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药调理糖尿病(中药调理糖尿病多少钱一个月)

小荷医典 0
文章目录:

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6种中药代茶饮,还不快收起来!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就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而中药代茶饮应该是我国茶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如菊花茶清头明目,苦丁茶除热降压,薄荷茶解暑清热,麦冬茶养肺利咽。这些保健茶不仅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还为我们养心怡神,祛病延年发挥了作用。

那么,中药代茶饮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吗?

一般的说来,糖尿病人是可以用中药代茶饮的,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均适合或都需要,还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决定,这同样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药”,比如菊花茶用于肝热所致的眼睛红赤或眼睛分泌物多等证,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经常腹泻,属于脾虚证者,就不能饮用。又如人参茶适合于气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倘若用于肝火旺胃火盛的患者无异于火上浇油。还有苦丁茶,如给予胃寒患者就好比雪上加霜。所以不能认为中药代茶饮适合所有的糖尿病人。

患者如何自己选择适合的代茶饮?

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茶:

1.糖尿病患者经常有口干舌燥、面红目赤等证,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莲子心茶以清热明目、清心肝火。

2.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便秘,可饮用决明子茶、麻子仁茶以润肠通便。

3.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脾虚可饮用大枣茶等。

4.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经常感到心烦急躁、头晕目眩、口苦舌干,可饮用菊花茶、薄荷茶或夏枯草茶,以清肝泻火降压。

5.糖尿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出现心悸心慌者可饮用酸枣仁茶、合欢茶以养心安神。

6.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可饮用决明子茶、姜黄茶、生山楂茶等以祛脂活血。

代茶饮的中药会不会影响西药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茶水和药物不能一起用。不仅是西药,还包括了中药。主要是因为茶中有些物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一般主张服药2小时内不宜饮茶。但我们说得是中药茶,这些中药茶是否可以和西药一起用,是否会影响西药的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在没有科学的依据之前,中药茶最好不要和西药一起服用,起码要间隔1小时左右。

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梁晓春

糖尿病皮肤瘙痒,咋用中药治?

糖尿病

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以皮肤瘙痒为主,或伴有继发性抓痕、结痂、色素沉着及继发湿疹样和苔藓样变等,亦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在西医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可有效缓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皮肤瘙痒可分为局限性瘙痒和全身性瘙痒。局限性皮肤瘙痒常属于中医的“阴痒”、“肛门作痒”等,全身性皮肤瘙痒可归为中医“风瘙痒”、“痒风”等范畴;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则称为“血风疮”。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血瘀风动为标,以肝、脾、肾亏虚为本,临床治疗时大致分成五种证型。

风热郁滞肌肤证

突起风团、丘疹、瘙痒、灼热等,周身皮肤瘙痒剧烈,病情缠绵,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法:解表清热,消风止痒。方药:乌蛇祛风汤加减。

血热动风证

手足瘼癃,皮肤掀红瘙痒,剧者搔破后可有血痕,受热痒增,遇冷痒减,伴有口干、心烦,夏季高发,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药:止痒熄风汤加减。

阴虚血燥证

皮肤干涩,瘙痒,抓痕,血痕满布,舌红,苔薄或少,脉弦细。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下焦湿热证

小便淋漓灼痛,皮肤瘙痒,好发于下身,舌红,苔白腻或薄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祛湿,消风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内阻证

局部出现青紫肿块、疼痛拒按,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乌血流溢,皮疹呈暗红色,散布全身,或凝聚结块,或融合成片,舌质暗,苔薄,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链接:外治瘙痒亦有方

穴位注射:对外阴瘙痒者,可取会阴、血海(双侧)、肝俞(双侧),用异丙嗪做穴位封闭。

苦参酒外洗:苦参、百部、野菊花、凤眼草、樟脑,将前四味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或白酒)5000mL泡7天后去渣,然后加樟脑溶化后备用。用毛笔外涂瘙痒处。若女性外阴瘙痒,可用苦参、蛇床子、石榴皮、明矾水煎后洗患处。

文/空军总医院皮肤科 徐丽梅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中医药治糖尿病?药王孙思邈:9类药物、18个方剂、22味中药

在糖尿病(消渴病)的中医药治疗历史上,我们的古代医学家和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疗效。在浩瀚的古医籍海洋中,有一本医学著作不得不提,这就是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其中就有关于消渴病的治疗经验记载。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于糖尿病(消渴病)的治疗经验,从古人的智慧中挟取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思路。

孙思邈对消渴的记载

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而消渴之名最早载于《内经》,《素问·奇病论》记载:“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消渴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到了唐朝,对于消渴的认识已算是相当完善,孙思邈在消渴相对认知完善的年代,将消渴病的认知和治疗集中表现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

这其中,《千金要方》详细阐述了消渴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及并发症的表现、消渴病的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方药累计22种,并提及一些灸法、食疗方等;《千金翼方》则首次系统总结了有关消渴的治疗用药,并提出消渴治疗的6个方法和18个方剂。

孙思邈对消渴病的认知

发病机理
孙思邈对消渴病的发病机理有独特的见解,孙思邈指出,消渴的根源在于五劳、七伤、六极,导致机体正气亏虚,引发疾病的产生。

其中五劳指的是志劳、思劳、心劳、忧劳以及过度的疲劳,也就是过度思考、耗心费神,身体过度疲劳等;六极包括:气极、血极、筋极、骨极、精极、肉极。即过度的劳累导致气血精津等精微物质过度损耗以及脉筋肌皮骨等五体过度劳累引发消渴等病。而七伤则强调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而不绝、精少囊下湿、精清、小便苦数等导致邪气亢盛则气血不通,精微输布异常,精津亏虚则引发消渴等疾。

孙思邈对消渴病治疗方法的总结

前面提到唐朝以前对于消渴的认知已经相对完善,孙思邈对于消渴的治疗已较其前代医家更为丰富,他系统总结了前朝医家有关消渴治疗的9类药物,并提出了消渴治疗的20余种用方,也提到了食疗和针灸法。

孙思邈首次系统总结有关消渴的治疗药物共九类,包括玉石类、草部、木部、人兽部、虫鱼部、果部、菜部、米谷部及未归类的药物,其中以草部药物18种,包括:泽泻、人参、白英、黄连、云实、葛根、知母、栝蒌根、款冬、地榆、王瓜、恶实、水萍、荭草、鸟葵、菰根、芦根;其次为玉石类10种,包括丹砂、硝石、紫石英、石膏、乌古瓦、理石、长石、礜石;人兽部7种包括:髓、肉、尿、骨、白雄鸡肉、屎白、黄雄鸡;其他未归类共7种,包括:合玉石、白石华、黑石华、封石、遂石、石剧、龙石膏;木部4种,包括:茯苓、松脂、枸杞、竹笋;菜部共2种包括:莱菔根、莼;果部共2种,包括:乌芋、李核仁。孙思邈对消渴治疗药物推崇以草木类为主。

孙思邈对食疗和针灸的认知

孙思邈强调食疗、针灸以及其他综合疗法在消渴病治疗的地位。其中提到三种食疗方,包括:冬瓜子、菘菜、莼、竹笋等;谷米类包括:青小豆、大麦、青粱米、陈粟米等;鸟兽类包括:沙牛髓、鹿头肉、黄雄鸡等。对于针灸治疗,孙思邈认为对于初患消渴之人,可用灸法治疗,若病过百日以上,则应慎用,以防疮上脓水不止,并针对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总的来说,孙思邈认为消渴病属于疑难杂病,患者自身的预防调理在消渴的发生、发展,乃至转归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不饮酒、房事节制、禁食咸和面,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原书《备急千金要方》的记载吧: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