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预防孕妇糖尿病(预防孕期糖尿病应该少吃什么食物?)

健康守护者 0
文章目录:

妊娠糖尿病别慌!这样吃,既健康又安心,轻松控制血糖!

嘿,准妈妈们!怀孕期间,身体发生了不少变化,有些妈妈可能会遇到“妊娠糖尿病”这个问题。别担心,这其实是很多孕妈都会遇到的小“挑战”。关键在于控制好饮食,科学搭配,既保证宝宝的营养,又让血糖稳定下来。今天就来聊聊“妊娠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总热量和营养素怎么分配”,让你吃得健康又安心!

一、为什么要控制总热量?

孕期的热量需求比平时要高,但如果血糖偏高,就不能随意多吃。控制总热量,主要是为了避免血糖飙升,保证胎宝宝的营养需求,又不让妈妈变胖太快。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你的体重、孕周和血糖情况,给出一个适合你的热量范围。

二、热量分配怎么搞?

通常,孕妇的总热量可以这样划分:

碳水化合物:占比大约50-55%

蛋白质:占比15-20%

脂肪:占比20-25%

比如说,如果每天需要摄入1800千卡:

碳水:900-990千卡(大约225-250克)

蛋白质:270-360千卡(大约70-90克)

脂肪:360-450千卡(大约40-50克)

当然,这个比例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最好听取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三、具体怎么吃?

碳水:

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比如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地瓜、豆类。

避免白面包、糖果、甜点、含糖饮料等快速升糖的食物。

分多餐少量,比如一天五六餐,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蛋白质:

多吃一些优质蛋白,比如鸡蛋、鱼、瘦肉、豆腐、奶制品。

蛋白质有助于血糖稳定,也对胎儿发育很重要。

脂肪:

选择健康脂肪,比如橄榄油、坚果、鱼油。

避免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

四、注意事项

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长时间空腹。

多喝水,少喝含糖饮料。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五、总结

妊娠糖尿病虽然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只要合理控制热量和营养素的比例,科学搭配饮食,血糖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宝宝也会健康成长。记得,孕期的饮食是对自己和宝宝的爱和责任,别太紧张,科学吃就行!

如果你也遇到过妊娠糖尿病,或者有自己的心得,欢迎留言分享!一起加油,健康孕育每一天!

13个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实用技巧,糖友一定要用起来!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达标,长期的高血糖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今天这篇文章总结了13个实用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你远离并发症。

1.主动接受健康教育

每天抽时间听/看科学、规范的糖尿病健康科普讲座或者科普短视频,不断学习、了解防治糖尿病的生活常识和诊治进展,坚持自律和自我管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控制血糖

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测量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4.0~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0~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动态血糖监测的24小时血糖达标时间的百分比力争控制在70%以上。

以上数据还要因人而异,进行个体化调整,由专业医师给予个体化指导。

3.做到均衡膳食

做到控制每天总能量的前提下均衡膳食,定时定量。选择低脂肪、低糖和高纤维的食物,包括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蛋等

如果有可能,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订出合理的个体化饮食处方,遵照执行会更加科学。

4.控制体重

体重是否标准,通常是按照体质指数来说,计算方法: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标准范围是18.5~24千克/平方米,24~28千克/平方米为超重,≥28千克/平方米为肥胖。保持标准体重有助于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

如果你的体重超重或肥胖,仅减轻5%~10%的体重,就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你降低血糖、血压、血脂甚至于实现糖尿病缓解。

5.坚持规律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有助于调节血脂、降低血压、减轻体重、减轻压力,还可以帮你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让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平衡运动相结合、多样化进行,如健身操、快走、慢跑、广场舞、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保持每天至少做半小时、每周至少150分钟的运动。

6.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不仅会升高血糖、增加胰岛素抵抗,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尽量戒烟限酒。

如果无酒不成宴席时,可以一次白酒不超过50毫升、红酒不超过100毫升、啤酒不超过250毫升。

7.定期体检

不仅要定期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还要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

同时也要定期检查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眼底照相、糖尿病足病、心电图、颈动脉彩超等,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并发症。

8.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重点关注。每年检测两次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与医生共同设定适合你的控制目标。

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重点关注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2.6mmol/L以下;如果已经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需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

9.保护双脚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致残很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想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与发展,一定要从日常生活开始。

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以外,坚持每天足浴、适量运动、穿合适的鞋子(最好是糖尿病足病鞋)、定期检查双脚、避免各种足部外伤,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等都非常重要。

10.做到规律监测血糖

没有血糖监测就不可能知道血糖控制好坏,也没有办法精准调药。

监测血糖不仅可以帮你观察饮食和运动对控制血糖的影响,还能够帮你判断目前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从而帮你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或避免并发症恶化。

你的血糖越接近医生给你设定的控制目标,你的状态就会越好。

11.定期检查口腔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口腔疾病,如牙龈炎和牙周病、龋齿等。

口腔炎症不仅会影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还可以通过很多炎性因子加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

因此,定期检查和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2.防止感染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导致免疫力低下,加上高血糖是细菌的培养基,因此,特别容易发生感染,包括呼吸道、泌尿系统、生殖器等,而且特别不易治愈。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是冬春季节,正是呼吸道感染高发的季节,糖尿病患者一定注意防范,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多喝水、戴口罩、勤洗手等,一旦感染及时专科就医。

13.管理压力,并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

糖尿病患者作为慢性病患者,会有很多压力,比如对于疾病带来的麻烦和恐惧,还有经济压力等,因此,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位信得过的糖尿病专业医生为自己的病情做主,并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解除内心的疑虑和压力,同时也要学会自我减压,如听音乐、跑步、练瑜伽等。

让你的病情始终在医生的监控之中,实现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有机结合。以确保糖尿病得到长期有效地控制,减少压力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和预防并发症

文章来源:糖尿病之友杂志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

“甜蜜的陷阱”糖尿病防控全攻略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1亿,平均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患病,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一半的患者浑然不觉。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教你如何避开这个“甜蜜陷阱”。  

一、认识糖尿病:不止是血糖高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根源在于胰岛素出了问题——要么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 1型糖尿病:像胰岛素的“钥匙工厂”被免疫系统误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终身用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与肥胖、久坐、吃得多动得少关系密切,是可防可控的。

- 妊娠糖尿病:孕期出现的血糖问题,妈妈们要注意,产后5-10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7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国有3.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6.9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0 mmol/L),这些人是糖尿病的“后备军”,稍不注意就可能跨过患病的门槛。

二、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这些信号要留意:

- 多尿:血糖太高,肾脏忙着排糖,尿量自然变多。

- 多饮:尿得多了容易脱水,就总觉得口渴,想喝水。

- 体重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身体不能好好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脂肪和肌肉来供能。

- 疲劳: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人就容易累,浑身没劲。

- 视力模糊:血糖波动会暂时影响眼睛聚焦,看东西就模糊了。

三、怎么确诊糖尿病?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就可能被确诊:

1. 空腹(禁食8小时以上)血糖≥7.0mmol/L。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11.1mmol/L。

3. 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多尿、多饮等典型症状。

如果长期血糖高,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伤害,引发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甚至损害心、肾、眼等重要脏器。

四、这些人要特别警惕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年龄≥40岁,有早发家族史的人可以提前筛查。

- 体重指数(BMI)≥24 kg/m²,或者肚子大(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 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

- 生过体重≥4kg的巨大儿,或者有妊娠糖尿病史。

- 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或者长期吃高热量食物。

五、预防糖尿病:“五驾马车”来护航

1. 管好嘴:吃对很重要

遵循“三减三增”原则:减盐、减油、减糖;增加全谷物、非淀粉类蔬菜、优质蛋白。可以用“餐盘法”来安排饮食:一半是蔬菜,四分之一是全谷物,四分之一是优质蛋白(鱼、禽、豆制品等)。

选食物要看升糖指数(GI),比如苹果(GI 36)就比西瓜(GI 72)更合适;煮土豆放凉了吃,升糖会更慢。

2. 控制体重:别让肥胖找上门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要把BMI控制在24kg/m²以下,尤其要减少肚子上的脂肪。研究显示,6个月内减重7%以上,每减1kg,糖尿病风险就会下降16%。

3. 动起来:运动是好帮手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每分钟100-120步),可以分成几次完成;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分钟;每周再做2次10分钟的抗阻训练(如深蹲、用弹力带锻炼),能增强肌肉储存糖分的能力。

4. 戒烟限酒:对健康负责

吸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防控不利;男性每天喝酒,酒精量别超过25g(大概1两白酒)。

5. 调好心态,睡好觉

长期失眠、焦虑会让应激激素升高,间接使血糖上升。连续3天睡不够6小时,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30%。所以要保证每天睡7小时,还可以试试正念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每天做5分钟,能帮助降低应激激素。

高危人群要每3个月测一次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再加上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是让它低于5.7%。

六、得了糖尿病,还能“逆转”吗?

早期2型糖尿病(病程<5年,HbA1c<8%)患者,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再加上减重10-15%,约60%的人可以回到糖前期甚至正常状态。

已确诊的患者,要这样“控糖稳糖”:

- 定期监测:记录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做好“血糖日记”。

- 合理用药:遵医嘱吃降糖药或打胰岛素,不能自己随便停药;也可以试试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传统方法辅助改善症状。

- 预防并发症:每年查一次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做一次足部神经血管评估。

- 定期社区随访:让医生帮忙检测血糖、调整用药、制定膳食和运动计划。

- 注意“无糖食品”:别被“无糖”迷惑,这类食品可能含有碳水化合物,要看看总碳水化合物含量。

七、并发症预警“三字经”

记住这几句,能帮你早期发现并发症:眼曚查眼底,脚麻测神经,夜尿查肾功,胸闷做心电。

每年还要做这“四件套”检查:眼底镜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检测、10g尼龙丝足部检查、颈动脉超声。

八、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 孕妇:怀孕24-28周要做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控糖目标是空腹<5.3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

- 老年人: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放宽到7.5%-8.0%,要特别警惕低血糖,用药优先选DPP-4抑制剂。

- 儿童:如果孩子比较胖,脖子上有黑棘皮,可能提示有胰岛素抵抗,家长要及时调整孩子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糖尿病可防、可控,部分还能逆转,但晚期并发症一旦出现就很难挽回。从现在开始,每天多走10分钟,调整饮食,改掉坏习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就能离糖尿病远一点。

(作者:康琳,北京世纪坛医院内科主管护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