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早期治愈(糖尿病初期治愈)
早期强化降糖的重要性!
男性,77岁,典型的腹型肥胖。
既往10年前曾怀疑存在糖尿病,考虑糖尿病前期,当时测血糖处于临界状态,因此并有认为自己是糖尿病,并没有进行OGTT检查。
自己也并不承认自己患有糖尿病!
此次查糖化血红蛋白8.1%,已经完全确诊糖尿病,此刻,患者想再行OGTT检查,想着通过OGTT检查,可以确诊糖尿病,从而自己可以办糖尿病门特,门诊取药用。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患者的血糖已经逐渐升高,对全身各器官的危害已经持续了10多年。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长期慢性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下肢血管病变等。
研究显示:早期强化降糖可使新诊断T2DM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降低15%,全因死亡率下降13%,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2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明确指出:对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应尽早实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7%),尽可能减少患者血管等靶器官在高血糖状态下的暴露程度和时间,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风险。
糖尿病早期管理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所在,而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GLP-1RA(药物)凭借其创新的作用机制、卓越的降糖效果、明确的心肾保护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为糖尿病早期强化治疗提供了理想选择。
医生告诫: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5种异常,早发现早治疗
不是口渴才叫糖尿病,真正的危险早已藏在身体的细枝末节里。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干渴、喝水多”,但这其实是相对靠后的表现。等你天天抱着水杯不撒手时,病可能已经悄悄扎根了。真正的早期信号,往往更隐蔽、更容易被忽视。
我们常说“防患于未然”,但在糖尿病面前,很多人连“未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有时候,它不是让你口渴,而是让你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不易愈合,甚至是夜里频繁起夜。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症状,其实是身体在敲警钟。
血糖异常,并不总是表现在嘴上,而是藏在身上的各种“小状况”里。真正懂得身体语言的人,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1.皮肤变得“捕风捉影”。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轻度受损,血糖略高但未超标,皮肤的微血管最先受到影响。你会发现,皮肤总是干得像纸片,轻轻一抓就红一道,甚至经常起小疹子或者瘙痒难忍。不是换季,也不是过敏,而是身体的代谢在变慢。
2.体重悄悄掉,不知不觉瘦了一圈。很多人以为瘦就是好事,但如果你吃得不少、也没运动,却开始无故消瘦,那就不能当成福气了。这种情况下,可能是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开始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应急”,胰岛素抵抗拉响了警报。
3.伤口“赖着不走”,一破就久不愈合。也许只是厨房里划了一下,或者蚊子叮了个包,但你会发现,这点小伤口几天都不见好,甚至有点红肿发炎。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下,毛细血管循环受阻,免疫力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大打折扣。
4.口腔“反复无常”,牙龈红肿、口干口苦。你早晚刷牙都认真,饮食清淡也控制,但总觉得口里发苦、牙龈老是出血,或者总想喝水,喝了又觉得不解渴。其实这是糖分在唾液系统里搅局,让你“口气”不对劲。唾液分泌异常,往往是早期信号之一。
5.夜尿频繁,睡觉像打卡。很多人年纪一大,就习惯夜里起夜,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突然夜尿增多,次数超过2次,尤其是喝水不多的情况下,还总是憋醒,那就不能只怪膀胱。这时候要警惕肾脏对糖的代谢能力下降,开始通过尿液“外排”葡萄糖。
这些症状都不“惊天动地”?它们安静得像深夜的钟声,只有你用心听,才能听得懂。糖尿病不会一夜之间“砸你一顿饭”,它是像老鼠一样,一点点咬掉你的健康。
但很多人总是被“口渴”误导,以为不渴就没事。等到你口渴难耐、总是想喝甜饮料时,血糖水平往往已经飙得不低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别只等症状“登堂入室”,而是要从蛛丝马迹里看出端倪。就像古人说的“未病先防”,糖尿病最怕的不是得病,而是你连它的“影子”都不认识。
回到生活里,很多“伪健康人”其实潜藏着糖代谢异常的风险。比如经常熬夜、爱吃精致碳水、不爱运动、情绪起伏大,这些都在悄悄推动血糖波动,哪怕你体检时血糖只是“临界值”,也不能掉以轻心。
控制血糖的关键,不是等高了再治,而是早就要“稳”住它。别等“糖”在身体里变得无法驯服,才后悔没早点听医生一句话。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那我应该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有这些风险?”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以下几种情况,就要特别留意:
· 腰围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
· 家族中有糖尿病史;
· 经常感到疲劳、犯困;
· 情绪容易波动,爱焦虑;
· 体检指标总是处在临界状态。
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身体在发出“预警信号”。我们不能总等到问题成型了才去解决。
生活中,很多人一听医生说“注意血糖”,就开始不吃主食、拼命喝苦瓜汁。这种做法其实是“矫枉过正”,对身体反而不好。人不是机器,不能一刀切地管理健康。科学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情绪平稳才是稳住血糖的四大支柱。
糖尿病前期,其实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窗口期”。只要你在这个阶段把生活方式调整好,有很大的可能不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的存在。
健康管理不是“等病来了再治”,而是要在“病还没来”时主动出击。尤其是像糖尿病这样慢性的“隐形杀手”,更需要我们提前布防。
我在门诊见过太多患者,回忆起来总是说:“早知道我当时皮肤痒的时候就来看了。”但健康这条路,只有“早一步”才有资格掌控主动权。
糖尿病的最早信号,不是渴,而是你身体里那些看似“不痛不痒”的小变化。能不能发现这些变化,不取决于你是不是医生,而取决于你有没有“认真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恰恰是这种“信息过载”,让我们对身体的声音变得迟钝。我们总是在看手机、看外界,却很少停下来“看自己”。
血糖波动,从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的年轻人,熬夜 外卖 久坐 压力,已经让糖尿病的“门槛”大大降低。别等到身体真的“报警”了才开始关心它。
健康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在你还没有症状时,主动关心身体,才是真正的强者姿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刘建平.糖尿病前期人群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3):209-213.
[2]李玲,胡雯.糖尿病早期症状识别及生活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5):453-456.
[3]张慧,刘洋.城市居民糖尿病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建议[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10):897-900.
糖尿病先别急着吃药!先试试这6个方法,很大几率能「逆转」!
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刚确诊糖尿病时,第一反应是赶紧吃降糖药。
吃一段时间,发现血糖降下来了就停药,过段时间高了再吃药。
反复折腾,直到并发症出现……以至于不得不吃一辈子药。
但其实,有很多2型糖尿病病友,完全有机会不吃药不打针,「逆转」糖尿病,即实现“糖尿病缓解”。
尤其是下面这2类糖友,缓解几率非常大:
1.刚确诊不久
比如确诊糖尿病不满5年,没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空腹C肽≥1.1ng/ml,餐后2小时C肽≥2.5ng/ml[1]。
2.有点胖,有大肚子
BMI≥25千克/米2(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或有大肚子,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1]。
美国最新「糖尿病缓解指南」:6招缓解糖尿病!
根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最新发布的《成人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治疗与缓解的生活方式干预临床实践指南》,用下面的方法,有很大几率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2]。
1先减30斤,缓解率能超过86%
DiRECT试验数据研究显示,BMI≥27kg/m2的2型糖友,减重幅度越大,糖尿病缓解的几率越大[2]:
- 减重30斤(15千克)后,糖尿病缓解率高达86%;
- 减重20-30斤,缓解率为57%;
- 减重10-15斤,缓解率为34%;
- 减重<10斤,缓解率就只有7%了
建议2型糖友在健康的前提下,至少减重10%,这有助于实现糖尿病缓解[2]。
2少吃加工食品
该适量多吃的:
- 全谷物(燕麦、藜麦、糙米等)
- 豆类(鹰嘴豆、扁豆等)
- 新鲜蔬菜(菠菜、甘蓝等)
- 低糖水果(蓝莓、柚子、苹果等,果汁除外)
- 坚果(核桃、开心果等)
这些高膳食纤维、低脂(或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天然植物,对血糖影响相对较小,有益身体健康。
该少吃的:
含糖饮料、精制米面制品、油炸食品及添加脂肪/油类的零食等加工食品,不仅容易升高血糖,还易加重胰岛素抵抗。
3饭后动一动,坐30分钟就起身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每次运动到微微出汗,并坚持20分钟左右。
- 抗阻运动:每周2~3次(两次之间间隔48小时),如弹力带训练、哑铃操等,每次坚持20分钟左右。
- 打破久坐:每坐30分钟,起身活动3分钟[2],走动走动或拉伸一下,可以用手机定时提醒自己。
4每天睡7~8小时,不要熬夜了
熬夜和睡眠不足,都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让血糖难控。
- 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 建立固定睡觉时间,比如每晚22点上床睡觉,误差尽量≤30分钟[2]。
睡前1小时别玩手机,可以泡泡脚,听听音乐。
5每天“放空”20分钟,释放压力
每天找个安静的地方,做做正念冥想,每次坚持20分钟。
每周可以做2次太极或瑜伽,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活动身体。
和家人、朋友多沟通,有家人或朋友支持的糖友,血糖达标率比孤军奋战的人更高哦。
6戒烟、限酒
吸烟喝酒,不仅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容易发胖,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想要缓解糖尿病,要尽快远离烟酒。
此外,血糖特别高的糖友,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可以考虑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糖尿病缓解的机会更大[3]。
怎样才算糖尿病「缓解」了呢?
需满足以下条件至少3个月[1,2]:
- 停用降糖药物
- HbA1c<6.5%
- 空腹血糖<7.0mmol/L
不过,缓解≠治愈!
即使已经「缓解」了,也要定期监测血糖,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参考文献:
[1] 邹大进,张征,纪立农.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37-4048.
[2] Rosenfeld, R. M., et al. (2025).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Treatment and Re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doi.org/10.1177/15598276251325488.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41203-00705.
文章来源:糖友云健康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