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糖尿病(仝小林糖尿病足经验方)
国内“首席”专家仝小林来深: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技术已相当成熟
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重点活动,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市卫计能教中心共同举办“大医讲坛”年终迎来“大咖”。1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仝小林教授受邀做客讲坛,开展高端专题讲座。据了解,这也是讲坛系列活动今年举办的第三场。全市代谢病专科专家、医护人员、市民患者等上百人参与了此次讲坛活动。
仝小林教授携“重量级”专家团队来深开讲
仝小林教授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态靶因果在糖尿病、高血压诊治中的应用”。在讲座中,他详细地阐述了“态靶因果”理论,倡导以现代疾病为载体,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认识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让现代中医药理研究结果回归临床。
在随后的专题讲座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连凤梅主任、张润云主任、苏宁副主任护师还分别围绕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团队科研能力的提升,高水平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西医内分泌护理模式进行主旨演讲。
三名工程落地大幅提升糖尿病治疗水平
2017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仝小林教授团队。据该院院长张天奉介绍,合作以来,仝小林教授从建学科、带队伍、促临床等各个方面帮助医院实现全方位的提升。医院及相关学科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2017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承办的《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发布会暨糖尿病国际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
广中医深圳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朴春丽教授向记者介绍,在2018年,该学科依托三名工程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及学科改革创新项目,学科建设硕果累累:获评福田区临床重点专科;成为深圳市1型糖尿病联盟成员单位;加入深圳市内分泌代谢疾病标准化管理专科联盟单位;成立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并由朴春丽主任担任学会主任委员;举办联合国糖尿病日“家庭与糖尿病,中西医携手行”大型义诊活动等,年轻的科室在快速成长的同时,收获良好口碑和患者满意度。
多项诊疗技术创新填补省市空白
此外,据了解,广中医深圳医院内分泌科提出的“态靶因果”十字处方策略,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填补了广东省空白;解毒通络调肝法双向调节胰岛功能,防治糖尿病的综合研究同样填补了省内空白。该科的外治法创新:通经调脏适宜技术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代谢,则填补了深圳市空白。
2018年4月,广中医深圳医院获批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患者可以在该院完成集检查、诊断、治疗一体化的专科治疗。为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该院还开设了门诊中医治疗室,并提出了多项创新技术,目前可完成低频脉冲电治疗、红光照射、中药封包、耳穴压豆等特色治疗。
编辑 赵偲容
仝小林教授专访: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构建糖尿病中医诊疗新模式
我国传统中医学凝聚了古人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为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增多,某些疾病在中国人群所表现的疾病面貌已与古人所认识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型糖尿病即是典型病种之一。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占总体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是临床糖尿病患者的主体人群。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和肥胖者的比例超过80%,不仅有单纯的血糖升高,还存在血脂异常、代谢性高血压、尿酸升高、脂肪肝等多种代谢综合征表现,与传统中医所认识的、以多饮多食多尿的“三多一少”为表现的消渴病有极大不同。若在利用中医药治疗时,只是机械性地按古人的经验“按图索骥”,疗效往往不佳。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教授团队基于临床实践,创建了“态靶因果十字处方方略”这一中医诊疗新模式,即“以病为参,以态为基,以症为靶,以因为先,以果为据”,处方时全方位地关照疾病,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既可弥补传统中医认识疾病的短板,也推动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互补和融合。
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以继承古人经验为基础,利用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研究手段,重新构建中医糖尿病诊疗框架,对糖尿病进行重新分类分期分证,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中西医领域多项指南,对于中西医糖尿病临床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拓提供了指导和范例。
仝小林教授
《论坛报》:请您介绍最初进行糖尿病的中医研究及治疗工作时,是怎样的思路?仝小林教授:早年我们用古代治疗消渴的方法治疗所有糖尿病患者,效果非常差,并不能降血糖。后来我们分析发现,消渴的症状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见,而2型糖尿病只在某一阶段、且仅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才会出现。这就是说,传统的消渴理论和现代糖尿病治疗并不能有效对接。
针对这种临床实际情况,我们追本溯源,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已对糖尿病发病机制有了不同认识。《黄帝内经·素问篇·奇病论》中曾提到“脾瘅”,即脾热,“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指患脾瘅者多为肥胖之人,必然常吃甘美肥腻的食物,从而产生内热,后出现消渴症状,这与2 型糖尿病发病过程非常相似。另外,《黄帝内经·灵枢篇》又提到“ 消瘅”,“ 此人薄皮肤”、“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患者先天不足,出现消渴前就比较瘦弱,类似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
虽然传统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糖尿病,但对患者出现消渴症状后的疾病发展知之甚少;对消渴前的肥胖则更不重视。治疗时只重视消渴,往往忽视脾瘅。因此古代的消渴对应的只是糖尿病的某一类型及疾病某一阶段,而不是疾病的整体和全过程。
在现代医学大背景下,一定要对中医传统病名和证名进行重新分类,而不是照搬古书。因此,我们在古人诊疗消渴的经验基础上,重新构建现代中医糖尿病诊疗框架,对糖尿病重新分类分期分证。
对于2 型糖尿病患者,我们首先分类其属于脾瘅还是消瘅。从中医发病机制来看,不同于消瘅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脾瘅者起初是因进食过多高热量饮食,导致中土壅滞,即脾胃郁滞,后郁而化热,导致脾热、胃热、肠热等,患者表现为血糖升高、急躁易怒;继续发展,则虚实相兼,由实证转为虚证,逐渐出现脾虚胃滞,脾肾阳虚。据此,我们将糖尿病发展过程分为郁、热、虚、损4期,再将每期中的患者分为几个主要证型,如热期的胃虚热、肠实热等,不同患者对应不同方剂。这样就将2型糖尿病作为一个完整的疾病,从早期至末期,进行全时间轴的认识和治疗。
《论坛报》:贵团队在进行中医药干预糖尿病时,选用了何种方剂?请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或您印象深刻的事件。仝小林教授:我们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重新排列组合,根据患者病因病机重新运用,证实经方新用对2型糖尿病各期疗效均可靠。
对于以2型糖尿病为必要组成病种的代谢综合征患者,我们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450例患者(均为超重或肥胖,血脂升高,且必须存在糖尿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干预组和降糖调脂方(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干预组;6个月后,对于二甲双胍/中药组血糖控制不佳者,加用其他西药。初步结果显示,在总体降糖方面,降糖调脂方与二甲双胍效果相当;在降低腰围、减轻体重及控制血脂方面,中药组则优于西药组。这说明中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或具有全面、整体、“一石多鸟”的优势。
对于葛根芩连汤我们也进行了类似验证,结果显示其降血糖效果非常好,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对于患者肠道菌群也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相关论文2015年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
此外,我们以大柴胡汤为基础做成糖敏灵丸,通过对4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与安慰剂相比,糖敏灵丸降糖效果非常明显。研究2013年发表于《糖尿病、肥胖与代谢》(Diabetes Obes Metab)杂志。糖敏灵丸是首个研究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具有独立降糖作用的中药复方。
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我们的研究证实天芪降糖胶囊可使其进展至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2.1%,论文2014年发表于《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J Clin Endocrinol Metab) 。另外,我们曾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40例糖尿病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效果良好。研究2015 年发表在《民族药理学杂志》(J Ethnopharmacol),是首个发表在国际期刊的中药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长周期临床研究。
上述研究均是在糖尿病新分期基础上经方新用的成功案例,其中,郁期对应天芪降糖胶囊,热期对应葛根芩连汤、降糖调脂方、糖敏灵丸。
针对虚期糖尿病患者,我们对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不达标者加用津力达颗粒,可使糖化血红蛋白继续下降0.92%;研究2015年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One)杂志。此外,我们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团队合作,使用消渴丸和格列本脲分别治疗各400例患者,证实消渴丸对于虚期糖尿病的降血糖效用不逊于格列本脲,且可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2007年,中医领域第一个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指南发布;2016年,《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发布,均纳入了我们的循证研究。今年10月,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也将正式发布,其中中医防治章节所提供的中医药证据均来自发表于国际期刊的研究,并涵盖了糖尿病中医分类、分期、分证整体内容和经循证医学验证的有效中成药或方剂。对于西医工作者会提供相应的处方指导,使其在无辨证基础上也可合理应用中药。今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也将发布糖尿病中医药防治国际指南,整体纳入我们的诊疗方案。
《论坛报》:请简要介绍“态靶因果”这一诊疗模式的创新及其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启示。仝小林教授:西医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对中医领域来说是有些“头痛”的问题。这说明,中医对于临床指标方面的治疗力度不够,或靶点不明确。这是中医的历史遗留问题,但也是目前中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了全新的“态靶因果十字处方方略”,将临床指标与中医治疗疾病的空间和时间状态结合起来。
其中,“ 态”是指关注患者当下状态,例如郁热虚损,就是糖尿病患者的4种状态。“靶”包括症靶(患者当下最痛苦的症状)和标靶(临床指标),其中标靶的改善可从现代中药药理成果中借鉴,例如降血压或降血糖的中药有哪些。再结合中医临床辨证实际情况,对现代中药药理证实具有相同功效的中药进行分类选择,便可使症靶和标靶同时改善。
我们利用此种诊疗策略,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都可首先进行纯中药降糖;同样,进行降血压、降尿酸等治疗时亦可首选中药而不一定用西药。
此外,在态靶结合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因和果。即在治疗时,不仅要针对患者当下疾病和症状,还要考虑其病态的因态和果态。例如在糖尿病郁热虚损4期中,热是虚的因态,损是虚的果态,在治疗虚时,要想到是否还存在导致虚的热盛伤阴的因素,若还存在,就要继续清热;同时,若虚进展为损,患者将会出现血管病变,治疗时还要提前干预。
所以,根据我们几十年来对“态靶因果”诊疗策略研究的经验来看,中医不仅要继承辨证论治的传统,还要注重现代中药药理学的中医临床回归,真正对“靶”起到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治疗作用。
在“ 态靶因果”理论中,中药量效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当前中医领域对此的认识和研究都非常缺乏,包括中药药典中所规定的各种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亦缺乏高质量的新证据。
例如,药典中规定黄连的用量为2~5 g,而我们在对于葛根芩连汤的研究中,将黄连的剂量分为了低、中、高3组,观察患者3个月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低剂量组(3g)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安慰剂组未有明显改善,而中剂量(9 g)和高剂量(15 g)组均明显改善。
这项研究初步证实中药是存在量效关系的,合理的用量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所以,中医药亟待要借助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手段,来确定中药在治疗疾病时合理的用量,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本文刊登于《中国医学论坛报》2017年8月10日A5~A6版,本报记者王姗采写,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50年临床经验,国医大师仝小林:糖尿病失控,可能有这3点因素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糖尿病,并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而是身体长年累月“闹情绪”的结果。
高血糖只是表面现象,背后藏着许多咱们日常容易忽视的“根源问题”。有些人吃药多年、打针不止,血糖却始终压不住,不是药不管用,而是生活里几个关键点出了偏差。
仝小林大师在50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发现,很多人控制不好血糖,并不是因为吃得太甜、运动太少,而是日常里那几件“看起来不打紧”的事,一点点拉高血糖,让身体防线渐渐崩溃。
很多糖友也总说“我做得够好了”,可事实却往往不尽人意。
血糖跟咱们身体的节律走得很紧,它不是一根直线,而是随着时间波动。早上起床、吃饭、睡觉,这些事看着普通,其实身体早就安排好了一套节奏。
有的人晚上老是熬夜、白天赖床不动,三餐时间也常常打乱,这样一来,胰岛素的分泌就乱了套。血糖忽高忽低,身体根本来不及调节,等真正查出糖尿病,已经是“节拍紊乱”多年。
现代研究也证实,不规律的作息会影响到胰岛功能,尤其是夜间熬夜,容易激发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
这些激素一多,身体“误以为”你在高压状态,就会给你“多供点能量”,血糖自然升上去了。
中医讲“夜卧早起,顺应阳气”。一个人如果晚上熬得太狠,阳气得不到涵养,脾胃功能就会逐渐虚弱,这也是不少中老年人血糖总高不下的根子。
建议大家把作息稳下来,别忽早忽晚,睡前一小时别看手机,晚饭别太晚。只要每天生活有规律,血糖往往也会跟着变乖。
生活不是每天都顺,但情绪要是老不顺,血糖也会跟着“闹脾气”。有些人一着急、一烦躁,血糖就飙上去了。这不是巧合,而是情绪真的能影响血糖。
紧张、焦虑、易怒,都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大量释放。就像身体准备“打仗”一样,它会让你马上有力气,而能量的来源正是血糖。
长此以往,身体会对胰岛素越来越“不敏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胰岛素抵抗”。
仝小林大师曾说:“七情太过,必伤脏腑。”情绪多了,肝火也旺,肝木克脾土,脾一虚,运化失调,痰湿就会内生,这正是糖尿病常见的“本虚标实”之象。
长期抑郁或焦虑的人,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偏高。情绪就像是血糖的隐形推手,尤其在中老年阶段,很多人退休后容易心绪不宁,若不及时调理,糖尿病也会悄悄找上门。
日常生活中,多晒晒太阳,多跟朋友聊聊天,听听舒缓的音乐,或练点太极、八段锦,让气血通畅,肝脾调和,对稳血糖都有实打实的好处。
很多人控制血糖,总盯着“吃不吃甜”,但其实,吃得对、消化得好、运化得快,才是关键。咱们身体的糖,不是光靠胰岛素调的,脾胃功能也起着大作用。
尤其是早年间节食、冷饮喝太多、三餐不规律,都会损伤脾阳。脾阳一虚,运化无力,糖在体内“转不动”,堆着堆着就出事了。
所以,很多中老年糖友,除了吃药降糖,更该从“补脾健胃”着手。每天按时吃饭,不要吃太凉太油的东西,饭后适当散步,不要立即躺下。
家里常备点山药、薏米、茯苓煲汤,不仅养脾化湿,还有助于血糖平稳。
常有人说,运动能降糖,没错。但运动方式不对,血糖反而会更难控。很多人一听要运动,立马去跑步、打球,结果心跳飙升,出一身汗,血糖却没降多少。
这其实跟运动时身体的应激反应有关。强度太大,身体以为你在“拼命”,会动用糖原快速供能,短时间内血糖可能会更高。
仝小林大师一直强调“动静有度”,人的运动不能一味求快,要跟气血状态配合。他主张“动中有养,养中有动”。
不必每天“猛练”,只要坚持做、适当做,血糖自然就会慢慢降下来。别嫌慢,关键是要稳。
糖尿病人最怕吃错,但偏偏吃得最复杂。
有的人为了降糖,主食一减再减,甚至一天只吃几口饭,结果血糖反而忽高忽低,搞得身体越来越虚。
其实,糖尿病人并不需要“断糖”,而是学会“慢糖”。吃得慢、吃得杂、搭配合理,才是根本。
精白米饭、细面条这类升糖快,最好掺点粗粮、豆类一起煮。蔬菜别只吃青菜,红黄绿搭配上,营养才全面。
而有些人吃饭太单一,每天就是青菜豆腐,结果营养跟不上,身体代谢更差,血糖也不见好。
还有一种情况常见:怕甜,却猛喝牛奶、吃水果,觉得“天然的总比糖好”。其实不然,水果也分升糖快慢,像香蕉、葡萄、榴莲这些吃多了,血糖一下就冲上去了。
更重要的,是一日三餐要稳定,别今天吃两顿,明天吃五顿,血糖像坐过山车,胰岛素也跟着乱套。越稳定的饮食习惯,血糖越容易控制。
糖尿病不是“管住嘴”那么简单,吃的节奏、种类、搭配,都会影响血糖波动。咱们不求吃得复杂,但要吃得明白。
糖尿病其实很讲理,它不会突然变坏,也不会凭空好转。药固然重要,但生活的细节才是根本。仝小林大师常说:“治病要治根,调养要顺天。”生活不顺,身体就会跟着出错。
咱们要做的,不是盯着血糖表上那几位数着急,而是从生活起居、情绪饮食、运动节律里,一点点把身体“调顺”。只要方向对了、步子稳了,血糖自然也会慢慢听话。
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该改的老习惯一直没改。别等身体发出警告再慌张,早一点把握住生活里的小节,才是真正的健康投资。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王少为, 梁嘉琳. 情绪障碍与糖尿病血糖控制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29(8): 647-650.
[2] 朱雅芳, 张春霞. 睡眠质量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 2022, 29(4): 470-473.
[3] 刘杰, 罗云飞. 中医“脾虚”与2型糖尿病关系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 47(9): 1791-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