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三个诊断标准(糖尿病三个诊断)
如何确诊一个人是否患糖尿病?这3个诊断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懂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所以给人们带来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只要血糖升高,就是患糖尿病了,真的是这样吗?
并非如此。关于糖尿病,并非所有人所患的都是一类糖尿病,因为在诊断糖尿病的时候,也涉及到糖尿病的分型,并且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这3个诊断标准,每个人都应该懂。即使大家不学医,也应该牢记于心,帮助自己,也为了帮助身边更多的人。
1.监测血糖的标准
血糖是确诊糖尿病的直接手段,这种手段非常简单,只需要通过测得患者的手指血,就能够得到最直接的答案。
那么,测手指血糖到了什么标准,才能够确诊是否属于糖尿病呢?在这里提醒大家,两个关键的数值需要记住,一是在空腹状态下,患者没有摄入任何食物,这个时候测得的血糖水平为7.0mmol/L以上,那么可以肯定患者有患糖尿病。
另外,如果不是在空腹状态下,患者摄入食物之后,测得的血糖水平超过了11.1mmol/L,也可以得出患有糖尿病的诊断。这两个数值主要是血糖水平,大家在平时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患糖尿病。
2.判断对胰岛素是否抵抗
胰岛素是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这种激素主要是降血糖,所以当这种激素分泌不足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身体的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糖飙升,进而出现糖尿病。
但是,糖尿病并非都是因为胰岛素缺乏所致,在临床上,糖尿病其实分为两类。为了更好地区分糖尿病,在诊断的时候,分为I型和II型糖尿病,其中所谓的I型糖尿病,就是指胰岛素绝对缺乏,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所谓的II型糖尿病,就是指血糖的水平升高,是因为身体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而导致的。所以,判断对胰岛素是否抵抗,也是对糖尿病进行分型的重要依据。
3.判断是否有“三多一少”
谈及“三多一少”,其实就是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在这里提醒大家一点,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有全部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这些表现可以作为糖尿病的确诊方式。
所谓的“三多一少”,就是指多饮、多食、多尿,同时伴随有体重减轻,如果身体符合这样的趋势,基本也能够确诊糖尿病。结合血糖的监测,联合诊断可以得出更为精确的答案。虽然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很多,但是希望大家记住。
另外,很多人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才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血糖达到多少可以诊断糖尿病?3个诊断标准达到任何一个都可诊断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尿、多饮、多食、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有的人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尤其是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常常在体检中或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中,无意中发现血糖升高的。
糖尿病的诊断是以静脉血浆测的血糖值为准,不以指尖血测的血糖结果为准。
它有三个诊断标准:
1.空腹血糖≥7.0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任何热量。
2.糖耐量试验OGTT 2小时血糖≥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耐量试验OGTT应在无摄入任何热量8小时后,清晨空腹进行,成人空腹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10分钟内饮完,开始饮葡萄糖水后2小时测的静脉血浆血糖值。
3.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任意时间指一天内任何时间,无论上一次进餐量和进餐时间。
注:需再测一次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对于没有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这些典型症状的,只有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后再确定诊断。如果复查结果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应定期复查。
严重疾病或者应激状态下,比如:心肌梗死、脑梗、严重外伤等,可发生应激性高血糖,这种代谢紊乱常具有暂时性和自限性,因此在应激时,不能根据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必须在应激消除后,再复查血糖才能明确其糖代谢状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Ic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在糖尿病的检查中,还要查尿常规,看尿常规中有没有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阳性只是提示血糖值超过肾糖阈(大约10mmol/L),因而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可能。当空腹血糖≥14.0 mmol/L时,要注意尿常规中是否有尿酮体,如果尿酮体阳性,要考虑糖尿病酮症,严重时可以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果尿中一旦出现蛋白,也就是尿蛋白阳性,要考虑糖尿病性肾损害。
除了血糖,这四项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什么是糖尿病?
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
这些问题
一场讲座就可以给你答案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糖尿病,了解糖尿病治疗的常见误区,2018年1月3日14:30——15:30,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曹旭来到四川名医健康教育基地举行了“糖尿病认识和治疗的常见误区”主题讲座,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讲座现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
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其诊断标准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以及以下3项中的任意一项:
* 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 ** 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曹旭医生讲座现场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
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有血缘关系;
40岁以上;
曾经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
娩巨大儿的妇女;
肥胖者。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240万。
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多达1.48亿。
糖尿病的常见误区
1
糖尿病认识误区
得了糖尿病真的不要紧吗?
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中,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致死。
中风、心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这些糖尿病相关性疾病都会严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2
常见饮食及运动误区
豆腐多多益善吗?
很多人认为豆腐可以降糖、调脂、预防便秘,糖尿病患者应多吃!
事实上,豆腐性偏寒,胃寒、脾虚、肾亏者不宜多食。
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能旅行吗?
很多人认为旅行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危险,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而事实上,血糖稳定的患者可以旅行。
建议:结伴旅行;随身携带药物及注射工具;注意保护足部。
3
降糖药物治疗中的误区
注射胰岛素会成瘾吗?
严格来说,胰岛素不是药,而是人体内一种必需的降血糖物质,不会成瘾.
需不需要用胰岛素,用了后是否能撤掉,取决于病情。
胰岛素一定要等到口服药无效才能用吗?
很多患者认为:打胰岛素意味着先前的治疗失败了。
事实上,随着胰岛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注射胰岛素是必然的,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使血糖早期得到控制,从而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自我管理中的常见误区
血糖平稳后就不需要监测了吗?
血糖平稳后,可以减少血糖监测时点,但不应放松对血糖的监测,。
建议定期对空腹、餐后、睡前血糖予以监测,预防并发症。
感觉低血糖时不用测血糖就进食行吗?
低血糖常表现为饥饿、乏力、头晕等难受症状,但有时这些症状并不是发生了低血糖,而是疾病发生的信号;
如果一难受就进食,容易造成高血糖,不利于血糖平稳控制。
难受时应立即测血糖,确认为低血糖(低于3.9mmol/L)时再进食,进食15分钟后再测血糖。
第二期“穏糖特训营”招募开始啦
相信各位关注小康妹儿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刚结束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特训营”第一期活动,并且广受好评。
想知道第一期的四节课里,糖友们都学到了什么?赶紧戳下方链接阅读详情!
如今,“糖尿病自我管理特训营”第二期报名活动已经启动了,还等什么,赶紧报名吧!
1.点我网上报名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吃这些,拯救你的用眼过度!
寒冷冬季,稳糖小技巧必收藏!
不爱喝牛奶的糖友,要怎么补钙?
♥戳以上链接直接浏览♥
本文编辑:江瑾然 图片来源:123RF、SOO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