好觉。他来医院复查时小心翼翼地问我:“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像王大爷一样,明明控制得不错,但总觉得糖尿病是个“定时炸弹”。确实,这个病不能大意,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如果你没有以下这7种情况,那问题往往没那么严重。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不稳。很多人早上空腹血糖还行,中午一吃饭就飙到15,晚上又掉到3。这种反复大起大落,对血管、神经的伤害比单纯高血糖更大。
长期血糖波动会增加视网膜病变、心肌梗死的风险。如果你每天血糖都像坐过山车,那就得警惕了。
如果你的血糖基本稳定,餐后不上14,空腹不超7,偶尔超点也能回落,那说明控制得还不错。
2. HbA1c总是超过8%很多人只盯着每天的血糖,却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控制好不好的“金标准”。
如果HbA1c稳定在6.5%~7.0%,那基本说明血糖控制得合格。但如果长期高于8%,甚至超过9%,那就要警惕并发症了。
所以别光看一两次血糖,每3个月查一次HbA1c很关键。
3. 尿蛋白阳性,肾功能下降糖尿病最怕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肾病,初期没症状,但发展得快。一开始只是尿蛋白阳性,接着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最后可能发展成尿毒症。
如果你查尿常规没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稳定在90以上,那说明肾功能还好。
但如果尿蛋白持续阳性,肌酐升高,那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影响到肾脏了。这种情况不容忽视,需要配合肾病科一起管理。
4. 眼睛模糊、看东西变形糖尿病最容易伤的另一个部位是眼底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没有症状,但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眼前有黑影飘动,就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眼底检查也正常,那就是好消息。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早发现早干预。
5. 手脚麻木、刺痛,甚至灼烧感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影响四肢末梢,初期表现为脚底发麻、像蚂蚁爬、针扎一样的感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感觉丧失,容易烫伤、摔伤却浑然不觉。
神经病变一旦出现,很难逆转。但如果你没有这些症状,说明神经系统还没出问题。
平时注意控制血糖,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保护神经。
6. 总是口渴、多尿、体重下降这几个症状是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标志。血糖太高会让身体脱水,肾脏被迫“冲糖”,于是尿多、渴得厉害,还可能因为营养流失导致体重下降。
如果你最近体重稳定、精力充沛、没有异常口渴或尿频,那说明血糖控制还不错。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血糖持续升高,甚至进入酮症状态,建议及时就医。
7. 血脂、血压都不达标糖尿病不是“血糖的事”,更是全身代谢的问题。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压往往一起出问题,这才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
如果你的总胆固醇低于5.2 mmol/L,甘油三酯低于1.7 mmol/L,血压长期在130/80以内,那就是好信号。
别等到动脉硬化、脑梗才重视血脂血压,糖尿病人必须“多线作战”。
王大爷听完这7条,松了口气。他的血糖稳定、HbA1c在6.8%,肾功能正常,眼底没问题,也没有手脚麻木,血脂血压控制得也好。我们告诉他:“继续这样管住嘴、迈开腿,坚持吃药就行。”
他笑着说:“那我这病,不是快不行了,是还能过好日子?”
确实,糖尿病不是绝症,怕的是忽视管理。
总结一下:糖尿病真正危险的,不是数字,而是你忽视了它带来的变化。
如果你没有这7种情况:
血糖波动不大
糖化血红蛋白合格
肾功能良好
眼底无病变
没有神经病变表现
没有典型高血糖症状
血压血脂控制得当
那你确实可以松口气。
但别忘了,糖尿病是“懒不得”的病,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必须持续管理。控制好三高、规律运动、合理饮食,这才是稳稳的“安全感”。
参考资料:
①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 1-74.
③ 张颖.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筛查及干预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2): 123-127.
④ 吴志刚.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对并发症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9(6): 89-9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的任何一项来诊断。
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当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才能诊断。
糖代谢状态分类
诊断和检测注意事项
①在行OGTT试验前3天应保证每天至少进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禁食或者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导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空腹8小时即可)。
②静脉血糖标本应该尽快送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糖酵解,使测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 。
③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应该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④以下情况下不能以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因为敏感性较低,一般不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筛查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一旦糖化血红蛋白≥ 6.5%也可诊断囊性纤维化相关糖尿病。
⑤空腹血浆葡萄糖、75g OGTT两小时血浆葡萄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可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如果OGTT的目的仅在于明确糖代谢状态时,仅需检测空腹和糖负荷后2h血糖。仅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建议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OGTT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应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⑥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在上述情况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T1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通俗理解:1型糖尿病属于沙漠,胰岛素好比是树木,沙漠中树木绝对不足(所以需要直接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属于森林,但不爱护,经过滥砍滥伐后最终也可能变成没有树木的沙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 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状态,可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
上海交大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或有7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不吃药,只跑步,糖尿病症状竟然慢慢缓解?”这听起来像是玄学,但真实发生在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身上。最新研究显示:坚持跑步,竟然能让2型糖尿病出现7大关键改善,甚至影响病程发展。
这一结论,不是朋友圈的“养生鸡汤”,而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研究,并得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等权威文件的理论支持。
跑步真的能“降糖”?比你想象的更靠谱有人觉得,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够了。但问题是,吃得再少,血糖还是高,为什么?
因为胰岛素抵抗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跑步恰恰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特效药”。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人,其中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吃药、打针、控制饮食,是他们的日常。
但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规律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跑步,是目前证据最充分、效果最明显的运动方式之一。而且它不仅仅“降糖”这么简单。
下面这7点改变,才是更值得被重视的第一波改变:胰岛素“重新上线”了。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不是胰岛素没了,而是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无感”。跑步能让肌肉“重新识别”胰岛素,提升细胞对它的敏感度。
通俗来说,胰岛素说话终于有人听了,血糖也就正常了而且研究发现,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跑步,就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个门槛并不高,平均每天20多分钟,走快点都算。
第二波改变:血糖不再“上蹿下跳”。不少糖友发现,即使控制饮食,血糖依旧忽高忽低。这其实是因为身体调节能力差跑步的好处是:
它不像药物只解决某一环节,而是从整体上提升身体调控机制,增强血糖稳定性长期坚持后,糖化血红蛋白能下降0.5%~1%,这可不是小数点,背后对应的是并发症风险的下降。
第三波改变:内脏脂肪悄悄减少。糖尿病不是“胖人病”,但肚子上的脂肪,是胰岛素抵抗的帮凶。
很多人减肥只看体重,其实跑步更重要的是消耗内脏脂肪,而不是皮下脂肪。
上海交大团队的研究指出,内脏脂肪减少后,胰岛功能恢复速度会更快,血糖控制也更稳定。
这比你花几千块买保健品靠谱多了。
第四波改变:血压和血脂顺带也变好了。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常常“绑定”出现问题是,一个不好治,三个一起更难治而跑步的好处是:它不是“头痛医头”,而是三管齐下。
多项研究表明,规律有氧运动能降低收缩压5~10mmHg,降低甘油三酯,提升高密度胆固醇(好脂肪)水平。这意味着你不仅血糖稳了,心血管风险也随之降低。
第五波改变:睡得更香了,情绪也不崩了。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和情绪波动。
血糖高时烦躁,低时乏力,恶性循环。跑步能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当心情变好,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下降,血糖也就更容易控制。不是心灵鸡汤,这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真实的反应机制。
第六波改变:腿脚变灵活,生活质量回来了糖尿病患者常常腿软、走不动,其实是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在作怪。
持续跑步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走路稳了,生活自理能力强了,生活质量自然也回来了。
第七波改变:用药量减了,甚至能“脱药”。这里必须强调:不是所有人都能停药,但用药量减少,是很多跑步者的真实经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综合防控指南》中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的第一线,在早期阶段甚至可不立即使用药物。
如果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跑步控制住了血糖,部分患者的降糖药物是可以减少剂量甚至暂时不用的。这也就意味着,副作用更少,费用更低,身体恢复更自然。
不是跑得越猛越好。跑步对糖尿病有效,关键在“规律”两个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等。注意两个细节:
一是“中等强度”,不是气喘吁吁;二是“坚持”,一周跑一次没用。另外,空腹跑步容易低血糖,务必饭后1小时进行;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5.6mmol/L)时不建议运动。
不跑的人,可能永远不懂身体能多强大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身体早早“退役”。你以为跑步很累,其实比躺在病床上舒服多了。给自己一次机会,从今天开始,用脚步,把身体“跑回来”。长期坚持跑步,不只是在“控糖”,更是在“控风险”、在“延寿”。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综合防控指南(试行)[Z]. 2022.
③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 运动对糖尿病的干预共识(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6): 48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