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护理体会(糖尿病的护理工作体会范文)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我今年76岁,与糖尿病相共同度过43个夏天的体会

我今年76岁,34岁的时候确诊患有糖尿病,至今为止和糖尿病相伴已43个夏天了,由于调理得法,身体相安无恙。

现在又到夏天我,我想把我的一些心得告诉大家:

抓主要矛盾,稳定血糖

血糖不稳定是产生各种并发症的根源。夏天气温高,干燥闷热, 病原体增多,细菌活跃,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季节。针对这种情 况,我采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法,尤其注重自我监测血糖,随时观察尿糖、血糖等变化,根据血糖升降水平,及时调整进食量、运动量和药物量,使三者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始终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7.0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稳定在11.0mmol/L以内,由于抓住血糖这个主要矛盾,所以一直使并发症无机可乘。

合理饮食,夯实基础

饮食是产生血糖的主要来源,,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尿病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牢,再好的医生和药物都是枉然。所以我特别注 重饮食治疗。

主食不多吃,也不少吃,每天300克,吃3餐,每餐2两左右。

每天吃800~1000克蔬菜,如空心菜、菠菜、芹菜、苦瓜、白菜、 茄子、南瓜等。这些蔬菜含膳食纤维、维生素丰富,不仅可以饱腹,而且还有降糖作用。

对各种水果和副食品我想吃就吃,吃了,按照食品交换,相应地减少饭量就行了。

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些食品如核桃、绿豆、 莲藕、荸荠等虽含淀粉多,或含糖量高,吃多了对糖尿病不利,但是这些食品营养丰富,且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对阴虚火旺的糖尿病患者十分有利,从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我从多年实践中体会到,夏天适当吃些这类食品,对糖尿病患者滋阴润燥大有好处。

讲究环境卫生,防止病菌感染

每年夏天我都十分注意家庭和个人卫生,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不吃剩菜剩饭,多喝水,不抽烟,少饮酒,不饮冷饮和冷水,不在空调室内过夜,少去人流多的地方凑热闹,按时就餐作息,注重午睡。

坚持锻炼

运动能降低血糖。

我每天早晨起床前在床上做“铁裆功”,下床后喝一杯温开水,到有树木的大堤上或公园做“健身功”。

上午上班工作,下午适当活动。

吃了晚饭后,结伴到河边散步半小时以上。

持之以恒,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乐观向上的心态非常重要,满足现实,知足常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广交朋友,构建快乐。在错综复杂的处境中,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身心健康。

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

内容资料来源:

[1]郝莉,郑鑫,袁媛,等.我国糖尿病患者营养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天津护理,2024,32(04):450-455.

[2]高子淇,高玲玲,郭晓迪,等.基于CiteSpace国内外糖尿病前期护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循证护理,2024,10(14):2544-2554.

[3]杨蓓,叶红芳,相卢伟,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护理学报,2024,31(13):18-23.

在糖尿病防治的道路上,有一位医者,他辛勤耕耘、不断创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光明。他就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尊永教授。他曾担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等职。他长期致力于能量代谢及糖尿病的防治研究,为提高我国糖尿病治疗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52岁的唐梅是一名来自北京的菜市场摊贩,前几年她和丈夫齐心协力经营着摊位,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自从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家里的开销一下就大了起来,唐梅夫妻俩为了多挣点钱,常常是市场里最迟收摊的人。

2008年4月3日,这天唐梅在摊位上吆喝着自己的蔬菜,时不时就停下来挠一下自己的胳膊。不知怎的,她最近总觉得身上瘙痒不已,就好像有千万只蚂蚁爬过她的身体一样,让她总忍不住又抓又挠。不一会儿,手臂上全是深浅不一的红色抓痕。一开始,她还以为是皮肤太干燥了导致的,可是涂了身体乳,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过了一周,唐梅身上的瘙痒已经不再局限于手臂、后背、大腿等身体部位了。她的外阴也开始出现瘙痒,外阴皮肤上并没有长疹子或其他不明物,可就是无缘无故的发痒,这可让唐梅吃了不少苦头。于是,她去药店买了一些止痒膏和外阴洗剂,接连用了几天,瘙痒的情况确实有所改善。

2008年6月12日,唐梅丈夫回家做菜了,可在摊位上等待的唐梅早已饿得眼冒金星,只能不停地打电话催促丈夫,没想到丈夫直接回怼她:“早上吃那么多,怎么又饿了?”唐梅哑口无言,因为她最近确实吃得多,饿的快,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似的。隔壁摊主见她狼吞虎咽地吃着午饭,便好心提醒道:“我看你最近喝得多、吃得多,还经常往厕所跑,你可要小心糖尿病呀!我丈夫前几年查出糖尿病时,情况也和你现在差不多。”

唐梅听后心里一阵慌乱,虽然知道去医院又要花不少钱,可是身体上的事真是耽误不得。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去医院挂号检查。医生首先给她测了体重指数,发现她的指数已经达到26.1kg/m2,属于超重。中国成人正常范围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0kg/m2为肥胖。随后又给她开了血糖测定、尿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等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血糖:空腹血糖 11.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6.5 mmol/L。尿糖: 。HbA1c:8.5%。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无明显异常。诊断:2型糖尿病。医生解释道:“根据你的病情来看,除了饮食要注意控糖以外,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给你开了二甲双胍片 ,记得按时按量服用,还有胰岛素皮下注射,这个会根据你的血糖来调整剂量。”

唐梅回到家后牢记医生的叮嘱,每天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降糖药白糖红糖冰糖这类食物她是碰都不敢碰,生怕自己的血糖升高了。此外,她还开始每天跑步,既减肥又锻炼身体。可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血糖不但没有降下去,反而变得十分不稳定。去医院复查了好几次,医生也只能表示原因还是出在饮食上,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管理措施。

唐梅百思不得其解,可是自己明明已经不碰甜食了呀,没事还经常吃瓜果蔬菜。就在唐梅为此苦恼时,她的儿子告诉她,著名的糖尿病专家刘尊永教授下周将会去他们学校开糖尿病知识座谈会,社会人士也可以去听。唐梅一听,立即表示自己一定要去现场学习一下专家的经验。

毕竟刘尊永教授独创的“糖尿病五架马车”专利,将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从20%提高至60%至80%,成为业内公认的先行者。他创新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技术“金马车”,在国内引起轰动,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他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主编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次,成为畅销的科技书籍。他还编著了多部糖尿病自我管理书籍,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防治方法。

不仅如此,刘尊永教授的《唐和健血糖管理方案》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论坛和活动,推广糖尿病的防治新模式。他的事迹和成就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报道,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代名词。他曾在2004年登上央视新闻网,推广糖尿病综合防治新模式。

在座谈会上,很多像唐梅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向刘尊永表达了自己在控糖方面的困惑,刘尊永教授表示:“糖确实不能多吃,但是也不必要完全不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糖,这3种食物也要注意少吃,不然就算不吃糖,也有极大的可能患上糖尿病...”

酒精类食物

酒精类食物表面上看跟血糖的升高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大量的摄入酒精类食物会抑制肝糖原的生成,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可以通过储存糖原来降低血糖,或者在需要时分解糖原来升高血糖。酒精可以抑制肝脏生成糖原的能力,导致血液中的糖分不能被有效储存,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其次,酒精还会刺激肝脏糖异生,在酒精代谢过程中,肝脏会优先处理酒精,这会干扰正常的糖代谢过程。为了补充因酒精代谢而消耗的能量,肝脏会增加糖异生的过程,即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酒精可以影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关键激素。此外,酒精还能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其降糖效果也会减弱。

过量食用酒精类食物会增加皮质醇的分泌,酒精摄入可以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这是一种应激激素,它能够促进糖异生并增加血糖水平。酒精还可能会影响肠道对糖分的吸收,使得更多的糖分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高脂肪类食物

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地从血液中被转运到细胞内,从而引起血糖水平升高。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胰腺β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在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过程中还会促进肝脏的糖异生过程,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会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导致血糖升高。与此同时,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影响肠道激素的分泌,如降低肠道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而GLP-1是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降低血糖。

高碳水类食物

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糖、精制谷物,由于消化吸收快,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生成指数,也称为GI,高GI值的食物会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低GI值的食物则缓慢释放葡萄糖,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如果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适中,血糖水平也可能升高。

(注:《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糖友故事——我的糖尿病人生

  从15岁开始,糖尿病就如影随形。今年我过了64岁的生日,再回首,已经是四十九年的糖尿病人生。

  1965年,我因酮症酸中毒住进了北京301医院,被确诊患上了糖尿病,并开始注射胰岛素。两个月后,血糖逐渐正常,并一点点把胰岛素减掉了。但当时没有1型糖尿病和蜜月期的概念,于是我就只带着口服药“降糖灵”出院了。

  出院以后,尝试吃过中药,用过各种偏方,都没有效果。最后妈妈带我来到天津总院糖尿病科看病,张钧主任坚决地拿掉了口服药,重新给我制定了胰岛素治疗方案。从此开始了与胰岛素终生相伴的日子。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张钧主任被打倒了,专科门诊也变成了“菜市场”,混乱不堪。后来动乱造成了胰岛素的缺乏。附近医院和药店根本买不到胰岛素,我只能每周去天津总医院拿药,来回坐车就要四个多小时,而且只能拿一周的药,护士用针管从胰岛素药瓶里抽出你一周的量,再注入另一个空胰岛素瓶里,这就是我一个星期的胰岛素。

  医生开药全凭24小时尿糖定量。因为人多药少,只要尿糖定量稍稍减少,医生就减药,总之是维持大家都能活着。现在听起来真是天方夜谭。没有办法,只好写信给我家全国各地的亲戚,动员大家一起帮我买药。

  那时的检测手段,只能用班氏液在酒精灯上烧烧尿糖,验血糖只能去医院静脉抽血。所以我每天几乎就是盲目地在打针。......

  由于自己的无知、对糖尿病的不重视,加上当时医疗水平的限制,我没能很好控制糖尿病。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我带着胰岛素和注射用针、酒精棉球等,和同学们一起,到内蒙和林格尔插队落户。到了那里,只是每天打针,根本没有验过血糖和尿糖。坚持了半年,最后还是病退回到天津。

  1972年,分配到工厂当工人,做着跟普通人一样的活计,过着和普通人不太一样的日子。

  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我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

  我这个66届初中毕业生,在离开课堂,经历动乱12年后,不但要拣起全部初中课程,还要从头学习高中课程。我白天上班,晚上去辅导班听课,回来再自学。夜以继日,殚精竭虑。虽然成绩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录取分数线,却因病落榜,当时对我的打击很大。

  但我最终没有放弃,1979年,我又考取了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经过三年的艰苦学习,终以优异成绩毕业。

  1987年,经过社会公开招考,我从工厂来到学校,当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肯定。

  日子刚刚有了些起色,危机就来临了。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开始显现出来,发生了视网膜病变,继而造成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

  1989年,我的右眼看不见了,我对前途几乎失去信心。是天津眼科医院的李琴主任, 催促我尽快去北京做激光治疗,她说:“你才40岁,千万别耽误。”……

  我到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由张承芬主任亲自做了激光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终于保住了左眼,右眼也恢复了部分视力。

  由于眼睛不行了,我只好从教学一线调到实验室。记得做完眼睛的手术回到学校上班,我去找领导要求调换岗位时,领导曾当面说:“早知道你身体这样,当初就不要你了”。

  几年下来,领导和老师们从我踏踏实实的工作中,看到了我的为人,看到了我的能力。我虽然有病,但我不比任何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不管做什么工作,我都努力把它做到最好。

  2005年,我退休了,在学校又返聘了两年后,回到家里,我才真正开始认真对待糖尿病。我的心得是:

1. 做好自我监测。

  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关键是做好自我监测,这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以前条件所限,造成了严重的视网膜病变。现在有了血糖仪,可以自己在家测血糖了。

  我现在每天除了做家务,上网,看书,就是监测4~8次血糖。早晨空腹和睡前血糖是每天必测的,早空腹血糖是一天的基础,是用药、饮食、运动的依据。睡前血糖,是夜间安全的保证。其它根据需要,每天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并做好详细记录,从中找出血糖变化的规律。

  除了自己验血糖,我还定期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眼底等。

2. 合理使用胰岛素,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我已用了49年,从动物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依次用过来,我也从每天注射两次、三次、四次,到现在每天注射五次。对各种胰岛素的作用时间,作用规律,特点等等,我也不断学习,探索。

  现在,我用地特胰岛素(每天早,晚两次)和门冬胰岛素(三餐前),一天五次。在饮食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空腹及餐前血糖高低,调整地特胰岛素用量;根据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低,调整该餐前的门冬胰岛素用量。为了防止血糖大起大落,我每次只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胰岛素。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严密监测血糖,直到血糖达标并稳定下来。

3. 积极预防低血糖.

  由于糖尿病造成的神经病变,我现在是无意识低血糖。血糖2.0都没有任何反应。第一次低血糖昏倒在外面,是1990年。也许是老天眷顾我,每次在外面低血糖昏迷,都能遇上好人相救。在家里发生低血糖昏迷,也都是老公救了我,老公连晚上睡觉都要“睁一只眼”。没有他们,我早就见了上帝。

  低血糖是很危险的。为了减少低血糖,我只有加强血糖监测,现在我每次出门,都要先验血糖,并带上血糖仪,在外面也随时测。以防万一。

4. 科学调控饮食

  以前只知道控制饮食,却不懂得科学调控。控制饮食,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碳水化合物系数,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 。另外餐时的蛋白质和脂肪对血糖的影响也要计算在内。对于加餐,既要看当时的血糖值,也要看身体里之前注射的胰岛素还有多少活性。这也要反复试,加餐二小时后再测一下血糖,如果能在4~6mmol/L之间,说明你加餐合适,否则下次还要调整。

  2008年,我的左眼又发生眼底大出血,连对面站的人都看不清鼻子眼睛了。最后通过用药,出血慢慢吸收了,但是玻璃体上留下了摸不去的黑影。好在这几年,经过几次激光治疗,加上严格血糖控制,眼睛还比较稳定,我现在还能够看书,能够上网浏览,生活还有希望。

......

  一路走来,我的体会是,要控制好糖尿病,必须学会自我管理。驾驭好糖尿病教育、正确用药、科学膳食、坚持运动和自我监测这五驾马车。通过强化治疗,这几年我的糖化血红蛋白始终保持在5~6﹪之间,再没有发生其它并发症。

  一路走来,我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关怀,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工厂还是学校,都有那么多关心和帮助我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一路走来,从上学读书,到上山下乡,从工厂做工,又到学校教书,我走过了和同龄人一样漫长的人生之路。回首往事,虽然没能迈进大学校门,但我也补上了高等教育这一课;虽然因病失去了很多,但我的人生依然充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