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脆性(脆性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些人血糖特别“脆” 动不动就酸中毒
65岁的糖友王阿姨最近很郁闷,自己每天吃的东西差不多,运动量不变,胰岛素也是相同的剂量,可这血糖就是跟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王阿姨去了医院,医生说,她的情况叫做“脆性糖尿病”。
多数脆性糖尿病为1型糖尿病,但临床上逐渐认识到,血糖大幅度波动也可见于某些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晚期2型糖友。这类糖友具有体型消瘦、血糖忽高忽低而不好控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等特点。糖友若出现难以解释的血糖大幅波动,如频繁发生酮症酸中毒或低血糖,要考虑脆性糖尿病的可能,及时找专业的医生看诊,分析是由1型糖尿病还是其他原因引起,并在治疗中注意以下几点:
1. 血糖控制不宜过严。脆性糖友以空腹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为目标,过严的目标不易达到,并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
2. 加强血糖监测。在血糖波动较大的胰岛素调整时期,除每日规律监测7次血糖外(三餐前后血糖及睡前血糖),还应加测凌晨2~3点的血糖,避免危险的夜间低血糖。当血糖平稳后,可以减少血糖监测的次数。最新的动态血糖监测,可以连续监测3~14天的血糖,对于了解血糖波动规律很有帮助。
3. 规律生活方式。保证胰岛素用量、饮食和运动相对稳定,特别是饮食和运动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按时作息、保证良好的睡眠。
4. 保持好心情。脆性糖友的血糖极易受情绪变化影响,要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必要时咨询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疏导。
5. 胰岛素调整幅度要小。脆性糖友对胰岛素剂量变化十分敏感,当血糖升高时,稍稍增加一点注射剂量,就可能发生低血糖;血糖下降时,略微减少一点剂量,血糖又会明显升高。因此,只有发现在饮食和运动不变的情况下,血糖仍持续不稳定时,才能调整胰岛素,且调整幅度一定要小。
6. 用胰岛素类似物取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的优点是能比人胰岛素更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建议采用每日4次注射方案,即1针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3针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
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大,有5个信号,或是“脆性”糖尿病
有些糖尿病人血糖波动非常大,可能是脆性糖尿病,对于脆性糖尿病这一名词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或许稍显陌生,但它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糖尿病类型,尤其在血糖管理极为困难的患者群体中,其存在尤为显著。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相比,脆性糖尿病(又称“不稳定型糖尿病”)以其血糖的极端不稳定性和控制的极大挑战性而著称,主要侵袭1型糖尿病患者或病程漫长、胰岛素功能接近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本文将深入探讨脆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识别方法、潜在危害以及日常管理策略,以期为糖友们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指南。
01
一、 脆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脆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血糖的剧烈波动。这类患者往往体型消瘦,营养不良,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伴有胰岛素抵抗。即便在饮食、运动和胰岛素剂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他们的血糖水平也可能出现大幅度的起伏,如同坐上了过山车。高血糖与低血糖酮症频繁交替,如同昼夜更替般难以预测,这种不稳定性让许多患者和医生都倍感棘手。
更为棘手的是,脆性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剂量的调整异常敏感。微小的剂量变动,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都可能引发血糖的剧烈反应。这种敏感性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极其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危机之中。
02
二、 识别脆性糖尿病的五大信号
为了及早发现脆性糖尿病的踪迹,糖友们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变化。如果连续数月内,在饮食、运动和胰岛素用法及用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出现以下五种情况之一或多个,就应高度警惕脆性糖尿病的可能:
1. 非同日空腹血糖波动超过5.55mmol/L:这意味着即使在没有明显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空腹血糖水平也表现出显著的不稳定性。
2. 当日内血糖变动幅度达11.1mmol/L以上:这种日内血糖的巨大波动是脆性糖尿病的典型特征之一。
3. 每日间尿糖排出率波动范围大于30克:尿糖排出率的剧烈变化反映了血糖水平的显著波动。
4. 不能预期的低血糖发作:低血糖事件频发且难以预测,这是脆性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5. 频繁出现尿酮体阳性:尿酮体的频繁出现提示着患者可能处于酮症状态,这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03
三、脆性糖尿病的危害
脆性糖尿病不仅难以控制,而且对患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血糖的剧烈波动不仅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可能损害大脑的认知功能,严重时甚至导致低血糖昏迷和死亡。长期的高血糖与低血糖交替,更是加速了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健康风险。
04
三、 脆性糖尿病的日常管理策略
面对脆性糖尿病的挑战,患者需要进行系统性的个体化精细化管理。除了医院的专业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1. 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对于脆性糖尿病患者而言,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标准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3-14mmol/L,以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2. 佩戴动态血糖仪 :动态血糖仪能够实时监测血糖水平,提醒患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血糖。部分监测仪还配备安全警报功能,能在血糖异常时及时通知患者。
3. 使用胰岛素泵:胰岛素泵能够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实现更精细的血糖控制。对于脆性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泵是一种优于多次胰岛素注射的调控方式。
4. 饮食管理:饮食定时、定量,甚至固定饮食种类,少食多餐。避免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同时保证机体获得足够的营养供给。
5. 适当运动: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对于脆性糖尿病患者而言同样重要。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低血糖风险。
6. 外出或运动时携带急救食品:如饼干、糖块等,以备不时之需,防止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脆性糖尿病是一种复杂而棘手的糖尿病类型,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通过系统性的个体化精细化管理来应对。通过加强自我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泵、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以及保持积极的心态,脆性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有高质量的生活。如果您对脆性糖尿病还有更多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健康平台,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专业而贴心的服务。
什么是脆性糖尿病?最常发病年龄果真是15〜30岁吗?
“脆性糖尿病”,小编第一次看见这个词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了一下,顾名思义这个病很棘手。
之前有报道把糖尿病比作孩子,说脆性糖尿病就好比是最调皮的一个“熊孩子”,动不动就闯祸。只要控制住“他”,“他”就不会轻易闯祸。
那小编就把医生和患有脆性糖尿病的人比作那些心力交瘁的“老师”吧,(正好应了今天教师节的景)。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下要怎么对付脆性糖尿病这个“熊孩子”的办法,希望能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什么是脆性糖尿病?
脆性糖尿病又称不稳定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通常忽高忽低,变化呈难预测、难控制特点。一般认为这是患者胰岛功能衰竭所致。
由于患者对胰岛素剂量的调节十分敏感,胰岛素剂量的微小改变都会引起血糖的显著波动,处理起来相当棘手。
脆性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脆性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对胰岛素作用过于敏感、青春期、升糖激素调控的缺陷、感染、药物、精神因素等,还包括无感知的低血糖。
另外对于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也是脆性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儿童和青年患者尤为明显。
心理因素包括家庭冲突、过分严格的控制血糖、神经性厌食等,以及日常生活的精神压力也是引起脆性糖尿病的原因。
以及胰腺完全切除后和胰腺部分切除术后。
哪些人容易发病?
脆性糖尿病最常发生于15~30岁的患者,第二个小高峰在60~70岁。
第二个高峰发生的原因包括合并系统疾病(14%)、未能感知的低血糖(6%)、记忆或行为的问题(8%)等。老年人发生脆性糖尿病,主要是因为一些慢性、非糖尿病的疾病所致。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脆性糖尿病,因内源胰岛素分泌的耗竭,而使其频繁发生临床无感知的严重低血糖。
脆性糖尿病应尽早诊断
对于1型糖尿病及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血糖极端波动和经常低血糖的情况,要尽早排查是否属于脆性糖尿病。
实用内分泌学第2版中,有关于脆性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连续数月保持进食量、运动量及胰岛素用量恒定的情况下,注射方式不变,仍出现以下情况: 每日空腹血糖波动5.55mmol/L以上;每日尿糖排出30克以上;不能预期的低血糖发作;频繁出现尿酮体阳性;一日内血糖变动幅度达11.1mmol/L以上,无明确诱因(须除外Somogyi效应及黎明现象)。
患者自我管理很重要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对控制血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特别是对脆性糖尿病来说,患者生活方式上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
患者要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和调整胰岛素剂量。饮食上告知患者少吃多餐,最好6次/日。
谨防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脆性糖尿病患者而言,减少严重的低血糖的发生可改善长期的血糖控制和治疗的更好的依从性。由于存在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强化控制并不是其治疗目标。
此类患者本来就是低血糖高危人群,想和普通糖友一样严保血糖稳定并不现实,不宜按对待一般糖友那样强化降糖以求血糖值达标,避免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以空腹血糖控制在8.0~10.0 mmol/L , 餐后2h血糖不超过13.0~14.0 mmol/L , 不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反应作为疗效良好的标准。
胰岛素治疗
强化“双C”的治疗是指“持续葡萄糖监测( CGMS) ”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快速、平稳、精细地控制血糖的目的,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的发生,为改善糖尿病的远期预后提供了优化血糖管理方案。
待患者血糖相对平稳后,可采用4 次/d 皮下胰岛素注射,可采用“三加一”的胰岛素治疗模式,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此模式亦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波动。
一些患者也可结合临床情况,联合口服降糖药。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泵,使胰岛素剂量调节更灵活。通过“双C的治疗时的血糖连续监测,寻找血糖变化规律的蛛丝马迹,给胰岛素泵的剂量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胰腺移植和胰岛移植目前是治疗脆性糖尿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受于供体的限制,目前胰腺移植和胰岛移植尚未能广泛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