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最佳治疗(糖尿病最好治疗办法)
糖尿病有什么好的疗法?能治愈的那种
众所周知,目前糖尿病没有治愈的方法,需要通过饮食以及运动控制血糖,如果饮食、运动仍然控制不了血糖,还要到医院去找专科医生进行药物治疗,一般是口服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
不过,临床上有一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通过短期、每日多次(3~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令使血糖获得满意控制的治疗方法,甚至逆转糖尿病。
很神奇是吧?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疗法。#关注糖尿病#
胰岛B细胞在高血糖等有害因素作用下,可能处于暂时的“休眠”状态而非死亡。尽早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解除高血糖对B细胞的抑制,有可能激活被抑制的B细胞功能,使血糖重新下降到目标水平。
研究发现,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能使53%的糖尿病患者在1~2年不用任何药物,维持血糖基本正常,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
特别是对那些起病较急、病程短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胰岛B细胞功能尽快恢复,短时间内控制住高血糖,有可能达到治愈的效果。
短期胰岛素强化适应的人群有三类:
①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当糖化血红蛋白>9.0%或空腹血糖>11.1mmol/L,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时;
②具有一定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的最大耐受剂量3个月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仍>9.0%;
③具有一定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使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且经过充分剂量调整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仍然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7.0%或反复发生低血糖。
不过,老年、体质较差、低血糖风险高、预期寿命较短、伴有严重慢性并发症或伴发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不推荐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三种方案,即基础 餐时胰岛素注射方案、胰岛素泵治疗方案以及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注射方案。
胰岛B细胞功能修复一般需要3个月时间,因此,我国强化治疗的时间一般是两周至3个月。治疗目标是空腹血糖维持在3.9~7.2mmol/L,非空腹血糖在10.0mmol/L以内。
如果时间过短,则血糖不能达标,诱导不出缓解期;如时间过长,发生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又会增多,短期强化治疗的获益就会被长期强化治疗的副作用抵消,从而达不到强化治 疗的初衷。
经过一段时间强化治疗后,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逐渐下降,胰岛素用量也应随之减少, 此时就需要进行调节。
强化治疗2~3周后,先减少注射次数, 再减少用量, 当胰岛素剂量减少50%以上,结束强化治疗,次日空腹血糖仍<6.1mmol/L,考虑血糖临床缓解,也就是所谓的“治愈”,可暂停使用降糖药物,仅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停药后需注意每1~3个月随访监测血糖,若血糖一直维持在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可继续随访观察。
如果强化治疗时间已到3 个月, 空腹血糖仍然> 7.0mmol /L,非空腹血糖>10.0mmol/L表明强化治疗失败,就要转为常规治疗,即恢复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或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胰岛素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怎么进行治疗才最有效
糖尿病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糖尿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肥胖、多饮、多尿、多食、也可能出现消瘦等症状。那么,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怎么进行治疗才最有效?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可以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主要有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注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等。药物疗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消瘦、腹痛等不良反应,因此,要慎重选择。
二、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达到控制病情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每一天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可以多食用低热量的食物,比如白菜、黄瓜、冬瓜、豆腐、豆芽等,也可以吃一些脂肪低热量低的肉类,比如瘦猪肉等。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少油、少盐、少糖为主,才可以起到饮食控制糖尿病的作用。
三、运动疗法
合理适量的运动锻炼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可以促进患者对糖的利用,能有效地减少胰岛的负担。平时可以做一些适量的家务、慢跑等运动,每个星期至少锻炼5次,每次锻炼大概30分钟左右即可,但切忌做一些比较激烈的运动,以免影响了病情。
以上是糖尿病的三种治疗方法,三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最有效,只要保持合理的饮食、积极的运动锻炼,必要时可以服用一些药物,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12320 健康 【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