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怎么患有(糖尿病怎么患上的)
为什么现在很多国人患有糖尿病?这些原因您没想到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节约的基因,由俭到奢的结果,更容易引起肥胖,进而更容易得糖尿病。
所谓“节约基因”,意思是人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会大限度地吸收营养。
到后来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了,可这个基因仍在开放着,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就造成营养过剩。
也就是说,是中国人的基因决定的。
粮食吃得越来越细
中国传统的饮食以五谷为基础。就在三十年以前,我们大多数人吃的还是糙米,没有经过深加工。
而如今,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现在,精白米面是我们经常选择的。可精米精面几乎不含纤维,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
活动量越来越少,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如果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身体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便会得糖尿病。
就知道瘦而不知道肌肉
中国传统文化里“四肢发达”始终不是褒义,人们更认同斯文纤细的“白面书生”,不像欧洲,让“秀”肌肉的雕像成为文化符号。这种观念导致的肌肉不发达,或者说,肌肉欠缺锻炼,也是中国人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因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会降下来。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时就降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特朗普证实美国正在升级核武器!详细现场视频,尽在“中国网”抖音(787874450)
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人患有糖尿病?医生:这5个原因最关键
国家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平均每8秒就有1人确诊。
过去总觉得这是“老年病”,但现在20-40岁的患者比例十年涨了三倍。
为什么生活变好了,血糖却失控了?作为从业十年的医生,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基因太“节俭”,吃太好反成负担中国人的基因经历过饥荒×高糖,基因还在拼命囤脂肪,结果血糖一路飙升。
(研究显示:同样一碗米饭,中国人体内的血糖波动比欧美人高30%)
二、吃出来的病:外卖 久坐是祸根1. 吃进去的糖油炸弹:
一杯奶茶=14块方糖,外卖炒菜半碗都是油
看似健康的沙拉,浇上酱汁热量翻倍
2. 消耗量不够:
每天走路不到5000步,久坐让肌肉退化
吃得多、动得少,胰岛素“累到罢工”
三、累出来的问题:熬夜压力催高血糖熬夜加班、焦虑失眠时,身体会大量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它就像血糖的加速器:
半夜吃烧烤喝啤酒,胰岛被迫“通宵加班”
周末补觉也补救不了生物钟紊乱
年轻人总说“我还年轻扛得住”,其实胰岛功能早就在报警。
四、体检的误区:血糖高不一定是糖尿病很多人查出空腹血糖6.2(正常上限6.1)不当回事:“超一点怕啥?”
但医生提醒:
血糖超6.1已是“糖尿病前期”,我国约3.5亿人处于这阶段
等到出现“三多一少”(喝多、吃多、尿多、体重减少),胰岛功能已损伤过半
五、伤两代人的隐患:孕妇糖高害了孩子妊娠期高血糖的准妈妈要注意:
自己未来患糖尿病风险翻倍
孩子出生易成“小胖墩”,青春期可能提前胰岛素抵抗
这病真是一人得病,两代遭殃。
【医生实用建议】1. 调整吃饭顺序:先吃蔬菜和肉,最后吃主食,血糖能稳一半
2. 利用碎片时间动一动:久坐1小时就起身深蹲20次,比去健身房更容易坚持
3. 熬夜后多吃“镁”食:菠菜、坚果、糙米能缓解胰岛素压力
4. 每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比测空腹血糖更准,抓住逆转黄金期
结语:
糖尿病从来不是突然得的,而是每天多吃的那口饭、少走的那几步路、熬的那些夜一点点攒出来的。
送给自己和家人:管住嘴、迈开腿,别等扎手指打胰岛素时才后悔。
我国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饮食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
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
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他还记得,小时候打胰岛素要用蓝芯针管,为此经常去买针头,每周都要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如今,杨琨注射胰岛素已经非常容易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的血糖基本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而且,他取得了两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文凭,还从事着糖尿病的公益事业,成立糖友互助会,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Ⅰ型糖尿病人提供就业机会。
日前,在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上,杨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防控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还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肥胖和超重有一定相关性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郭立新表示,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郭立新说,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郭立新提醒,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纪立农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纪立农表示,内分泌医生要加强对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另外,要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
患者对糖尿病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说:“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糖尿病需要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有详细的日记记录,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90%的患者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只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临床中,赵芳就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赵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