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 减肥(2型糖尿病减肥食谱)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可缓解!减重15公斤逆转86%,除了吃,还有这些易被忽视的手段

6月10日,《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发布了首部“糖尿病缓解”指南——《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与缓解: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学院临床实践指南》,为糖尿病的优效管理带来了新方向。

其中,指南明确提出了生活方式干预的6大支柱——营养、运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以及避免有害物质;更有一项振奋人心的数据:体重减轻≥15千克,糖尿病缓解率可高达86%。

《指南》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有哪些指导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洁文带来解读。

应以“体重减轻≥10千克”为目标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指南》提到,研究预测,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超过13亿人,每年医疗费用将达到1.5万亿美元。这是一种与肥胖密切相关的代谢病,其中2型糖尿病被认为是21世纪的标志性疾病。虽然从学界研究、临床治疗、公众认知等多方面均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等带来的体重降低可以有效延缓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糖尿病完全逆转(缓解),然而,这一首选方法长期以来都未得到充分重视。

根据202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联合发布的《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及我国《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糖尿病缓解”的定义为: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5%。这一定义,打破了传统观念中2型糖尿病是“终身进展性疾病、需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的认知。

《指南》提到,DiRECT研究揭示了体重减轻与2型糖尿病缓解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重减轻的幅度越大,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就越高。其中,体重减轻≥15千克,糖尿病缓解率可高达86%;体重减轻10至15千克,缓解率为57%;体重减轻5至10千克,缓解率为34%;体重减轻小于5千克时,缓解率为7%。

基于该研究,《指南》建议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应以“体重减轻≥10千克”为目标,从而实现2型糖尿病的缓解。较之更宽泛定义的“管住嘴、迈开腿”,本次《指南》首次具体对各项管理手段进行了细化描述。

其中,“减压”提示了压力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过度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肥胖、免疫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血糖调节。急性压力可短期内升高血糖,而慢性压力可能导致持续的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睡眠管理”中,《指南》提到,睡眠不足可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30%,还会使食欲调节激素(如瘦素、胃饥饿素)失衡,进而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但睡眠过长(每日大于9小时)同样与血糖控制不佳相关,形成“睡眠过短或过长均不利”的U型关系。此外,未经治疗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及新发糖尿病有关,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每增加5次/小时,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8%。

调整膳食结构需要整体观

当然,最核心的改善方式依旧围绕着“怎么吃得健康”。《指南》在“健康饮食”中提到,制定能量限制饮食时,应设定足够大的热量缺口(大于500千卡/天或小于1000千卡/天),以实现超过10%的体重减轻。推荐以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为基础的饮食模式,减少动物脂肪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此外,高纤维、低脂肪、低血糖负荷的植物性饮食显著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植物性食物富含的植化素能有效降低慢性低度炎症和氧化应激对β细胞的损伤;高纤维食物能增加有益菌群,健康的肠道菌群能产生短链脂肪酸,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使用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胰岛素抵抗。

“从《指南》中不难看出,这是针对美国民众日常膳食结构中更偏爱肉食、可乐等高能量食物但摄入的植物性食物少而制定的方案,但我国人群目前也有这种膳食西方化的倾向。”陈洁文说,无论目标是减重还是缓解、逆转糖尿病,都要选择能量密度低、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再配比适当的蛋白质、脂肪,减少精米精粮。“调整膳食结构需要整体观,而不是着眼于一种食物或一种营养素。”

她特别提到,无论是《指南》还是常见的健康提醒,都会有“每日应合理食用蔬菜和水果”的建议,但一定要同时避免过量摄入果糖。“果糖并非完全是‘坏糖’,天然水果中,适量的果糖可快速供能,且与膳食纤维协同延缓吸收,减少血糖峰值。部分研究显示,适量果糖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蜂蜜、果汁等似乎都是提取自天然食物的糖分,游离糖的比例高,长期摄入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因此也不属于“安全糖”。

如果暂时离不开“糖的诱惑”,陈洁文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尽量改善,“一是将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与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混合起来吃,有助于改善饮食结构、提升饮食质量,并且减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二是改变进食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碳水化合物;三是用天然甜味剂替代精制糖,比如适量选择枫糖浆,其GI值约为54,相比白砂糖的GI值65,血糖上升速度更慢;四是调整食物的加工方式,如糙米保留了麸皮和胚芽,富含膳食纤维,比白米更利于控糖,延缓葡萄糖吸收。”

原标题:《2型糖尿病可缓解!减重15公斤逆转86%,除了吃,还有这些易被忽视的手段》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

打破肥胖与代谢病 “枷锁”,男子接受“B-TB”减重控糖新术式3个月瘦了45斤

重度肥胖、2 型糖尿病、重度鼾症、反流性食管炎、脂肪肝、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中年发福”的李先生近年来被查出多种疾病缠身。医生帮他分析原因指出,这都是“肥胖惹的祸”。

在尝试多种减肥方法无果后,3个月前,李先生慕名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 II 科求助,该科罗建飞主任带领的专家团队采用微创减重控糖新术式个性化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布朗吻合双通路手术(B-TB)为他精准施治。

今年6月初是李先生术后3个月,他来武汉大学人民减重代谢专病门诊复诊时,高兴地向手术医生“报喜”:体重减下来45斤,II 型糖尿病也缓解了,空腹血糖已恢复正常范围,连鼾症和反流性食管炎也一并治好了,人生仿佛打开了新篇章!

术前 术后

重度肥胖缠身:多病并发的困境与挣扎

李先生今年 46 岁,身高 1.75 米体重却达到 115 公斤,这使得他的 BMI(体重指数)高达 37.6kg/m²,属于重度肥胖,此外他的腹围也达到了令人担忧的 133 厘米。

近年来,李先生开始明显感受到肥胖给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便是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如散步或上下楼梯,也会让他感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疲惫不堪。尤其是血糖也随着体重蹭蹭地上涨,被诊断为 II 型糖尿病,换了多种药物治疗血糖和体重都降不下来。

除此之外,他的夜间休息时也备受折磨:反流性食管炎使得其一平躺,就有胃酸反流到食管,胸口像呛了辣椒水,烧心难受,早上起来出现口苦症状,还伴有耳鸣现象。更难受的是,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因为肥胖导致气道狭窄,引起严重的鼾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使得他晚上只能坐在椅子上才能得到短暂的睡眠。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李先生尝试过通过增加体育锻炼以及控制饮食来减轻体重。但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他发现自己很难承受高强度的锻炼项目,运动减肥取得预期中的效果。

多学科攻坚:定制化新术式方案诞生

2025年初,李先生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 II 科屈兵副主任的减重代谢专病门诊。询问病史后得知,李先生的肥胖不仅影响了外貌形象,还引发了多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 II 型糖尿病、反流性食管炎、重度鼾症、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

除此之外,最近一次体检结果中还提示李先生存在着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情况,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病情负担。

面对如此复杂且严峻的健康挑战,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变得尤为重要。胃肠外 II 科主任罗建飞联合内分泌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等专家团队组织了 MDT 多学科联合会诊,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 “量身定制” 的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布朗吻合双通路手术(B-TB)。

“B-TB”是一种全新的微创减重术式。该术式结合了袖状胃切除和双通路消化道重建两种手术方式。

袖状胃切除手术通过腹腔镜辅助,将大部分的胃部纵向切除,保留一个类似香蕉形状的小胃袋,以减少食物的摄入量并降低饥饿素分泌,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而双通路消化道重建则通过在小肠的特定部位创建新的通道,使食物提前进入远端小肠,刺激激素分泌(如 GLP-1),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保留部分营养吸收功能,降低营养不良风险,还能有效缓解返流症状。

微创精准施治:3D 腹腔镜下的 “白色手术”

充分完善术前准备后,在麻醉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罗建飞主任及屈兵副主任带领王清波、左腾等减重手术团队,采用 3D 腹腔镜微创技术,在患者腹部建立几个钥匙孔大小的操作孔,采用罗建飞教授国内首创的 “两点一线” 手术秘籍,通过精细解剖,完成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手术;并在此基础上,手术团队又精准测量了李先生的全段小肠,进行了胃空肠及布朗吻合双通道手术,按比例进行了小肠旷置。整个手术过程,无明显出血,堪称 “白色手术”。

术后,在胃肠外 II 科护士长谢菲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下,患者康复效果良好。术后第五天,其监测血糖指标已经缓解,空腹血糖更是恢复正常范围,其他各项指标也明显好转,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大幅减轻,夜间反酸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体重逐渐下降,气道压迫解除,鼾症也明显改善。术后一周,李先生顺利康复出院,体重逐步降低,各项身体指标全面好转,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出院时李先生不但对专家团队的精湛技术赞不绝口,而且对团队根据他的病情选择的‘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特别感谢,认为专家团队为他“把准了脉”,实施了“精准治疗”。

术式革新:B-TB 手术的三重突破优势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布朗吻合双通路手术(B-TB)结合了胃袖状切除术和双通路手术的优势,旨在通过袖状胃限制了食物摄入量、减少吸收,同时通过双通道改变肠道解剖结构,使得食物尽早到达远端小肠,促进小肠激素分泌,有效缓解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减轻体重、控制血糖、缓解代谢的多重效果。

罗建飞介绍,相较于传统减重手术,B-TB 减重手术在治疗重度肥胖合并 2 型糖尿病方面,能同步解决多重代谢问题,通过改变肠道结构,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实现控糖、减重的双目标。尤其在应对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时,缩小胃容积减少胃酸分泌,双通路设计避免食物滞留,有效缓解反流症状。而且,该术式安全性更高,微创操作结合精准解剖,大大降低了并发症风险。此外,双通路设计兼顾了减重与营养平衡,合理保障营养吸收,避免了传统术后营养不良问题。

目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 II 科减重外科团队已成功完成多例 B-TB 减重手术,所有患者术后体重减轻效果明显,血糖控制稳定。未来,该科减重团队将持续加强随访,深入研究该术式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为减重代谢手术领域提供更多循证医学依据,帮助更多重度肥胖合并 II 型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打破疾病的束缚,重获健康生活。

罗建飞强调,减重代谢手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症:肥胖患者若 BMI≥27.5kg/m²,且合并 2 型糖尿病、脂肪肝、鼾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疾病,建议咨询专业团队,制定个体化治疗,亦可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 II 科减重代谢专病门诊进行咨询。

来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通讯员:张晓衡

编辑:熊恕

审校:陈师睿

核发:戴利红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科普|再不减肥就来不及了!2型糖尿病已经“盯上”青少年,能逆转吗?

提起2型糖尿病,总认为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年轻人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最近15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糖胖病,最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四倍,中国有170万青少年饱受2型糖尿病之苦,另外还有2770万人被认为是糖尿病前期。青少年患上的可不是2型糖尿病加肥胖那么简单,需要积极应对!

早发2型糖尿病的定义

它是指发病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19岁为青少年起病的2型糖尿病,19~40岁为成年起病的早发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不是最后的诊断,早发型就是6个亚型(胰岛素分泌不足型、肠促胰素分泌减少型、胰岛素抵抗型、混合型、严重肥胖型和早发型)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中国早发2型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为13.5%,总人数约有1800万;早发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都在急速增加,中国15年来增长了6倍。早发2型糖尿病在亚洲患病率更高,显著高于西方人群。

早发2型糖尿病的危害

患者的β细胞功能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而且胰岛功能下降的速度更快。早发2型糖尿病较晚发糖尿病体质量指数(BMI)更高,代谢控制状况较差,糖化达标率、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也较晚发糖尿病患者更低。所以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关注与干预。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更差,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此外,一项研究显示,年轻的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高于T1DM。

中国的一项分析显示,糖尿病诊断年龄每下降一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相比那些没有得糖尿病的人,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早,全因死亡风险就越高。

这不是耸人听闻,70岁之后患糖尿病,死亡风险升高39%,60多岁、50多岁患糖尿病,风险分别升高57%和84%。但是如果40岁时就患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升高126%,30岁确诊糖尿病的话,全因死亡风险更是会高出169%。如果一个人在30岁时得糖尿病,那么相比没有得糖尿病的人,他到60岁时预期寿命会少14年。

年纪轻轻为什么会得糖胖病?

除了少数人由遗传因素引起,绝大多数早发者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诱发。27岁小李(规培医生)的教训很有启迪。当时他空腹血糖高达17 ,他说:“住院时,我旁边都是中老年人,只有我是年轻人。所有人都会问一句,你怎么这么年轻就得了糖尿病?我反思了一下,确诊之前,我早得糖尿病就是这12个字引起的:

胡吃:确诊之前,我过了三年不规律的生活。我和妻子都是“吃货”,做美食探店,每天都吃不过来。一日三餐,我们很少自己做饭,一般点外卖或下馆子,当时一顿吃饱了,过一会儿又想吃点零食水果、炸串烧烤等高碳水、高糖的食物;晚上还会躺床上吃小零食、小蛋糕。

海喝:我还有喝饮料的习惯,可乐雪碧当水喝,大二时我体重已经不轻了,但我奶茶、果茶一天起码两杯,之后可能是一天一杯。还要经常喝大酒。

不动:平时基本没有运动,回家就是躺着。

肥胖:我身高1.72米,之前我体重不到160斤,这三年下来,体重最高到了 210斤左右。我妻子有多囊,有糖尿病的初期症状,当时她胖了30多斤。不查血糖的话,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发现自己有糖尿病。后来她体检发现空腹血糖高达10 。内分泌科医生说她有胰岛素抵抗,我俩糖胖在一起了!

熬夜:由于要准备医学论文以及第二天的疑难病例讨论,经常熬夜至深夜2点,吃个夜宵才睡。

压力:论文、科研、医疗、教学各种事情做不完,情绪紧张,压力山大。

早发2型糖尿病治疗有何不同?

首选缓解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这个曾经被认为是无法逆转的疾病,如今在我们逆转中心的专业服务下,正迎来新的治疗方式。逆转是提升自患者自身主动健康的强大的内驱力——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糖尿病缓解主要由体重减轻驱动。与体重稳定组相比,体重减轻组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可能性增加156%,体重减轻越多,缓解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早发糖胖病患者一定要强化体重管理。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应作为追求早发2型糖尿病缓解的基本方案,核心在于改善能量代谢失衡、减轻体重(脂肪)。想要管住嘴,那就先把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控制在1000~1300kcal。其中碳水化合物40%~55%,蛋白质15%~20%,脂肪20%~30%。

运动对这部分患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因素。有助于改善血糖、血脂、血压等,降低心脑血管风险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起到有效预防作用。每天跳绳一千次,提高基础代谢率,走路跑步结合的运动也有利于逆转。研究显示,通过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实现1/3受试者完全缓解;早发2型糖尿病逆转率可达75%。小李医生说:出院之后我一天三顿饭都是自己在家做,现在我们吃得简单,蛋白质、维生素合理分配。在住院时我就开始运动,跳绳,或者围着医院楼慢跑三五公里,发现锻炼40分钟后,血糖能明显下降,我就更来劲了,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周有三天我早上出去骑20公里自行车,忙的时候晚上也会慢跑三五公里,通过运动缓解压力。戒甜饮料、戒酒、每天晚上23点前睡觉,确诊的时候我体重210斤,现在大概150斤。

“到第100天的时候,糖化血红蛋白5.3%,我停药了。确诊的时候没有哭,但是停药的时候我哭了,总算甩掉了药箱!”小李说。但是逆转不是治愈,还是要终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防止复发。

对于HbA1c不达标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未有效落实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8-12周)辅助应用具有显著改善体重的非胰岛素药物联合治疗,有助于实现缓解。对于空腹血糖>9.5mmol/L,HbA1c>8.5%的患者建议选择“221用药方案”,即“二甲双胍 SGLT-2i GLP-1RA”或“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 GLP-1RA”联合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针对的主要是空腹血糖≥11.1mmol/L,HbA1c≥10%的患者,辅助应用短期(2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去除高糖毒性,有助于实现缓解。随后可以采用“221用药方案”继续管理一段时间,之后逐步撤停药物;

对于BMI≥32.5kg/m2的严重肥胖患者,如果药物等治疗措施不能显著改善体重和代谢紊乱,可以考虑通过代谢手术干预来实现糖尿病缓解。

合理药物治疗,管好一胖伴三高

如果不具备逆转条件,一定要管好高血糖。血糖管理有4个维度: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TIR)都要达标。在没有低血糖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小于5.7%更好。需要强化生活方式和多种药物的联合才能达此目标。

重度肥胖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和“腹腔镜胃旁路术”。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及评估,术后需长期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

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紊乱是甘油三酯(TG)升高、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一般的糖尿病患者LDL-C低于2.6mmol/L、高危人群低于1.8 mmol/L、极高危人群要低于1.4mmol/L。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超过120/80mmHg,即应该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血压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收缩压≥140mmHg,可考虑开始降压治疗;收缩压≥160mmHg时,必须启动联合降压治疗。血压目标小于130/80mmHg。

早发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甚至手术等方法,努力达到最适宜体质指数21-24kg/m。

本文作者:上海市浦南医院内分泌科 邹大进

原标题:《科普|再不减肥就来不及了!2型糖尿病已经“盯上”青少年,能逆转吗?》

栏目编辑:张炯强 文字编辑:左妍

来源:作者:邹大进