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生蚝(糖尿病人吃生蚝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糖友管家 0
文章目录:

这碗海鲜汤,营养胜过牛奶,饭前喝还能助降糖

糖友问:糖尿病人能吃海鲜吗?只要你尿酸不高就可以吃,而且适当吃海鲜还有很大好处。

首先是有助于稳定血糖,其次是有助于补充优质蛋白。

大部分海鲜升糖指数较低,食用海鲜不会导致血糖快速上,有助于糖友更好地控制血糖。海鲜类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适量吃海鲜可抵抗蛋白消耗,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和肌肉力量。

下面给大家推荐4个营养高、热量低、价格实惠的小海鲜;适合糖友们在家简单蒸煮一下就能美美地吃一顿。

一、蛏子,营养胜过牛奶

100克蛏子肉的热量大约为40千卡,比牛奶还低。蛏子肉的蛋白质含量约7%,比牛奶高了近一倍。另外,蛏子肉的含钙量也超过了牛奶,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有益于改善血脂,维护心血管健康。

推荐:蛏子海鲜汤

主要食材:半斤蛏子、半根黄瓜、一个鸡蛋、几片紫菜

做法如下:1、先把蛏子清洗干净煮至开口。2、在煮的过程中,撇去浮沫;加入黄瓜片,水开后加打散的鸡蛋,形成蛋花。3、加入紫菜,撒上盐、胡椒、葱花等调味料,增鲜提香。

饭前喝,稳血糖

糖尿病人饭前喝一碗海鲜汤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增加饱腹感,有助于减少主食等其他食物的摄入,从而减少本餐摄入热量,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其次是能补充丰富的蛋白质、钙、锌、硒等营养,有助于增强体质。除了蛏子以外,还可以用花蛤、海虾等做海鲜汤,注意不要用淀粉勾芡。

二、花蛤,富含硒,帮助调节糖代谢

花蛤跟蛏子一样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质,另外花蛤的硒含量较高,每100克花蛤肉提供的硒就超过了成年人一天的推荐摄入量。丰富的硒元素对调节糖类代谢有帮助,非常适合糖友食用。

三、扇贝,稳血糖护血管

扇贝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还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扇贝的推荐做法是清蒸,以保持其营养和鲜美的风味。如果吃的是粉丝扇贝,吃了粉丝就需要减少其他主食,以免主食超标。

四、生蚝,含锌大户

生蚝不仅肉鲜味美,含有的牛磺酸有助于提高糖友免疫力。生蚝含锌量在食物中名列前茅,丰富的锌元素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稳定血糖。

糖友吃海鲜,5点要做到

1、确保新鲜:海鲜一定要买新鲜的,有异味的再便宜也别买。

2、一定要做熟:做熟可避免食物中毒风险,生吃海鲜真不适合糖友。

3、别多吃:建议隔一天吃一次,每次3—4两;可以替代部分鸡肉猪肉等。

4、健康蒸煮;海鲜本身热量不高,但如果煎炒油炸就会导致热量翻倍,推荐糖友用清蒸、水煮烹饪方式;最大化保留海鲜的原汁原味、减少营养流失。

5、注意海鲜中的嘌呤,高尿酸的糖友要遵医嘱,谨慎食用海鲜。

这5种海鲜是血糖“定海神针”,糖友有口福了

糖友能吃海鲜吗?

夏天来了,又到了吃海鲜的季节。不少糖友问我能不能吃海鲜?当然可以,大部分海鲜是适合糖友的。海鲜肉质鲜美,升糖指数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为糖友补充优质蛋白,稳定血糖。特别是以下5种海鲜,不仅味道鲜美、营养高、价格实惠,还有助于降血糖,预防并发症;被营养学家称为控制血糖的“定海神针”。

推荐5种海鲜

一、牡蛎

热量是每百克73千卡。牡蛎不仅肉鲜味美、营养丰富,含锌量在食物中名列前茅。丰富的锌元素,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稳定血糖,防治糖尿病。牡蛎中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优质氨基酸,其中的氨基乙磺酸,不仅能降低胆固醇,还能预防动脉硬化。

二、蛤蜊

热量是每百克62千卡。《本草经疏》这样描述蛤蜊:“能润五脏、止消渴”。现代营养学家发现,蛤蜊含有硒元素,对调节糖类代谢有帮助,炖熟食用,可防治糖尿病。蛤蜊营养价值高、低热量、高蛋白,非常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三、扇贝

热量是每百克60千卡。扇贝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升糖慢;还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有助于糖尿病人改善动脉硬化、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四、黄花鱼

热量是每百克97千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血液循环、保护心脑血管。富含钾元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血糖。经常食用有健脾开胃、补血益气的作用。推荐清蒸黄花鱼;不要煎炸或红烧黄花鱼,用油多增加热量。

五、海虾

热量是每百克79千卡,相当于瘦猪肉的一半。大虾高蛋白、低脂肪,升糖指数低,是糖尿病人的优质食物。虾肉中含有丰富的镁元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稳定血糖。大虾中的虾青素,是一种超强抗氧化剂,可以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

糖友吃海鲜注意3点

一、海鲜要新鲜、要熟透

糖尿病人抵抗力较差,食用不新鲜的海鲜很容易诱发腹痛、腹泻等肠胃疾病。不少海鲜中存在各种细菌或寄生虫,完全煮熟才能够彻底清除,否则就会诱发疾病;生吃海鲜不适合糖尿病人。

二、每周三次、每次3两

糖尿病人可以用海鲜来替代猪肉牛羊肉等红肉,但也要控制量。最好是每周不要超过三次,隔一天吃一次;由于海鲜热量比红肉低了近一倍,每次可以多吃一点,3两左右;带壳的扇贝、蛤蜊等可以增加到半斤。

三、糖友适合清蒸、水煮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最好选择低脂、低热量的烹饪方式。清蒸、水煮不仅可以最大化保留海鲜的原汁原味、减少营养流失;还避免了油糖盐的摄入,更有利于热量控制。爆炒、油炸等烹饪方法不适合糖尿病人。在蘸料上也尽量要选择香醋、蒜泥等调味料,少用蚝油等高热量调味料。

少吃4种海鲜

螃蟹、墨鱼、鱿鱼、干贝等海鲜胆固醇或嘌呤含量高,不适合糖尿病人控制血脂和尿酸,最好不吃。鲍鱼、海参、三文鱼、金枪鱼当然也很好,但是价格昂贵、假货多,不适合平民百姓,有条件的可以吃,老百姓还是多吃点海虾、蛤蜊吧。

这4种海鲜,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

文 | 田医生科普Talk

编辑 | 田医生科普Talk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们!你有没有发现,每次一提到糖尿病,家里长辈的嘴比医保卡还紧?
“甜的不能吃,饭要少吃,水果也不行!”好家伙,搞得糖尿病患者都怀疑人生:“那我还能吃啥?”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点“硬菜”——海鲜!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得跟海鲜“绝缘”,其实有些海鲜不仅能吃,还能帮忙对抗糖尿病并发症!
今天就给大家安排4种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海鲜,吃对了,吃出健康!

1. 三文鱼——血管的“贴心保镖”!

一提起三文鱼,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哇,好贵!”
但你知道吗?它贵得很有道理!

三文鱼富含Omega-3脂肪酸,这可是血管的“润滑剂”!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堵塞,吃点三文鱼,相当于给血管做个“马杀鸡”,让血液流通更顺畅!

而且,蛋白质含量高,饱腹感强,血糖不容易飙升!
不过,刺身就算了,生的不好消化,还是蒸、烤、煎熟了吃,更健康!

2. 虾——“低糖高蛋白”,还能保护心脏!

有人问:“医生,糖尿病患者能吃虾吗?”
能啊!而且还挺适合!

虾肉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比猪肉、牛肉都“清爽”!
更重要的是,虾富含虾青素,这可是强效抗氧化剂,能帮助减少糖尿病引起的炎症反应,保护心血管!

不过,吃虾也有讲究,别炸着吃,别裹厚厚的面粉,清蒸、白灼、煮汤更健康!
另外,痛风患者别贪多,虾的嘌呤含量不低哦!

3. 贝类——富含微量元素,控糖“神助攻”!

贝类比如蛤蜊、扇贝、牡蛎,不仅鲜美,还富含锌、镁、硒等微量元素,对糖尿病患者特别友好!

:帮助胰岛素合成,让血糖调控更稳定!
: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风险!
:抗氧化能力强,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不过,贝类容易积累重金属,所以别顿顿吃,一周吃2-3次就足够了!
另外,别吃生的!生蚝虽好,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低,吃生的容易感染细菌!

4. 鳕鱼——“糖友”福音,低脂又营养!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又怕吃肉会影响血糖,那鳕鱼就是你的**“最佳搭子”!**

鳕鱼的脂肪含量极低,但蛋白质丰富,既能提供优质营养,又不会给血糖添乱!
更棒的是,它富含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引发的炎症,保护心血管健康!

最佳吃法?清蒸、炖汤、煎烤都行,就是别炸!
炸过的鳕鱼,油脂含量蹭蹭往上涨,血糖也可能跟着“上天”!

吃海鲜,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啥?

再好的食物,吃不对也白搭!糖尿病患者吃海鲜,有几个关键点要记住!

别过量:海鲜虽好,但吃多了胆固醇、嘌呤也会上升,每周2-3次,适量就好!
别油炸:油炸海鲜=热量炸弹,血糖波动大,还是清蒸、白灼、炖煮更健康!
搭配蔬菜:海鲜 高纤维蔬菜,比如西兰花、菠菜,帮助血糖更稳定!
控制酱料:别用太多酱油、甜辣酱、勾芡,避免额外糖分摄入!

总结:糖尿病患者吃海鲜,选对了就是“养生王炸”!

很多人听到糖尿病,就觉得“啥都不能吃”,其实不然!
糖尿病患者吃对海鲜,不仅能补充优质营养,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记住这4种海鲜:
三文鱼——保护血管,减少炎症!
——高蛋白,保护心脏!
贝类——富含微量元素,助力控糖!
鳕鱼——低脂高蛋白,养生无压力!

当然,再好的食物也别贪多,关键是均衡饮食 健康生活方式!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赶紧分享给家人朋友,让更多糖尿病患者吃得更安心!#头条深一度#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 (202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2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39(5), 321-345.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2023). 海产品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价值分析. 食品科学, 44(6), 112-118.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2023). 海鲜摄入与慢性病预防的研究综述.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35(4), 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