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哪些病(糖尿病引起哪些疾病)
糖尿病乃“百病之源”,真正的危害是这5大并发症,早知道早防治
糖尿病这个词,很多人听过,也知道它跟“血糖高”有关系。但真正让人担心的,其实不是血糖本身,而是它背后那一串串“尾巴”——各种让人防不胜防的并发症。说句实在话,糖尿病本身不吓人,可怕的是它悄悄在身体里“做文章”,一不留神,就可能演变成一连串的健康危机。
很多人刚查出血糖高的时候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事,觉得多喝点水、少吃点甜的就好了。可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住,身体就像一台机器缺了润滑油,时间一长,各个零件开始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不是小毛病,而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的大麻烦。
糖尿病的真正威胁,就藏在那些慢慢出现的并发症里。下面这五种,是目前看下来最常见、最危险的几种,咱们一个个说清楚,早知道,早防住。
先说眼睛。糖尿病久了,眼底的血管就容易出问题,叫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刚开始没啥明显感觉,最多就是看东西有点模糊。可一旦拖下去,轻则视力模糊、黑影飘飘,重则直接失明。
有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出现过眼底问题。最麻烦的是,这病进展特别悄无声息,等你真感觉视力变差时,可能已经伤到视网膜了。
然后是肾。糖尿病跟肾脏关系也特别紧密。高血糖会慢慢损伤肾小球,久而久之,肾功能就开始掉。一开始是尿里蛋白高,后来可能发展成肾功能不全,最严重就是尿毒症。
现在国内很多透析病人,其实都是从糖尿病走过来的。肾脏不像眼睛,不会早早“报警”,等到身体浮肿、尿量变少,那基本就是晚期了。
接着是神经。糖尿病神经病变也是个常见问题,尤其是下肢神经。很多人会觉得脚麻、刺痛、像蚂蚁爬,晚上睡觉难受得厉害。
严重的话,脚一点感觉都没有,走路容易摔跤,伤口也不容易发现。这就是为啥有些糖尿病人脚一受伤就烂个不停,甚至不得不截肢。这不是吓人,而是几十年临床里真真切切看到的事。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心血管。糖尿病人得冠心病、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出不少。高血糖会让血管壁变硬、变厚,血脂也容易跟着乱,时间一久不仅高血压找上门,连心肌梗死都可能悄悄发生。
有些人就觉得,自己血糖控制得还行,怎么突然中风了?这就是血糖“背后捣鬼”,让血管悄悄出问题。
最后一个,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糖尿病足”。这病听起来不起眼,但是真正发作起来,非常麻烦。脚部血液循环差,神经感觉迟钝,一旦有个小伤口,可能几天就变成大溃疡。
很多人就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脚泡,最后整个脚都保不住。而一旦发展到要截肢的地步,很多人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甚至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很大打击。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那糖尿病就这么无解了吗?当然不是。但咱们得认清一个现实:糖尿病这个病,不是靠“治好”来解决的,而是靠“管住”来控制的。就像拴住一匹野马,不是靠强行驾驭,而是靠你能不能看清它的脾气,顺着它的节奏来。
近些年,糖尿病的研究也有不少突破。比如2024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上就有研究指出,“时间限制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有稳定作用。就是说,吃饭的时间点、频率,甚至比吃什么还重要。尤其是控制在每天8小时内吃完三顿饭,对血糖控制帮助很大。
国内也在推行一种叫“个体化管理”的方法。不是一刀切地让所有人都吃一样的饭、吃一样的药,而是根据你的体质、血糖波动规律、作息习惯,来制定属于你自己的控糖方案。这个理念其实很接地气,也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还有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点,就是睡眠。很多人晚上睡不好,一到凌晨两三点就醒,其实这时候身体的胰岛素也在“打瞌睡”,血糖容易飙高。
最近国内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晚上睡眠少于6小时,空腹血糖平均值比睡7小时以上的人高出12%。这不是小数目,长期下来,差距就大了。
再说个冷门但很重要的知识点:牙周炎。糖尿病和牙龈炎之间是“双向”的关系。你血糖高,牙龈容易发炎;你牙周有炎症,反过来也会影响血糖控制。所以别小看每次牙龈出血,那可能是血糖没管好的一个信号。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情绪问题。很多糖尿病患者长期处在焦虑、烦躁、甚至抑郁状态中。情绪起伏一大,血糖波动也更猛。现在不少医院都在提倡“糖尿病心理干预”,就是想让患者在心理上也轻松一点。毕竟人是有情绪的机器,不是流水线上的仪器。
日常生活中,要想管住糖尿病,关键还是得“过日子”一样地慢慢调。不是说今天顿顿吃青菜、明天猛跑10公里就能逆转。真正有效的,是你能把控糖这件事,融进你每天的节奏里。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多咀嚼几下,菜比饭多一点,饭后别立马躺下;比如说,每天哪怕就散步20分钟,身体也会慢慢给你“回信”。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它考验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坚持得稳。真正能把糖尿病控制好的,不是那些天天盯着血糖表的人,而是能把健康生活变成“习惯”的人。这是一场和自己身体的“长期谈判”,你越愿意倾听它的信号,它越愿意配合你。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是什么“绝症”,但它确实是个“管不住就惹祸”的病。那5个大并发症,眼、肾、神经、心血管、脚,一旦盯上你,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早点了解,早点防住,才是真正聪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李凤鸣,张晓丽,等.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24,40(3):178-183.
[2]高峰,刘海燕.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5):436-440.
[3]杨琳琳,陈文斌,李佳.时间限制饮食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5,33(1):24-29.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糖尿病是“百病之源”?真正风险是这5大并发症,早防护命
有个扎心的现象,很多人查出血糖高的那一刻,第一反应不是“我得治”,而是“我不慌”。理由五花八门:我爷爷活到九十多岁也是糖尿病;我都没症状,能吃能睡,怕啥?还有人更飘:现在谁没点三高?仿佛血糖高成了“电子血糖仪的错”,而不是身体敲响的警钟。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残酷。糖尿病真正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背后那一串“隐形炸弹”级别的并发症。
它像个披着羊皮的“慢性杀手”,一边悄无声息地破坏身体的各个系统,一边又让患者心安理得地“拖着”。等到症状明显,往往已经“晚了”。
来看看这组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1.4亿,全球第一,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友。更吓人的是,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这不是夸张,是实打实的“隐形流行病”。
长期高血糖像是把慢慢吞噬电线的白蚁,一开始没动静,等你想修,整根电路都断了。糖尿病不是高血糖这么简单,它像个“总导演”,幕后操控着一出出“并发症大戏”,一旦开演,场场都是“硬核”。
眼睛、肾脏、神经、血管、心脏,一个都逃不了。
先别急着关掉页面,下面这5大并发症才是真正让糖尿病“封神”的关键,看懂它们,才算真正了解糖尿病这位“老朋友”的真面目。
第一颗雷:视力模糊不是老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捣鬼”
很多人年过五十,眼神一模糊就怪罪“老花眼”或者“手机看多了”。可如果是糖友,这个模糊就不是小事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怎么来的?简单说,就是高血糖把眼睛里的小血管“泡坏了”,一泡泡几年,血管渗漏、出血、增生,最后连视网膜都脱了。
有的人前一天还开车、看报,第二天突然眼前一片黑,来医院一查,医生只能无奈摇头:晚了。
而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早期没症状,等你感觉到“看不清”,可能已经是中晚期。
第二个狠角色:糖尿病肾病一上场,洗肾的噩梦就来了
肾脏这个器官,平时沉默寡言,等它“发声”,基本都是大问题。
高血糖像个“慢性毒素”,年复一年地损伤肾小球,让肾脏功能慢慢滑坡。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病的第一大原因。一旦发展到尿毒症,面对的不是药,而是每周几次的透析。
想象一下,每周三次,至少四小时,躺在医院机器旁,定点定时“人工排毒”。身体遭罪,钱包也跟着“瘦身”。
更要命的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唯一线索可能就是尿里有点微量蛋白。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第三个埋伏者:神经,病变让人“脚像不是自己的”
有些糖友总觉得脚麻、手脚冰凉、走路像踩棉花。这不是“血气不通”,而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在“敲门”。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迟钝,甚至痛觉消失。你脚烫了、破皮了都没感觉,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脚底起个大泡,没几天变成溃疡,最后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的甚至截肢。
每年有数十万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截肢,这不是危言耸听。
有些人明明脚已经溃烂,却因为不痛不痒,硬是拖到感染扩散,最后只能“动刀”。
第四位幕后黑手:心脑血管合并症是“猝死”的最大推手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三高铁三角”组合,一旦配齐,心脑血管就成了“主战场”。
别以为糖尿病只是“吃甜食太多”,它的真正“杀招”在于——让血管变硬、变窄、变脆,血栓随时可能堵住心脏或大脑的血管。
心梗、脑梗、脑出血,很多都是糖尿病“幕后操盘”。而且糖尿病人因为神经,病变,往往感受不明显,别人心梗是胸痛难忍,他们可能就是“胸口闷一下”,下一秒人已经倒地不起。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2到4倍。
第五个“隐形杀手”:糖尿病和感染是一对“老冤家”
你可能没注意,糖友得个小感冒比别人难好,拔个牙伤口老不愈合,脚上破点皮就烂成大洞。为什么?因为高血糖让免疫系统“掉线”。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明显下降,身体对抗细菌、病毒的能力变差,感染更容易、更严重、更难控制。
尤其是泌尿系统、皮肤、肺部,一旦感染,治疗周期长、费用高、恢复慢。有些感染甚至会发展成败血症,这可是“要命”的事。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始作俑者:长期不控制的高血糖。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少吃糖、不喝饮料。其实血糖像个脾气古怪的“老大哥”,光控制饮食远远不够,还得靠运动、规律作息、情绪管理、必要时配合药物。
糖尿病不是“等有症状再治”,而是“没症状也得管”。
有人问,糖尿病是不是治不好?诚实地说,目前确实不能根治。但它绝不是“无解”的病,而是“管理型”的病。
只要早发现、早干预、严控血糖,可以大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
就像开车上高速,不是因为限速80就不让你开车,而是告诉你怎么开得安全、省油、长久。
反过来,如果你把糖尿病当“无所谓”,那它就会像个“背后捅刀”的兄弟,出手就是致命一击。
所以别再把糖尿病当成“慢悠悠”的小病,它其实是个“披着温柔外衣的狠角色”。真正让人命悬一线的不是那几毫米的血糖数值,而是那五颗随时引爆的健康炸弹。
防住这五大并发症,就等于把糖尿病这个“定时炸弹”拆掉了一大半。
生活里,别等到眼睛花了、肾报废了、脚烂了才想起“我是不是血糖高了点”。一根血糖仪试纸的价格,可能就是你未来一场并发症住院费的千分之一。
人到中年,最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不把糖尿病当回事。
与其害怕并发症,不如早点行动,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赵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现状[J].中华眼科杂志,2024,60(04):250-254.
[2]李红,周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25,64(03):225-23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36岁男子因糖尿病引发心衰去世,糖尿病诱发的这些并发症,要警惕
36岁,心衰,去世。不是老年人,不是意外,不是家族遗传病,而是糖尿病。你说气人不?东北小伙子,一个大活人,说没就没了。不是说糖尿病能活几十年吗?
是,那是控制得好的人。控制不好,糖尿病就像个“不声不响的掘墓人”,一铲一铲,哪天坑就挖好了。
很多人看到这标题第一反应是:“哎呀糖尿病不就是血糖高点嘛,多喝点苦瓜水、多走走不就行了?”这想法真是……太天真。糖尿病不是“甜”,是“毒”。
这病最坏的地方在于,它不痛不痒,却能慢慢搞垮你全身的系统。最关键的,它不是一个人单干,它带着一票并发症一起上阵,才是最致命的。
那心衰是怎么和糖尿病扯上关系的?糖尿病除了让人血糖高,它还能干啥?是不是只有胖人才得糖尿病?是不是年轻人就不用担心?今天咱就把这些问题,一股脑掰扯清楚。
先说说糖尿病这个“老六”。它最擅长的就是“潜伏”。你要是空腹血糖升高了,你可能还觉得饿点没啥;可它背地里已经在搞你血管了。
血糖高,就像是血液里泡了糖水,时间一长,血管内壁就被腐蚀。不夸张地说,血糖高的人,血管老得特别快。结果呢?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接踵而来。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糖尿病,其实它早就不甘心只当个“血糖病”。现在我们医生都知道,糖尿病=全身性代谢紊乱。
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的血糖、血压、血脂、尿酸、体重、肝功能、肾功能……全乱套了。它就像个熊孩子,自己不学好,还带坏一堆器官。
那心衰是怎么被糖尿病“连累”的?这就得说到糖尿病心肌病。这不是我编的,是个有名有姓的病。长期高血糖,会让心肌细胞变性,心脏“弹性”变差,跳得也没劲儿了。
再加上糖尿病容易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脏供血也跟不上,久而久之,心脏功能就像老旧电池,越跳越弱。最后心衰,直接猝死。
这种心力衰竭不是那种“慢慢来”的,有时候就是一场感冒、一次情绪激动,心脏一受不了,嘎嘣一下,人就没了。你要真以为自己年轻,就能扛住,那真是被糖尿病骗了。
再说个更隐蔽的——糖尿病肾病。这玩意儿就更阴险了。你可能连尿蛋白都没查过,可肾脏已经慢慢坏掉了。等你开始水肿、尿少、血压飙升,那时候肾功能已经掉到地板了。
再拖一拖,尿毒症就来了,透析、换肾……你还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吗?
除了心脏和肾,其实糖尿病对神经系统也不放过。所以为啥有人说脚麻、手凉、腿没劲儿?那很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一开始就是点小麻木,后来发展到没感觉,最后连脚破了都不知道,一感染,一坏疽,只能截肢。你说可不可怕?
对了,还有眼睛。糖尿病人最怕三个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糖高,眼底毛细血管就容易出血、增殖、渗漏。你一边刷手机一边掉视力,等真看不清了,再去查
医生告诉你得做激光、打针了。再不治,直接失明。那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的“看不见”。
再说个大家可能忽略的,糖尿病足。这病可真不是说脚疼那么简单。糖尿病人脚部血液循环差,神经感觉又弱,哪怕是个小水泡,最后都能演变成溃疡甚至坏死。
你以为是个鸡眼,结果是要截肢的前奏。
你可能想问,那糖尿病这么毒,咋就得上了?其实说白了,90%都是“吃出来”的。高热量饮食、常年不运动、暴饮暴食、熬夜、情绪波动大,这些都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一抵抗,身体对胰岛素这个“搬糖工”不敏感了,糖就堆在血里,越堆越高。
而且现代人动得少、吃得多,尤其是年轻人,天天喝奶茶、炸鸡、宵夜……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睡眠差,身体早就超负荷。你以为自己是年轻,其实是“透支”。
不少人三十几岁就成了“糖前状态”,那就是糖尿病的预备军。
要命的是,很多人连自己得了糖尿病都不知道。因为早期真的没啥感觉,顶多是口渴、尿多、容易饿,还容易被当成“上火”或“忙累了”。
等你真去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已经飙到8、9,身体已经在偷偷“崩盘”。
所以现在我们医生都建议:35岁以后,每年体检都得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史、肥胖、高血压、脂肪肝的人,那就得提前查,不能等出症状了才去医院,那时候往往晚了。
说到脂肪肝,这个“白切鸡”一样的病,其实跟糖尿病是“难兄难弟”。很多人查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觉得没事,其实这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你肝脏已经不堪重负了,再不管,下一步就可能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接踵而来。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还是会问:那我该怎么预防?很简单,但也很难——管住嘴、迈开腿。
这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干货。饮食上,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尤其是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加工零食。多吃蔬菜、全谷物、适量蛋白质。
运动呢,不用上健身房,散步都行,关键是得规律,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广场舞都行。关键是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还有体重控制。肥胖是糖尿病的死党,尤其是腹型肥胖,也就是肚子大那种。腰围超过90厘米(男性)或85厘米(女性),糖尿病风险就上天了。你肚子越大,胰岛素越难干活。
如果已经得了糖尿病,别怕,但也别躺平。规律服药、饮食控制、监测血糖、定期体检,这些一个都不能少。别迷信偏方、保健品,那玩意儿只会让你延误治疗。
最后再强调一点,糖尿病的“杀伤”并不是糖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并发症。控制好血糖,才能避免心衰、肾衰、失明、截肢这些悲剧。别等到身体报警了,才想起来要健康。
你身边有没有人也在跟糖尿病“斗争”?他们是怎么控制血糖的?你觉得生活中最难坚持的是饮食还是运动?你有没有坚持做体检的习惯?留言说说看吧。别让糖尿病悄悄把你的人生改写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成人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第61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