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糖尿病(怎么知道糖尿病严不严重)
怎么知道自己患上糖尿病,或许可以从这4个方面判断
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患上糖尿病后都不知道,因为有些人在患上糖尿病后并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导致他们忽略而没有发现,而糖尿病如果在早期发现及时控制是能够避免血糖带来的伤害,因此在早期发现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从哪几个方面可以判断自己患上糖尿病?
一、容易饥饿
在糖尿病发病的早期由于高血糖的出现,这样患者身体多余的糖分被尿液排出体外,这样就会让身体缺乏能量而容易出现饥饿,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食欲也会跟着增加,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容易饥饿,并且在补充食物后一段时间又突然感觉饥饿,就要特别的注意及时监测自己的血糖。
二、经常感觉到口渴
在早期糖尿病发生的时候患者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而在出现口干舌燥的时候身体第一反应会出现口渴,就需要不停的喝水,而不停的摄取水量就会让尿液的数量增加,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也就会让身体长期处于脱水的现象,从而让自己经常感觉到口渴。
三、视力莫名的变差
由于长期的高血糖会让眼睛中的液体浓度变高,也就容易让眼睛的视力出现问题,因此在发现自己的眼睛视力下降或者是看东西模糊的时候不要过于小觑,也不要以为是近视发生了,要及时进行眼睛检查,并且监测血糖。
四、手脚发麻抽筋
有很多中老年人会反映自己突然间出现手发麻脚抽筋的现象,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多数的患者认为这是缺钙的症状,也就会进行补钙。但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有可能和糖尿病有关系,要注意在进行补钙后如果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看是不是高血糖导致的。
温馨提示,大家要知道的是,平时对于糖尿病的一些症状要有所了解,并且如果发现自己身体有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要特别的重视,只有及时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和其他相关检查,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也能够让自己及时发现并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从而防止糖尿病发生自己不知道,而对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和影响。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检测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隔夜空腹(禁食8-10小时)次日早晨测的血糖值。
餐后2小时血糖:从进食的第一口开始计时到餐后2小时进行的血糖测定值。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空腹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液2小时测定的血糖值,需要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采血前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是目前为止评估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正常成人(孕妇除外)的血糖范围: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从血糖正常到糖尿病发生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不仅预示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还提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肿瘤、痴呆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
糖尿病起病较隐匿,不易被察觉,大部分患者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明显不适。如果只检测空腹血糖的话,部分空腹血糖正常但其他血糖指标异常的人群可能不会被及时发现,还有部分患者,虽已出现空腹血糖受损但无不适症状,所以并没有在意。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进展为糖尿病,需要通过OGTT进行检测。 根据血糖数值再加上专科医师的临床判断,糖尿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管理。一旦确诊糖尿病,需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并接受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等多方面专业的指导。 (via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医生提醒:糖尿病的6个征兆,吃饭时间也很重要,这10点要记牢
糖尿病作为现代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隐蔽,若忽视可能引发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并掌握科学的生活管理方式(包括吃饭时间的把控),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当身体出现了以下6个表现时,警惕一下是不是你的血糖异常了,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1.“3多1少”典型症状
多饮:每天饮水量超2000毫升,仍频繁口渴(血糖升高导致细胞脱水);
多食:明明刚吃完饭,很快又感到饥饿(胰岛素抵抗使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
多尿:每日排尿次数超8次,夜间起夜2次以上(血糖过高导致肾脏排泄糖分);
体重减少:未刻意减肥,1-3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供能)。
2.视线突然模糊
血糖波动会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尤其在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后加重(如果及时控糖,视力可能恢复,反之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胃口异常变大
胰岛素分泌紊乱会让大脑产生“饥饿错觉”,即使刚吃了足量食物,仍想吃甜食或主食(需与甲亢等疾病区分,可通过测餐后血糖排查)。
4.伤口难愈合
皮肤划伤、烫伤后,超过2周仍未结痂,甚至出现红肿、感染(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缓组织修复速度)。
5.持续性疲惫
白天经常感到乏力、嗜睡,即使睡够7-8小时也无改善(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供能不足)。
6.手脚麻木或疼痛
双侧脚趾、手指出现对称性麻木、刺痛,或走路时有“踩棉花感”(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血糖波动与进餐时间、间隔密切相关,这3个时间原则需牢记:
1.固定进餐时间,避免昼夜颠倒
建议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进食,前后误差不超过30分钟(规律进餐可维持胰岛素分泌节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睡前3小时不进食(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低,过量进食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2.每餐间隔4-6小时,避免暴饮暴食
两餐间隔过短(如2-3小时)会导致前一餐血糖未回落、下一餐又叠加升高;
间隔过长(超过6小时)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心慌、手抖),反而刺激后续过量进食。
3.晚餐别吃太晚,七分饱最关键
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吃完(如21点睡觉,18点前结束晚餐),给肠胃留出消化时间,减少夜间肝脏糖原合成负担;
晚餐以“清淡、少主食”为原则(如杂粮粥 蔬菜 清蒸鱼),避免过量摄入精米白面(夜间活动量低,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预防糖尿病,这10点生活习惯要坚持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防可控,从以下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1.拒绝久坐,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久坐1小时后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代谢速度下降)。
2.控制体重,避免腹型肥胖
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会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
3.饮食遵循“低GI、高纤维”原则
减少精米白面,用杂粮(燕麦、玉米、糙米)替代1/3主食;
每天摄入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适量吃低GI水果(如草莓、柚子,每日200克以内)。
4.保证睡眠,避免熬夜
每天睡够7-8小时,23点前入睡(熬夜会导致皮质醇升高,干扰血糖调节)。
5.学会释放压力
通过冥想、深呼吸、培养爱好等方式缓解焦虑(长期精神紧张会促使血糖波动)。
6.定期监测血糖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正常应<6.1mmol/L);
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建议每半年加测1次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应<7.8mmol/L)。
7.关注血脂与血压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高血压(>140/90mmHg)会加速糖尿病进展,需同步管理。
8.少添加糖摄入
少喝甜饮料、少吃糕点,每天添加糖摄入量<25克(约6茶匙)。
9.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克(约1瓶啤酒),女性不超15克。
10.主动学习医学知识
定期参加医院或社区的糖尿病防治讲座,和医生保持沟通(尤其高危人群需个性化预防方案)。
若出现上述6个征兆,不要自己判断或用药,需通过“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检查确诊;
已患糖尿病者,除控制饮食时间外,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血糖反弹;
糖尿病预防没有“特效药”,长期坚持健康习惯才是关键。
糖尿病的防治核心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记住身体的6个预警信号,管好吃饭时间,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